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民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民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03 20:03:24

Ⅰ 急求 案例 关于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摘 要: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也越发突显。这体现在语言、宗教、社会习惯、政治哲学、社会结构、教育等文化构成的各个层面。必须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商务交往能力,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注重文化的融合和变迁,以此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差异;贸易扩展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的积淀,同时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特质的一种载体。虽然历史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也相互影响和渗透,但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却依然保持了各自独特的一面。因此,文化具有差异性,一种文化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对于其他文化来说,就可能并不会受到如此的重视。但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并且不断深入。可是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文化差异的影响也越发地突显。世界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

一、文化差异的类型及其影响

1.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文化的根本。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展国际间的贸易活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转换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交流转换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了国际商务交往。

通用汽车公司的广告语:“身在比利时”(BodyinBelgium)译作法兰克斯语则为“渔夫旁的尸体” (CorpsebyFisher)。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广告因为语言的差异导致了拓展市场的不利。同样,一巴西的航空公司有则广告说她有一个“很舒适的机舱”(comfortablerendezvous),但将此换作葡萄牙语则为“非法的性服务场所”(aroomforillicitsexualen counters)。由此可见,语言对国际贸易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宗教的差异。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组织,行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

因此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宗教,也对国际贸易的运行产生影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有犹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神道教、本教、锡克教、琐罗亚斯德教等。所以在国际交往中应注意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日本人多信奉神道教,阿拉伯国家多信奉伊斯兰教,英国人绝大多数信奉基督教[1]。

一国际公司在卡塔尔进行谈判时,由于负责人忽略宗教因素,基于对成功的信念,携带了白兰地准备在仪式上与同事庆祝,结果他不但被严谨的回教国家里的一个对习俗虔诚的男子立刻赶走,而且使公司成为了不受欢迎的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细节上的失误,导致了贸易合约的损失。

3.社会习惯的差异。社会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不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而且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思维模式。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一个成熟的跨国公司必定是一个了解目标国文化的公司,一个注重文化差异的公司。

希尔顿酒店是世界著名的酒店,重视社会习惯的差异是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希尔顿强调每个酒店必须要有个性,针对其所在地区或国家市场的需要,来进行具有个性的装潢和服务。同时鼓励厨师利用当地的原料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饭菜[2]。

同样,跨国公司的成功运作还需尊重当地的工作模式。一个北加州厂商收购了英国伯明翰市一家公司,希望借此打开欧洲市场。但在接管公司后不久,美国的管理人员就准备矫正下午茶点的休息时间问题。在英国,每人可以有半小时的下午茶点时间,然而管理层希望将此缩短为十分钟。结果是工人们罢工,最终该公司倒闭。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对海外工作的文化现实反应迟钝将会招致悲惨的后果。

4.政治哲学的差异。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国际贸易由于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的,因此必然要受到政治哲学的影响和作用。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政治因素不同,对商品的包装材料、结构、图案以及文字标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阿拉伯国家规定进口商品的包装禁用六角星图案,因为六角星与以色列国旗中的图案相似。由此可见,只有认识到政治上的不同,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促进外贸出口。

5.社会结构的差异。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之间有组织的关系。社会结构包含社会分层,并且伴随着阶级等级和种性等级。社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运行和跨国公司的目标市场定位。

丽晶集团根据目标顾客年龄层次的不同,作出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对酒店进行了不同的装潢设计。设在纽约的MAYFAIR酒店,其建筑风格主要吸引有较强安全意识、保守、传统的老年顾客,而纽约丽晶酒店则具有现代的气息,吸引年轻、好动的商务旅行者[2]。

