㈠ 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说明三者的关系
①分工与贸易和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社会分工是整个社会内部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发展起来的多支分工体系.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和市场的基础, 没有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没有商品交换也就无法形成市场.分工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也决定着市场的规模和发育程度.
②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形成的前提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流更加频繁,往来更加密切,于是国际贸易逐渐形成,并且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而加速发展.
③当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国家之间的贸易需要一个平台进行,于是世界市场作为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场所,将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连接在一起。
④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国际分工加速了国家贸易的发展,使国家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实现,他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可以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国家的分工利益,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其次, 世界市场是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总之,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反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也强有力的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㈡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演变历程
http://cache..com/c?word=%B9%FA%BC%CA%3B%C3%B3%D2%D7%3B%C0%ED%C2%DB%3B%BA%CD%3B%D5%FE%B2%DF%3B%B5%C4%3B%D1%DD%B1%E4%3B%C0%FA%B3%CC&url=http%3A//www%2Eshu%2Ecom/book/11610600/&p=ce759a47a48b13fc57ead6395b&user=
㈢ 高手请帮下忙关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简史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基础上形成的。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国际贸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供奴隶主消费的奢侈品。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国之间也有贸易往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时参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和供封建主消费的奢侈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㈣ 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新中国非金属矿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
由于当时国际上部分国家对华长时期实行经济封锁,中国对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闭的。1957年以前,中国非金属矿产品仅与苏联、朝鲜及东欧部分国家有少量的政府间贸易。
自1957年,中国创办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主要在“广交会”上进行。少数受到约请的外商在交易会上看货、谈判。中国矿产品贸易主要通过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简称“五矿”)进行,基本上是“五矿”独家经营。许多产品需要通过中国香港转口贸易。
据统计1958年至1970年13年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出口总换汇额仅3.31 亿美元,年均换汇0.25亿美元,出口产品约50种。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基本是自给自足,对外贸易量很少,发展也很缓慢。
二、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建设急需外汇,非金属矿产品成为出口换汇的亮点。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纷纷到北京等大城市设办事处,外国客商开始考察中国辽阔的内地,访问各矿产地。对外贸易不再是“五矿”一家,出现了许多新公司,如中国地质进出口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等,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属矿产品贸易。各地方的省级公司,各级外贸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全国各地,有些公司还到国外开设办事机构,常常是多家公司经营同种非金属矿产品。同时,许多非金属矿山或加工厂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有些公司吸纳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外商在华建立独资企业。
这一时期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原矿及初加工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特点,以增加出口创汇额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种逐渐达到100多个,年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6%,进口额达到1.03亿美元。同期,也出现许多小企业乱采乱挖、浪费资源、竞相出口、无序竞争的现象。
三、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单位和外贸单位数量快速增加;通过改制、改组,原国有矿山企业有些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许多民营小矿山。部分有实力的生产厂矿获得进出口权,可以直接经营外贸。
该期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外贸进入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从单纯追求扩大出口开始逐步转向追求企业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稳定市场,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在10%以上。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呈现多元化格局,贸易市场从以亚洲为主,逐渐走向全球,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曾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致使部分矿产品出口平均价下滑,贸易摩擦现象开始出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本国非金属矿产品产销状况,也改变了世界贸易状况,甚至改变了全球矿产品贸易格局。到20世纪末,在世界矿产品贸易的舞台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铝矾土、萤石、菱镁矿、硅灰石等矿产品的供应主角。甚至有的学者惊叹:“当今世界对于几乎所有涉足矿产品开采、生产、销售、使用和运输的公司来说,缺少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就寸步难行。”(见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国矿产品贸易体系和动态》)。
图1-1-1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图
四、在新世纪加入WTO以后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从出口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利用国外优势资源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非金属矿产品进口额以2位数快速增长,至2006年进口总额达到24.39亿美元,是20世纪90年代年均进口额的5倍。进口原料,利用本国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后再出口或供国内需求是新的动向,尤其在装饰石材领域最为突出。中国正在发展形成一个大的矿产品进口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出口一直呈平稳较快增长势态。在此阶段中国开始对进出口税率不断进行调整。对进口非金属矿产品不断降低关税,甚至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执行零关税,积极鼓励企业进口所需的短缺资源产品;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则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则提高出口退税率。中国进出口税率的调整,不断促进非金属矿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总之,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企业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使外贸产品从“资源换汇”向“技术换汇”转变,在促使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1997~2007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情况见表1-1-1、图1-1-1。
㈤ 中美贸易战的发展脉络
未来双方还抄是会以谈判来结束这次的贸易冲突,“和还是大势所趋。”首先从中美经济发展格局来说,中美两国虽然说是世界第一大、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的贸易冲突升级受害的是全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中美两国。因为世界各国也会希望看到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会走向合作。其次,从中美两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来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是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合作更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未来如果美国主张谈判,中国随时会进行谈判,可以说合作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我觉得从双方的经济利益、未来的发展需求以及国际环境来说贸易冲突是暂时的,合作还是大势所趋。”
㈥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历程(简要概况每个历程的发展情况&h…
~按照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源原则,可以把整个贸易模式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间贸易阶段、产业内贸易阶段和产品内分工贸易阶段。纵观已有文献,有关贸易类型的讨论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仍然存在扩张空间,特别是随着垂直分工的深化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产品内分工贸易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出现在经济学家的视野中,大家对其认识还比较模糊,与其相关的理论探讨更是莫衷一是。因此,廓清贸易类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特质,对于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贸易理论并指导现实世界贸易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重点从产业问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分工贸易三个层面探讨贸易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着重就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出现的最新贸易类型测算方式进行探讨,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高手们,帮帮忙哦
㈦ 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是什么
1.发展历史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设置的历史比较长。建国初期,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国际贸易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工作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往往只是国家对外创汇的手段,因此,相应地外贸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也比较小。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2.发展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
㈧ 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以下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
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
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1、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
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2、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
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3、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
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