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2018经济危机的影响

2018经济危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24 09:07:42

1. 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爆发过几次各是什么时间

影响全球的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有六次,分别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

6、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拓展资料:

1、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2、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本质就是贪婪。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

3、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全球“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1、金融危机是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造成的。次级房屋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2、原先在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占七成份额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由政府机构主宰,将贷款打包成证券,将贷款证券化背后的财务风险计算颇为复杂,通常得先分析被证券化的那一堆贷款案过去类似贷款案例之风险,计算出投资者能够获得本金和利率。整个过程中,新的市场参与者,出于逐利目的,过分追求高风险贷款。

3、由于全球成千上万高风险偏好的对冲基金、养老金基金以及其他基金投资者的介入,原有的放贷标准在高额利率面前成为一纸空文,美国有许多中小型的银行,因为资金有限并不想等二十年后才回收房屋贷款,所以乐意将手上的房贷债权转卖出去,而且银行也急着把钱放贷出去不然自己会被利息支出压垮。

4、新的市场参与者与华尔街经销商不断鼓励放贷机构,尝试不同贷款类型。许多放贷机构甚至不要求次级贷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税收表格在内的财务资质证明,做房屋价值评估时,放贷机构也更多依赖机械的计算机程序,而不是评估师的结论,潜在的风险就深埋于次级贷款市场中了。

5、于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常常随之而来的信用紧缩,是一种货币需求快速增长大于货币供给的状况。在几十年前金融危机基本上等同于挤提,现在则多以货币危机形式出现。股市暴跌有时也是一种金融危机。

(2)2018经济危机的影响扩展阅读:

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参考链接:金融危机—网络



3. 201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最近的三次经济危机分别是:

1985-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美国在1988-1989年加息11次;

1995-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美国在1994-1995年加息7次;

2006-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美国在2004-2006年加息17次。

美国引爆经济危机的周期大概为10年左右,在这10年的时间内,美国是通过定向输入美元,让局部区域经济极度“繁荣”,然后再突然抽走美元流动性,导致局部经济危机,然后通过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步扩大经济危机范围,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后果,很严重!

第一,你的国家信用没有了!以后你再也别想到国际上借到钱,没有国家愿意借钱给你,即使有国家再借你钱,那么你也要提高利息,否则别人是不会借你的!

第二,你以为借钱给你的国家那么容易对付?欠钱不还?那么各种制裁手段就来了,不排除对你动武——比如前段时间美国就威胁要对委内瑞拉动武!

当年阿根廷就欠了大量外债,阿根廷贝隆总统顺应MingYi,做了下面几件大事:把外国资本全部收归国有、大幅提高关税、拒绝偿还外债……

法令一出,阿根廷人民无不欢欣鼓舞!然而,这也是阿根廷作死的开始,没收外国资产,导致外国资产外逃,且企业国有化后迅速丧失竞争力;提高关税壁垒,阿根廷成为经济孤岛,失去了与世界协作的机会;拒绝偿还外债,彻底失去国际资金来源,阿根廷经济从此一泻千里,溃不成军,出现大规模失业和通货膨胀。最终,军队发动了Zheng变,贝隆下台。

再比如,2015年希腊债务危机,希腊总理竟然准备全民公投,想要延长到期债务!注意,它不是赖账,只是想延长几天还!

4.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一、爆发经济危机有以下原因

1、是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的,即所谓结构性危机。其中产业结构失衡是集中表现,产业结构直接引发就业结构产品结构方面的矛盾,从而出现经济混乱,暴发危机。对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如果处理的不好,也有可能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引发的.尤其是重要生产资料长期积压严重过剩,一旦波及其他领域,有可能触发危机。

3、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失误引起的。政府用以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如使用不当,也会诱发经济危机。

4、是当世界经济不景气或者某一个国家某一个领域发生严重问题,可能引发地区性的经济危机乃至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应对措施