俄罗斯国民的支出结构方面,各个阶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分。比如中产阶级上层,他们很少在食物、医疗服务、招待客人方面节省开支,去国外观光旅游及教育旅行也无疑是属于上层人士的支出,建筑或购买房屋、成年人健康服务及教育服务则属于上层及中层人士,尽管一些项目的数量比例相差一倍或至少1/3以上。而中产阶级下层在服装、鞋类、日常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休假旅行等方面都要节省开支,中层则常常节约休假的开支。在使用物品的分化方面,其意义并不在于是否拥有物品本身,而更多表现为品牌和价格上的区别。因此,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一定要准确把握目标市场的社会等级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使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6.教育的差异。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通过改变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营销方式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如果一国国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和程度较低,则其比较优势更多地向劳动力密集型倾斜。但若一国重视教育,公民受教育水平较高,则该国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比较优势主要为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

同样,教育也影响着营销方式。一方面,对于实施营销策略的公司来说,员工的教育培训对于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沃尔玛、通用电气、IBM等都非常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甚至建立专门性的学校培养自己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对于营销策略的接受者即顾客来说,不同教育层次的顾客其需求不同,因此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时就应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二、应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建议

1.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如国际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等都需要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必须拥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识。

2.掌握跨文化商务技巧。跨文化商务交往中应当具备的能力有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3]。这些能力与国际贸易的成功与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些能力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应该加强相关能力的培训;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商务人才来说,应加强跨文化商务交往意识的培养,同时学校应提供相关的课程以及实践机会。

3.在策略制定上注重文化的融合。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只有注重文化的融合,才能深入地适应市场,进而拓展市场。肯得基早期推出了“墨西哥鸡肉卷”,在该产品投入市场后不久,肯得基又推出了一款融合了中国文化的“老北京鸡肉卷”,该产品添加了中国传统的甜面酱、葱丝等原料,因此销量可观。同样,摩托罗拉公司制定的中国投资战略强调管理本土化、配套产品国产化。同时还大力支持中国的公益事业,因而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4]。

4.加强文化交流与展示。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展示,是一个了解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有力地推动了经贸合作,已成功举办的中法文化年就是一个展示文化、交流文化的平台。2006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等项目已经形成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四海宾朋。继中法互办文化年之后,中俄互办“国家年”再次掀起两国文化交流的热潮。驻法国、德国、毛里求斯等中国文化中心工程进展顺利,成为文化交流的亮点。

5.在国际贸易中注意文化的变迁。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滩死水,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变迁。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然而咖啡文化则相对受到冷落。但改革开放以来,在过去被认为是“小资情调”的咖啡文化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咖啡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咖啡也进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国际贸易者必须适时改变贸易策略,以适应文化变迁后的新特点。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企业更需要跨文化的管理。然而文化的差异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为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促进贸易环境法制化、规范化,我们应进行国际性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在国际贸易策略制定上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培训,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浩文.如何掌握商务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7.

[2] 邹统钎.酒店经营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3.

[3] [荷]丰斯·特龙彭纳斯.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89-190.

[4] 王志乐.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99-307.

