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国——苏联的发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改革有不同特点
2o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过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的中国.请回答: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据材料请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苏俄经济濒于崩溃破产,饥荒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工农关系紧张,农民到处暴动。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党政策并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政策,于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从苏联的国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银行纷纷倒闭,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苏,对国家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同时缓和阶级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也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克服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安徽、四川省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也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到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若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作出调整,使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改革只能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前进的动力。但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有相互借鉴之处,比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制,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把两只手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㈡ 俄罗斯经济政治发展前景
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
---------------------------------------------------------------
景维民 王永兴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剧变至今仍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几乎在一夜之间,一个曾经堪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就这样轰然倒下了,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空间,也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出路在哪里,俄罗斯何时才能真正地走出经济衰退、社会混乱的泥沼?这些都成了俄罗斯国内乃至世界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思考的问题。本文着眼于未来,力求对未来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因素做出准确、客观的分析,希望能以“他国”为鉴,对我国的改革大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 俄罗斯 私有化 休克疗法 地下经济
[作者简介] 景维民,1956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王永兴,1981年生,现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99级基地班。(天津 300071)
一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1992年,俄罗斯选择了“私有化”的道路,受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这种私有化没有采取“渐进式”的方法,相反,当时的领导者接受了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的建议采取了所谓的“休克疗法” [1] ,妄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甚至还激化了旧有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把俄罗斯人民拖入了苦难的深渊。现在,俄罗斯的领导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改革历程时才认识到,经济体制转型是一个极其复杂、困难和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然而,由于巨大的政策惯性,“休克疗法”的伤痛至今难以抹平。
从1991年俄罗斯出现明显衰退开始(当年GDP比上一年下降9%),俄罗斯经历了连续6年的经济负增长,到1997年刚刚出现复苏迹象(GDP比上一年增长0.4%),1998年8月17日起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据统计,俄罗斯在整个90年代GDP下降了50%多 [2] ,截至1998年,俄罗斯的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18强,中国的1/2弱 [3] 。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甚至下降了80% [4] ,约有6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物价上涨了6 000多倍,很多人的存款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俄政府面临的债务问题也十分严峻,俄罗斯现在的负债率极高,每年都有上百亿美元的债务到期,使国家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资本外逃现象却极为严重,基本每年都有200亿美元左右通过“地上”和“地下”的各种途径流失,这对原本资金就十分短缺的俄罗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经济上的动荡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导致社会失业率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迅速扩大,20%的人占有社会总财富的60% [5] ,而这种差距多数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这种收入的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也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俄罗斯的政局也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反映了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使经济趋于恶化 [6] 。
总之,1998(包括1998)年以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道路可谓是荆棘丛生,这种状况直到1999年才有所改观。1999年俄罗斯的GDP出人意料地增长了3.2%,达到44 760亿卢布,这种增长势头使一些人相信,俄罗斯经济将要走出低谷。随后两年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GDP分别增长了7
㈢ 十月革命后至解体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唯埃俄国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
1924至1941年二战前,以斯大林为为首.实行两个5年经济计化政策,在全国各地建设5000多个重工企业为目标,两个5年计化的实现,经济为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至1945年苏联经过漫长4年终于打败德国法西斯。
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复国家的巨大战争创伤,修建校设。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成。
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53年后有赫晓鲁夫挡任苏联最高统帅.为对抗美国,实饰同美国军备。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月球.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
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
1956年获得丰收。
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
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1961—1970年,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
㈣ 俄罗斯历史发展阶段
俄罗斯在公元十三世纪被金帐汗国占领。
俄罗斯夜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至16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罗地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 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罗曼诺夫王朝
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罗斯帝国
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
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由克伦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人控制,组成了俄罗斯临时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和支持列宁、里昂?托洛茨基的共产党的两面攻击,政府对两种反对势力均采取严厉镇压政策。该政府统治期间行政腐败,经济崩溃,仍参加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不得人心,最后在1917年俄历十月被布尔什维克革命推翻,克伦斯基出逃国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出逃。俄国内战之后,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说明人民政权才是民主的与自由的政权。