1.央行降息,救助资金困难的企业。

2.加大国家投资,大规模建设有利民生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一方面能增加就业,另一方面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国民收入,稳定物价水平,刺激消费,搞活经济。

4.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村农民购买家电,汽车等商品,既能扩大国内消费,又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5.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4)2018经济危机的影响扩展阅读: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6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个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5. 以后还会出现金融危机吗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下关于经济危机的那些事,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今天为止,并没有消内失,仍在影响容着全球经济,影响着企业和居民的生活。危机从发生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也步入了经济复苏通道,其他国家经济状况也在不断好转。

再来看一下,社会贫富差距越悬殊,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高,金融市场中的“赌资”就越多,危机就越容易发生,崩盘后的危害性就越大。经济理论的不完善,产业的周期的存在和现行的信用货币体系都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只要这些问题存在那么危机就会存在,只是早晚问题,如果不是2018年那么也可能在19、20年。经济危机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6. 2018年发生金融危机了吗

1、金融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次应该是美国股市或者债务危机。

2、欧美日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一直在经济危机中,并持续加重,各国不得不消耗巨大资源以维持经济的运行。金融危机等冲击只是加剧经济危机的一种方式。

3、各国拯救危机的资源到现在已经基本耗尽,再次发生大危机时,将难以拯救。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每次危机都可能演变成大灾难。

以上3点判断,是根据经济大兴衰规律和世界各国实际情况得出,简单分析如下:

利润是经济运行的动力,当利润率高于投资者最低期望盈利率时,投资和生产活跃,经济繁荣;反之,则投资下降,经济危机,乃至大萧条。

根据《利润的来源与经济大兴衰,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利润来源公式如下。

利润 = 投资者消费 + 经济增长 + 政府赤字 + 工人赤字 + 国外利润 + 短期利润

战后初期,资本的毁灭和分散,甚至重新分配,使投资者自身消费与其资本形成高比例,加上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使投资者自身消费和经济增长形成高的正常利润率,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但随着经济增长率下降、资本重新积累和集中兼并,正常利润率下降,当低于投资者最低期望盈利率时(简称正常利润率不足),整体投资下降,经济危机发生。这是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对应欧美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经济增长不会回到高增长,集中的资本也不会重新分散或分配,甚至因危机更趋集中。因此,正常利润率不仅不会回升,而且还会继续下降。

投资者为了获取期望的利润率,或政府为了稳定投资和经济,只能以非正常利润弥补正常利润的不足。主要是工人和政府赤字。
由于投资者的利润每年都持续需要,因此,弥补利润不足的非投资者亏损,也必须持续存在,最终导致家庭债务和政府债务持续增加

7. 2018阿根廷为何经济危机

输球输的吧,哈哈😄

8. 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9. 经济危机与股票关系

在经济危机和股票市场波动性较高的时期,股票之间的关联性也会随之增加。

股票可以说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融资,对于企业来说,上市融资是低成本的,而且融资所募集的资金没有利息,也不会还给股东,是一笔稳定的资金。

所以资本市场不景气,就会影响企业的融资环境,也会影响经济。 减少了国民的收入,降低了内需,也会影响经济。

投资者会在股指策略中寻找单只股票的投资机会,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各个股票之间的关联性相对更低。当股票关联性较低的时候,各个股票走势往往也相对独立。

(9)2018经济危机的影响扩展阅读:

经济危机与股票涨跌的关系:

经济危机分为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再次高涨,循环不止。每次危机四个阶段,十年左右一次危机。

看过资本论的都知道,经济危机的成因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这是显著的特征,工厂订单减少,发不出来工资。或者大量工人下岗失业。

仔细观察每次经济危机的共同特点发现,真正的原因是商品价格无法控制的上涨造成的。石油价格是最明显的,比如201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石油价格高达130美金/桶。