Ⅱ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促进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及双输、双赢规则取代,要么一损俱损。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旋律。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就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冷战结束之后两国关系麻烦不断,一度曾面临严重危机。但是,由于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美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因而,中美间的经贸关系仍迅速发展。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出口为美国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双边贸易至少为美国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上百万个工作岗位。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推动着两国间的接触、对话不断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协调,扩大合作。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元首频繁互访,并设立首脑热线,及时就全球问题交换看法和意见。中美两国还在资源、能源、环保、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2.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剥削与控制,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关系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过去南方对北方的单向依赖已变成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彼此都认识到,只有保持南北双方和谐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双方都在处理南北关系时表现出务实性和灵活性,放弃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次,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南方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国家之间要求加强经济和科技合作的呼声很高。 从消极方面看:(1)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无国界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出让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实行。从理论上看,主权让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对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实际上,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单方面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发生危机时又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增大了发展中国家承担风险的概率。东亚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钻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发的,这本身就是出让主权的结果。而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紧急援助贷款,又是以发展中国家出让主权,放弃亚洲发展模式为条件的。有的东南亚国家把这一模式称为“新殖民主义”。所以,南北关系的实质依然是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 (2)扩大了南北两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市场经济就是实力经济,其成果按实力分享。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由于经济实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悬殊。因此,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财富的集中程度也越来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资料显示,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目前,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美元,而发展中国家还有13亿人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500美元,全球还有1亿人每天在挨饿,15亿人上不起学。 (3)使南南合作面临挑战。七八十年代,在77国集团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南方国家组织的主导下,南南合作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视为南方国家摆脱北方的经济控制,走上自主发展之路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乏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经济上存在互补性的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平等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戏规则”的制订。这又要求首先加强南南合作。 3.推动区域内国家联合 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各个国家,特别是弱国、小国,都希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一个国家又往往力不从心,于是有着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国家就通过区域内国家的联合,通过地区经济一体化来加强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近年来,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60年代只有9个,70年代发展到28个,80年代有32个,到1997年达107个,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有的还参与了多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地区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促进地区范围内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区化的经济组织是以承认成员国主权平等为前提的,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为所欲为,而比较注意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而且,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规范,这就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证,有利于促进南方国家的发展。 二是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了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或者为了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地位,往往还注重加强其他方面的合作,从而维护了地区安全和稳定。美洲国家组织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调解了厄瓜多尔和秘鲁长达50多年的边界争端,两国议会都表示无条件地接受保证国提出的解决有争议领土的方案,这是在地区一体化框架内和平解决争端的成功范例。西非经济共同体也成功地化解了长达9年的利比里亚内战。 三是有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来巩固其成果,这就导致地区经济一体化逐步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地区政治一体化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例如:建立于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1995年扩大为15国的欧洲联盟,盟内生产总值达到7.5万亿美元,占该年全球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的1/3,首次超过美国该年的国内生产总值6.26万亿美元。欧盟成为与独霸世界的美国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体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政治联盟和经贸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向建立全面超国家一体化的欧洲联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欧盟15国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进一步促进了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1999年1月1日,欧盟中的11个成员国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统一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这标志着一个新欧洲由理想初步变成了现实,它将大大增强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并进一步冲击美国经济和它的世界霸权,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亚洲东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场、非洲的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在成为影响经济政治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的发展有助于打破超级大国对世界的主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7]。展望世界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它对国际关系还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把握当前国际关系的种种特点,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的振兴与发展。

记得采纳啊

Ⅲ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文化差异的类型及其影响:

1、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文化的根本。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展国际间的贸易活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转换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交流转换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了国际商务交往。

2、宗教的差异。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组织,行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3)民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扩展阅读:

通过对上述文化四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证实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是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

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Ⅳ 人口、民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交易效率与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http://cache..com/c?m=&p=&user=

论文的相关网站:
http://www..com/s?ie=gb2312&bs=%C8%CB%BF%DA%A1%A2%C3%F1%D7%E5%B6%D4%B9%FA%BC%CA%C3%B3%D2%D7%B5%C4%D3%B0%CF%EC&sr=&z=&cl=3&f=8&wd=%C2%DB%CE%C4&ct=0

