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经济发展如何
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3%、12.4%和12.3%。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从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7%。随着整体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也逐渐回到均衡发展态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为本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除房地产业有所回落外,各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2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进口730亿美元,增长33.4%;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35.7%,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944个,比上年增加206个,合同外资200.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0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81.1亿美元,实际外资41.4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9.1亿美元;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630家,投资总额40.2亿美元。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为26.2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12.6亿元。全年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8.5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35.5%。全年专利申请12.07万件,专利授权11.46万件。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包括对外国人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和浙西北广大腹地的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先后建立了30家省级专业进出口公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作领域广泛。来浙江投资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涉及多种领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强企业在浙江落户,投资了224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对外友好交往发展也很快,已同9个国家结成了23对友好城市(县、州)关系和4对友好交流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与国外建立了近百对友好关系,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相互进行科技交流,联合国等有关组织在浙江建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6个项目。
2. 浙江省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2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进口730亿美元,增长33.4%;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35.7%,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944个,比上年增加206个,合同外资200.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0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81.1亿美元,实际外资41.4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9.1亿美元;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630家,投资总额40.2亿美元。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为26.2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12.6亿元。全年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8.5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35.5%。全年专利申请12.07万件,专利授权11.46万件。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包括对外国人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和浙西北广大腹地的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先后建立了30家省级专业进出口公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作领域广泛。来浙江投资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涉及多种领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强企业在浙江落户,投资了224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对外友好交往发展也很快,已同9个国家结成了23对友好城市(县、州)关系和4对友好交流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与国外建立了近百对友好关系,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相互进行科技交流,联合国等有关组织在浙江建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6个项目。
3. 分析浙江省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加上改革开放政策专对沿海经济的促属进作用,使浙江经济飞速发展,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宁波和温州这两个沿海开放城市为先导的区域发展格局。 |
4. 为什么浙江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好,主要有哪些原因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近几年来发展尤为突出,由于电商行业的冲击,原本小商品市场美名扬名海内外,吸引不少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
