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有哪几个区,哪个区经济最发达
上海复现在一共有18个区,分别是:
黄浦制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南汇区、奉贤区
其中属于市中心的是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
『贰』 徐汇区的功能定位
徐汇复区是上海市的中制心城区之一,区域面积 54.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6.7万。这里集聚了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等 11 所大专院校,中科院上海分院等117所科研机构,以及国家级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在上海 10 个中心城区中名列前茅。徐汇区是上海市首批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也是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试点区。
徐汇区将继续做大做强商贸和房地产业,积极培育、扶持以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的新兴科技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都市型旅游业,并按照“繁荣的现代商贸区、舒适的高级居住区、领先的科技密集区和一流的文教优势区”的功能定位,将徐汇区初步建设成为体现国际化大都市水平、具有上海特点、综合竞争能力较强的现代化一流城区。
『叁』 上海中徐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中徐汇来经济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04月1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企业管理,实业投资,投资咨询,商务咨询,文化信息咨询等。
法定代表人:朱伟丹
成立时间:2015-04-13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0400061495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313号405室
『肆』 请问上海市哪几个区经济比较好啊哪个区在市中心啊
2018年,上海合计共有16个区一个县,划分如下:
中心城区7个包括:黄浦区(原黄浦区加原南市区加卢湾区),静安区(原静安区加原闸北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
半中心区半郊区1个:浦东新区
郊区7个包括: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金山区
郊县1个:崇明县
上海市区共分为三个等级:
1、黄浦区、长宁区;
2、静安区、徐汇区;
3、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
上海郊区共分为三个等级:
1、宝山区、闵行区;
2、松江区、嘉定区、青浦区;
3、奉贤区、崇明区、金山区。
上海比较好的区主要是指中心城区,包括原来的法租界、英美租界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上海苏州河以北的城市面貌原来要落后于苏州河以南的几个中心城区正核心区。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建设以及南北平衡战略的推进城市的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许多后起之秀不断涌现,譬如徐汇区的徐汇滨江;黄浦区的南外滩地区;新静安区的大宁、苏河湾地区;虹口区的北外滩;杨浦区的五角场、大连路地区、新江湾城;普陀区的长风生态园区以及长宁区的天山古北地区。
上海的城市正不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以前南市区是上海最差的地方之一,和黄浦区合并之后凤凰涅槃。而曾经被誉为上海最穷的赤膊区闸北区,也已经和上海的掌上明珠静安区合并,上海正不断提供强弱区的合并或者强强联合(强强联合的典范是黄浦区和卢湾区的合并)将上海中心城区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自发源动力,持续消除弱势地区,抬升整体区域价值。
而上海纯正中心城区的徐汇区、杨浦区、黄浦区、长宁区、虹口区等则有钱人很多,城市的建设面貌是明显的国际大都市水准,徐汇杨浦静安都是上海典型的富人区,大多数街区的市容市貌也就相当于外国的都会圈,又富又多,色彩都是斑斓的,徐汇区在过去来说算是新城区和文化区,除了两大块商业区,其他也都是宜居环境。尤其是肇嘉浜路以南地区如今更是日新月异,其发展的水平、层次还有未来的潜力甩开上海的穷人工业区闵行宝山区十几条横马路。
从整体上说,浦东新区是上海最有钱的区。市区中苏州河以南的黄浦区最有钱,苏州河以北的杨浦区最有钱。上海因水而生,浦字代表着金钱、权力和人文。
而郊区里面治安最差,最为混乱的就是闵行区,因为闵行区和市区接壤的近郊城乡结合部,所以这种差距尤为明显。闵大荒的房价和市区相比也是比较廉价的,因此闵行有滚地龙大本营的称呼,是上海的穷人下只角地区。不过上海房价最便宜的应该是远郊,比如金山和崇明这些地方。闵行是上海穷区中的穷区,滚地龙中的滚地龙,而闵行浦江镇基本又是闵行最偏僻的地方,连闵大荒自己也基本放弃了对闵行区的开发,因为那边太穷了,人口素质也非常低下,很多都是以前上海最穷的老城厢南市区动迁过去的滚地龙穷瘪三。郊县城乡结合部闵行非常混乱,那里的人文环境、治安、教育都是上海最差的地区,很多恶性疾病的发病率还有恶性案件的发生率也是这两个城乡结合部最高,那边人口素质也很差。闵行属于上海的穷人区,穷屌丝特别多,经济总量比较大,但是其他方面和市区差距实在很大,无论人文、教育还是环境各个方面都很落后,治理方面也是上海最差的之一,全区的档次偏低,属于工人、工薪、穷人、流动人口居住的穷人近郊地段。
『伍』 徐汇区的经济发展
上海解放初,市人民政府继没收和接管官僚资本贸易企业和贸易机构后,建立了国营粮食、日用品、油脂等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总社,境内相应设立了国营零售商店20多家,工人消费合作社供应门店40多家。当时市场物资紧缺,特别是粮、棉、煤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不足,价格急剧上涨。为确保供给、稳定物价,全国实行了物资统一调度制度。
1953年12月28日起,境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私营米店全部改为国营粮食公司代销店。1954年3月和9月,又先后实行食油和棉布、食糖定量供应。从此,粮、油、糖、布的批发市场均由国营商业全部占领。在此同时,对境内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以国营商业逐步替代私营批发商业,并与私营零售商店建立了批购、经销、代销等业务关系。
1956年,全区私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市各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31个行业区店,对合营商店派驻了公方代表。个体小商店和摊贩除少数转入国营或合营商业外,也分别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撤并过多,经营过于集中的做法。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市不得不对严重匮乏的主副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实行凭票、凭证、计划供应。1962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恢复部分城乡集市贸易,调整零售商业网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等措施,市场供应逐渐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人员思想被搞乱,服务质量下降,经营管理混乱,行业特色消失。加上供应网点收缩,集贸市场全部取缔,市场供应再度紧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经过放权让利,拓宽国营商业购销渠道,扶持企事业单位经商,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摊贩,开放各类集贸市场等一系列改革,区内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90年,全区零售服务门店由1978年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6万人;网点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22.35万平方米增加到31.17万平方米;区属商业企业(含服务业)销售总额由1978年的4亿元左右上升到17.59亿元(含区属部分工厂、企事业单位自营商业)。