Ⅳ 跪求《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论文

在对现代商务的研究中,人类学家发现:当海外公司在处理营销市场、企业管理、或商业谈判的问题时,其成败决定于海外雇员在外地能否尽展所长。这类能力决定于雇员对其工作有关知识的专业程度以及个人对新环境的触觉与反应。一个对国际商务的普遍误解是某人在本土环境下成功,他的专长技术也能同等地应用于不同文化之下。
有研究指出,一个海外公司或企业的失败,最大问题不是其技术及专业能力之不足,而是它不能了解及适应外地的思考及工作模式。在美国本土的商家会通过搜集其雇员、消费者及贸易伙伴的大量资料和文化咨询来装备自身。很多民族志研究结合市场调查能提供大量而详细的资料,如美国消费者的价值、态度及购买喜好,中高层经理对组织文化的良好掌握,以及劳工谈判代表一定要对谈判桌上的另一方的动机有高度的敏感度,等等。目前,当北美商人开始涉足国际贸易舞台时,他们经常希望获得一些本土难以想象而又缺乏的文化资讯,比如外地消费者和雇员的资料之类。
在国际贸易的文献里,列举有很多美国企业试图拓展国际市场但却屡遭挫折和失败的例子,其中很多是非常可笑的,有的甚至十分令人难堪。在所有这些记录中,某种程度上与金钱或名声有密切的关系,或两者皆然。例如,当美国厂商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他们经常认为在克里夫兰(Cleveland)中有效的销售策略或者宣传口号,在世界其它地方也能得到同一效果。其实问题是出于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改变。例如通用汽车公司(the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的广告语中,“身在比利时”("Body" in Belgium),将此口号译作法兰克斯语(Flemish language)就会变作“渔夫旁的尸体”("corpse by Fisher")。一个巴西的航空公司有则广告说她有一个“很舒适的机舱”(comfortable "rendezvous"),换作葡萄牙语则为“非法的性服务场所”(a room for illicit sexual encounters)。某一鸡肉商家在译一个非常成功的宣传口号到西班牙语时,其新的宣传口号并不能得到预期效果。这宣传口号是“这能使一个粗鲁的男人变得像小鸡般柔情”(“It takes a tough man to make a chicken affectionate.”) 译做西班牙语时变成“这能使一个有很强生殖能力的男人变得像鸡一般柔情”(It takes a virile man to make a chicken affectionate”)。
研究表明,国际商务中若对海外工作的文化现实反应迟钝将会招致悲惨的后果、留下伤心的记忆。人类学家劳伦斯?苏特欣(Lawrence Stessin)的一个报告指出一个北加洲厂商收购一个英国伯明翰市附近的一所纺织机器公司,希望藉此能打开欧洲市场。在接管公司后不久,美国的管理人员希望去矫正一个生产上的问题,就是下午茶点休息时间的问题。苏特欣告诉我们:“在英国,每人可以有半小时的下午茶点时间,这时每个工人也按他独特的口味品尝和吸啜一些大型盎司容器盛载的葡萄酒……管理层提议加速 ‘吸啜时间’为十分钟的休息……工会同意尝试但失败……之后的一个星期一早上,工人们暴动,窗户被打烂,当行政管理人员到工厂时便叫嚣,最后召唤警员去维持秩序。后来公司立即安装一部自动贩茶机(只需把纸杯放在水掣底下便会倒出标准份量的饮品。这细小的容器取代了五盎司的杯)因为他们是以美国人的意志建立起来的规则,其所传达的信息原本是请求员工对工作的更大贡献及忠心……但结果却是:工厂此后的生产再不复前,即使在贩茶机被送走后,工人们仍继续杯葛公司,最后,该公司以倒闭告终。”
这个例子说明,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和文化的差异,企业就会在市场上及管理上产生失误,而且会影响到国际市场的拓展以及各方协商的成败。忽略文化因素可能会导致时间、声誉、投资、甚至贸易合约上的损失。人类学家阿利松?蓝尼尔(Alison Lanier)讲述了一个美国行政人员因为没做好文化的准备工作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一个很高级别的副总裁经常出入巴林——一个准许酒精进出的国家。他后来被派往邻近卡塔尔去进行一个无限期的长期谈判。基于对成功的信念,他放了两瓶白兰地在他的背包,准备在仪式后与他的同事庆祝。结果,他不单止在严谨的回教国家里的一个对习俗虔诚的男子立刻赶走,且他的公司也成为不受欢迎和被指令永不能重返的对待。卡塔尔人的态度是认为此人尝试藐视源远流长的宗教信条,无论他或他的公司,结果都被视为不适合与之签约的。”这类只是因为忽略文化背景与差异而而导致钱财损失的例子,在国际贸易中不时在发生着。粗略地去流揽国际贸易的文献记载,还可找出很多其它有着类似严重错误的例子。为此,一部份人类学家专门去探究国际性企业怎样去改进从而来防止这类失误出现。他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陈述北美商家在海外开设公司时对他们的任何合理的怀疑及指出他们的荒唐及迟钝。真正的目的在于指出世界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所能预估和计量的,倘若一个美国商人要去挑战这个越来越互相依靠的社会,他必须对文化的转变如何影响国际企业有更深的了解。在人类学者和国际贸易组织或社团的成员之间,实需要建立起一个健康与有益的对话机制,以促进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发展。