美国房产谁都去抢房子买,造成全民炒房,房地美和房利美两个公司将住房贷款证券化上市成为次级债。当住房价格高的离谱,就打破了原来的全社会资金供需平衡。

大量资金集中到了涨价的石油和涨价的房地产里,消费者的收入却没有因为商品涨价增加多少,消费者不得不降低消费偿还贷款。

之后,积累到一定量化级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突然降低,随之而来造成的所有商品大量积压。就经济危机开始爆发。形成了危机阶段,这就是经济危机的成因。

10. 美元18年会破6到5吗10年一次的金融危机18会到来吗

过去每8-10年都会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九年。这次会例外吗?金融危机前夜一定是股市大涨、一片繁荣。

真正的关键和重点来了,我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出来:第一次金融危机是1987—1988,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997—1998,之间相差10年;第三次金融危机是2007—2008,也是相差10年;那第四次金融危机,难道就是2017—2018?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周期谈起。

一、从甲子周期到太阳黑子

世界上最有名的周期规律莫过于中国的甲子周期。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经过两两组合,形成了六十组数据,从甲子乙丑到壬戌癸亥。在六十甲子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法体系,是为四柱八字。中国古老的算命术,就是以四柱八字为基准,将各种天干地支的组合模式定为吉凶祸福,由此去判断过去、预测未来。

除了甲子周期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最早的周期体系之一。这是一个绵延至今超过2000年的气象周期,按照地球在黄道上的运行节律而将一年分成24个小的周期,从立春到大寒。

中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中比较早的一批研究市场周期规律的人,就曾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节气为工具,尤其是后者,1990年代曾一度被很多人膜拜。只不过近几年不太为人所熟知而已。

国内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翁文波曾出过一本《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的小书,专门用中国传统的纪历与节气进行天灾等预测,据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相比他的地震预测,那只是小儿科。有数据统计,他1982年到1992年预测国内地震60次的准确率是86.67%、预测国外地震70次的准确率82.85%,每一次预测误差都不到1.0级。

他做预测所采用的方法在《预测论基础》一书中曾有介绍。在那本书里面,他介绍了醉汉游走、翁式旋回、可公度性原理等看起来很高大上的预测理论,并举例了多元一次方程预测地震的数学模型,等等。比如:

X1+X4=X3+X2

X1+X5=X6+X2

X3+X4=X5+X2

X2+X4=X3+X5

看起来,这些公式很高深。但是,如果认真破解那些所谓的数学模型,我们不难发现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两次事件间隔的时间而已。因为公式可以破解为:

X4-X3=X2-X1

X5-X2=X6-X1

X4-X2=X5-X3

X4-X3=X5-X2

能看明白吗?第一行,它代表的意思是:第三次事件(地震)到第四次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第一次事件到第二次事件间隔的时间相等。简单点说,前两次地震间隔380天,后两次地震恰巧间隔375天,就认为在某地同等级地震存在着大约380天的周期。于是,最近一次地震向未来拓展380天,就可能再发生一次地震。

如是,其地震预测模型,本质上就是找历史上两次地震间隔的时间,然后从最近一次地震的时间向外推,根据可公度性原理,找出发生概率最大的时间,将其标记,作为预测的时间。这种周期,我们可以命名为“测量周期”。

测量周期有无道理呢?我们如果仔细观察那些地震预测的案例,就会发现其国内地震的预测平均地点误差是399公里、国外的平均地点误差是692公里。难道说,一次预测地震,在中国的地盘上,偏差达到400公里,竟然也算预测准确了?

事实上,如果用前述的多元一次方程为基准去预测股市,我们可以得到无数个潜在的预测结果,也可以利用所谓的公度性去推测哪个周期实现的概率最大。但大量繁复的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成为市场的转折日。如此,所谓的准确性几乎就全都是人为主观做出来的,其实际价值几乎等于0。

曾经有段时间,国内的一些技术派专家研究太阳黑子周期律,这似乎能解释史玉柱的疑惑: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0年左右。有人会因此而牵强附会地认为,人类活动会受到太阳黑子爆发周期的影响,所以才会有每10年左右一次的金融危机。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解释1254-1400年间英国的谷物收成变化时,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恰巧存在一个11.1年的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非常吻合的周期规律。他的解释是太阳黑子爆发会促进光照、刺激作物生长。不过,几年后,科学家修正了观点,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不是11.1年,而是10.45年。于是,杰文斯就又把数据计算了一遍,结果他说自己惊讶地发现:作物的周期确实是10.45年而不是11.1年。