我们也不难发现,电商行业的发展都集中在浙江和广东一带,因为这些位置都是对外贸易最方便距离最近的,外商来投资也是情理之中,同时大多的工厂随着生意的开始不断壮大,浙江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国家也鼓励人们创业,所以浙江人也是比较勤劳的。
5. 浙江义乌,具体是怎么发展经济的
提及义乌,几乎所有东南沿海的中国人都会在脑子里反应出一个词:小商品市场。是的,这个现在看来是浙江甚至中国经济活力最为强劲的县级市,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围绕着小商品市场在进行。作为一个标志,义乌在央视的城市形象广告上描述自己是“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这个城市只有1000平方公里出头的面积,本地人口是60多万,但几乎容纳了一倍的外来人口。而且在这些外来人口中,还有相当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官方的数据说是8000人,而根据记者了解,民间的说法高的达到上万人。 草根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
“这个地方原来很穷,农业自然条件不好,很多农民只好外出经商,摇拨浪鼓卖糖。义乌政府在当地老百姓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在很多地方都在驱赶‘马路市场’的时候,只能考虑接纳他们使之能够生存下来。不敢说义乌市领导有先见之明,当时只是出于一种本能:为了扶持农民,为了发展经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浙江行政学院副院长马力宏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正如马院长所言,今天的义乌是波浪鼓里摇出来的,虽然义乌领导没有先见之明,但义乌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义乌人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在全国率先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开放城乡市场。放开手脚经商的农民如鱼得水,纷纷加入经商队伍。这期间,部分经营户通过经商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买进机器办起加工厂,形成了“前店后厂”工商一体的家庭经营模式。
义乌政府的慷慨接纳使当地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改善了,从政府角度讲,税收增加了,城市发展就更有底气了。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市场一经形成,流通量大了之后,商人们就蜂拥而至。一时间,金华、永康等地方的小商品都集中到了义乌,义乌市场逐渐强大,最终形成了一个集散中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平面地描述义乌是困难的,在几大市场密如洪水的人流、物流和几乎看不到的资金流中,你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义乌。好在我们更试图从纵向去解剖这个一无资源,二无国家投资的草根城市发达的路线。这样会清晰得多,也会容易得多。鸡毛换糖:民众贸易的草根基础义乌商人宗承英现在成了企业家,他递过采的名片是义乌梦娜袜业公司的总经理。工厂的规模不小,员工有3000多人,是义乌数得上制袜厂。尽管人们提起义乌的袜业马上会想到“浪莎”,但是宗似乎并不认可“浪莎”的工厂做得比他们两兄弟的好。“他们比较重视宣传,因为主要的市场都在内销上,所以品牌很重要;而我们的销路有很大一块在外贸上,所以在宣传上比他们要弱一些。”“我在商海里扑腾已经有30年了,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在做企业上。以前碰到过一个做生意的女老板,她很羡慕我们做实业的,心思少。可是我对她说,做实业实在是一件很累的事,利润倒反而是做生意的好得多。要说实业,那也就是一个稳字,其他和做生意都没法比。”宗有资格来说这个话,因为他就是一个从生意人转化过来的企业家。而在义乌,几乎所有的本地企业家都是从生意人转过来的。“最早的时候大概要到1970年,我就开始做生意了,从鸡毛换糖开始。所有义乌上了年纪的生意人都是从这个小生意开始的。没办法,义乌穷啊,人均地只有几分,如果老实呆在地里的话家里吃的肯定不够。所以农民都时兴在家里用红糖熬成糖饼,用担子挑着到外面去换鸡毛,回来到社队企业里可以换点钱,他们用鸡毛做浙江城里家庭常用的鸡毛掸子,这点钱拿来贴补家用。”“鸡毛换糖时间做长了,人心也野了,总想做点生意。后来就偷偷地找到苏南的一些社队企业,找关系批点钮扣之类的日用品来本地的小店卖。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所以得偷着干。前一天在生产队里请好假,夜里就出发,走到义乌车站,坐晚上的汽车到嘉兴是早上,换到苏州的车,中午到苏州,下午到厂里拿货立即回头,晚上到嘉兴,坐夜车回义乌正好是凌晨直接下地干活,收工了以后再把回来就藏在家里的货拿到要货的小店里。”宗说这样辛苦两天的收人大概就可以相当于在生产队里一两个月的工分值。对于宗的这段经历,老资格的义乌本地退休干部冯志来评价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根源。“如果没有这些老百姓被生活逼着走出这条路,义乌接下来的小商品市场就是开起来了也不会兴旺。他们在一条条贸易线路上走来走去,摸熟了每条线路的货源、下家,才有了市场的根基。而这些根基的起点,几乎都可以归纳到义乌传统中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鸡毛换糖中去。”从地摊到大棚的起步1984年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关键点,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看到了义乌街上越来越多摆卖各种各样商品的人群,在政治形势还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决定把这些马路摊收归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于是决定投资几十万建一个大棚。小商品市场的雏型就这样诞生了。据义乌本地的新闻报道说,因为这件事,谢高华这个本地干部到退休之后都受到本地人的高度尊敬,义乌的第一代商人还经常会把一些礼品送到这个已经毫无权力的老人家里。在某种意义上说,建一个大棚本身是小事,但在民众看来,却是一级政府对原来处于谁都不管状态下的市场的认可。而此时宗承英在干什么呢?他在跑单帮。“当时我去了广西做生意,一开始是在柳州桂林摆地摊,卖的还是日用品,而且是什么都卖。但是货源慢慢地从苏南地方转到了义乌本地,因为这时候义乌人已经有很多从苏南拿货到本地卖了,他们拿货量大,价钱比我们拿得便宜多了。而我们就在义乌拿货销到外地去,一年到头在外面卖,每年回来几次而已。”宗记忆犹新的是广西的小偷特别多。“但是他们不大敢偷义乌人的,因为那时候在那里的义乌人已经很多了,而且相互很团结,小偷知道偷义乌人东西被抓到是很惨的,经常会被打个半死。所以我们的势力在当地也很大。”“后来当地也开始建市场了,我们就进市场经营。而我的经营范围也就缩小了,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卖钮扣,并且开始和家里人有了分工,有人专门在义乌和温州的桥头拿货,我在广西那边卖。那时候浙江人在广西那边的也越来越多,生意的利润很薄。