Ⅵ 民族文化是主要影响国际贸易的壁垒

我完来全赞同民族文化是自一个重要的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作出选择,但政治、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左右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这种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经济爱国主义”。

“经济爱国主义”,是本国各利益集团打着“爱国主义”旗帜以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就其实质而言,是贸易保护主义。

西方国家对于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那种所谓全球化,完全是说给他国听的,各国政府对于关系国家核心地位的行业和产业都很关注。任何一个跨国企业都是具有本民族概念的,尽管它在各个地区设有不同的分公司,但它的民族概念不会弱化,一个国家同样对企业有民族概念,所以当它的民族企业要被收购时,就会有所表示,美国国会反对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事件,也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肯定地说,要么我们永远地让民族文化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让自由贸易永远只是美好憧景;要么想办法彻底消除国家、民族的概念,真正实现“天下一统”。

Ⅶ 求关于"地理环境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资料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球表面的热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是古代文化、经济和贸易等发展最早与最繁荣的地区和国家。他们疆域的主要部分就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范围。我国汉代就开拓的沟通欧亚非三洲的古代“丝绸之路”即是世界上著名的最早的国际贸易通道。同样,从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当今地球上社会经济最繁荣、交往最密切、经贸活动最活跃的几个区域,也往往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三洲的沿海地区,其中包括北美洲五大湖区与大西洋沿岸区域,西欧地区和亚洲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以及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等世界重要经贸区域,上述地区其土地面积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而工农业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却分别约占世界的80%和70%。
与上述情况相反,国土辽阔的独联体(前苏联),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其国土的大部分处在高、中纬度,相当大部分的疆域,特别是广阔的东北部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永久冰土带广布,以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分析,远不如同纬度的西欧诸国和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故其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要比美国低57%,比法国低53%,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38%和32%,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对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以及交通运输与经贸活动等都带来不少困难。至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伸入北极圈和南极洲的那些地区,由于位处高纬度,气候严酷,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更大,故至今仍然是地球上经济、贸易活动最不发达地区之一。
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沿海地区(尤其是开放地区)与内陆地区(特别是边远偏僻山区)相比,因为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其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般前者发展较快,成为发达地区;而后者则发展较慢,往往是比较闭塞和落后的地区。例如,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因为紧临太平洋,海运的地理优势突出,加之沿海都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科技先进,实力雄厚(总人口不足全国的8%,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25%左右,高等学校也占全国的17%多),又临近港澳地区和国际市场,侨商、侨眷众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先后开放了“5个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多个三角洲地带,形成了由南向北的沿海开放前沿地带,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各个方面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前沿阵地。相比之下,西部内陆地区则较为闭塞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地球上有20多个内陆国家,除欧洲的8个属于发达国家外,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位处欧洲的内陆国家所以会比较发达,这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较早,现代化铁路、内河航运与航空运输等交通较方便以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较好紧密相关。其他广大内陆国家之所以较贫困,经贸活动不够发达,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复杂原因,而距离海洋较遥远,没有方便的出海口这一重要地理环境因素,是严重影响他们经贸发展的带根本性的共同原因。众所周知,海运是当今国际间经济贸易活动联系的主要手段,内陆国家只有取得通畅的出海口才有发展经济、繁荣贸易的现实可能,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与邻近的海运便利、经济又较发达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南美洲的玻利维亚100多年来一直是借道智利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活动。又如非洲的赞比亚,其传统的出海口在南非,由于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赞比亚被迫又重开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道路,这才保证了其最重要的外贸物资——铜矿的正常外运出口,使开展经贸活动的愿望变成现实。