可笑的是,随后的英国作物报告却与他的这个周期计算不一致。于是,他修正观点,认为是太阳黑子造成了其它国家的作物变化,间接影响了英国。而后,他的这些结论就被经济学家嘲笑一番之后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只是,很多中国人,竟然还以太阳黑子为机械的教条来预测未来,不亦谬乎!我们其实可以下一个断语,所以秉持固定周期律的人,都与杰文斯的结论差不多,都是想用臆想中的周期来解释事物,最终都会无法自圆其说。

二、唬人的经济周期

实际上,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经济周期。当时的一位银行家桑顿注意到,英格兰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经济危机,比如,1702年,1705年,1711年,1715年,1720年,1726年,1729年,1734年,1739年……1784年,1789年。在他观察到的18次经济危机中,经济是螺旋式上升的。

拉斯*特维德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记载了更多的经济危机的案例。比如,在美国,1816年曾有过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其后,1826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几乎就是每间隔10年会有一次大的危机。如果按照时间序列数下去的话,1895年也有一次衰退、1907年还有一次,1914年又来了,最严重的危机是1928年,再其后……看看,是不是存在着显著的10年左右的周期?

其实,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在1862年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已经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就是“朱格拉周期”。这属于中等长度的周期,故称中周期。

随后,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出版了专著《经济周期》,这是经济周期第一次进入经济学理论殿堂。米切尔的定义是:经济周期是工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扩张阶段、普遍衰退、收缩阶段、复苏阶段等。最重要的是,它的结论是:经济周期序列不确定,周期持续的时间是1-10年或者12年。而且,它们不应该再被细分成更短的周期了——相比朱格拉,米切尔还是实事求是的,他把周期放宽到1-12年的任何一个可能的时间方格,而不是十年周期。

虽然米切尔说周期不可细分,但这不影响其他经济学家的努力。曾经费劲心力研究周期的人还有许多新发现。比如,德国科学家基钦发现的40个月的周期(3年多),而苏联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则发现了一个20年周期。据说,当时还有人论断过,房地产存在着一个18年的周期,“非常接近”库兹涅茨周期。

1910年,一位18岁的俄国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长的波段,14年后,他的长达80页的研究报告问世,提出的新周期长度平均是53.3年。这个学生叫康德拉吉耶夫,1926年,他说自己设想的周期已经接近新的高潮期。

他或许没有想到,90年后,中国有不少股市和期货的投资人正在抱着他的论文研究这个长达53.3年的周期,按照周期预测,似乎大宗商品正应该走下坡路。殊不知,这个所谓的康德拉吉耶夫的周期,只是他观察了一百多年人类历史的结果,而且主要还是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

康式周期,以其长达50多年,而被称为是长周期。其实,中国人有更早的长周期理论,那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中国人算得很简单,从周朝开始,到秦汉,唐宋,明清,每隔五百年左右总有一轮新的发展周期。

如果说测量周期可以得出无数个不同的周期,因此不靠谱,那么,这种从几十个月到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所谓固定周期,是否可靠呢?简单的推论告诉我们:完全不可靠!

问题主要出在样本检验的范围、误差许可的范围。康式周期只经过了三四个历史周期的检验,怎么能称之为铁律呢?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不过两三百年,不同时期的规律怎么可能一再重复呢?至于看起来很准确的所谓10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存在着误差问题:假设把所谓的10年前后各3年作为许可误差,那么横竖跨度就是6年之久。一个10年的周期,竟然容许6年的误差,这还能算是规律吗?

