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1、低成长时代
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
此后,根据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气。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
2、长期低迷
1990年代,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受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后遗症影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后,在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下,情况有所改善。
3、货币刺激政策
日本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萎缩,这是自去年以来的首次经济萎缩,使得全球第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导致日本央行宣布将继续强有力的货币刺激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日本央行对经济的刺激政策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期望货币刺激政策来立即提振经济增长的期望是不现实的。
全球经济的回暖,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加上日本最近的财政刺激方案和逐渐转好的消费市场才能帮助日本走出衰退。
4、经济复苏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经济正在复苏轨道上,有迹象显示通胀预期正在上升,强调日本央行积极货币刺激举措正在发挥作用。
日本央行释出大规模货币刺激举措,誓言将持债量翻番并加大风险资产购买,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目标。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货币政策稳定。
(1)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数据扩展阅读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名义GDP增长率为-4.6%。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❷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呈现了什么特点
(1)根据材料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描述回。并试分析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或繁荣(或年增长率在5.6%以上),70至80 年代经济衰退(或出现负增长),到90年代,美国一方面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同时加大科技教育投入,转变经济结构,进入信息化、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又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特征?试简要分析主要原因。
(2)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主要原因:美国的扶植;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大力发展技术和教育。
❸ 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 数据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❹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合适的外部环境(美国扶持),当时的贸易保护主义尚未出现.
2,优秀的教育传统使其拥有庞版大而优秀的人权才队伍进行研发和制造
3,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策略非常正确,各个公司财团利用旧日本遗留的战争掠夺来的财富投入制造业发展和相关科技研发.和政府紧密合作精确而高效.
4,政府在外交,军事方面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外交上宣称永不发动战争韬光养晦,军事上全面依赖美国保护(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和科技研发)
顺便说一下,日本的韬光养晦比中国做的高明的多,中国的韬光养晦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而日本则老到的多,直到现在决大多数西方人还认为日本人爱好和平.
❺ 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位如何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地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
这18年时间(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5)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数据扩展阅读
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调整生产关系,变革落后封建因素之束缚,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是日本经济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前提,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铲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无疑将会为本国经济发展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打通迅速前进的道路。正是有效的措施才使生产力越提高,经济跃居大国之首,这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根源。
2、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对军国主义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军国主义浓厚,正是这股势力的膨胀,最终酿成了亚洲文明遭到践踏。日本人民痛定思痛,大肆消除法西斯主义,虽然难动摇其根,残余犹在,但民主势力已占上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军国主义的抬头。
3、日本重视科技教育事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本国国情,日本政府把目光转向了科技教育,依靠科技来促进经济的伟大复兴,建立高科技高资本高附加值的新兴企业。通过一系列教育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科技才能兴国,只有科技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正是这样做的。
4、明治维新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二战后经济的再次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向帝国主义过程中,日本国家政权还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一切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最大的债务国家变成债权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
5、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推动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属国,但由于美苏争霸需要,美国积极地调整战略,扶植日本经济,保留了日本的经济基础,使之不但未遭破坏,反而坐收渔利。此外朝鲜和越南的军事订货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其经济发展。
❻ 二战后日本经济怎样发展起来的
一、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经济体制的重要特点是政府一直重视和强调对经济的管理、干预。当代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独树一帜,这种模式的形成既与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所逐步建立的具有东亚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历史的联系,又是战后日本学习欧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并将其同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日本的经济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植和保护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实行“战时管制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完全置于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下。二次大战结束后,一直到1952年基本实现经济复兴为止,在美国占领军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国民经济,实行“统制经济体制”。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后,日本才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是,政府并没有放松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政府主导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 M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是政府控制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行政手段为主改变为经济手段为主,从直接方式改变为间接方式。
正是这种历史导致日本的经济虽为市场经济,但有着远比欧美各国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国家参与和干预。欧美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首先是市场制度自身的运动,政府干预只限于对市场制度自身运动的缺陷进行补充。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则不只限于此,这是由日本特殊的国情及其市场经济形成和建立时期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同时要尽快赶超欧美经济水平,世界经济发展的压力和日本自身的国情都不容许它走英美模式发展的漫长道路。为实现超常的发展速度,日本选择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将过去那种政府与垄断资本的密切关系来了个变种,演变为一种新型的政府强有力的指导经济活动的关系。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积极主动而强烈地干预经济。这种干预不等于直接管制和行政强制,政府的计划是导向性的,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资源配置过程,推动经济发展。
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导向
(二)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调控
二、计划法和产业政策法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法
历来计划与法律,看起来毫无缘份,但两者间尚潜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内在联系,同时在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计划在法律上的意义也更加明显起来。经济计划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被赋予法律意义,或者以法律规范计划,还是二次战后的事。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后,其计划与法律的关系就开始日益密切起来。它们往往根据国家计划制定经济政策,又根据经济政策制定有关法律。