当然,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独联体虽然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包围,但是,由于北冰洋长年封冻,成为天然障碍,太平洋岸仅有的港口距西部经贸重心地区遥远,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峡所扼,北冰洋西部的摩尔曼斯克港,虽为不冻港,但航线需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制的挪威海峡,因政治原因,进出口甚为不便,所以前苏联虽濒临三大洋,但却酷似内陆国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交通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亦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既是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与条件之一,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美国是地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两洋国家”,在世界以北大西洋为经济贸易重心区的100多年时间里,它利用便捷的北大西洋航线开展对欧洲的经贸活动,使其东北部和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经济贸易重心区。而今,美国又乘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太平洋东部国家的迅猛崛起,世界经济重心呈现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趋势的契机,利用其便利而发达的太平洋航运,促使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的经济繁荣发展起来,率先抢占了太平洋地区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美国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总额已超过其与欧洲的贸易总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这对缓解美国的经济矛盾和稳定国内政局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充分显示了美国濒临世界两大海洋的交通地理位置优势。至于跨越亚非两大洲的埃及,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扼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每年获得10多亿美元的运河船只通行费,极大地促进了埃及的经济、交通和贸易的发展。此外,新加坡、巴拿马等国家,亦因位处沟通两大海洋的重要通道和国际航线的要冲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大量船舶过往、停靠及其供养补给、维修保养,使其成为周围地区与国家的物资转运点或集散中心,繁荣了该地区的经济和贸易活动。
除上以外,因为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地形条件的影响
这里的地形概念,内容广泛,不仅包括类型、坡度,还包括地面的覆盖层等方面。地形对于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地形差异是造成以后各项指标差异的“主导”因素。美国,由于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因而,美国农牧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有1/3~2/5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大量农产品的出口,不仅创造了占该国外汇总收入20%的外汇,而且在繁荣国际贸易、改善美国的国标收支和外贸平衡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然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横亘于非洲偏北部的广大地区,使这里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埃及等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深受影响。
可见,地形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以致将影响整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开展。
三、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是很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这是一种表现形式。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延伸,气候带排列有序,分别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纬度地带性清楚,这又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例如,温带地区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作为人类衣食主要来源的棉花和粮食,主要产于温带地区,以1989年为例,世界粮食总产量约是18亿吨,其中70%左右产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同样,目前世界上谷物的主要出口国是位于温带范围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而工业原料的橡胶、剑麻、椰子、丁香以及咖啡、可可等饮料作物则完全产于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也会对国际贸易活动直接产生影响。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带已经伸入寒冷的北极圈范围内,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处高纬度的港口,气温太低,秋冬季节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无法运行而被迫停用,国际贸易近乎瘫痪或停顿。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1990年地球上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对国际贸易也产生了影响。由于近几年持续暖冬,我国销往加拿大和北欧等国家的滑雪手套等很不景气,客户纷纷减少定货量乃至解除合同,贸易量大减,造成我方货物积压,经济受损。
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冰雹等),对于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例如,一些外贸船只往往因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冒然远航,外贸船舶很可能会被风浪浸没,造成惨重的损失。
自然界中变化多端,可谓“天有不测风云”。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气候异常,经常干扰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经贸活动。1972年,由于气候异常,南美秘鲁沙丁鱼的捕获量减少2/3,致使当作饲料的鱼粉锐减。与此同时,印度和西非的花生,苏联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减产,致使能当饲料的大豆,价格成倍上涨,由此引起了世界饲料与谷物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国际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
日本的丸红商社曾根据天气预报:该国关东地区梅雨结束时间将比往常推迟,以及世界范围将是个凉夏,作出消暑饮料的销售量会有所减少,会造成制造饮料罐的马口铁销售量的下降和价格的下滑的预测。事实果真如此,1981年和1982年其社马口铁的出口量分别减少13万吨和6万吨之巨,美洲的墨西哥亦因此取消了与该社签订的进口合同。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和马口铁生产与国际贸易挂上了钩。1989年,美国发生了近百年少有的干旱,玉米、小麦等谷物产量减少1/3左右,这不仅使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使美国与全球的粮食出口量大为减少,加剧了世界市场上粮食贸易的紧张状态。可见,气候异常将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重视气象现象和气候条件的观测与分析,特别是较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的观测研究,了解气候变化态势,熟悉气候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中掌握世界市场动向,以便主动地采取措施,搞好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和经贸界人士的一项基础工作。
四、资源条件的影响