所以,无论是固定周期还是浮动周期,都只是人们研究经济或商品现象的偶然发现而已。即便这种周期有过几次重复,也只能认为是巧合——除非我们能找到隐含在周期背后的逻辑。

比如,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周期性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观察得到、并能被反复验证的。在可允许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周期性规律一再出现以至于我们可以确信到了每一个时期,事物必然发生。比如,中国的民谣: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等等。但这种观察,也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北方的观察结果与南方就完全不同。

除去这种用物理学可以解释的周期规律外,其它所有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周期,都绝对不可能有固定周期。而浮动周期,也绝对不是靠技术测度就可以得到的。我们必须拨开周期迷雾,找寻周期背后的逻辑。

三、经济周期的逻辑

1909年,美国人罗杰*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他认为,过度投资与增加货币供给都会导致负面反应。他给出的标准十阶段经济周期模型是:

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票价格下跌;4、商品价格下跌;5、房产价格下跌;

6、货币理论降低;7、债券价格上涨;8、股票价格上涨;9、商品价格上涨;10、房产价格上涨。

到房产价格上涨后,再进入其中第一阶段,于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就产生了。80年后,日本经济进入所谓泡沫期,最后阶段正是股票和房产价格持续上涨,于是,当局大幅度提高利率,导致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先跌,房产价格后跌。只可惜,这次下跌只有一次机会,日本经济看不到什么短周期和中周期也看不到什么长周期,30年来始终没有景气。

显然,在巴布森的周期表里,核心是利率的变化,而货币供给的增减其实也会影响到利率的变化。所以,其后费雪才会明确指出:经济周期的关键在于银行信贷,因为现代银行能够创造货币。

费雪在论述经济周期时指出,货币投放会增加生产,生产增加会促进消费。但是,“萨伊定律并不是永动机”(意思是供给不会永远自动产生需求),供给增长产生的额外收入会被人储存起来,于是,部分资金不再进入投资环节,生产和消费都会下降,大家会进一步降低债务率,生产受到进一步影响,所以,经济危机才会产生。

但是,费雪的论述仅在硬通货时代才会产生——硬通货时代,货币可以被储藏(接近于掩藏),不再进入流通环节,所以才会影响到市场的货币供给,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在纸币时代尤其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几乎所有货币都在银行里,货币的所谓储存功能几乎消失,此时,决定银行信贷增减的变成了中央银行的政策——结论就赫然是:经济周期是否产生,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松紧。如果再进一步展开,那就是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周期,是央行创造的。

那么,如果央行主动调整节奏,周期是不是就该被修正?比如说,拉长周期,或者缩短周期?由于缩短周期于经济不利、于口碑不利,所以央行的唯一选择就变成了拉长周期。

由此可见,只要央行能认真学、总结经验,理论上就可能彻底消除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但是,如果央行不吸取教训,周期就可能一而再地出现,甚至于极端状况下类似于日本,只有下行后的横盘而没有上升,那就不成其为周期。

事实上,美联储的进步能力就是极强的。1929-1933年的大萧条后,迄今将近90年时间,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次与之同等级别的萧条。甚至于阶段性的衰退都没有明显发生过。表现在股市中,1981年后的36年里,美国股市仅仅在2001年和2008年出现过两次明显的深幅回调——注意,在2001年的调整发生前,美股已经有近70年没有出现大调整(1987年的闪崩则是暂时的),但是谁也没想到,2001年调整后,仅仅过了五六年,股市就再创新高,但2008年却又迅即出现了新的大幅度调整——这种变幻莫测的周期,以前根本就不曾遇到过。

2009年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8年持续不断地上涨和创下历史新高。此时,很多人开始忧虑2018年可能再现十年周期。莫非,美联储那么健忘?莫非,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小心翼翼地警惕着的周期真的会出现?

