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对平等的影响

经济对平等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6 17:33:46

1. 什么是经济公平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法,应当包括对经济法的必然性(即经济法的产生、发展、消亡)、实然性(即经济法的本质)及应然性(即经济法的价值)的研究。中国的经济法学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法律价值研究的滞后,人们对经济法的研究步入注释法学的误区,动辄为某一部门法是否归属于经济法而大动干戈,而对经济法的目的、功能、价值追求等应然性表现的十分冷漠和浅薄。这种对经济法价值认识的模糊状态不可能不影响或波及经济法自身体系的构筑。
拓展
诗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无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回答者语:你发现没有,上述诗词都是谈的“公平”问题。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真的绝对公平了,反而是另一种不公平。人生来就要享受很多的不公平:出生背景不同、家庭关系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这些不公平甚至是上帝给你的,你想不要都不行。最让人感到心里不平衡、最要命的是:从前跟你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人,今天吃的和你不一样了。一起工作他升官了,同样做生意他发财了,都没有背景关系他却事事顺利、你却处处碰壁……
中国有三位先贤到留下了关于公平的精彩论述,见下:
本身世界就不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公平。
其实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首先,没有人愿意来维持这个公平,其次,即使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再次,即使有人愿意也有这个能力,他也没有这个时间,把世上人一一称过。
所以就有了际遇这种说法。因为同做一件事,有人直上青云,有人苦痛挣扎,使人长叹却又无奈,只能归之于际遇。
而有人对这不公平是极看不开的。“豁达”二字易书难行。所以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墨子著《非攻上》。而刘基有《卖柑者言》。
附文:
《庄子·胠箧》:偷钩的要处死,偷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回答者语:同样是“偷”啊,结果有天壤之别。
非攻《墨 子》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回答者语:同样是杀人,杀一个人的是坏蛋,杀十个人的是匪徒,杀一百个人的是恐怖分子,抓到都要通通枪毙,杀一万个人的是军事家,是将军,杀一万人的都要封官加爵。
卖柑者言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过冬夏也不腐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我买了其中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得像破烂的棉絮。我对此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卖给别人的柑橘,是将要用来装满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灵,还是招待宾客的吗?还是要炫耀它的外表用来迷惑傻瓜和瞎子的吗?你做这种欺骗人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靠这个用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的要求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只有我一个吗?你没有好好的思量啊。
现在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给出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样子像是朝廷中有本事的人,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兴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白白地浪费国家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谁不是高大的外表,令人敬畏,显赫过人,值得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絮呢?现在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思考这卖柑人的话,觉得他像是像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难道他是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借托柑橘用来讽刺吗?
回答者语:看事情和看人都不能只看表面,表面漂亮的,内在不一定好,要认清事实,不要被假象所欺骗。当今的“肉食者”,有几个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综观三位先贤文章,你应该对公平有比较客观的理解了吧。

2. 经济公平有什么重要影响

经济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经济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

3. 收入分配不平等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经济2002年又达致了一个8%的增长。最近,联合国有关组织又预测,2003年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一个7%的增长速率。中国经济总量近几年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的速度,确实会有点令国人飘飘然。然而,就在“中国经济一支独秀”的歌舞升平之中,国外总不时有观察家和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前景说三道四,发出这样或那样耸人听闻的言论。最近,在印度某城市举行的一次商界领袖会议上,一家设在新加坡的美国投资经纪人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巴苏(Prasenjit K. Basu)就警告说,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危机。其理由是:中国投资总水平近几年每年15%-20%的增长,已导致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中国的“过渡投资”已达到了一个任何经济体都难能保持持续增长的水平。

外国观察家和经济学家们的评论,总有他们个人观察问题的视角,因而对他们的观点,我们也许不必介意。然而,对我们政府的政治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来说,能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不断自察我国经济中的重重体制和结构问题,却不无裨益。

