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的区域怎么划分的
一、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市、自治州、县、自治县;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市、县、自治县。
二、具体划分如下:
1、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2、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3、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
4、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6、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7、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8、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
区划体制
省级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4种。
1、省——是中国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始于元朝,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2、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建立的相当于省的行政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共建立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直辖市——即中央直辖市,由国务院直接管辖。是人口比较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设立重庆直辖市为止,中国共设有4个中央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4、特别行政区——为“一国两制”的实施,宪法第三十一条专门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同属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至1999年12月澳门回归为止,中国共设立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② 我想要知道”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政府认可的有哪些,划分的方式,时间
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过程可以从20个方面加以概括。
1.沿海与内地的划分。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沿海和内地区域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在“一五”到“五五”计划时期国家处理区域经济关系时基本上被采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也沿用这种划分方法。目前我国有些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关系时,仍采用这种称谓。
2.六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严重不均,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缩小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中央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经济区域。
3.三线地区的划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加之西方国家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国家为了备战和加强国防建设,按照各省、市、区的战略位置,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地区包括新、蒙、黑、辽、吉、津、鲁、苏、沪、浙、闽、粤等省区;三线地区包括川、黔、陕、甘、青、宁、桂、鄂、晋等省;其余地区为二线地区。
4.十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和新疆十大经济协作区。
5.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1985年,刘再兴“依据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态势,结合区内近似性和区间差异性的基本原则,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和西北区八大综合经济区。
6.六大经济区的划分。1986年,陈栋生从横向经济联合角度,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南方区、新疆区和西藏区六大经济区,这种划分标志着对经济地带的划分进入了区域经济研究的时代。
7.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或地区的划分。1987年,国家“七五”计划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区域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或地区的划分方法,东部包括辽、京、冀、津、鲁、苏、沪、闽、浙、粤、桂、琼12个省市区,中部包括蒙、晋、吉、黑、皖、赣、豫、鄂、湘9个省区,西部包括川、黔、颠、藏、陕、甘、青、宁、新、渝10个省市区。“七五”以来国家基本上是依照这种划分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在之后的全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家仍采用这种划分方法。
8.九大经济区的划分。1990年,杨树珍在考虑我国地区差异、人口、民族等因素,中心城市及其经济吸引范围,以及沿海港口城市、内陆边贸中心在地区经济协作中的作用,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内蒙古区、新疆区和西藏九大经济区。
9.九大城市经济区的划分。1991年,顾朝林根据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和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东北沈阳城市经济区、华北京津城市经济区、西北西安城市经济区、华东上海城市经济区、华中武汉城市经济区、西南重庆城市经济区、东南沿海广州城市经济区、西北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区和青藏高原拉萨九大城市经济区。
10.七大流域经济区的划分。1992年,徐逢贤等人提出将我国划分为七大流域经济区,分别为:长江流域经济区(以沪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皖、赣、鄂、湘为龙身,川为龙尾);黄河流域经济区(以环渤海经济区为龙头,鲁、辽为两翼,带动冀、晋、蒙、豫、陕等省);西北五省经济联合开发区(陕、甘、青、宁、新);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珠江流域各省及琼,辐射至桂、滇、黔等);闽南三角地带经济区(闽南部一带);东北经济区(东北三省);澜沧江流域经济区(西南五省)。
11.十大经济区的划分。1992年,杨吾扬从动态的角度把我国划分为十大经济区,分别是:东北区(辽、吉、黑、内蒙古的东四盟);京津区(京、津、冀);晋陕区;山东区(鲁);上海区(沪、苏、浙、徽、赣);中南区(豫、鄂、湘);四川区(川);东南区(闽、粤、台、琼);西南区(桂、云、贵);大西区(甘、宁、青、新、藏)。
12.七大经济区的划分。1992年,邹家华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7个跨省(市)的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在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纲要中得到系统阐述。七大经济区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
13.沿海、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三大经济带划分。1993年,魏后凯指出,应当依据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相继开放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把全国划分为沿海、沿边和内陆腹地三大经济带,可依据三大经济带的划分制定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明确各地方的发展方向。
14.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1994年,谷书堂教授等按地理的同质性和各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代替三大经济带或大经济区的划分新方法,即把全国划分为核心区与边缘区。所谓核心区,是指北京、天津、上海三市与辽宁省,其余为边缘区。其中,沿海地区的另外8省区为边缘区1,中部地区的9省区为边缘区2,西部地区的9省区为边缘区3。
15.九大都市圈划分。1996年,王建以我国经济力量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把全国划分为九大都市圈,包括沈大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济青都市圈、大上海都市圈、珠江三角洲、吉黑都市圈、湘鄂赣都市圈、长江中下游都市圈和成渝都市圈。
16.八大社会经济区域的划分。2003年,李善同、侯永志依据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等九大原则,把中国大陆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包括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
17.“十一五”四个层级区域的划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从国土空间角度出发将我国大陆区域划分为四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将我国大陆区域划分为四大板块;第二个层级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若干跨省区的经济综合区,即八大综合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第三个层级将跨省区的经济综合区划分为若干标准区域;第四个层级将跨地市的标准区域划分为若干基本空间单位。
18.“三大块”经济区域的划分。2005年,孙红玲等以缩小经济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以东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为经济中心,以广大中西部地区为经济腹地,构建经济中心带经济腹地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新经济区域。
19.“蝴蝶模型”经济区域划分。2007年,李忠民等为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依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理论,遵循同质性与集聚性原则相结合的区域划分方法,构建出经济区划的“蝴蝶模型”,其中,以泛珠三角经济区、大东北经济区为左右前翅,泛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为左右后翅,新亚欧大陆桥中国经济区为蝴蝶躯干的中国经济新区划。
