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中国经济发展蓝皮书

中国经济发展蓝皮书

发布时间:2020-11-25 09:19:06

A. 《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今年有望增长多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3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报告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4%,好于6月预计的萎缩5.2%。此次修正主要反映出第二季度世界经济表现好于预期,且第三季度出现更为强劲的复苏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预计,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5.2%,比6月的预测值低0.2个百分点。

报告预计,中国经济今年有望增长1.9%,在2021年将达到8.2%,与6月的预测值持平。发达国家中,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萎缩4.3%,明年有望增长3.1%;欧元区经济今年将萎缩8.3%,明年可望增长5.2%。

(1)中国经济发展蓝皮书扩展阅读

其他预测机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

世界银行9月28日发布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形势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2%,比6月初预计的1%上调1个百分点,同时预计中国明年经济将增长7.9%。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与惠誉也在近期预测中国为唯一正增长经济体。

穆迪9月更新其2020-2021年全球宏观展望报告。穆迪上调了对20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1%上调至1.9%,同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

惠誉亦在9月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终将中国2020年增长预期由1.2%上调至2.7%,同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7%。

B. 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报告

您好!
希望我找的这些能帮助你。我复制了一大堆,我也不知道从中复制那一段给你才有用。就把全部复制下来,您自己在找找看。
内容提要: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1世纪中国的经济将会是什么情景,其发展趋势怎样?这不仅关系十几亿中国人的命运,也将影响世界的发展格局、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还太多、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测,只能凭个人的认识与理想,并辅以定量方法的测算,做出不一定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供同志们批判和参考。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

20世纪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市义和官僚买办阶级,建立了新中国。在此基础上,中国实行了全面工业化,推进了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已取得显著成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是: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1998年,GDP从3624.1亿元增至79552.8亿元,按1978年价格计算增长了5.38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9.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4.9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7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47%。人均GDP从379元增至6404元,平均每年递增8.28%。到1997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7位。详见表1。
表1: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 GDP
(亿元) GDP增长
速度(%) 第一产业
增长速度(%) 第二产业
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
增长速度(%)
1978 3624.1 11.7 4.1 15.0 13.7
1980 4517.8 7.8 -1.5 13.6 5.9
1985 8964.4 13.5 1.8 18.6 18.3
1990 18547.9 3.8 7.3 3.2 2.3
1994 46759.4 12.6 4.0 18.4 9.6
1995 58478.1 10.5 5.0 13.9 8.4
1996 67884.6 9.6 5.1 12.1 7.9
1997 74772.4 8.8 3.5 10.8 8.2
1998 79552.8 7.8 3.5 9.2 7.6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1978~1984年、1985~1987年、1988~1992年、1993至今的四个周期波动。与改革前相比,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拉长了,峰位、谷位落差降低了。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由过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转向兼顾发展与稳定、兼顾速度与效益、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个建立,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作用增强,使经济运行摆脱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1996年、1997年软着陆的成功,使中国在1997年5月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
——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产业结构严重脱离需求结构的畸形状态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数量“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产业制约经济增长的现象得以缓解。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比较协调。接从业人员,三个产业的比例1985年为62.4:20.8:16.8;1998年改变为49.8:23.5:26.7。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85年为28.4:43.1:28.5;1998年改变为18.0:49.2:32.8,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有了初步的改善。
——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据1995年工业普查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厂的工业生产设备已占设备总量的90.5%;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和日内先进水平的分别达到26.l%和27.7%,比1985年提高了13.2和5.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和0.59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根据我们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的测算结果,1953~1977年期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值:1978~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上升到39.85%,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
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2091.4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在校中学生588人,小学生118人;大学生27.3人。中国的巨大人口,通过发展教育将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作用增强
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正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从1988年开始,中国开始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1990年代生产要素市场化速度有所加快。在1980年代,生产要素市场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并以实物资本的形态进行。进入1990年代,土地、资金开始急速进入市场,推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超常发展。这表明大量生产要素脱离了计划轨道,各经济主体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中国经济运行方式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通过对计划、投资、财政、金融、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前公有经济一统天下,国有经济在第二产业和多数第三产业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状况已被打破。1998年我国按工业总产值划分的经济结构是国有工业占28.5%,集体工业占38.3%,城乡个体工业占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私营、中外合资等)占19.9%。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199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239.3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15.7倍(其中出口为18.8倍),从1978年排在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位,表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50%上升到1998年的92%,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5%上升到33%以上。表明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有所提高。
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不断增加,1996~1998年三年分别达到548.04亿美元、644.08亿美元利585.5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均在400亿美元以上。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过剩
在20世纪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经济基本是在短缺中运行的。进入1990年代以来,一般工业品出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中国经济发展走出资源约束的商品短缺时代,进入需求约束和市场制约的新阶段。目前,不仅一般工农业产品,而且生产资料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1998年下半年国内贸易部统计范围内的601种商品无一种是供不应求,半数以上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绝大多数农产品也供大于求,许多商品库存积压有增无减。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明显强化。自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14.2%的高峰降至1999年的7.1%,平均每年下降0.91个百分点。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经济运行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由供给转向需求。在短缺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给能力尤其是“瓶颈”产业供给能力的提高;在买方市场态势下,扩大投资不一定能够带动消费增长,企业投资只有与市场需求协调时才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脱离市场需求的投资增加只会产生更大的浪费。同时,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展开了更激烈的竞争,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竞争的时代,生产和效益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发展中存在众多的困难与问题
总的看,在中国步入21世纪时,全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运行,但旧体制仍然在许多领域起作用,新旧体制双轨运行并存,转轨缓慢,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巨大困滩;经济高速增长与低效率、低质量并存,经济仍然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差;在国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的国产商品生产能力过剩,销售困难与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并存,国产名牌不断消失,一些“民族工业”被外资打压兼并,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出口高速增长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占主导地位并存,高档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市场占有率日益下降: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奔向富裕与中西部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并存,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日益拉大;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与全社会的失业率上升并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速度加快与困难加大并存,这将使得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增加的趋势;少数人暴富与相当部分的城乡贫困人口并存,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工农业产品积压,产销率不高与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有效购买力不足并存;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存,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与大量低素质的剩余劳动力并存。
这些问题都是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决。这表明,我国的未来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大的。