经济计划在日本的宏观调控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就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但这些计划只属于经济政策的领域,在法律上并无任何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出现了有关经济计划的法律。在战后粮食不足对策的《确保粮食临时措施法》中制定了《农业计划》;同时在《粮食管理法》修改时制定了《配给计划》。另外,这一时期许多有关物资供给的法律中都有对计划的要求,这些计划主要有:根据《稳定蔬菜生产交售安全法》制定的“生产交售现代化计划”;根据《甜味资源特别措施法》制定的“生产振兴计划”;根据《石油业法》制定的“石油供应调整计划”和根据《石油供求调整法》制定的“石油生产计划”等。
日本的产业政策法数量多、覆盖面广,可分为四类:一是基本的法律与法规。主要针对基本经济关系及各类产业,为各类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理顺关系,是具有综合性的法律与法规,如企业合理化法。中小企业法等。二是培育振兴的法律和法规。主要目的是扶持基础薄弱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如机械工业振兴措施法、汽车工业振兴法等。三是协调产业内部企业关系的法律与法规。四是调整援助的法律和法规。这类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产业和衰退产业的调整问题,如平稳调整产业法等。
日本产业政策法的基本特征是具体的产业政策立法都有相应的产业政策规划为依据,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规划为具体的产业政策立法提供了指南。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法律,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向大体上也与产业政策所指的方向相吻合。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密切联系,这种一致性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和宏观调控法正代表着这样一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这是二者之间存在的第一位的关系。虽然除去市场经济模式之外,社会政治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也是影响一国宏观调控法体系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基础性的关系来说,这种影响要弱的多。当然,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宏观调控法的影响是相互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之所以在战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外,还与它的法律制度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它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支撑了其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但宏观调控法对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相对两者的关系来说只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一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其宏观调控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影响才是根本。只有真正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本末关系,才有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❼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战后日本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1、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战后日本进行社会改革,通过解散财阀、不允许独自占有、劳动民主化等方式,进一步扫清生产过程中的障碍,在得到美国的帮助下,根据国际形势分析,美国为日本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帮助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在朝鲜战争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军工产品,经济得到很大恢复。
2、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神武景气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受到很大冲击,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骤降至-1.2%。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经过一段调整后,日本率先走出危机,但从此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975~199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5%。
(7)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数据扩展阅读:
二战时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工厂、机械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但人才和科技还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很快就能进行重建。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额资金,并大量转移技术,使得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
日本在战后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业、社会等各个方面,日本基本确立了民主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使得日本的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和动力。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不仅是世界经济强国、贸易大国,也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援助大国和债权大国,1987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❽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全面扶持计划
美国战后的经济崛起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辅助因素,那就是美国所实施的全面扶植计划。美国最开始是希望能够借助账户的契机迅速占领日本,但是伴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
美国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邀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势力,必须通过扶植日本而不是占领日本,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远东地区的军事占领,实现遏制中国和苏联的目的。美国最终确定了扶植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而不再是以往削弱日本的策略。
2、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之下战后日本的经济恢复的很快,日本为了进一步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当前国际的实际形势,,制定了外向型的发展战略,积极的走出口战略的发展道路。
整个日本国内各项资源稀缺的现实情况,决定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作为其进行加工贸易的主要行业,并且确定了国际发展策略。
(8)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数据扩展阅读: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实现腾飞,被称为“日本奇迹”。近年来,大家已不大谈“日本奇迹”了。可日本仍掌握大量核心技术,仍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且多年来一年获一个诺贝尔奖,这都说明曾经的“奇迹”一直在产生后续效应。可见“奇迹”何以可能,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国际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日本企业因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需订单,从而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出于抑制日本并与苏联对抗的考虑,美国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军、陆军保护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
这意味着,日本得以将大量经费从高额国防开支中转移出来,为其工业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多资源。晚至经济早已“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均国防开支仅116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法国、英国、西德为210至240亿美元,美国更高达2390亿美元。
按人均计算,1983年每个日本居民只需为防务支付98美元,而英国人为439美元,美国人为1023美元。
而要知道不那么直接却可能更重要的原因,还得回到德川时代(1600年至1868年)。西方人对德川时代日本有过严厉的批评,如德川幕府迫害压制基督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而自闭于世界潮流,在孤立状态中停滞不前。
但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的执行并非严格,日本并没有停滞不前。尽管与外界相对隔绝,被日本人称之为“兰学”“洋学”的西方学问因长崎继续对荷兰人开放而源源不断输入,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和西方医学都于18至19世纪引进日本。
也在这一时期,中国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阳明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明朝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消化吸收,使日本人的心态变得更为入世。这对明治以降的工业化、现代化运动有促进作用。
❾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我的补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复了吧!这就是中国某些人的特点。正事不干(体现在这里正事就是回答楼主的问题),专门吹着浮土找裂纹;我国有些人就擅长于扒别人的豁子、告别人的黑状,并以次作为升官发财的职业,看到这位老弟可谓“后生可畏”呀,日后必定前途无量。不过,他到没有说错,我这篇文章就是转载的,此文就来自于白度搜索,我看后感觉不错,先下到了我的文档,尔后又奉献给了楼主。至于是不是侵权我不如这位老弟学术渊博(建议他先搞清侵权的定义),我只能等着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后能判几年刑。可我现在吓的心脏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建议楼主选择这位老弟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没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说有什么用。按网络用语,我其实就是一个“菜鸟”是初学者,眼下打字还不熟练。再说,他说的也不全错。好了,反正是练打字,188052422别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