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数年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也因之主要来自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而上马的一些基建投资。这些工程大多是基础设施和一些巨大公益事业项目。中央财政为此增发了数千亿元国债,加上配套资金,已达数万亿元。靠着如此巨大的财政资金投入,方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速率保持在7%以上。有专家估计,如果这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延续下去,到2004年,我国的建设国债总额可能要达到1万亿元以上,配套资金累积可能会达到8万亿元。然而,仅靠发行巨额国债和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能持续多久?如果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投资冲动,且大多数企业在内需不足的宏观经济环境中难能找到投资机会,只靠政府举债和从银行借钱来从事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基础设施长线建设,这不仅会降低国民经济的总体投资效率,扩大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也将会使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并不缺乏资金。城乡居民银行存款越积越高,存款余额已高达8万多亿元,这无疑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丰富的资金资源。中国巨大的人口又意味着丰富劳动力资源。中国目前是一个刚达致人均GDP1000美元的发展中经济,这也意味着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增长空间。但在巨大的资本资源、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并存这一格局中,我国民间投资却一直增长乏力,大多数现有企业经营困难,以致政府不得不靠鼓励外资的进入来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在另一方面,尽管近些年来央行货币发行量很大,M2的增长率连年超过GDP与通货膨胀增长率之和,但中国却相反出现通货紧缩,且社会总需求疲软如故,这里面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增长数字成了政府决策者和经济学人关注的中心问题的当下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学界和政界的足够重视。然而,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中国国民的收入分配,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而可能是制约目前中国社会内需不足从而制肘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阶层居民的平均收入均普遍提高了,这是事实。同样,中国的收入分配也迅速两极分化了——相当一部份国民收入被少数富人所拥有,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则收入微薄,这也是一个不必讳言的事实。在当代社会科学中,收入的公平分配好像只是一个政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在当代经济学中,只有在福利经济学家们讨论社会福利函数时,才偶有涉及。然而,当国民的收入问题成了制肘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时,这就成了政府决策者必须所考虑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了。

从经济学上来说,尽管我们不能轻信旧福利经济学的教义中的最大化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方能达致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教义,但至少我们可以断知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高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一点。再则,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高收入阶层的财富,除了一些民营企业家和少数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外,大部分很可能是来自在转轨中所出现的体制缝隙中“寻租”的结果。据统计,在我国的百名首富中,有50%以上富人从事房地产,另外10%的富豪则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统计数字,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点。那些来自各种“寻租”渠道的财富,除了被少量的挥霍和用于购买豪宅外,则抑或变成了与企业投资并拉动经济增长无任何关系的“沉淀资金”,抑或经由各种渠道逃流了国外。而在一方面,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大量下岗职工,却苦于收入拮据,消费能力萎缩。在这种“少数富人有钱无处花,多数穷人缺钱花”社会格局下,中国社会总需求焉能不疲软?经济增长焉能不缺乏内在动力?
现在是应该把居民收入分配作为一个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来思考的时候了。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内需。调整收入差距,不仅要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更要调整我国目前不合理的国民收入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并调整政府收入的支出去向,使政府支出有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这是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经济学里面叫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平等,个人觉得公平和平等是有一定差别的。经专济学中,效率分为属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主要指从一定的投入中获取最终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能力;公平指产品的分配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乎人类的伦理和道德准则。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和激励制度,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并占有更多的产品能够产生效率,反而,追求公平会使资源占有者的产品流向无产阶级,会削减资源占有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效率,所以说公平和效率总是相对立的。至于如何定义公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使资源集中在强大的政府手中并进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能够产生更多效率,由于个人对生产资料占有地位相同,应该分得等量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认为自由竞争产生效率,个人自利主义和追求自我实现会使社会充满活力,由于强调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从而产品的分配应该按照个人对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出来进行。目前没有绝对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更多的是政府和市场共存的混合经济,个人认为,所谓的公平就是每个人能平等的通过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获得就业机会,通过法制和市场机制而非人情关系决定资源的分配。

5. 一提到建立公平平等社会,有人就说影响经济发展,这是咋回事

一提到建立公平平等的社会,就有人说影响社会发展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公平会提高人民的积极性,会促进经济发展。

6. 经济学中的永恒的矛盾 “平等与效益的矛盾”如何看待社会福利问题

平等不是平均,即城乡福利要均等.城里人享受的医保,教育养老保险,住房保障,公共设施保障等,农村人也要获得.但金额依城乡生活水平而定,可有差别.