不过我的生意还好,赚的就是断货的钱,我经常在市场里转,努力做到到货时间和人家不一样,别人大批货到的时候我不出货,专找大批摊位快没货的时候让义乌给我发。因为服装厂里来任务是没数的,而且时间很紧,如果市场货多他们就压价,没货的时候你涨个一分两分他们也要。这种生意的赚头就大了。”这个阶段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基本上就靠宗承英这样的商人在外面卖货支持着。与全国当时大量出现的地摊式和大棚式小商品市场没有多少区别,如果一定要说区别,就是支撑着这个市场的商人们因为眼光的不同而把在本地集散的商品多卖一点还是少卖一点的差别。宗承英与广西市场中其他地方商人的差别,最终将使义乌在小商品市场中脱颖而出——商业上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出货多,拿货的价钱就便宜,如果能始终保持着这种便宜的价格,这个集散地就成为一块洼地。洼地效应和种类的扩大“慢慢地,其他地方的人都知道义乌拿货便宜了,很多广西本地人也都开始到义乌拿货了。这些人在本地的销路更稳定,我们就开始转向了。”宗说。这是洼地效应的扩大。在90年代后期,义乌的名声开始大起来了,这种名声对义乌市场的扩大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全国各地的商人都开始向义乌跑的时候,这个小商品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内的大批发市场,而其他地方的小商品市场则成为它的零售地。此时,它在国内的地位已经开始稳固了。而这时候宗承英在干什么呢?他改行做花边了。“台湾人当时把花边叫蕾丝,他们那边这种产品很便宜,因为都是机器加工的。但国内用机器加工花边的工厂很少,价钱贵。所以我们在福建和他们做生意,其实我们也清楚,很多福建人是从台湾渔船上走私运货过来的,这个我们做不了,也不敢做。当时我们做的生意是在福建人手里买花边,再拿到义乌去卖掉。因为义乌的服装辅料价格便宜已经有相当的名气,很多服装厂都来拿。生意又简单钱又赚得多,是我做生意以来最好的一段时间。”此时宗承英已经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上有了几个摊位。而从宏观上看,他和众多的义乌商人一样,此时做的是扩大这个小商品市场的经营范围,从经营品种上进一步巩固这个市场的地位。如果说价格低使义乌的小商品崭露头角的话,品种的逐步齐全则使它的磁吸力进一步扩大。一站式采购是所有工厂和商人的想法,而宗的努力正在给义乌增加这种力量。而此时宗承英的弟弟在做袜子生意,他拿货的地点在义乌附近的一个名叫诸暨大唐的地方,那个镇到现在为止都是著名的袜乡。“袜子的生意比我花边的生意做得长,因为浙江像萧山这样的地方都很快引进了花边机,生产出来的花边比台湾那边便宜多了。一开始台湾花边还可以以花色品种来取胜,但很快这边就赶上来了。这时候我就回义乌了,和弟弟一起做袜子生意。”宗说。“这时候义乌的市场开始扩建了,除了逐渐分布了好几个市场,我记得篁园等好几个市场都是那时候建的,小商品市场的生意也好得不得了。我们兄弟的摊位买得早,所以位置好,生意很多,但是上家的货经常跟不上,这时候我弟弟就动了办厂的念头。”而对于义乌市场扩建的事,现在在杭州阿里巴巴公司任战略发展总监的谢世煌研究过很久。谢所在的阿里巴巴公司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是新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块。但是谢毫不掩饰地说,义乌市场的发展给了阿里巴巴以很大的启发。阿里巴巴公司经常琢磨的就是义乌市场。“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小商人们喜欢在大棚式市场里挤来挤去,因为他们要的就是便宜。而大商人们成交一笔可能就是几百上千万,价钱上的一点点相差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金额,他们当然更想要交易时的舒适度。对客人的这些细微差别,做市场的不能不考虑。这样才有越来越旺的生意。”实业办厂的事宗家兄弟商量了好久,因为进实业确实不是件容易下决心的事,但是因为销路好,所以他们最后还是下了决心。“我说,要做实业的话,我们就要进最好的机器,做最好的东西。要和大唐那边的低档货拉开,才会有销路。”宗承英这样回忆他们在办厂时的考虑。事实上,宗氏兄弟的考虑又踩在了点上。在1995年以后,由于销量越来越大,义乌人发现围绕着小商品市场建厂已经是一件比较合算的事情。因为仅仅是一个小商品市场中的单一品种的销售,也已经足够发挥一个工厂的生产能力了。而掌握了实业,对于小商品市场中的商人来说,一方面是降低了运输和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工厂在自己手里使他们工商结合,可以比单个的商家和工厂对市场都更为了解,也更从容。“我们的运气很好,因为差不多就在我们的工厂投产的时候,老外开始在义乌出现了。他们对中高档产品的要求更多,订单下得也更大。不过价钱谈得很凶,好在我们有工厂在手里,如果我们做不了的单子,在市场里肯定没人做得了,甚至在中国大部分地方都做不了,所以外销上升得很快。很多低档货他们又看不上,所以最后还会来找我们。很快我们的工厂就处于饱和状态了,直到现在都排得很紧。以前工厂里一线织袜工在包吃包住的情况下我们每月给他们的工资是500多元,但是人的流动量太大。因为生产紧,我算了算让他们在低工资下流动也不合算,所以后来干脆一次性给所有员工加到750元,让他们都稳定下来。”对于浙江的温州和义乌两个大商帮支撑起来的城市,深谙浙商之道的浙江大学经济系教授史晋川更看好义乌。“因为义乌更具有开放性,把天下的商人都集合到义乌来,把批零差价让给他们赚,然后让外国人以本地化的商业来进入他们自己国家,这显然对销售中国产品更有好处。
6. 为什么浙江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好,主要有哪些原因
最近这几年浙江作为我国最富裕的省份,在18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就可以排名全国首位,而且GDP常年保持在全国的前4名,所以这也是经济大省以及经济强省,之所以浙江省能够发展的这么好,其实有着一定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吧。
3、旅游业好。
浙江有很多旅游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所以说消费也被带动,再加上浙江卫视做的也非常不错,承包了很多综艺节目,提高了收视率同时也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所以在政策这方面也受到了国家的眷顾。大家感觉以后对自己有所了解了吗?
7. 浙江主要地形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内1.06%,是中国面积容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8. 浙江省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决策,这既是应因宏观调控新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因浙江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造浙江经济发展优势的重大决策。推进名牌战略,是建设“品牌大省”的核心内容。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我省经济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业层次,增强经济竞争力,保证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实施名牌战略