21世纪上半叶(2000~2050年)中国经济长期预测

对2000~205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是超长期预测。未来50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我们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如不发生世界大战,国内基本保持社会安定等),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这里我们使用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相结合的模型,预测中国在2000~2050年间人口、经济增长以及结构变化情况。下面就是预测结果与分析,有关预测模型的情况,将在本文的最后予以说明。

一、人口预测:总量不超过16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1、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预测
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5年中国的人口数为12.1121亿,占世界总人口57.16亿的1/5。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长率为1.5%,中国则为1.0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政府加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从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在城市和乡镇企业发达的富裕农村,独生子女已经蔚然成风,成为居民的自觉要求。即使在较为贫困的边远地区和农村,群众也已经认识到,少生优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一环,多胎生育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仍然在1000万以上。实现零增长还需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根据模型预测,中国大约在对世纪的30年代出现人口的零增长,其后为缓慢的负增长。各主要年份的人口数、劳动力数见表2。
表2:主要年份人口数与劳动力预测

年份 人口数 劳动力数 年份 人口数 劳动力数
1995 12.11 6.239 2025 15.50 7.748
2000 12.87 9.239 2030 15.72 7.748
2005 13.60 6.920 2035 15.84 7.703
2010 14.23 7.247 2040 15.85 7.655
2015 14.76 7.498 2045 15.72 7.569
2020 15.18 7.678 2050 15.52 7.437