列为上海市商业中心之一的徐家汇商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12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80.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9.76亿元,下降2.1%。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470.55亿元,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0亿元,增长10.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61亿元,增长11.5%。徐家汇商圈继续推进业态调整和品牌升级,商圈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6亿元,增长0.3%。港汇广场仍是商圈销售的亮点,全年实现销售额34.85亿元,增长10.3%,其品牌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徐家汇商圈销售明显增长。 解放后,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帮助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组)形式实现合作化。60年代前后,调整工业门类结构,进行经济改组,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发展电子、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与此同时,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区属工业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
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逐步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奖金制度;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1990年末,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职工24万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38亿元,比解放初2.6亿元增长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电子、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 解放前,财政由国民党市政府统一管理,区无专门机构。税收由市直接税局常熟区办事处、市货物税局第六管理区、市财政局马当区复兴西路分征所、沪西区徐漕分征所分别征收。
解放初,区内税收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的市税务局和财政局分别征管。1950年3月,市货物税局建立徐家汇区稽征处。同年5月,成立徐家汇区工商业税普查分会,负责普查新开和漏报的纳税单位。6月,市税务局建立地方税徐汇区稽征所,负责区地方税征收。8月,成立市税务局常熟区、徐汇区分局。1952年9月,常熟区和徐汇区政府分别建立财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为徐汇区人民委员会财政科、市税务局徐汇区分局(简称区税务分局)。1959年,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合并,1962年10月,财政与税务机构分设,恢复区财政科。1970年1月,再度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与区财政、税务部门合并。1972年成立徐汇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2月,财政与银行机构分设。1978年11月起,恢复区税务分局建制,对外挂区财政局和区税务分局两块牌子,内部为一套领导班子。1950年8月~1990年底,区财政累计收入56.06亿元,支出8.78亿元。区财政累计收入中税收占57.65%。
2012年徐汇区经济总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6.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8%,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见图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1.40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835.19亿元,增长9.3%,占全区GDP的比重为83.0%。
同年既2012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7.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09.08亿元,增长9.0%。全年完成税收收入286.00亿元,增长9.3%。现代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工业四大行业税收占税收总量的比重达到91.3%。其中现代服务业完成税收110.47亿元,增长9.3%;商业完成税收56.61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完成税收54.18亿元,增长4.6%;工业完成税收39.80亿元,增长36.0%。全年区级财政支出125.40亿元,增长5.1%。 区内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但境内无清真寺,也无教会组织。老年穆斯林约40人,经常去沪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区境内已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1953年常熟、徐汇两区合计有少数民族12个、1208人。解放后,少数民族生活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增至34个、5613人。少数民族同胞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陆』 上海徐家汇和徐汇有什么不同吗 是一个地方不
徐汇是上海市的一个区,徐家汇是商圈,位于徐汇区里。是一个地方,徐家汇包含于徐汇里。
徐家汇是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之一,上海中央活动区之一。徐家汇东起宛平路,西至宜山路,北起广元路,南至零陵路,占地面积4.04平方公里。
徐汇境内徐家汇是上海市西南部的城市副中心。徐汇是上海较早基本完成旧区改造的中心城区之一。徐汇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区工业电子信息业和生物医药业发展的产业规模。
(6)徐汇区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1、徐汇区的经济发展:
2017年,徐汇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7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同期增长6.7%,增速比2016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
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4.59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09.35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89.5%,比2016年同期降低0.5个百分点。
2、徐家汇的商业街
徐家汇商业街地处市郊结合部,是随着住宅区的兴起和有轨电车的开通而逐步形成的。到解放前夕,集中在华山路上的商店已有191家。解放初,部分商店因经营困难停业。
据1955年统计,尚有各类商店150家、店面196间,经营品种大都为日用必需品。1956年起,经过调整和改造,扩大了部分商店的门面,至60年代徐家汇商业街已粗具规模。
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推动下,先后扩建了上海市第六百货商店、衡山食品商店、宏伟文化用品商店、新标准钟表店、得天酒楼等店面;改建了华山菜场;新设了针织用品、缝纫用品、妇女用品、儿童用品、家用电器、装潢用品以及清真食品、土特产食品等专业商店。
至1985年,徐家汇商业街的门店已占区属商业门店总数的8%,销售额和利润额的20%;每平方米营业面积的销售额和利润额约为全区商业平均数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