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徐汇经济发展的例子

徐汇经济发展的例子

发布时间:2020-12-24 14:54:55

❶ 上海中徐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中徐汇来经济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04月1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企业管理,实业投资,投资咨询,商务咨询,文化信息咨询等。
法定代表人:朱伟丹
成立时间:2015-04-13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0400061495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313号405室

❷ 北京VS上海,哪个地区的消费会更高些

个人觉得还是上抄海的消费会高一点吧,相对而言,虽然说北京的消费也不低,但是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还是比不上上海的。因为上海被称为魔都,在这里生活,大家追求的都是一种小资的生活,无论哪方面都要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上去了,那么同样的,消费水平自然也要跟上去的。

当然了,北京的消费水平也高,毕竟是首都啊,人口又多,而且房租也是相当高的。但是我感觉,可能是北方人没有南方人这么讲究这些额外的奢华的东西,北方人会比较实在一点,所以相对而言,我是觉得上海的消费水平比北京的消费水平要高一点。

❸ 上海各区繁华程度排名是怎样的

上海市区共分为三个等级:

1、黄浦区、长宁区;

2、静安区、徐汇区;

3、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

上海纯正中心城区的徐汇区、杨浦区、黄浦区、长宁区、虹口区等则有钱人很多,城市的建设面貌是明显的国际大都市水准,徐汇杨浦静安都是上海典型的富人区,大多数街区的市容市貌也就相当于外国的都会圈,色彩斑斓,徐汇区在过去来说算是新城区和文化区,除了两大块商业区,其他也都是宜居环境。


(3)徐汇经济发展的例子扩展阅读

上海最好最重要的地区是以浦西七区为内核构建的上海中心城区,包含本来的法租界、英美租界地域,精华范围是当今的长宁、徐汇、杨浦、虹口和黄浦区。因为历史上日本侵华战争对于华界的巨大破坏,上海苏州河以北的华界主战区的都市面貌要落后于苏州河以南几个在二战时期沦为孤岛地区的正核心区。

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建设以及南北平衡战略的推进城市的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许多后起之秀不断涌现,譬如徐汇区的徐汇滨江;黄浦区的南外滩地区;新静安区的大宁、苏河湾地区;虹口区的北外滩;杨浦区的五角场、大连路地区、新江湾城;普陀区的长风生态园区、长宁区的天山古北地区等地。

❹ 上海有几个区那个区最好

上海有16个区,黄埔区最好。

截止2019年,上海有16个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 、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

最好的是黄浦区,黄浦区为上海市中心城区,也是上海最繁华的地区。

南京东路、人民广场、豫园外滩、新天地、淮海中路这些著名地段中心都在黄浦,黄浦区是上海最核心的地段,坐拥上海最高档的住宅地区和最繁华商业。

(4)徐汇经济发展的例子扩展阅读:

黄浦区的著名景点

1、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开埠时,福州路是黄浦滩旁东西向的土路,最初为外滩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筑成泥沙石子马路,因附近设有基督教伦敦会传教机构,当时名“布道路”、“教会路”。

2、外滩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上海开埠后,西方殖民者在黄浦滩沿岸修筑马路,筑成黄浦滩路。西方侨民将其唤作“The Bund”,中国人译之“外滩”。

3、人民广场

上海市最中心的地域——人民广场,在解放前是众所周知的“跑马厅”。上海开埠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租界第一次扩张时,今广场东部的现西藏中路为其西界。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是整个上海的政治文化中心。