为打造品牌大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是全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1992年省政府2号文件提出了宣传和发展名牌产品的战略部署,我省名牌战略围绕重塑浙江产品质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目标,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39个,位居全国第二;浙江名牌产品总数发展到1039种,其中,工业产品819种,农业产品215种,传统特色文化产品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拓展市场份额,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据统计,工业名牌产品的销售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利税总额占40%,出口创汇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8%。
实施名牌战略,对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不少地方坚持“抓质量、扩规模、增实力、上水平、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内练素质,外树形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温州市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2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个全国质量管理奖生产企业,集聚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服装名城”、“中国锁都”、“中国制笔之都”等19个国家级生产基地,树立起温州行业品牌的良好形象,也为“品牌温州”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广大企业以名牌创建为契机,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上水平,使全省涌现出一批质量管理的先进典型。他们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持续开展质量管理评审,积极开展全员质量管理,通过上下道工序调查、质量演讲比赛、技能竞赛、质量知识竞赛、产品比对试验、QC小组成果发表等形式,激发了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为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名牌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一些传统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后,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品种不断创新、品质日益提高,出口、销售收入、利润指标普遍提高,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我省拥有率已从几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我省的传统纺织产业整体得到提升。中国黄酒集团有限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累计技改投入超过6亿元,将电子计算机控制应用到黄酒发酵生产过程中,并对一些黄酒生产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攻关,解决了许多困扰黄酒业多年的技术难题。
按照品牌大省要求
深入推进名牌战略
当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是制约我省“品牌大省”建设的重要因素。我省有些企业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尚未出现;有些企业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企业规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辐射不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不少企业在技术上有所进步,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较少,核心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有些企业比较善于在商品市场上进行运营,但能够运用国际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进行运营的还是不多。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做到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创造若干世界名牌,努力打造“品牌大省”的要求,下一步深入推进名牌战略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围绕“品牌大省”建设,深化名牌战略。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品牌大省”的内涵,积极发挥名牌战略在打造“品牌大省”中的主力军作用。要从品牌教育入手,加大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的品牌意识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方法学习和实务学习,了解和掌握创名牌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于名牌战略的实践中。要调整实施名牌战略的重点方向,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名牌群体。从国内外名牌战略的实践来看,从我省经济结构特点看,以科技创新和现代品牌经营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保护建设和节约整治并重,缓解资源要素环境压力的有效举措。实施名牌战略,必须从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做起,了解相同产品、相近企业、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情况,包括市场空间、市场定位、市场价格、市场服务、市场营销及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建设,从中寻找市场盲区或盲点,创造名牌的市场空间,形成名牌的发展优势。
