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筒车和曲辕犁对经济发展

筒车和曲辕犁对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25 10:23:07

❶ 曲辕犁和筒车的广泛使用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扩大水田耕作的应用范围,促进了唐宋时期中国传统内农业生产的发展。容
依靠唐朝农民的智慧,发挥了创新能力,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体现唐太宗的政策
第一,推行均匀,奖励垦荒。,唐太宗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将切实推行均田制,视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件头等大事,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贞观一朝均田制得到了普遍实施,广大流散人口渐归乡里,接受授田,从事生产,荒芜的土地重新被开垦。
第二,租庸调法与“轻徭薄赋”。唐太宗即位以后,继续推行租庸调法,并在租庸调制中放宽了纳绢代役的年龄限制,并严格了服庸时间的计算方法,从而保证了劳动者的生产时间。另外,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轻徭薄赋”,他即位当年,即正式颁诏减免全国赋役,此后,有关局部地区减免役税的记载共计十二次,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劝课农桑,不违农时。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劝课农桑。劝课农桑的关键在于不违农时,唐太宗从农本思想出发,十分强调“农时甚要,不可暂失”。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遣兵以备仪注”

❷ 曲辕犁和筒车出现在什么朝代什么年号

你好!
曲辕犁,唐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
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
望采纳,谢谢!

❸ 曲辕犁和筒车同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曲辕犁和筒车都是唐代时开始盛行的农具。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长江流域基本经济区可划分为上游的蜀、中游的荆湖、江西和下游的太湖平原等分区。 蜀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农业发达、经济富裕的地区。隋末战争、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争对其影响较小。因此保持着经济的繁荣。成都是唐后期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2、长江中游的荆湖和江西地区在唐前期的发展不如上游醒目。中唐以后这里的南迁人口逐渐增多。人口的增加促进了荆湖和江西地区的农业发展。江南道在中唐以后的水利建设有50项之多。这些水利工程往往是以堤防、水门、渠道、陂塘相配套的系统工程,有效提高了水网地带开垦湖泽的能力。
3、 长江中游地区茶叶生产进步显著,原来不甚发达的蚕桑业也逐步扩大,湖南的郴州,江西的洪、虔、吉、信、抚等州都是在此时开始贡纳丝织品的。其他手工业如造纸、制瓷都比较发达。湖南地区在元和前“丰年贸易不出境”,此时商业贸易也日趋活跃。变得“商贾通流”。
4、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自东晋南朝以来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农工商业都相当发达。农业方面,唐前期,江南谷物开始源源不断运到北方。武则天时,“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 中唐以后,由于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这里的土地开发达到很高的水平。
5、 太湖流域河网密布,加上练湖、常熟塘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了以水稻生产为中心的集约化生产,江东犁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6、 手工业方面,中唐以后,吴越地区已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越州成为织造丝织品的首要地区,品种达数十种之多,人称“绫纱妙称江左”。越州还是青瓷制造的中心,质量在北方邢窑之上。 杭州和越州的藤纸经久耐用,流行极广。扬子(在扬州附近)有十个造船场,可造千石大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长江下游地区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
苏州、杭州、越州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位于长江、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是漕米、海盐、茶叶等货物的集散地,而且外商云集。
史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可见唐后期扬州的经济地位已超过长安、洛阳,成为第一大都会。
7、 除上述地区外,南方的岭南闽广一带在中唐后也进入迅速开发阶段。德宗贞元时,福建岭南就开始向两京运输谷物。这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的进步。闽广一带的制茶、造纸,冶铸、造船等手工业都较为发达。商业以对外贸易为主。广州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城市。
总之,南方长江流域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逐步赶上了北方黄河流域。两个基本经济区在全国经济中地位开始发生转换,导致了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开始转向长江流域。

❹ 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对唐朝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中说明什么

曲辕犁是唐人在直辕犁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农具,它共有十一个部件组成,操纵灵活版省力,坪和箭权可以调节入土的深度与角度,从而使重量减轻,曲辕有利于调转方向,既适合于平地又适合于山地,同时又提高效率节省人力和畜力。它的推广和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耕地的质量。现在黄河流域某些地方还在使用。

❺ 曲辕犁和筒车是什么年代的

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但因记载不详,只能推测为短辕犁;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转动灵活的“蔚犁”的问世和长曲辕犁的出现为江东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❻ 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有什么共同作用

提高了耕作和灌溉效率,扩大水田耕作的应用范围,促进了唐宋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

❼ 1.筒车和曲辕犁出现于我国哪个朝代

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回筒车,在家乡郁郁葱答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❽ 曲辕犁和筒车的特点各是什么

直辕犁与曲辕犁相比较,曲辕犁操纵灵活,节省畜力,可深可浅,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地工具。我国的耕犁到唐...
筒车与三国时翻车比较,翻车转动需人力带动,而筒车则是随水流自行转动,可见优于前者。

❾ 唐代曲辕犁和筒车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唐代以后农具改革的有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推动了唐代农业生产发展,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❿ 曲辕犁.筒车两种分别是做什么的筒车是怎么工作的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中国古代史》(选修)在介绍唐代经济发展时谈到了唐代农具的改进,曲辕犁的出现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为使学生了解曲辕犁,教材还附上插图(图1)现作进一步具体说明并介绍曲辕犁教具的制作过程.

曲辕犁,也称东江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北魏魏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但因记载不详,只能推测为短辕犁;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转动灵活的“蔚犁”的问世和长曲辕犁的出现为江东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关于江东犁的形制,唐代陆龟蒙《耒耜经》有记载:犁,是一种开垦田地的农具。整个犁是由十一个部件组成。用金属作的有两件,一是犁鑱,一是犁壁,其他是用木材作成,如犁底、压鑱、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具体名称及实指如下图所示:

筒车:
scoop waterwheel(chinese noria)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据陈廷章《水轮赋》和王祯《农书》复原,筒车是利用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水轮上所缚竹筒,低可舀水,高可泻水。

阅读全文

与筒车和曲辕犁对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