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国际贸易对世界收入分配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与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晌又重新成为国际贸易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s~s定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外贸的发,~x,-t我国不同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分配及其差距的影响。关键词:对外贸易;收入差距;S-S定理 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因此,外贸的发展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就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一、综述关于国际贸易对一国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最早源于古典贸易理论。而最早直接把国际贸易与国内收入分配联系起来进行单独研究的经济学家是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他们在1 941年以H—O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斯托尔帕~ 萨缪尔森定理(Stol#er—SamuelsonTheorem, 简称“S-S定理 )。S-S定理证明了当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时,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将提高而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将降低。1 948年,萨缪尔森进一步提出:长期内,在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会使贸易国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即要素均等化定理,简称 FPE定理”)。自s—s定理和FPE定理提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又对贸易与国内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Wood和Learner认为.贸易是导致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但Lawrence、Slaughter、Krugman和Bhagwati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制成品只占到OECD国家GDP总和的2% ,在这种情况下,S-S定理几乎不能产生作用。实证检验方面,Sebastian、Edwards利用世界银行公布的44个国家(其中有27个发展中国家)2O世纪7O年代到8O年代收入分配的最新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果表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大。Haral Beyer、 Patricio Rojas和RodrigoVergara运用协整性的方法分析了智利熟练劳动者的报酬与开放程度之间的长期关系。证明以外贸依存度衡量的开放程度的扩大加剧了智利国内的收入不平等。Raymond Robertso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墨西哥的贸易自由化增加了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 进而导致了工资差距的扩大。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杨永康苏彦军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了对贸易与收入分配关系问题的研究。翟凡和李善同对贸易和税收政策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缩小收入差距,其程度取决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尹翔硕对利用比较优势与推动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贰』 短期内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不管是短期内国际贸易还是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均是带来增长的影响。因为国际贸易使得一国的经济的得以流通,经济发展较快,从而使得一国的收入分配增加。
收入分配主要是以企业的税息前利润(即利息、所得税和净利润)为对象在各利益主体间进行的分割。收益分配的构成,广义上是企业收入的分配;狭义上是税后利润的分配。
国际贸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
(2)国际贸易对收入与分配的影响论文扩展阅读:
收入分配的特点:
1、个人劳动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个人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报酬。许多企业产品积压、工人下岗,不是这些企业的工人没有提供劳动,而是个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因而变成一种无效劳动。无效劳动是不能获得劳动报酬的。
2、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个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市场,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个人劳动恰好等于社会劳动,这样等量劳动就能获得等量报酬;
个人劳动不能全部甚至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样等量劳动就不能获得等量报酬;实现的社会劳动大于个人劳动,这时劳动者就能获得一个超额的报酬。
3、按劳分配在同一企业中是明显的,但在整个社会中就显得含糊不清。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有独立的物质利益,职工不直接向社会提供劳动,而是向企业提供劳动,从企业中获得劳动报酬,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由于各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所以就整个社会看,按劳分配就显得含糊不清。
『叁』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论文 2000字 急 谢谢
从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国际贸易中国家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这方面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深化。目前,贸易自由化及其对社会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已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一、贸易自由化的含义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贸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的含义是与描述自由化的特征联系在一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贸易自由化就是指完全的自由贸易。表现为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政府对贸易活动的一切干预。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事实上,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各国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也从没有停止过。 2.贸易自由化为一国贸易体制的中性化。中性化即政府在进口和出口部门平均分配激励措施,削减贸易体制中的反出口偏向。巴格瓦蒂认为中性化是贸易自由化的核心。 3.贸易自由化表现为开放性。克鲁格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体制中存在着大量的配额和许可证之类的数量限制措施,削减数量限制是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的基本特征。由于各国政府对出口贸易一般都持自由放任态度,因而贸易自由化主要指进口自由化。 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出发,贸易自由化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逐步消除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减少政府对贸易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从保护贸易体制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的过程。 二、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模型分析 1.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最早提出自由贸易理论的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他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生产效率高,从而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专门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与其他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贸易,这样,通过自由贸易,贸易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贸易理论。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为倡导自由贸易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这个模型被称为H—O模型,清晰地表述了贸易与要素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其中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通过模型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国应当出口其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说,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A国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Y。相应地,B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Y,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 4.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是最早直接把国际贸易与国内收入分配关系联系起来进行单独研究的经济学家。1941年他们以H-O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 定理)。SS定理在H-O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当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时,贸易会导致丰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1948年萨缪尔森在对H-O理论进一步研究时,得出一个新的命题: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会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即要素均等化定理,FPE)。如果贸易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可能会使发达国家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下降,相当数量的非熟练劳动者可能会失业;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能会上升,其生活状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自SS定理和FPE定理提出之后,经济学家又对贸易与国内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满意请采纳
『肆』 如何用要素禀赋论分析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不再采用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收入分配方式。经济的发展以及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对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对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面对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理论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二是地区间收入差距,主要涉及地区间收入差距收敛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分析。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多数局限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少有涉及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
考虑到对外贸易不仅会对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某一地区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影响,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于特殊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区域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区域差异与要素禀赋条件不一致,一方面区域内部参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带来的要素收益变化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难以扩散,因而使得对外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本文将从把云南地区的要素禀赋和对外开放程度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着手,综合考虑二者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缓和地区内部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伍』 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距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贸易成因论文
其实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一个差距,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
『陆』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柒』 根据两要素模型分析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如何影响它们的收入分配
要素相对价格上升导致其对应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商品相对价格上升也导致与其对 应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结果使收入分配有利于工人,但不利于资本所有者;发达国家则与此相反。
『捌』 分析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从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国际贸易中国家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这方面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深化。目前,贸易自由化及其对社会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已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贸易自由化的含义: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贸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的含义是与描述自由化的特征联系在一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贸易自由化就是指完全的自由贸易。表现为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政府对贸易活动的一切干预。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事实上,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各国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也从没有停止过。
2、贸易自由化为一国贸易体制的中性化。中性化即政府在进口和出口部门平均分配激励措施,削减贸易体制中的反出口偏向。巴格瓦蒂认为中性化是贸易自由化的核心。
(8)国际贸易对收入与分配的影响论文扩展阅读:
就业方向:
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贸易机构的业务工作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事报关、报检,物流(货贷)等工作。从历年的就业情况看,也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到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一类机构就业的。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5、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6、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助性工作。
『玖』 特定要素模型框架下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要素相对价格上升导致其对应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商品相对价格上升也导致与其对 应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结果使收入分配有利于工人,但不
『拾』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赫克歇尔在哪一年发表的论文
1919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