所谓资源,内涵广泛,这里着重论述矿产资源对经贸活动的影响。

矿产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活跃贸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质,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消耗量与日俱增。因此,矿产资源的赋存储量、规格品种、组合结构、品位状况、地理分布以及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等,不仅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而且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商品交往、货物流向、贸易格局和贸易运输等。

20世纪50年代,广大西亚地区还被列为世界最贫困地区之一,经济相当落后,在世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垄断资本集团进入该地区大规模石油地质勘探,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并陆续进行大规模开采,西亚已经成为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油极”。大量外汇财源滚滚而来,带动和促进了该地区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对外贸易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昔日的贫困地区,当今已跨入人均产值最高行列,成了世界上重要的资金、劳务和消费市场之一。
如果将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世界经济发达大国的矿产资源作一下分析研究,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从总体讲,两国的矿产资源均较丰富,但相比之下,前苏联更为富足些,很多种矿产的储量都列世界前茅,而且品种齐全,不但为其发展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而且每年有20~30种矿产品供出口换汇;美国则不然,为了满足现代科技、军事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要从国外进口40~50种矿产品,形成了美苏在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的明显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60年代中期,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世界进入称为能源的“石油时代”。以西亚为代表的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以及西北欧一些国家,一大批大油田相继发现,大力组织开采,使世界石油产量迅速增加。70年代中期,北海海域发现油气田。至80年代初,荷兰的天然气、英国和挪威等国的石油产量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相当部分出口欧洲共同体其他国家,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而且使西北欧部分国家的进出口商品格局和贸易格局产生了明显变化。另外,前苏联、中国、墨西哥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等新油田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也使世界石油储藏的地理分布、生产格局和贸易格局出现了新的态势。
至于世界铁矿石新矿点的发现、生产的地区布局变化和生产量的增减等,与世界石油的情况相似,均对世界和各国的经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矿产资源对国家、地区的经贸发展和世界初级产品市场格局等,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

Ⅷ 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①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 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 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 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 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⑦ 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⑧ 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负面影响:① 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 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Ⅸ 国际关系对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来各国之间的产品和源服务的交换,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所组成,为一定时期世界贸易的总和。
国际营销则是指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国内市场营销在国际市场的延伸,两者存在着共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共性:
两者都是以国际市场为活动场所,都是以获得利润收入为目的而进行的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而且这两种经济活动经济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国际贸易必然要借助于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各国选定的国际贸易任务和目标。
差异性:
1.两者所涉及的贸易不同。国际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国际市场营销主要涉及售出方面。
2.国际贸易的产品和服务,其交换必须是超越国界的,国际市场营销则是指经济活动超越国界,而不是产品和服务必须超越国界。
3.国际贸易的原动力是比较利益,且国际贸易的组织者是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原动力则是以追求利润为动机的企业决策,一般是由企业组织的。

Ⅹ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方便了人口的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2.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的流动,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
3.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

阅读全文

与民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