20.“五大”经济区域的划分。2009年,马庆林鞍照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采用外部扰动一致性标准划分经济区域,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5个经济区域,分别为北方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东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
③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抄、西部开发、中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④ 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是什么,是怎么划分的
为了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区域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服务。
经济区的划分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
例如,苏联将该国分为三个主要经济区:东部(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西部(苏联的欧洲部分和乌拉尔地区)和东南部(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地区)
中国“七五”计划(1986~1990年)提出,按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即:
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
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个省、自治区),
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并提出“七五”期间至90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的开发和建设重点放到中部地带,积极做好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4)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划分扩展阅读:
在中国的三大地带中,中部地带的经济波动对中国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大,东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的经济波动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小,达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东、中部地带“热”“冷”差异很大,对宏观调控的承受能力及反应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尽管中国政府针对不同的地区实施了差别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承受能力的差异使得中部地带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反应要明显大于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低,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国有银行,不利冲击对中部企业的影响远比对东部企业大得多。
东部企业的市场融资渠道多,在紧缩情况下企业融资的调整能力较强。中部企业基本依赖国家资金,一遇紧缩便易发生资金断档、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当宏观紧缩刚使东部经济从过热状态冷却下来的时候,中部经济却已从正常增长陷入停滞衰退;而调控措施一放松,又会出现东部经济再度趋热及通货膨胀进一步蔓延。宏观调控紧不得,松不得,可调整的空间很小。
宏观紧缩常常未达到预期效果便中途放松,有时不是出于兼顾经济适度增长的考虑,而是迫于中部企业经营危机的压力。
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放弃紧缩,不是“软着陆”过程中“紧”“松”搭配的主动调整,而是地区贫富差异及“热”“冷”差异压力下的被迫应急措施。
因此,尽管东部地带经济总量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巨大(1978-2004年东部地带GDP在中国GDP总量中所占的平均份额为54.9%),但其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却小于中部地带。
⑤ 中国分为几大区域
按经济带划分
1.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18个省、区、市)。
2.中部内陆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
3.西部边远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9个省、区)。
按行政区域划分:
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市、区)。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4个省、市)。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宁波、夏门、青岛(10个省、市)。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市)。
5.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个省、市)。
6.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区)。
区域:
1.土地的界划。指地区。《周礼·地官·序官》“廛人”汉郑玄注:“廛,民居区域之称。”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芒芒九有,区域以分。”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咨其风土,考其区域。”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七月十日》:“工人住宅系木造小屋,自成一区域。”
2.界限;范围。晋陆机《吊魏武帝文》:“死生者性命之区域。”唐刘知几《史通·序例》:“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立传,显其区域。科条一辨,彪炳可观。”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若泉对于这方面极感到兴趣,他常常希望能从这知识阶级运动跳到工人运动的区域里去。”
⑥ 中国四大区域划分图
中国四大区域划分图如下:
中国四大区域: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形区域。
四大地理分区依据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四大经济分区介绍: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1、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2、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3、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4、西部地区(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⑦ 全国八大经济区域
新快报讯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所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为此,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可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具体构想(具体情况见附表)。其中,毗邻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应建设成三个基地和一个中心。这份由国务院智囊机构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对“十一五”期间内地区域划分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报告还指出,由福建、广东、海南等三省组成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紧邻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八大综合经济区具体构想
1.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
4.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6.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7.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组团;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务业-旅游用品生产”基地;
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济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⑧ 按照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中国分成哪几个区域
由于抄历史的原因。
传统袭产业依赖于能源资源,能源和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差异造成的。
3。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因素导致的水陆交通枢纽,该地区的发展
传输的业界领先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在地域上的发展水平的变化,使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了比较优势,现代金融,软件,生物技术等。以上是不依赖于传统产业的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行业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先发优势。
中国的商业地理的现状从来没有被认为是长而窄,已经有5款发动机是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东北,成都和重庆地区,这些地区是区域发展的重心。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沿海的环比在西北,东北。
消除重要的是在产业结构相结合,经济发展要素的转移,现有的资源和人口转移的政策支持有竞争力的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发展利用的基本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⑨ 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以及所属省份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1、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3、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4、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7、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划分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四大经济分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西部地区(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