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以下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
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
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1、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
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2、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
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3、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
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⑵ 试述中国国际贸易的历史 347720904 求帮助
建议抄在百袭科里看看:http://wenku..com/view/8a0e8abbc77da26925c5b0cb.html
⑶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最初名称是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机关,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进出口版商权品交易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承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年-1979年间是外经贸部直属事业单位。
197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机关改为企业,更名为广州外贸中心。
1980年1月1日广州外贸中心正式成立。
1986年秋,广州外贸中心更名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
1988年8月29日,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更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
1999年以良好的出口业绩被列为外经贸部全国出口考核表彰的25家企业之一。
2001年4月,经中编办批准,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改制为事业单位,更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并于2001年7月31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全面负责每年春秋两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组织管理和承办工作,同时经营各种形式的展览(包括来华展览、出国/境展览和国内展览)、贸易、广告、物业、旅游、酒店、餐饮、房地产等业务。
⑷ 高手请帮下忙关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简史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基础上形成的。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国际贸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供奴隶主消费的奢侈品。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国之间也有贸易往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时参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和供封建主消费的奢侈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⑸ 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是什么
1.发展历史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设置的历史比较长。建国初期,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国际贸易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工作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往往只是国家对外创汇的手段,因此,相应地外贸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也比较小。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2.发展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
⑹ 中国对外贸易史
http://jwc.uibe.e.cn/suggestion/read.php?recid=1301
⑺ 中国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把你的邮件地址告诉我,我给您推荐一篇文章.
⑻ 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市场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⑼ 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新中国非金属矿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
由于当时国际上部分国家对华长时期实行经济封锁,中国对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闭的。1957年以前,中国非金属矿产品仅与苏联、朝鲜及东欧部分国家有少量的政府间贸易。
自1957年,中国创办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主要在“广交会”上进行。少数受到约请的外商在交易会上看货、谈判。中国矿产品贸易主要通过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简称“五矿”)进行,基本上是“五矿”独家经营。许多产品需要通过中国香港转口贸易。
据统计1958年至1970年13年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出口总换汇额仅3.31 亿美元,年均换汇0.25亿美元,出口产品约50种。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基本是自给自足,对外贸易量很少,发展也很缓慢。
二、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建设急需外汇,非金属矿产品成为出口换汇的亮点。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纷纷到北京等大城市设办事处,外国客商开始考察中国辽阔的内地,访问各矿产地。对外贸易不再是“五矿”一家,出现了许多新公司,如中国地质进出口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等,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属矿产品贸易。各地方的省级公司,各级外贸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全国各地,有些公司还到国外开设办事机构,常常是多家公司经营同种非金属矿产品。同时,许多非金属矿山或加工厂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有些公司吸纳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外商在华建立独资企业。
这一时期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原矿及初加工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特点,以增加出口创汇额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种逐渐达到100多个,年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6%,进口额达到1.03亿美元。同期,也出现许多小企业乱采乱挖、浪费资源、竞相出口、无序竞争的现象。
三、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单位和外贸单位数量快速增加;通过改制、改组,原国有矿山企业有些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许多民营小矿山。部分有实力的生产厂矿获得进出口权,可以直接经营外贸。
