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关进出口企业和货代的关系的期刊或者专著论文
进出口企业和货代的关系的期刊或者专著论文依照我们的经验,应该看具体类型,才能决定,而且这种事情必须要慎重
『贰』 西方国家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有哪些它们的代表人物与代表著作有哪些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其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也叫做绝对成本理论。 加入收藏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商品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二)对“比较成本说” 的评价
1.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2.比较成本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条件等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惟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实际上,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都对国际分工有重要的影响。
3.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则反对这一学说。他们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认为国内价值理论不能适用于国际贸易,俄林则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际贸易或国际贸易上。
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个国家生产各种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都是固定不变的。俄林则在他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因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一)要素比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2.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 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益的国际差别。
(二)赫―俄学说的一些假定
1.在各个域际或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在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2.假定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稳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
4.假定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
5.假定只有两个区域或两个国家。
6.假定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
(三)赫―俄要素比例说的基本内容
1.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即国际贸易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价格的不同。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则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俄林认为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商品价格的国家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成本的差别。所以,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
3.不同的成本比例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条件是在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4.相同的比例成本
俄林认为.假如两国成本比例是相同的,则两国间只能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美国的小麦和纺织品都单方向英国输出。而英国没有任何产品可输出。因美国对英国贸易出超,英国入超。英国需大量买入美元来补偿,则美元汇价就会上升,英镑就会下降。美元汇价的上升意味着以英镑计价的美国商品价格的上涨,就会抑制美国的出口。在汇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双方的进口值恰好会等于出口值,这就建立了贸易平稳。但在两国成本比例相同时;两国间均衡汇价就会按美元(或英镑)计算,美国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等于英国的单位成本。因此,将不会再有贸易关系产生。比例中,美元汇价上涨一倍就会使两国两种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相等。由此可见,俄林认为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
5.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
为什么存在比较成本的差异呢?即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成本比例呢?俄林认为不同为各国国内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就产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那么,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它们是由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对一种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其产品的需求。那么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不同比例关系,也就是两国诸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关系。
6.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
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是不相同的,国际贸易就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础上。即使生产诸要素供给比例相同,对这些生产要素不同的需求也会产生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个基础。
7.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
俄林从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出发,分析了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又探讨了不同国家内不同的成本比例,进而探讨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最后分析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给需求比例。
俄林认为,在这个链条中,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没有一个单一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最终的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同时这也就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因素。在国际分工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最有效的利用将会比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社会总产品。
俄林还认为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是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缺少流动性的不足,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四)对赫-俄学说的评价
1.赫一俄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国际分工学说
(1)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论述上,赫―俄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为深人和全面。
(2)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2.赫一俄学说的缺陷
(1)赫一俄理论抹煞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要素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比较成本。
(3)赫―俄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按照他们的理论,国际贸易应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和需求格局相异的工业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但当代贸易的一个特点却是大量贸易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业国之间,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发展却比较缓慢。
(4)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对外贸易可以使各国收人均等论,这是不符合国际贸易实际情况的。
参考资料: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0-d1004429127.html
『叁』 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是谁的著作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
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的。
⑵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⑶理论:每个国家都应只生产它擅长的产品,然后用来交换别国所擅长的产品,这比各国各自生产自己所需一切东西更为有利。
⑷相关名词:①绝对优势:当一国能够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比别国更多的产品,从而使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低于别国,则称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②自然优势:是超乎人力范围之外的气候、土壤、矿产等优势。③获得性优势: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逐步形成的特殊技术或技巧等。
⑸绝对优势来自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来衡量。
⑹片面性: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小部分交易,即一国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
2. 比较优势理论