其中,200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要可望不超过13亿,2010年达到14亿,2020年前后突破15亿。在2038年前后达到峰值15.86亿,其后则为负增长。同时可以推断,由于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以及随着人口出生率及劳动力比重的逐年下降,“人们老龄化”现象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后,按照目前对劳动力的界定,劳动力占人口比重将不到50%,非劳动力人口将超过8亿,2043年前后非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8.21亿,占当时总人口的51.95%。如果家庭人员结构的趋势不发生转折性转变:那么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提高等原因,非劳动力人口中老人将占大部分,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预测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劳动力结构一直保持这样的格局:农业劳动力始终占据第一位,1980年代以前,70%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开始减少,但1990年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仍有60%。第二产业从1970年代末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拥有20%左右的劳动力,并且缓慢增加;1990年第二产业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1.4%。第三产业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快速发展,但其比重低于其他产业,1990年为18.4%,进入1990年代后,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二、三次产业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2.7%和23%:第一产业仍居首位,为54.3%。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在加快,且大都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1996年的统计数据,一、二、三次产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50.5%、23.5%、26.0%。1978~1996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从占总数的70.5%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个百分点。这是非常巨大的变化,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模型预测结果见表3。
表3:1996~2050年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比重预测 单位:%

年份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年份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1995 52.2 230 24.8 2025 29.4 28.9 41.6
2000 49.1 24.2 26.7 2030 26.5 29.4 44.0
2005 44.3 25.6 30.1 2035 23.9 29.8 46.3
2010 40.0 26.7 33.4 2040 21.3 30.1 48.5
2015 36.1 27.6 26.3 2045 19.1 30.4 50.5
2020 32.6 28.3 39.0 2050 17.0 30.6 52.4

根据对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预测,未来劳动力结构将出现两次重大变化,从而变得更加合理。
第一次变化出现在2015年前后。2015年以前,尽管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但仍然为劳动力最多的产业。2000年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不分别为49.1%、24.2%和26.7%。201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变为40.0%、26.7%利33.4%。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面向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如研究与开发、技术培训、在职教育、产业产后服务、金融保险、贸易等等,发展速度会日益加快;同时,技术进步使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必将促使居民生活中自我服务的部分逐渐减少,生活服务的社会化使得面向生活的第三产业继续强劲增长。到2015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超过第一产业,达到36.3%,成为容纳劳动力最多的主要产业。
第二个变化出现在2026年左右。这时,我国的工业化接近全面实现,第一产业劳动力继续向外转移,就业比重减少为28.8%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缓慢上升,达到29.1%,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继第三产业后容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03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6.5%、29.4%和44.1%。2044年以后,第三产业将容纳全国一半以上劳动力就业,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决定性力量。205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17.0%、30.6%和52.4%,按就业比例从大到小的排序,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二、经济增长预测:21世纪中经济总规模将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模型预测结果,2000~2050这50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基本趋势是逐渐缓慢下降,50年的平均增年率为5,8%。其中,2000~2010年为8.1%;2011~2020年为6.4%;2021~2030年为5.4%;2031~2040年为4.9%;2041~2050年为4.3%。见表4。
表4:2000~2050年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预测

区间 GDP平均
增长率(%) 期末GDP总量
(万亿元,1995年价) 期末人均GDP
(万元/人,1995年价)
2001-2010 8.1 19.7694 1.3889
2011-2020 6.4 36.7007 2.4178
2021-2030 5.4 52.2370 3.9657
2031-2040 4.9 100.5209 6.3406
2041-2050 4.3 153.0721 9.8638
2011-2030 5.9 - -
2031-2050 4.6 - -

从GDP的增长过程看,未来50年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在此期间,经济增长保持平均8.0%左右的高速度,这既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又是我国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经济体制大转型阶段。到2010年,以1995年价格计算(下同),GDP总量将会接近20万亿元,人均约1.4万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中东部地区、西部城镇以及部分农村进入富裕小康的生活水平。这一阶段内,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中小城镇将普遍完成工业化,开始向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社会转变;问时工业化过程全面向农村推进。东小部的绝大部分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会达到小康,一部分城镇和小总值农村将开始向富裕小康迈进。
第二阶段:2011一2030年,GDP将以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任。到2030年,GDP总量将会达到60万亿元左右,大均约4万元。那时,我国将全面完成工业化。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信息化,科学技术全面接近当时国际较先进水平,部分领域世界领先,经济技术总体实力居世界前列,人民平均生产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和大小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阶段:2031~2050年,GDP年均增长仍可望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上。到2050年,GDP总量可能达到150万亿元左右,人均约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到那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若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国民经济将全面信息化;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三、三次产业结构变化预测与分析:

