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航空经济发展分为阶段

航空经济发展分为阶段

发布时间:2020-12-25 13:23:00

『壹』 在航空的各个发展阶段上,航空电子系统的功能

第一代是刚进入喷气时代的那

一代飞机,比如MIG-15、17、F-80、84、86等,者代飞机的

作战方式、武器装备、使用甚至飞机设计上与螺旋浆式飞机

还很相似,比如前苏联的雅克17实际是在螺旋浆式飞机结构

加了个喷气发动机,第一代用涡喷发动机,基本上不具备超

音速能力。机载雷达也没有普遍使用。

第2代比如苏联的MIG19、21、23、苏15,美国的F104、F4(注意

F4争议比较大),一般使用涡喷发动机,可做超音速飞行,而

且后期在2倍音速以上,飞机结构也与一代机有了本质的变化,

机载雷达普遍使用,作战方式、武器装备也是全新的概念。

第3代比如俄罗斯MIG29、苏27,美国的F15、14、16、18,

欧洲的台风、法国的幻影2000等,这一代普遍使用涡扇发动机

有较高的机动性,有的机型还有间歇超音速巡航能力,开始注意

隐形能力,比较强调多用途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雷达、

飞行和火控方面(比如电传操纵技术和超视距打击)。

严格意义上的第4代目前只有美国的F22,具备超机动性、隐形

能力、使用数控涡扇发动机、超音速巡航能、超视距打

击、相控阵雷达。

=====不过,代与代之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代与代之间

在有些方面是重合的。其中第一代和以前的螺旋浆式相比是跨时

代的差别(严格地说,喷气式是德国的成果)。而第一代和第二

代甚至第三代的早期型号没有本质之间的差异。但是第三代的后

期型号和前面几代比无论从战略用途、战术特点、设计理念、

材料、制造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第四代和第三代的后

期型号的差异就没这么大。换句话说,第三代的后期型号军用飞

机的背后是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思维体系与科技平台。由此可以

看出,是否掌握第三代的后期型号的思维体系和相关技术,是

是否掌握当代航空技术的重要标志。

『贰』 航空法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发展历程
编辑来
n 1784年巴黎市政局发布治安源令:未经批准,不得放飞。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航空法令。
航空活动除了在本国领空内进行,往往在国际间开展,国际航空运输活动的发展促使与国际航空运输相关的公约的制定和完善,1919年10月3日签定的《空中航行管理公约》;1928年2月20日签定的《泛美商业航空国际公约》。1929年签定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华沙公约)。
n 1944年12月7日签定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根据该公约成立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后来又签署了一系列世界性多边条约。此外,还有一批地区性多边条约以及各国之间签定的双边航空协定。比如,1963年签订了《东京公约》等三个反劫机公约,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2010《北京公约》等。
n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航空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这些都需要有新的法律框架和规范。因此,现代航空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叁』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如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三步走一样,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预计 2010~2020年间,我国通用航空的增长率为24%,到2015年的通用飞机保有量约为2500架,到2020年通用飞机保有量约为9200架。
第一阶段:市场培育期(2011~2015年)健全相关政策和完善传统通航作业。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2016~2020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新兴市场兴起。
第三阶段:全面繁荣期(2020年以后)配套产业成熟和细分市场成规模。

『肆』 1.民用航空器的紧急情况分为哪三个阶段

情况不明阶段、告警阶段、遇险阶段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伍』 航空领域中,“进近”是指什么阶段

进近是指飞机快要着陆时解决飞机场并准备降落的过程,进近是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操作规程的。请看下面详细说明:

现代商业航空运输主要是以大型客机为主来进行的。大型客机主要体现在飞机吨位大、速度大、安全责任大。因此有一种安全可行的辅助着陆系统来减轻飞行员的操纵负荷,提高飞行的安全性是必须的。而且由于天气的能见度的问题,这种系统可以说对航班运输的经济性安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产生了仪表着陆系统。