(二)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着力培育,提升品牌集中度。要在保持我省现有名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解决品牌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名牌战略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部署,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集中资源、力量,着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带动全省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我省由“制造大省”向“品牌大省”的跨越。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浙江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浙江经济特点和企业现状的名牌战略实施和发展规划,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国家级名牌和若干世界级品牌,扩展我省名牌的产业领域,提高名牌经济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在打造区域名牌、服务(三产)名牌和农产品名牌上花功夫,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层次,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塑造浙江品牌的整体形象;发挥名牌的带动及其对资源的整合作用,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有限的资源向名牌龙头企业集聚,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提升。
(三)推进区域块状经济向优势名牌集聚,积极创建区域名牌。浙江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是我省产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进一步整合这种块状经济,并将其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有助于增强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要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加速进行整合、扩容和提升,在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创新,合理布局。要着力弥补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着力延伸产业链,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块状经济区不仅仅是大量企业的简单集聚,而且成为从产品研发到品牌整合扩展的一个完整体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制造”的大本营。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名牌”。
(四)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政府服务和引导,推进名牌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名牌培育和名牌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把竞争重心调整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售后服务,增加市场占有率,增强名牌竞争力上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动企业走品牌之路,引导企业加强对消费需求、营销环节、竞争对手、未来市场变化的分析,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市场战略,确立品牌形象。要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争名创牌工作。对地方优势产业、省级名牌、有希望争创国家名牌、冲刺世界级名牌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排队,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力争尽快取得突破。同时,要注重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行业、高技术产业中培育和发展强势品牌。要营造“千家争名牌、万家创品牌”的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名牌战略实施。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经济工作的软环境。持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为名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名牌评价和推荐工作,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符合竞争规则的评价和推荐机制,确保名牌战略的顺利实施。在长三角地区省级名牌互认协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二省一市名牌战略的交流和联动保护机制。
(五)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完善品牌建设配套措施。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市场环境、产业结构、金融投资、贸易条件和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的力量和政府的行为在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是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方面有不少积极的政府行为;日本、韩国和欧洲等也在激励企业提高质量、创造名牌方面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地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纷纷出台政策,激励和扶植名牌企业。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我省应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
(六)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相当部分企业创牌意识不强,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树立浙江中小企业良好的质量形象,是我省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环节。一是品牌带动。通过争名牌创品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二是对中小企业的质量帮扶。以创自主品牌为抓手,加强质量基础工作,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中小企业而言,创自主品牌,必须有质量作支撑;而产品质量的提高,又为争创自主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 请问浙江省哪几个城市经济发展好,哪几个发展的还很落后啊
前三:杭州、宁波、温州
后三:丽水、衢州、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