先不忙着下结论。我们再回到硬通货时代,或者回到信用货币时代之前。在那个时候,货币是锚定金银的,或者,纸币是有形的,这都使其具有了储藏(掩藏)的功能。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

1、货币投放增多,经济景气明显,社会欣欣向荣;

2、富人赚钱多,穷人赚钱少;

3、货币向富人转移,富人储藏货币;

4、穷人占有的货币减少,消费降低;

5、消费降低导致生产下降;

6、经济陷入衰退;

7、重复第一步。

所以,非信用货币时代,是走不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恶性循环的:经济一旦向好,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货币向富人集中,穷人货币少结果导致经济衰退。于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早期会频繁发生经济危机。它的核心是货币的不断集中和分散的结果。

同样,由上述理论,也就可以解释中国的王朝更替缘由。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天下大治经济繁荣之后必然导致天下大乱的归宿。而经济治乱,根本原因还在于货币的集中与分散。

人类社会只有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在货币的储藏(掩藏功能)消失之后,经济周期的问题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周期就越来越取决于央行而不是经济自身。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仍旧抱残守缺、刻舟求剑,去搞什么经济周期预测,难免落入窠臼、贻笑大方。

四、商品的周期性

央行是会学的,普通人当然也会学。这就注定商品的周期性规律是会改变的。

我们以山东大蒜这样一个小品种为例。2004-2006年,大蒜的价格不断上涨,山东的大蒜出口增加,农民利润增加,于是导致产量增加。结果,在2006年的时候,大蒜种植面积创下历史新高。几乎可以断定2007年大蒜肯定会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那么,此时我们来推断,大蒜的下一个上涨周期会在何时呢?

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则2008年种植人数减少,2008年将出现价格暴涨的行情。

另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2008年很多人都预测价格要暴涨,所以导致2008年种植继续增加,供给不减少,结果2008年价格继续下跌,2009年才会反弹。

事实怎样呢?2007年大蒜价格下跌,但蒜农减种的并不多,由此导致2008年的价格继续暴跌,结果,2006年高峰时2-3元的蒜价,到2008年已经跌到只有0.18元。2009年初甚至跌到了0.07元的价格。于是,2009年,物极必反,蒜价暴涨,从不足0.1元上涨到4元以上,现货价格涨幅最多超过40倍。

现在回头看,2004-2006年是上涨周期,2006-2008年是下跌周期,2009年又是上涨周期。如此算来,是不是5年一个周期循环?如果说2006年的价格是阶段性高点,则下一个高点是不是应出现在2011年?

事实并非如此。2006年4月的高点出现后,下一轮的高点出现在2011年11月。再下一轮的高点呢?2016年4月确实又现高点,11.4元。但是,到2017年1月竟然出现了新的高点14.6元,2017年5月的最高点竟然接近16元。假设2017年5月高点是历史性的(因为2017年7月的最新价格只有7元多),则前一轮周期是5年,后一轮是5年半,再后一轮又是5年半。那么,下一轮高点会在何时出现呢?

我们不去猜测高点的位置,而是要研究为何会出现这种周期拉长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信息透明时代,蒜农是会进步的。他们掌握信息之后,会有博弈,有人增种,有人减种,结果就导致商品价格周期出现波动:有时候周期延长、有时候周期缩短。

一个小小的大蒜头,都充斥着如此多的博弈,周期都不确定,遑论其它商品。比如说,此前白糖存在着3年+3年的周期,但这几年,周期已经明显被平滑了。又如,鸡蛋价格本来存在着明显的9月高价定律,但这几年随着冷库技术的发展,9月的价格已经逐渐不再是全年最高价了。再如,螺纹钢的吨钢利润以前从来没有超过千元,但今年超过千元后,价格强势不回落,等等。

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周期也许还会相对固定,而一旦信息通畅或者产业形式发生改变,则价格周期不只是被拉长甚至会完全被抹平。比如,中国的鸡蛋价格此前存在显著的4年周期(2年上涨2年下跌)。但2004年9月达到高点、2006年5月达到低点后,周期律明显开始失去作用。2007年6月、2008年9月先后达到阶段性高点且基本没有大的回调,2011年9月再次达到高点后,到2012年5月突然下跌20%后见底。此时,上涨周期长达5年多,而下跌周期不足一年。随后,价格继续上涨到2014年9月见到最高点,上涨周期是2年多。但从那时候到现在,价格下跌了近3年时间仍没有见到底部——相比从前,上涨周期3-5年、下跌周期可以达到3年以上。