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在2000~2050年间,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表现在总量的迅速增加,而且也将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这是由于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经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各时段的年均增长率和期末三次产业结构情况见表5。
表5:2000~2050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与结构变化情况

区间 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期末三次产业结构(%)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2001-2010 5.8 8.1 9.0 14.1 51.5 34.4
2011-2020 4.2 5.5 7.5 11.5 50.2 38.3
2021-2030 3.4 5.0 6.6 9.4 48.0 42.6
2031-2040 2.8 4.3 5.9 7.7 45.3 46.9
2041-2050 2.0 3.5 5.3 6.2 42.1 51.7

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可大致说明如下:在2000年以前,由于中国政府重视第一产业和加强对农业投入的结果,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将会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上。2000年以后的增长率逐渐缓慢下降。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在2000年以前仍处于首位,年均可超过10%,但增长率趋势是下降的,且下降得较快;2000年以后,增长率下降速度有所放慢。这是由于随着对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推进,企业的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企业将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山过去的速度——效益型增长转向效益——速度型增长,即企业首先讲究经济效益,通过效益的获得表现出一定的增长速度。 同时,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也必将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在某些领域实现跳跃性技术进步,大大减轻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的依赖程度。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社会是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基础结构发达完善的基础上的。信息化只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可能代替工业化过程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作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可以与信息化同步进行,们决不可能跳过工业化直接进入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不会减少人们对交通运输等的需求;相反,信息化越发达,人们的出行率越高,物质流动越频繁。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尚未完成阶段,信息化使得社会经济运转效率提高,将会更加刺激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增长。第二产业在今后的十几年内,需求收入弹性仍然会继续上升,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居高不下;2010年以后才会逐步有所降低,但在人均物质产品拥有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前,降低的速度仍然是缓慢的。
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增长会进一步加快,使得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人约在21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将超过第二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并一直保持下去。根据预测,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1%、7.1%、和8.4%;2030年增长速度为3.2%、4.6%、6.1%;2050年增长速度为1.6%、3.2%和5.0%。
三次产业的结构将随着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而出现根本性的变化。1995年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0%、48.8%和30.7%,2000年时三次产业的结构变为17.4%、51.7%和31.0%。2010年时这种结构变为14.1%、51.5%和34.4%。第二产业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一直要持续到2020年左右。到203O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变为9.4%、48.0%和42.6%。在2038年以前,第二产业将一直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份额,尽管这一份额在不断减少。2838年以后,第三产业将以46.0%的份额超过第二产业的45.9%,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在2047年左右,其份额将超过50%,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205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16%、42.10%和51.74%。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通常在计算三次产业的结构时,都按当年价计算的。但以上的计算结果却是在1995年(不变)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并不是未来各年以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如要考虑未来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就需要预测三次产业增加值在未来年份的平(缩)减指数。对于超长长期预测来说,这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在模型中未予考虑。但这里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估计,以说明未来以当年价计算时,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当三次产业增加值的价格上升幅度不同时,价格上升幅度大的;以当年价计算的结构比例也增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产品)和第三产业的价格上涨率要快于第二产业,因此,在用当年价计算三次产业结构时,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比用不变价计算的结果高。(《国民经济管理》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京文)

C. 经济蓝皮书: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作者简介

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经济研究,代表作有《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等。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经济相关研究,领域涉及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专著《财政补贴经济分析》获1990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其他代表作还有《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金融全球化研究》等。
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著有《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等。
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模型理论、方法论及其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模型论述》等。

D. 有没有讲述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书籍

看一些官方出版的蓝皮书,比如《金融蓝皮书》《房地产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政府创新蓝皮书》