该期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外贸进入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从单纯追求扩大出口开始逐步转向追求企业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稳定市场,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在10%以上。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呈现多元化格局,贸易市场从以亚洲为主,逐渐走向全球,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曾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致使部分矿产品出口平均价下滑,贸易摩擦现象开始出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本国非金属矿产品产销状况,也改变了世界贸易状况,甚至改变了全球矿产品贸易格局。到20世纪末,在世界矿产品贸易的舞台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铝矾土、萤石、菱镁矿、硅灰石等矿产品的供应主角。甚至有的学者惊叹:“当今世界对于几乎所有涉足矿产品开采、生产、销售、使用和运输的公司来说,缺少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就寸步难行。”(见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国矿产品贸易体系和动态》)。
图1-1-1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图
四、在新世纪加入WTO以后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从出口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利用国外优势资源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非金属矿产品进口额以2位数快速增长,至2006年进口总额达到24.39亿美元,是20世纪90年代年均进口额的5倍。进口原料,利用本国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后再出口或供国内需求是新的动向,尤其在装饰石材领域最为突出。中国正在发展形成一个大的矿产品进口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出口一直呈平稳较快增长势态。在此阶段中国开始对进出口税率不断进行调整。对进口非金属矿产品不断降低关税,甚至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执行零关税,积极鼓励企业进口所需的短缺资源产品;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则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则提高出口退税率。中国进出口税率的调整,不断促进非金属矿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总之,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企业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使外贸产品从“资源换汇”向“技术换汇”转变,在促使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1997~2007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情况见表1-1-1、图1-1-1。
⑽ 简述几百年来国际贸易政策发展史
1. 古代的世界贸易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就开始在中东产生。当时,世界其它地方还比较落后,处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中东就已经比较发达。除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发源于中东以外,农业、城市、贸易也最早从中东开始。
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时代进入鼎盛时期,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中东的帕提亚帝国、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汉王朝分别发展成为各地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最初的“国际贸易”,更确切地说是“地区间贸易”也由此产生。当时各地区之间交换的物品主要有罗马的亚麻布、金银铜锡、玻璃,印度的香料宝石和中国的丝绸。其中主要的产品是丝绸,主要的通道是欧亚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然而,从公元2世纪末开始,世界各文明古国均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动荡。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相继灭亡,东西方的贸易也随之断断续续,时盛时衰。
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大推动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势力扩张。在中世纪以前,西欧还是一个不发达的地区,他们地处欧亚大陆的西端,不象中东地区那样有机会与其它民族接近,经济上也比较落后。然而,欧洲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使得他们有比别的民族更强烈的扩张性与好战性。为了使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他们会不惜使用武力。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十字军多次东征从穆斯林手中夺得了地中海,从而使地中海象古代一样再一次成为欧亚大陆贸易的海上通道。
十字军东征对世界贸易的推动不仅仅是打通了地中海的通道,更主要的是将西欧融入了世界。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看到了东方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物质,以至回国后仍垂涎于看到的和享受到的奢侈品。此时,西欧人的扩张除了为上帝服务征服异教徒之外,寻找黄金和获取资源也成为非常强烈的动机。由于地理和资源的限制,西欧做不到自给自足,他们急迫地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和产品,从而大大推动了欧洲以及欧亚大陆的贸易发展。
到了14世纪,整个欧洲已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贸易区,包括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以布鲁日等城市为中心的北海和波罗地海贸易区,包括基辅、诺甫哥罗得、车尔尼哥夫、彼列雅斯拉夫尔等城市的东欧罗斯贸易区,德意志北部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汉萨贸易区,以及不列颠贸易区。这些贸易区不仅有大量的区内交易,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很密切。
与此同时,亚洲也形成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贸易区,包括以中国、朝鲜和日本为主的东亚贸易区,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国的东南亚贸易区,以及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
在13-14世纪,东西方之间通过陆路和海路也进一步发展了贸易。陆上通道主要是原来的“丝绸之路”。此时正值中国元朝时期,元帝国三次西征,疆界扩至黑海南北两岸和波斯湾地区,打通了从中国直至欧洲的通道。海上通道则主要从地中海,经红海和印度洋到印度,或从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到印度。欧洲从东方进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印度的珠宝、蓝靛、药材、地毯,以及东南亚的香料。这些商品在欧洲人的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欧洲能向东方出口的产品却不多,除了出口羊毛、呢绒和金属制品外,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黄金与白银。
在15世纪前,整个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按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补充。因此,当时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
