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契机:
从全球范围看,这轮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架构。“互联网+”和产业跨界是这轮新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智能经济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创业是这轮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现高成长的瞪羚和爆发式成长的独角兽,是这轮新经济的最佳结果。上海只有探索新经济、打造创业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平台,才能够真正走向全球经济的前沿。
㈡ 上海外滩的形成和浦东新区的开发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我不是专业学世界经济与金融这方面的,我只能说一下我自己的观点。专首先上海属属于临海城市,属于中国的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的亚洲金融中心。上海外滩和浦东新区都属于临海地界,而临海地界多以国际出口与渔业为重。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正在开发出口业,中国对世界出口量的扩张,和中国在国际出口行业的地位以及信誉程度的增长,以及出口收入占中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而且也可以看出WTO提出的地球村观点正在逐渐的成型。
㈢ 请你用你学过的知识内容夸夸上海在我国的经济中的地位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一阶段,赶超世界先进:新中国经济发展中上海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加快完成工业化、建设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在赶走帝国主义殖民者以后,发展民族经济成为首要主题。新中国加快建设工业化的需要,把上海摆到了赶超世界的新的前沿。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条件等,使我国与西方国家合作的设想破灭。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的唯一选择。在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战略中,一批现代工业大企业纷纷在上海建立。尽管国家的战略基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但是,这并不排斥上海现代工业发展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在上海,一大批工业企业,承担起了国家赶超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体制机制相对封闭的情况下,上海面向世界的城市特征逐步体现。以人工合成胰岛素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以汽轮发电机、万吨水压机为代表的重型机械,以及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等,显示出上海在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走在了我国与世界联系的前列。
第二阶段,战略后卫:国家渐进式开放中的重要一员。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宝钢建设为代表,上海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上率先实现突破,在当代我国以开放实现现代工业发展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传统封闭型计划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型,是一个充满着未知与风险的历史变革,因此,我国的开放战略从南方的边陲小城市起步。这是渐进式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扮演了战略后卫的角色。尽管自身的开放落后了,但在国家整体开放战略的探索中,上海同样作出了贡献。在我国发展与开放战略中,上海被作为一张“王牌”,从探索试验阶段的后卫,到全面开放阶段作为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先锋,上海在国家开放战略中的地位是通过其作用的特殊性来体现的。
即使在这一定位下,上海还是对开放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建设的闵行与虹桥等开发区成就显著。城市土地批租制度的突破,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大发展从而开放型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开辟了道路。
第三阶段,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中心。
1990年4月开始的浦东开发开放,不仅是我国开放战略从南部向东部的延伸,而且是开放战略的整体升级,即通过建立国际金融、贸易与经济中心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浦东不是简单地沿用南方特区的政策模式,而是从一开始就以开放型体制探索为中心,以实践国家战略为根本宗旨。
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上海,在外资外贸等开放度指标上处于全国前列,现代大工业继续显著发展,但是,更能体现上海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却是国内外金融、贸易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云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一领域中外资机构的入驻,使上海逐步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枢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两大目标,既体现了上海作为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中心城市的地位,也反映了上海在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新的历史责任。
第四阶段,面向世界的创新: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上海及时把国家的创新战略放在突出的位置。创新,首先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海的重要任务,在于以这种创新加速推进国际金融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国家开放水平的提升占领战略高地。这是国家整体国际经济战略的要求,是在以优惠政策激励外资流入与外贸增长开放基础上更高要求的发展。上海也积极推动科学技术与产品开发创新。与上世纪50年代不同的是,这是开放中的创新,即在与已经大量流入的外资和先进技术竞争中的自主创新,是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也是面向世界市场的创新。实现这种创新,同样是为国家开放型发展夺取新的战略高地。
㈣ 了解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发展新情况
围绕科教兴市主战略,上海各区县的优势科技产业在合理布局与快速发展之中,频现具有区域特色的新亮点。内涵:源自地域优势崇明、南汇等区县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其科研产业发展有一种“量身定制”的鲜明内涵。定位于“生态岛”的崇明,随着越江通道工程的启动,翻开了历史的新页。该县已确定生态、观光农业,清洁型先进工业,度假旅游、户外运动产业,现代办公、会展、科研产业和生态型房地产业为未来的“五大产业”。今年将进一步致力于用科技手段推进生态岛建设,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开展科技绿化造林、滩涂湿地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研究。年底,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将正式完工,因港而动的南汇提出“以港兴区”。其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以国际一流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综合发展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出口加工、内外贸易、教育培训等产业的现代化综合型滨海城市。据悉,今年南汇用于基建的财力投入安排将超过22亿元,以加快集聚核心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同时依托深水港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目前,南汇区已在积极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等六项工程。地位:依托科技战略浦东新区、长宁区等依托明确的科研战略,已在科研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聚焦张江”战略的实施,使浦东成为软件、微电子和生物医药发展的“风水宝地”。据统计,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中已有180多家进入浦东,有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浦东;仅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已落户了70多家研究机构。去年“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在浦东新区安家,使浦东新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占全市57%。今年浦东新区又启动“慧眼工程”,举数千万资金资助科研项目,并请资深专家指导科技型企业发展,以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历经10年发展、3年飞跃,位于中心城区的长宁区已成为多媒体制作、软件产品、通信产业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旺地”。依托高校科研优势的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风险投资企业为主运作的多媒体专业孵化器,政府搭台并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无形资产”占30%形式入股的上生慧谷生物科技园等,提升了“数字长宁”这张名片的含金量。目前长宁区“3+6”的科技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3”即东、中、西三大都市型科技园区;“6”即多媒体内容制作群、软件企业群、主题科技商务楼群、都市科技工业园群、技术创新基地群和产学研联合体群。结构:在集群中优化早已形成特色产业优势的宝山、金山等区,在集群中进一步优化结构,同样“老树绽新花”。围绕着宝钢精品钢基地和长兴造船基地建设,宝山区不但聚集起国内外钢铁和造船延伸产业的企业、人才,还大力提升现代生产服务业,赋予“工业重镇”新的内涵。过去分布相对零散的钢铁延伸业,集中到宝山工业园;技术创新延长了企业的产业链,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业和物流业也同步跟进;重视周边环境整治,更是着眼可持续发展。未来,精品钢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纳米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宝山区的五大支柱产业。以实现产业优化为抓手,以吸纳大公司、大项目落户为重点,金山东西两翼沿杭州湾畔正在掀起新一轮石油化工建设和发展高潮。东翼正在建设的上海化学工业区,预计今年总面积将达到29.4平方公里,目前区内90万吨乙烯工程已正式开工;西翼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将在2010年达到2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和3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特色:在创新中显现以创新思路拓展发展,使杨浦、黄浦等区的科研产业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亮色。建设楼宇型科技园区,是位于市中心寸土寸金地段的黄浦区探索“科技楼宇经济”的特点。目前该区将上海科技京城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基地,形成了一园、三基地、八中心的楼宇型科技园区。据统计,上海科技京城入驻企业1300多家,注册资金达到35亿元,创下单幢楼宇年度上缴税收超过3亿元的纪录。此外,黄浦区还在新黄浦金融大厦内,与有关部门合作开辟了3万平方米的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基地,初步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杨浦打造知识创新区的亮点所在。据不完全统计,杨浦已有1500多家科技企业,预计3-5年内,各园区内的科技企业将达到5000到10000家,具备原创性知识产权的达30%以上。据悉,去年启用的知识产权园,又将于本月建立专利交易技术中心;而今年将进入实质性运转的版权公共服务平台,还将园区建设与版权产业紧密结合,力图把版权产业推向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