《金融蓝皮书》简介
蓝皮书认为,年内中国将继续调整价格长期过低的资源类产品价格,这将促使CPI增长率上行。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也是推动CPI走高的重要因素。官方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CPI涨幅为2.8%,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主要推升因素。
但蓝皮书的编撰者强调,中国当前的CPI上行只是农产品、资源类产品的价格调整所引致的,并非通胀,不能简单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非但不能解决CPI上涨问题,反而会招致一系列负面效应。
蓝皮书称,从2004年以来的实践效应看,提高存贷款利率不仅没有改变存款负利率的格局,反而给工商企业增加了资金成本,给农产品生产者增加了资金成本,结果进一步促使资源类产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上行。其建议,决策当局不要贸然改变货币政策取向,以免给经济运行和金融活动带来负面导向。
蓝皮书预测,在今年年中以前,中国现有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二季度以后则将出现市场比较敏感的政策调整期,“其形势可能与2007年下半年比较相似”。但为了避免经济硬着陆,决策层或将采取相对温和的调控措施。
这些可选择的政策手段包括:增加央票发行数量,提高发行频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信贷投放的窗口指导;加强查处违规放贷、用贷行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和担保行为等。

房地产蓝皮书
图书作者:潘家华李景国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版次 2011年5月第1版
房地产蓝皮书
印张 22
装帧 :平装
所属分类 :经济类
关 键 字 : 房地产 发展 十二五|,2011年房地产蓝皮书,2011房地产蓝皮
阅读人群 :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记者,外国驻华商社及使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关注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各界人士,各大图书馆、学术单位资料室收
《房地产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发行。编撰者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审视和评判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对中国房地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参考或指导作用,是一项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发布《房地产蓝皮书》的时候都会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简介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河源、清远(三个城市并列)、铁岭、辽源、海拉尔、营口、通化、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

、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莞、东营、台南。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尔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亚、延安。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门、台南。
生活质量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门、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玛依、厦门、马鞍山、新竹。
报告得出一些结论,如:从总体来看,中国城市竞争力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变,环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台湾四大区域分享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名城市;95%的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10%,内蒙古城市增长竞争力全国第一;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内地省份江苏最高;产业层次普遍不高,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差。

E. 经常看政府说出什么什么白皮书.蓝皮书的,到底什么是白皮书和蓝皮书,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各国依其习惯使用不同颜色的封皮,白色的叫白皮书,蓝色的叫蓝皮书(如英国政府),还有红皮书(如西班牙政府)、黄皮书(如法国政府)、绿皮书(如意大利政府)等。使用白皮书和蓝皮书的国家最多,特别是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

白皮书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篇文章。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白皮书既可以是系列的,比如,中国国防白皮书自1998年以来
是每两年一次;也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专门发表的,如为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政策的攻击,我国相继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

此外,有些具有官方性质的年度报告、资料或情况汇总,原来不作为白皮书发表,后为显示其权威性,扩大影响,也改称白皮书。比如,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辑、介绍中国一年外交工作和对外关系情况的《中国外交》一书,原称《中国外交概览》,每年一本,后改称《中国外交》,自2004年起则以白皮书相称。

在我国,不少地区、部门和行业相继发表了许多蓝皮书,主要反映其情况、分析、成就等,有的还有政策建议。如中国社会科学院1991年率先推出的年度中国经济蓝皮书等。
《中国大网络全书》(简明版)对“白皮书”解释如下: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各国的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书;封面用蓝色,叫蓝皮书;也有用红色、黄色或绿色的,分别叫红皮书、黄皮书、绿皮书。不过,一国使用的文件封面颜色也可以有多种。如日本防卫年度报告用白皮,叫防卫白皮书,其外交年度报告用蓝皮,叫外交蓝皮书。
使用白皮书和蓝皮书的国家最多,特别是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白皮书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篇文章。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白皮书既可以是系列的,比如,中国国防白皮书,自1998年以来就是每两年出一次;也可以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专门发表的,如为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政策的攻击,我国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
在我国,不少地区、部门和行业相继发表了许多蓝皮书,主要反映其情况、成就等,有的还提供了政策建议。如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2004-2005)》,中华环保联合会2006年公布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蓝皮书》等。