2.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如果说,15世纪前的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之内和欧亚大陆之间的话,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地理大发现”产生于15世纪末。在此之前,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然而,14世纪末到15世纪这段时间里,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西亚、巴尔干半岛和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了。面对这一局面,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的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造船及其它航海设备方面。在13世纪到16世纪之间,欧洲已能生产600至800吨的圆体帆船。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技术也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已能在舰船上载有火炮,还能生产罗盘仪和象限仪,绘制航海图。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动力、通过贸易牟利的强烈欲望、开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加上新的航海设备与技术,欧洲人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也就成为自然的结果。
欧洲人最早的远洋探险大约是在1431年。当时有一个名叫维尔和(Velho)的葡萄牙航海家成功地到达了大西洋东北部的亚速尔群岛并返回了葡萄牙。此后,通过一系列的远洋探险,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 迦马率领的葡萄牙船队于1497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南亚西海岸,打通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在1519年经过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随后,欧洲国家又陆续开辟了一系列通往四方的新航道,发现了大片前所未有的新土地。“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实际上是把原来各自发展的各国联系起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或全球贸易也由此发展起来了。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经济从而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所谓的商业革命表现为商业性质、经商技术以及商业组织方面的巨大变化。地理大发现后,各国地理与资源上的差距使得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商品如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并且立即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与此同时,欧洲的产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场去推销。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为交换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各国不同的产品价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为牟利而进行的国际贸易。
为了适应新的大规模的贸易,欧洲建立起专门在全世界从事贸易活动的新型合股公司。这种合股公司将投资与经营的职责分开,从而有利于动员大量的甚至闲散的资本从事种种商业投机。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有荷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荷兰、法国的西印度公司。至此,国际贸易不再是少数商人单枪匹马的行为,而成为一个以牟利为目的的巨大产业。
第二,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从15世纪中期开始,葡萄牙就由南向西非沿海扩张。到15世纪末,葡萄牙已占领了非洲西海岸的大批土地,大肆抢夺黄金、象牙和黑人奴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葡萄牙又占领了巴西,随后由迦马于1498年绕过好望角,占领了非洲的南端和整个东海岸。然后,葡萄牙人又东进印度、锡兰、马六甲海峡,甚至占领了中国澳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葡萄牙通过它的殖民统治,垄断了东方贸易。他们将一些小日用品如小镜子、小刀、帽子、葡萄酒、腌鱼、乳酪等运到殖民地,然后将殖民地的产品运往欧洲,牟取暴利。这些商品包括非洲的黄金、象牙、钻石、丁香、樟木,印度锡兰的珠宝、胡椒、肉桂、大米和印尼的胡椒、丁香、豆蔻、白擅木等。
在葡萄牙之后的另一个殖民大国是西班牙。从15世纪开始到16世纪中期,西班牙先后用武力占领了除巴西和圭亚那之外的整个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掠夺美洲现有的金银财富,另一方面使用奴隶进一步开采金银。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的杀戳,造成美洲种植园劳动力短缺,于是西班牙又大量从事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从事劳动。
在葡萄牙占领非洲,西班牙占领美洲后,荷兰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也加入了殖民扩张。荷兰主要从葡萄牙人手中争夺殖民地。到16世纪中期,荷兰基本上占领了原来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西、葡两国。为了垄断殖民地贸易,荷兰成立了规模巨大的“商业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依仗着政府授予的特权,从殖民地获得大量珍贵物产,然后运到欧洲以高价出售,获得暴利。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在支付庞大的军事行政开支之后仍能分给股东20%到160%的红利。
继葡、西、荷之后成为殖民大国的是英国和法国。英国人从16世纪末开始远征印度,贸易中的惊人利润强烈地刺激了英国政府与商人,从而也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战胜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占领了从北美、西印度群岛、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和法国分别于1600年和166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从事在亚洲的殖民贸易。法国还同时建立了“西印度公司”从事在北美的殖民掠夺。英国从印度大量收购香料、棉织品、丝织品以及其它贵重物产和农副产品运回欧洲高价出售,同时在北美建立奴隶制种植园专门生产烟草、大米、蓝靛和棉花,为英国提供粮食和原料。北美的奴隶大量来自于非洲。英国从1562年就开始贩卖奴隶。1588年,英国又成立了“皇家非洲开发者贸易公司”,专门经营大量猎捕黑人运往美洲作为奴隶的贸易。仅在1680年后的100年里,英国运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隶就超过200万。这种殖民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统计,在17世纪末,英国贸易所得利润年平均为200万英镑,其中种植园贸易60万,与非洲、远东、欧洲的贸易60万,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利润来自于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西欧殖民扩张,虽然残酷,但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当时的贸易流向基本是:(1)欧洲向美洲出口制造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费品。(2)从非洲输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隶。奴隶贸易不仅为欧洲人获得巨额利润用以购买美洲和亚洲的商品,也为在美洲生产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3)从美洲流向欧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和白银,生产的烟草、棉花、粮食、海洋产品和糖等。(4)欧洲从亚洲及东方各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仍然是香料、丝织品、茶、咖啡等。17世纪后,远东的纺织品成为欧洲大量进口的商品之一。
尽管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贸易已从单纯的互通有无变成了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但决定贸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各自固有的生产技能的差异。各国主要出口本国特有的产品,进口本国不生产的东西。这段时期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