一、仪表着陆系统概况

仪表着陆系统根据地面台的精度,机载设备的分辨能力以及机场的净空条件,跑道视程等因素,国际民航组织将仪表着陆系统分为三类。用跑道视程和决断高度两个量来表示。

跑道视程(RVR)是在跑道中线上飞行的飞行员能看清道面标志或跑道边线灯或中线灯的最大距离。

决断高度(DH)是机轮高于跑道平面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除非已获得足够的目视参考,且根据飞机位置和进近轨迹来判断能满意地继续安全进近和着陆,否则,必须复飞。

二、Ⅱ类仪表着陆系统的组成

Ⅱ类进近是决断高度在60米以下,但不低于30米且跑道视程不小于350米的精密仪表进近和着陆。

对于Ⅱ类盲降的实施要从机场设施,飞机适航,飞行员训练以及低能见度程序四个方面都必须满足Ⅱ类运行的需求。

1.地面设备包括进近系统和其它设备。Ⅱ类进近系统由电子引导系统和目视引导系统两部分组成。电子系统是仪表着陆系统,包括航向台、下滑台、外指点标、中指点标及内指点标。目视引导系统由进近灯光、跑道标志等组成。

2.机载设备包括仪表故障警告系统,双套ILS接收机:一套有双显示的飞行指引仪和一套自动进近耦合器或者双套独立的飞行指引系统。识别决断高的设备,复飞姿态指引设备,自动油门系统,排雨设备。

3.在中国民航总局57号令中对于飞行人员有着严格的规定。“飞行机组任一成员未经训练,或未按规定取得Ⅱ类合格证,该机组不得在低于Ⅰ类运行天气条件下执行生产营运任务。”对于飞行人员的训练包含了地面理论训练,飞行训练和技术检查三大部分。同时规定“需执行Ⅱ类运行任务的飞行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定期复训。”

4.运行低能见程序,是Ⅱ类飞行中很重要的环节,必须遵循下列原则:实行Ⅱ类运行期间,无障碍区必须保证没有障碍物;航向台和下滑台必须得到保护,以保证ILS信号的完整性。低能见程序必须包括下列内容:提供Ⅱ类运行服务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实施Ⅱ类运行的工作程序;空中交通管理;地面活动管制;机场安全保卫和消防救援;及各有关单位的岗位职责。

对于Ⅱ类运行以上的四个方面是不可侵害的。对于航空器在低能见条件下的安全飞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Ⅱ类着陆系统的重要环节

在飞机着陆过程的最后阶段,飞行员要获得足够多的目视参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跑道视程对于飞行员来讲是保证是否能够安全着陆的重要环节。

跑道视程是决定飞行员能否获得足够目视参考的因素。跑道视程是由自动仪器在沿跑道的3个位置,包括接地区,中点和停止端进行测量,同时识破有自动显示,使RVR的变化能在15秒钟内仁慈给飞行员,接地区RVR必有随时传递,而另外的两个位置的RVR通常只在要求时传递,或当一个或两个RVR值达到下列值时传递:小于接地区且小于800米或小于400米。

另外决断高度的高低对于商业飞行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商用飞机的重量很大,涡轮发动机的加速性差,而且是飞机在着陆外形下,阻力系数较大。因此一旦进近不成功,飞机能否安全地由下降转入稳定的上升,DH的高度也是很关键的。DH设定过高,飞机复飞的成功率就会增加,安全性能也会过高,就会但是将会影响到航班的准时性,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和机场的指挥难度。所以对于DH的制定应该是可以保证各型飞机在最大着陆重量下,在排除了气温、机场标高、风以及可能遇到单发的影响后可以转入稳定上升的最小高度,这样才会使飞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效结合起来。

ILS下滑信号在实施Ⅱ类盲降的时候是首要的一环,它的精度、可靠性,将是能否把飞机引导到跑道入口来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保证ILS信号的不受其它干扰,在执行Ⅱ类的机场都设置有ILS的临界区和敏感区。临界区是在航向信号和下滑信标附近的一个规定的区域,在ILS运行过程中车辆、航空器不得进入该区域,以防止对ILS信号造成不能接受的干扰。ILS敏感区则是临界区延伸的一个区域,在ILS运行过程中车辆、航空器的停放和活动都必须受到管制,以防止可能对ILS空间信号的干扰。