7. 论述经济发展政策如何促进社会平等

建设和谐社会,减小社会不平等程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常,人们想到的是用公共福利政策、卫生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险政策等等来实现上述目标,而想不到科技政策在这方面的潜在贡献。另有些人则认为,转化了的科技成果总是能给社会带来福利的,至少不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爱德华.伍德豪斯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科学、政策与成果联合体的丹尼尔.萨勒维奇撰文认为,搞不好,新的技术能力反而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他俩论证说,社会不平等不仅来自于不合理的分配模式、不平等的利用机会和穷人用不起某些产品和服务,还与研究开发的结构有关。这里有几方面的因素。第一,在很多国家里,私人研发投资与公共研发投资之比在上升。私人研发投资以营利为目的,不会把研发成果是否有助于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放在突出位置。第二,目前人们热衷于创新,是因为创新驱动了经济增长,而不是由于创新具有社会均平化作用。第三,富人与穷人对创新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但富人的需求能够获得响应。现在,全世界旨在对付危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健康的种种疾病负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90%以上)的科研项目,只获得不到10%的经费资助,大部分卫生研发经费都用于研究“富贵病”了。

既然研究开发活动对于业已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发生了负面影响,政府就应该利用科技政策加以调整。具体说来,可以考虑6类政策措施,或注意6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发选题要更关注穷人。笔者在本报2005年7月18日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中谈到的关注“孤儿病”,就是着眼于贫困者及广义的弱者的利益而开展科研选题的典型例子。海尔公司为农民设计出适合洗地瓜的很“皮实”的洗衣机是又一个例子。

第二,决策过程要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的参与。例如,在美国,以往的科技政策受军方的影响很大。美国有学者认为,只有更关心和平的新群体参与了科技政策制定过程,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掉军方的强大影响。

第三,研究开发要更关注公共产品的创造。2007年,日本丰田公司为新款凯美瑞(Camry)车型打出了一则广告:“任何车都有导航系统,但若是加上免疫系统呢?”这里的所谓“免疫系统”,就是指在车内加上空调净化系统(HVAC),它能减少车舱内的霉菌孢子、微生物、真菌、细菌和异味。这样的技术成果只能让有钱的车主受益,而降低空气的总体污染水平才能让所有人受益。

第四,要注重能降低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的研发项目。我国的彩电、手机等许多产品已经很便宜,农民也用得起了,这就在某一侧面降低了社会不平等。不过,使产品单位价格下降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也导致就业人数减少。不富裕群体采用便宜的产品与服务所带来的效益,与社会失业人数增加带来的损失相比,何者更大?还是应该认真评估的。

第五,科技界对于新技术的均平化影响前景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美国有人竭力鼓吹,纳米技术也会对穷人大有帮助,比如,他们说,纳米孔(Nanopores)过滤器可以改善穷人的饮水质量。问题是,采用水井和水泵这一便宜得多的技术,也完全能改善穷人的饮水质量。

第六,为了社会平等的考虑,可以延缓某些技术的进步速度。事实上,在美国,新药研制过程中往往以穷人为受试者,那么,他们就承担了意想不到的药物毒副作用的风险。延缓某些技术的进步速度,穷人才有机会获取更多的风险信息,人们才有时间建立一些保护穷人权益的政治组织,政府才有余裕推出补偿性的政策措施。

我国科技政策的内容和制定过程更应该反映出和谐社会的理念,更应将减小社会不平等作为科技政策的潜在效应之一予以考虑。而在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就自然而然实现了自己的社会效益。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考虑不考虑社会平等因素,从科研选题这第一个环节开始就会有很大的差异。笔者曾论证说,二手房的居室装修在我国已经成了很热门的产业,并有可能持续热很久。现在的通行模式是,业主找一家装修公司,装修公司负责或简单或复杂的装修设计,再将具体装修业务转包出去。承包者以农民工为主体,技术手段一般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在拆除旧的装修材料和进行新装修的过程中,噪声大,尘土大,对原建筑的破坏性大,使业主和左邻右舍都不堪其苦。其实,无论对科研开发机构还是装修公司,这里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对于装修公司而言,如果将破(拆除)与立(装修)视为一个整体,不仅在设计装修水平上下工夫,而且在拆除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就会明显超出竞争对手。对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广大科研开发机构而言,看准这个有前景的应用领域,开发出各种低噪声、抑粉尘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专用拆除工具,则不仅在装修市场上会尝到甜头,而且有可能获得专利,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遗憾的是,似乎没有人做这个选题。原因之一是,这项技术的潜在采用者是不富裕的农民工。对于机械行当,时髦的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什么的,似乎只有这些东西才能体现水平。

总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政策制定者的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宽。科技不仅要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还要为减小社会不平等做出贡献。