⑴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⑵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⑶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各国应按照“两利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即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⑷比较优势理论是经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这些假定包括:
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生产两种产品;
②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
③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
④没有运输费用;
⑤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并在一国国内自同流动,而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⑥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间实行自由贸易;
⑦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⑧不存在技术进步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是当地要有独特的资源。宁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四是当地已有产业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说义乌,原是农区,基本上没有工业,但现在义乌有很多工业,如织袜业、文具业等,因为义乌有市场,从销售可以延伸到生产,生产的产品用于劳动力密集、技术相对比较传统型的产品,符合比较优势,又同市场经验相结合。
『肆』 刘彤的主要论文及著作
专著《国际反倾销制度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专著《美国反垄断法原理与案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编著《国际货物买卖法(英文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针对产品生产和加工方法贸易措施的违法性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5期论文
《WTO框架下的环境标签法律制度研究》,《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与对策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美国反垄断法对于企业垄断地位的规制》,《理论前沿》2008年第19期
《WTO框架中的环境与贸易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8期
《反倾销应诉中市场经济待遇问题的动态与对策》,《理论前沿》2006年第22期
《欧美对拒绝知识产权许可得反垄断审查及对我国的借鉴》,《学术交流》2009年第12期
《WTO反倾销协议修改的热点问题分析》,《国际商务》2007年第2期
《反倾销调查中的信息提供与审查》,《国际经济法论丛》第8期
《环境贸易壁垒与GATT——WTO协议中保护自然资源的例外原则》,《国际商务》2004年
《美国法律构成非法垄断的考虑因素》,《国际商报》2006年3月27日 A4版
《从美国烟草案看垄断的共谋》,《国际商报》2006年6月12日 A4版
《美国对企业兼并效果的审查》,《国际商报》2006年7月10日 A4版
《反垄断法中相关产品市场的认定》,《国际商报》2006年9月18日 A4版
《美国铝业公司反垄断案可借鉴之处》,《国际商报》2008年10月17日
《由柯达案看构成非法垄断的行为要素》,《国际商报》2008年10月24日
《从汇源果汁案看中国的企业兼并审查》,《中国法律》2009年第二期
『伍』 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哪些名著
哇。你很不简单啊。竟然对这些经济贸易学著作有兴趣。有前途哇。嘿嘿。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著作有很多啊。比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这些都是经济贸易学的前辈名人。你可以看看他们的书。
『陆』 战勇的著作
曾参加齐燕鸣、许毅教授主编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斗争史首编》的编写工作;参加宋涛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全书》的编写工作;主编《农垦经济概论》和《国际贸易》教材两本。
曾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8篇获国家教学会和省级优秀论文奖,多篇搜入论文集;主持省委托科论和多次主持省级社科课题,并获得奖励;讲授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马列原著、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价格学课程。
在仰恩大学任职的8年里,创起了经济学专业(系),发表论文9篇,完成省市社科课题各一个,举办全校性学术讲座6次。期间,特别重视本中专三结合。积极培养年轻教师,鼓励他们攻读博士学位,特别致力于学科发展。完成校级精品课建设两个《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WTO规则》,主讲《资本论》《经济学史》、《国际贸易》、《WTO规则》等专业课及《中国与WTO》公选课。主编《WTO规则》、《微观经济学教程》、《宏观经济学简易教程》(上述三本教材均为精品教材),并于2007年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建设福建省省级精品课。为仰恩大学国贸系成为福建省“特色专业”奠定了学科和专业基础。
两次荣获仰恩大学基金会的表彰和奖励。2009年9月,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授予战勇教授2009年度“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称号。
『柒』 求一篇有关外贸企业的英文文献,要外籍人士近期发表在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学术期刊上的,PDF格式。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论建议
(一)结论
通过建立VAR模型的分析,得出河北省的对外贸易和港口物流的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是相互促进的,实证分析更加清晰地刻画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首先,无论给哪一方一个增量,对另一方均有正向的提升影响;其次,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即时作用明显,而对外贸易对港口物流的即时作用不明显,但是彼此之间的长期促进作用都非常明显;最后,就两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来说,目前,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要远远大于外贸对港口物流的依赖程度。这表明,河北对外贸易总额随港口物流发展而增长,河北物流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繁荣具有推动作用;同理,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对推动港口物流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几点建议
1.
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方式,推进港口物流标准化体系,提高港口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现代港口应有强大的标准化作业能力,集装箱运输是各国采用的标准化运输方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不仅反映了港口转运货物能力,还直接反映了港口作为一个物流系统节点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再者,适应未来海运港口深水化、船舶大型化、设施标准化的趋势,要大力发展高效、便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
上述材料分析表明,河北省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进出口贸易形成的物流服务贸易被其他港口货物流企业分享,从而表现为进出口业务对港口物流的拉动作用还不显著,甚至由于国际贸易结构升级,物流服务要求内涵提升,对传统港口物流企业带来冲击,短期形成货源外流的现实。河北省作为北方地区港口大省,但代表港口现代化水平、具有强大产业聚集效应和经济社会大动作用的港口集装箱运输始终在低位徘徊。早在1984年秦皇岛港就开始了集装箱运输,但目前港口集装箱发展仍较为滞后。尽管自2005年以来,河北省沿海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但总量规模仍在低位徘徊。2010年全省主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8万TEU,占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0.48%,环渤海港口群的1.75%,与天津、山东、辽宁等环渤海其他港口亿吨左右的集装箱吞吐量相比差距很大,与对外贸易在全国第10位的外贸发展总体水平不匹配。
2.
采取措施加快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河北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是近年来我国外贸增长最快的部分,占据了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河北省加工贸易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尽管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从全国外贸的发展势头看,河北省的对外贸易还处于中等水平。究其原因是河北省出口的主要是一些附加值低的加工产品,因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和对港口物流的拉动作用较弱。一是要充分利用秦皇岛、唐山出口加工区优势承接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和功能,引导大进大出的企业向区内集中,扩大加工贸易出口规模,尤其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出口;二是利用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到河北安家落户,引进和
『捌』 唐海燕的学术著作
《国际贸易来环境论》(华东自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适度开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国际贸易创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全球化与中国开放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曾获商务部外经贸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2001)、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论文奖(1998)。曾获得的荣誉有: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1999)、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1996)、中国宝钢优秀教育奖(1997)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