F. IMF发布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中国经济表现如何

2018年7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华盛顿发布中国经济2018年度报告,即第四条款磋商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继续表现强劲。中国在数个关键性领域的改革取得进展。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方面表示,在过去一年,中国在去产能领域取得进展;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开放进程也出现加速迹象。同时,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在2017年基本稳定,评估认为人民币币值大体符合基本面。

对于中国对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欢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经济部助理部长詹姆斯·丹尼尔说,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开放多边主义贸易平台,任何对此有益的承诺 我们都支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方面还认为,现阶段的经贸摩擦应当以能够支持和加强国际贸易体系和全球经济的方式来化解,不应采取单边主义行动。

G. 2012年经济蓝皮书 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图书目录

在2011年秋季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代前言一)陈佳贵/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代前言二)——在2011年秋季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李扬/
总报告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报告“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座谈会”综述 彭战/
Ⅰ综合预测篇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刘树成/
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和2012年展望 范剑平/
2011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和2012年展望 袁达丁琳/
2011~2012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张立群/
2011~2012年经济景气和物价走势分析与预测 陈磊邵明振李颖/
Ⅱ政策分析篇
通胀高位回落增长稳健回归——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 郑京平/
宏观政策目标、潜在增长和政策选择 张平/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李泊溪/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 龚敏/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11~2012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课题组/
“十二五”初期实际GDP增长率的实时预报与短期预测 刘金全 刘汉/
Ⅲ财政金融篇
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下的金融运行 王毅闫先东李光磊/
2011~2012年中国经济税收形势的分析预测 张培森/
2011年上海证券市场回顾与2012年展望 吴谦朱平芳/
Ⅳ专题研究篇
2011~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分析与展望 裴长洪彭磊/
2011年外贸发展分析及2012年展望 丁维顺/
如何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蔡昉/
2011~2012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杨宜勇 杨亚哲/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党国英李周/
2011年中国能源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 黄涛/
2011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及新一年展望 陈克新/
Ⅴ区域经济篇
2011~2012:上海经济增长分析与发展预测 朱平芳韩清姜国麟/
基于CASS指数的2011年重庆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王崇举 黄应绘陈新力/
2011~2012年中部六省经济运行分析与展望——基于CASS指数 陈年红张焕明石绍炳/
2012: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走势分析 武义青 陈岩/
Ⅵ台港澳经济篇
台湾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11~2012年) 张冠华熊俊莉/
台湾经济预测 刘孟俊 彭素玲/
香港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陈李蔼伦/
澳门经济分析与展望 华侨大学“澳门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Ⅶ国际背景篇
201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张宇燕 徐秀军/
附录 统计资料/

H. 白皮书、蓝皮书、红皮书有什么区别

中国经常发布国防白皮书、外交白皮书等,请问什么是白皮书,它与蓝皮书等有何区别?
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各国依其习惯使用不同颜色的封皮,白色的叫白皮书,蓝色的叫蓝皮书(如英国政府),还有红皮书(如西班牙政府)、黄皮书(如法国政府)、绿皮书(如意大利政府)等。使用白皮书和蓝皮书的国家最多,特别是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
白皮书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篇文章。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白皮书既可以是系列的,比如,中国国防白皮书自1998年以来就是每两年一次;也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专门发表的,如为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政策的攻击,我国相继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
此外,有些具有官方性质的年度报告、资料或情况汇总,原来不作为白皮书发表,后为显示其权威性,扩大影响,也改称白皮书。比如,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辑、介绍中国一年外交工作和对外关系情况的《中国外交》一书,原称《中国外交概览》,每年一本,后改称《中国外交》,自2004年起则以白皮书相称。
在我国,不少地区、部门和行业相继发表了许多蓝皮书,主要反映其情况、分析、成就等,有的还有政策建议。如中国社会科学院1991年率先推出的年度中国经济蓝皮书等。

I.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有哪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区域经济呈现六大态势:
一是区域政策版效应和规划引导权作用不断显现;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西快东慢”、增长分化态势;
三是“三大战略”对我国重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是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五是区域创新能力东高西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六是区域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

阅读全文

与中国经济发展蓝皮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