❺ 徐汇区的经济发展

上海解放初,市人民政府继没收和接管官僚资本贸易企业和贸易机构后,建立了国营粮食、日用品、油脂等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总社,境内相应设立了国营零售商店20多家,工人消费合作社供应门店40多家。当时市场物资紧缺,特别是粮、棉、煤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不足,价格急剧上涨。为确保供给、稳定物价,全国实行了物资统一调度制度。
1953年12月28日起,境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私营米店全部改为国营粮食公司代销店。1954年3月和9月,又先后实行食油和棉布、食糖定量供应。从此,粮、油、糖、布的批发市场均由国营商业全部占领。在此同时,对境内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以国营商业逐步替代私营批发商业,并与私营零售商店建立了批购、经销、代销等业务关系。
1956年,全区私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市各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31个行业区店,对合营商店派驻了公方代表。个体小商店和摊贩除少数转入国营或合营商业外,也分别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撤并过多,经营过于集中的做法。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市不得不对严重匮乏的主副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实行凭票、凭证、计划供应。1962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恢复部分城乡集市贸易,调整零售商业网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等措施,市场供应逐渐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人员思想被搞乱,服务质量下降,经营管理混乱,行业特色消失。加上供应网点收缩,集贸市场全部取缔,市场供应再度紧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经过放权让利,拓宽国营商业购销渠道,扶持企事业单位经商,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摊贩,开放各类集贸市场等一系列改革,区内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90年,全区零售服务门店由1978年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6万人;网点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22.35万平方米增加到31.17万平方米;区属商业企业(含服务业)销售总额由1978年的4亿元左右上升到17.59亿元(含区属部分工厂、企事业单位自营商业)。列为上海市商业中心之一的徐家汇商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12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80.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9.76亿元,下降2.1%。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470.55亿元,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0亿元,增长10.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61亿元,增长11.5%。徐家汇商圈继续推进业态调整和品牌升级,商圈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6亿元,增长0.3%。港汇广场仍是商圈销售的亮点,全年实现销售额34.85亿元,增长10.3%,其品牌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徐家汇商圈销售明显增长。 解放后,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帮助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组)形式实现合作化。60年代前后,调整工业门类结构,进行经济改组,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发展电子、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与此同时,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区属工业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
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逐步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奖金制度;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1990年末,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职工24万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38亿元,比解放初2.6亿元增长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电子、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 解放前,财政由国民党市政府统一管理,区无专门机构。税收由市直接税局常熟区办事处、市货物税局第六管理区、市财政局马当区复兴西路分征所、沪西区徐漕分征所分别征收。
解放初,区内税收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的市税务局和财政局分别征管。1950年3月,市货物税局建立徐家汇区稽征处。同年5月,成立徐家汇区工商业税普查分会,负责普查新开和漏报的纳税单位。6月,市税务局建立地方税徐汇区稽征所,负责区地方税征收。8月,成立市税务局常熟区、徐汇区分局。1952年9月,常熟区和徐汇区政府分别建立财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为徐汇区人民委员会财政科、市税务局徐汇区分局(简称区税务分局)。1959年,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合并,1962年10月,财政与税务机构分设,恢复区财政科。1970年1月,再度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与区财政、税务部门合并。1972年成立徐汇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2月,财政与银行机构分设。1978年11月起,恢复区税务分局建制,对外挂区财政局和区税务分局两块牌子,内部为一套领导班子。1950年8月~1990年底,区财政累计收入56.06亿元,支出8.78亿元。区财政累计收入中税收占57.65%。
2012年徐汇区经济总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6.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8%,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见图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1.40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835.19亿元,增长9.3%,占全区GDP的比重为83.0%。
同年既2012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7.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09.08亿元,增长9.0%。全年完成税收收入286.00亿元,增长9.3%。现代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工业四大行业税收占税收总量的比重达到91.3%。其中现代服务业完成税收110.47亿元,增长9.3%;商业完成税收56.61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完成税收54.18亿元,增长4.6%;工业完成税收39.80亿元,增长36.0%。全年区级财政支出125.40亿元,增长5.1%。 区内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但境内无清真寺,也无教会组织。老年穆斯林约40人,经常去沪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区境内已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1953年常熟、徐汇两区合计有少数民族12个、1208人。解放后,少数民族生活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增至34个、5613人。少数民族同胞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阅读全文

与徐汇经济发展的例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