8. 经济发展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率,又要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坚决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因此,任何只顾公平而忽视效率和只顾效率而损害公平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只有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在全社会树立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坚持公平的原则,保障人们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公平,亦即公正、平等。当年搞计划经济,一切围绕“计划”转。表面上看,计划最具“公平”特性。所以,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平均主义、平分秋色,就是“均贫富”,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那时的公平,是具有普遍、普及、普惠意义的。这看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一种伤害了不少人积极性的“公平”,是一种“大锅饭”式的“公平”。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比过去活了,环境比过去宽松了,人的潜能、智能、积极性比过去高了。那种貌似“公平”的公平在这种体制中站不住脚了,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所谓“公平”,受到了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内涵的按绩效论公平的新式公平的挑战。实施这种公平的初始,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陌生,有些不适应。因为能力强者与能力弱者、勤奋努力者与不思进取者所获得的回报拉开了距离。昔日的所谓“公平”日趋没落,尽管有人心存疑虑,但却不得不面对这一无法逆转的趋势。
传统的公平受到了现代公平的挑战,懒散的公平受到了竞争公平的挑战,且后者“力大无比”,最终战胜了前者。因为,公平与效率挂上了钩,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辅相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得益彰,此时的公平更具时代性、知识性、竞争性、世界性。而这种市场公平,虽然也有其负面作用,弄得不好,将导致两极分化,但只要利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扬其有利因素,克服其负面影响,就能利用其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铺平道路。应当看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核心是解决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竞争和效率问题。由于市场是自由的、开放的,它本身不考虑社会公平问题。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来弥补这个“真空”?各级党委和政府理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市场竞争中弱者利益的责任。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存在着社会资源、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先天性的不公平。如果细加分析,就会发现社会公平似乎可以分为“效益公平”和“道义公平”。前者释放社会能量,后者保障社会稳定,都不能偏废。为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失公平现象的发生,关键要制定一系列公开、透明、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让公平问题变得有章可循。
一件被一个团体、单位看来算不了有失公平的事,对一个小单位、小家庭来说,却可能“重如泰山”。贫困人口、残疾人口、无依无靠人口、失业下岗人口等,都是社会的弱者,他们心中对公平的敏感度自然要高于其他人群。维护这些人的权益,是维护社会的“道义公平”、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但人民的公仆应该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爱民之心。不仅要维护“效益公平”,同时也要兼顾“道义公平”。我们理应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大内容。
在分配政策上,把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上,是有历史原因的。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二十多年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非常见效。于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就把“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经验总结,写进了十四大的决议。但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法上有一个新的变化,即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虽然也很重要,但处于“兼顾”即次要地位。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单纯为一切敛聚财富的过程辩护,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而不是整个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随着总量发展、经济效率问题逐步得到相对的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会逐步上升为突出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现时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就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过渡。
从道德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公平的道德也就是对个人努力才能的认同,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效率。
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各方面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资源使用效率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关键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是否公平合理。以道德为依据,公平会调动人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效率。
当个人被认同,在心理上会产生知遇之心,使其想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公平与效率相协调,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发展"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
我们强调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的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
树立公平与效率一致的道德体系有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的培养,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
从管理看,管理公平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管理的职能是维护公平秩序,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实现公平以提高效率。也就是说,管理越公平,越能调动人们的积极因素,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提高效率,否则,管理不公平,就会出现反向的消极破坏力量,降低效率。因此,管理对公平与效率至关重要,具有极其深远重要的意义,对管理而言,公平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合力功能。
所谓激励功能,就是激发人的热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使其能向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奋发努力。
因为激励的根本原理是发展,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发展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发展对组织所期望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也就是说激励能使人产生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奋发向上的力量,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实现目标的方法,有了胜不骄败不馁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也就有了更大更好的效率。
所谓合力功能,就是公平在管理中产生的另一大功能,它是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我们讲的合力是一个国家或单位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力量。它不是由单个力量简单的相加而成,它是可以成倍增长的集体力量。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
1、效率优先原则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缺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呢?
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公平而忽视了效率,误以为公平就是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因而在分配上实行了公平的平均,这种公平的薪酬体系造成了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妨碍了效率,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没有生产的发展,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要以效率为先,只有以效率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话。
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部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
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效率优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
总之,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阅读全文

与经济对平等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