四、对Ⅱ类盲降的前景展望

Ⅱ类盲降在保证飞行安全方面一项很有力的工具,它可以使我们的航班飞行效益更好,减少了由于天气备降和晚点的机率,大大提高了机场的运行效率和航班的经济性。但是还存有一些不足,如果能够结合一套地面管制雷达,则能够明显提高低能见程序的运行和监视力度。

『陆』 中国民航飞机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民航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筹建时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1963年,中国民航又购买了英国的子爵号飞机,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决定民航局名称改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4月15日,中央决定将民用航空总局由交通部属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其业务工作、党政工作、干部人事工作等均直归空军负责管理。这一时期,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文革时期的前五年,民航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971年9月后,中国民航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将工作重点放在开辟远程国际航线上。到1976年底,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线已发展到8条,通航里程达到41000公里,占通航里程总数的41%;国内航线增加到123条。

1971年,中国民航从苏联购买了5架伊尔―62飞机,1973年又从美国购买了10架波音―707型飞机,此外,还从英国购买了三叉戟客机和从苏联购买了安―24型客机。这样,中国民航各型运输飞机总数达到117架,能够较好地贯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二阶段(1978年-1987年):稳步发展时期。 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同年3月5日,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期间中国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以“中国民航(CAAC)”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业务的全国性企业。下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兰州(后迁至西安)、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或40 年代生产制造的苏式伊尔14、里二型飞机,载客量仅20多人或40人,载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 17架;机场只有79个。1980年,我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仅343万人;全年运输总周转量4.29亿吨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印尼等国之后,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阶段(1987年-2002年):重组扩张时期。 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这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经营通用航空业务为主并兼营航空运输业务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

在组建骨干航空公司的同时,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广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阳管理局所在地的机场部分基础上,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双流机场、西安西关机场(现已迁至咸阳,改为西安咸阳机场)和沈阳桃仙机场。六个地区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区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企业,领导管理各民航省(区、市)局和机场。

航空运输服务保障系统也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相应进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级供油部门的基础上组建了专门从事航空油料供应保障业务的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该公司通过设在各机场的分支机构为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应。属于这类性质的单位还有从事航空器材(飞机、发动机等)进出口业务的中国航空器材公司;从事全国计算机订票销售系统管理与开发的计算机信息中心;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运输国际结算服务的航空结算中心;以及飞机维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八五”期间共完成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320亿元,新建、迁建机场19个,改扩建机场15个,同时,新开工了一些大型机场建设项目。到1995年末,有航班运营的机场139个,其中能起降波音―747飞机的14个,起降波音―737飞机的81个。

1993年4月1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属国务院直属机构。12月20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

“九五”期间国家集中建设40个城市的41个机场。它们包括27个省会(首府)和3个直辖市的31个机场,以及深圳、厦门、重庆、大连、桂林、汕头、青岛、珠海、温州、宁波等10个重要的开放和旅游城市机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4个机场作为重中之重。到2010年,民航航班运输机场将达到170个左右。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将实现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的过渡,建设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的民航通信系统, 进一步完善航路导航设施;与国际民航同步,规划和实施新航行系统建设;按气象自动化的要求建设气象系统。

20多年中,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分别达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2002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594万人、货邮运输量202万吨,国际排位进一步上升,成为令人瞩目的民航大国。

第四阶段(2002年—— ):迅猛壮大时期。 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主要内容有:

⑴航空公司与服务保障企业的联合重组民航总局直属航空公司及服务保障企业合并后于2002年10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组成为六大集团公司,分别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

⑵民航政府监管机构改革民航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华北地区管理局、东北地区管理局、华东地区管理局、中南地区管理局、西南地区管理局、西北地区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个省级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大连、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广西、深圳、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对民航事务实施监管。

⑶机场实行属地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的原则,对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下放所在省(区、市)管理,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一并划转;民航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管理的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属民航总局管理的资产、负债及相关人员一并划转所在省(区、市)管理。首都机场、西藏自治区区内的民用机场继续由民航总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随着甘肃机场移交地方,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全面完成,也标志着民航体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国际民航组织第35届大会上,中国以高票首次当选该组织一类理事国。