不止如此,美国1874年就开始有鸡蛋期货,其后也曾有过波谲云诡的行情,鸡蛋期货也曾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明星交易品种。但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销售模式的改变,鸡蛋价格逐渐被寡头所控制,到1982年,因波幅过小,鸡蛋期货竟然退市不再交易了——曾经波澜壮阔的多空行情,如今被拉成了一根直线,谁还敢说再有周期?

所以,我们研究商品的周期性规律,也应该摒弃固定周期节律,甚至放弃浮动周期规律,必须深入研究商品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找出周期性波动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去做判断——没有任何周期是固定不变的。

五、2018年:要崩溃还是要衰退

鸡蛋、大蒜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周期可以被拉长乃至抹平,经济的周期也可以被拉长或抹平。此时,再谈论什么周期,会不会显得过于小儿科?

在经济领域,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的循环是必然的、或者说经济危机是必然发生的。但是,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银根的放松和收缩是央行自主决策的,既然如此,就必然可以通过努力掌握规律并适当调整,从而消除或者大大拉长经济周期。

宽松与繁荣相伴,紧缩与萧条相随。过度通缩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是如此循环的:

经济萧条——放松银根——刺激需求——扩大投资——价格上升——企业盈利——产能扩张——经济过热——供给增加——收缩银根——减少投资——抑制需求——价格下跌——企业亏损——经济萧条。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核心链条在于银根的松紧。而这一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另外一条路径来消弭这种周期性波动:

经济不景气——货币宽松——引导投资和扩大需求——产能扩张、价格上升——经济过热——货币定向生产环节宽松——扩大产能满足需求——供需动态平衡——维持景气——动态调节供需——维持景气

看看前后两个序列,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选择是相同的,都要放松银根。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原有模式是直接收紧银根导致利率上升,但新模式下,是定向宽松满足生产,由此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从而消弭掉原有的下降周期。

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务必清楚一件事情:有些风险是防出来的,本来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因为担心有风险,防范措施过头了,反而引发了风险。比如一个正常生产的企业,资产优良,投入较多资金到厂房和设备,产品销售良好,但银行对它防范风险的措施过头了,抽了它的贷款,导致它资金周转不了,无法有效开展生产,只能低价甚至亏损处理库存,于是风险就出现了。

对于政府当局来说,务必要清楚一件事情:预期是会传染的。如果央行收紧银根,造成了未来银根整体收紧的预期,则这种预期会在短时间内传染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市场的需求突然不见了!比如,1928-1933年大萧条时期,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可以理解!而美国的耐用消费品最大降幅是69.8%,也可以理解是有钱人和穷人都减少了耐用品的消费。但是,非耐用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呢?降幅也曾高达52.2%。这意味着很多美国人连吃饭都比以前少了!

所以,货币和政府当局,应该持续不断地给市场传递正向预期,而不是恐怖的负面预期。他们应该做到的是通过调节不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以此消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怎么做呢?如果供给大于需求,更应扩大需求,而不是压制供给;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则更应扩大供给,而不是压制需求。压制需求或供给,都容易引发通缩甚至经济危机,而引导社会的货币和增发的货币投向供求两端中少的那一端,则可以在维持经济景气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供求平衡。

比如房地产市场,如果房价涨了,那就引导开发商多盖房(增加土地供应和房企贷款),如果房价跌了,那就引导购房者多买房(降低按揭比例和利率,扩大购房人群),由此实现房地产供需的动态平衡,维持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最终实现家家住上好房子、社会财富充裕的幸福场景。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大众在进步,央行在进步,政府监管也在进步中。那么,请你做出判断,大家所期待的2018年大崩溃或者大萧条,会出现吗?

阅读全文

与2018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