2004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3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2亿人、货邮运输量273万吨、通用航空作业7.7万小时。截止2004年底,我国定期航班航线达到1200条,其中国内航线(包括香港、澳门航线) 975条,国际航线225条,境内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33个(不含香港、澳门),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机场为中心,以省会、旅游城市机场为枢纽,其它城市机场为支干,联结国内127个城市,联结38个国 家80个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络。民航机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国民航拥有运输飞机754架,其中大中型飞机680架,均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2004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230亿吨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在国际民航组织188个缔约国中名列第3位。

新中国民航55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民航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民航全行业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如何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航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入手,以制定民航“十一五”规划 和2020年展望为契机,为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民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跃上一个新台阶。

——人力资源。全行业共有员工约35万人,其中有飞行人员12840人,适航维修人员16100名,管制员3600人。

——航空公司。目前拥有独立航班运营代码的航空集团或公司共24个,其中国营控股公司16个,上市公司6个,中(港)外合资公司5个,民营公司7个。2005年,我国(不含港澳)有7家航空公司进入全球旅客周转量前100位,其中南航、国航进入全球前20位。

——飞机。全行业运输飞机982架,其中客机937架,货机45架。通用航空飞机383架,教学校验飞机140架。

——机场。全国共有航班运营机场147个(不含港、澳机场),起降波音737以上机型的113个(其中起降波音747机型的机场25个),起降波音737以下机型的机场34个。

2005年,民航航空运输机场中,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7个,500-1000万人次的9个,100-500万人次的26个。首都、浦东和广州三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在世界排名第14、44和45位。

——固定资产投资。“十五”期间,民航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82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资金2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机场建设707亿元,空管建设70亿元,安全设施建设13亿元,科教信息30亿元。“十一五”期间,民航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预计投资总规模为1630亿元,其中机场建设1400亿元,空管建设110亿元,安全设施建设50亿元,科教信息70亿元。

——运输规模。目前全国民航共有国内、国际和地区航线1257条,其中国内航线1024条(其中港澳航线43条),国际航线233条。每天飞行4023班,其中国内航班3602班,国际航班421班。国内、国际和地区航线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我国民航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世界民航平均水平两倍多,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9位提升到2005年的第2位。

——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民航全行业拥有学历教育学校5个,科研院所2个,科研基地11个。在校生规模和师资队伍3.2万人,其中学生2.7万人,教职员工5千人,教职工中硕士以上学历1200人左右,其中博士约300人。

『柒』 成长阶段航空经济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什么推动

成长阶段航空经济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航空运输推动。

运输航空业务:实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洛阳机场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巩固和扩大现有业务的规模,积极拓展新兴的产业领域,逐步打造以运输航空为主体,以飞行训练和通用航空为支撑的“一主两翼”产业格局。

『捌』 民航安全管理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安全管抄理体系(SMS)是航袭空安全管理发展的最新管理模式。纵观航空安全管理的发展,航空安全管理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 世纪70 年代之前的技术致因理论。那个时期飞行事故主要是由于机械和不安全飞行规章制度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管理的特点是对机械设备等硬件进行改进;基于事故识别和分析飞行器的缺陷,并努力进行建章立制以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硬件设备可靠性大幅地提高,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由此造成的航空事故率也逐步降低。
第二阶段:是人为因素研究阶段。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人为因素造成的航空事故所占比率上升到70%~80% ,而技术因素已逐步降低到20%~30% 。当时航空安全管理的特点是改进人机界面,建立人员培训体制,完善各种规章和程序,优化机组管理(CRM),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
第三阶段:是组织系统阶段,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特点是研究组织和管理因素对事故原因的影响。特别是90 年代以后,虽然飞行事故率保持在低水平的0.7~1.2 百万飞行小时之间;并呈现稳定趋势,但随着世界航空运输量的高速增长,飞机事故的绝对数量仍会增加。

『玖』 中国民航发展史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阅读全文

与航空经济发展分为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