苏联时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之后的半年,一方面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另一方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与德国妥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俄罗斯联邦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然保持了大国的地位,但始终面临经济困境,俄罗斯实现大国梦仍任重道远。
㈤ 俄罗斯经济结构
俄罗斯经济结构如下:
俄罗斯是前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1990年生产占原苏联国民收人的63, 5%和工业产值的0.6%,其起始经济结构继承了原苏联的结构特征。俄罗斯继承的原苏联经济结构是一个畸形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国民经济军事化,前苏联领导人缺乏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认为战后仍然是战争和革命的时代,没有意识到出现了和平和发展的新时期。因此战后长期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和进攻性战略,导致国民经济军事化格局长期存在。对于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实情原苏联长期讳莫如深,官方公布的军费数额一直为每年不超过200亿卢布。1989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人代会上第一次承认苏联的国防总支出为773亿卢布,原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1990年7月在苏共二十八大上进一步透露苏联军费占国家预算的1/4(合1150亿卢布)。苏联的国民经济军事化还表现为军备生产的高比重。据前苏官方公布的资料,苏联军备生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学者和观察家估计为25%。某些部门的情况更为严重,例如机器制造业的70%都服务于军备生产。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失衡。前苏联经济结构畸形的又一表现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失衡。在工业总产值中,甲类工业的比重占75%左右,而美国为65%。农轻重的比例基本为2:2:6,而中国为3:3:4。这是苏联长期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结果。应该指出,在工业化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有客观依据的,因为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规律是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而工业化时期的典型特点正是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但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特别是战后依然这样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则是教条主义的。因为工业化之后技术进步的特点,已从主要是以机械劳动取代手工劳动,转为主要是大机器生产和机器体系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由主要是机器数量的增加,转为主要是机器效率的提高。这种特点在战后进人大机器生产的第二阶段,即实现生产的综合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及广泛采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新工艺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而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生产又转向技术含量高和附加价值大的方向发展。这一切提供了固定基金占用率和材料消耗率下降的可能性,从而出现了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速度相接近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60年代以来它们的生产资料生产一与消费资料生产基本上是平行发展。
产业结构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经历了三个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从资源和设备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基础工业成为“夕阳产业”,在其基础上蓬勃发展的是高技术工业,农业中生物工程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扩大,日渐形成“信息产业”。一个与现代高科技相适应的高级化软产业结构逐渐形成。在这场对经济发展生命攸关的科技竞赛中,苏联与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也曾提出要重视发展现代高科技,但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工业,即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基础工业,而在现代高科技领域落后西方至少15-20年。三次产业关系中,第三产业极端落后,直到1991年服务性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只有24 %。这使苏联社会总产品中,资源和资本耗量大的产品比重大,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小;而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商品性产值比重大,服务性产值比重小。产业结构的这种落后性也是苏联经济增长方式未能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重要原因。
㈥ 十月革命后至解体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
1,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唯埃俄国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1924至1941年二战前,以斯大林为为首.实行两个5年经济计化政策,在全国各地建设5000多个重工企业为目标,两个5年计化的实现,经济为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41至1945年苏联经过漫长4年终于打败德国法西斯.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复国家的巨大战争创伤,修建校设.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成,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53年后有赫晓鲁夫挡任苏联最高统帅.为对抗美国,实饰同美国军备.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月球. 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在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1956年获得丰收,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苏联人对设备完善的住宅的需求将基本上得到满足;繁重的体力劳动将消灭,苏联将成为工作日最短的国家。
㈦ 俄罗斯经济布局特点是
楼主您好!俄罗斯经济布局特点是这样的:
经济总量:
俄罗斯2010年按汇率计算,GDP总量为1.4769万亿美元,人均GDP1万美元左右。2011年,GDP总计: 1.884万亿美元,人均GDP:10437美元。 俄的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资源行业,包括石油、天然气、矿石和木材等,受这类商品价格的波动影响非常大。俄经济在2009年遭到重创,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下滑幅度超过了二十国集团及金砖四国。2009年1月至10月,GDP同比下降9.6%,2009年按照美元汇率计算的GDP,下降了25%左右;梅德韦杰夫估计,2009年降幅为7.5%;世界银行认为降幅可达8. 7%。 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在大量出售资源的情况下得以迅速发展。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总量超过1990年解体前。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
出口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工业
俄罗斯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占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业产值为112090亿卢布 ,同比增长6.1%。工业从业人口2055.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732.2万)的30.5%。工业基础雄厚,部门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业也较发达。俄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主要工业区有:中央工业区,西北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等。
圣彼得堡工业区:以石油化工、造纸造船、航空航天、电子为主。 莫斯科工业区:以汽车、飞机、火箭、钢铁、电子、为主。
乌拉尔工业区:以石油、钢铁、机械为主。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电力为主。
俄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圣彼得堡工业区
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莫斯科工业区。
莫斯科工业区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以其生产的大量工业品供应全国。
希望对您有帮助!
http://..com/question/435220533.html?oldq=1
㈧ 二十世纪末俄罗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俄罗斯的经济还是相对快速的从世界最大的中央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资版本主义制度权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策略----即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的现实。主张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加强国家行政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普京实行了务实有针对性的经济策略,提出了俄罗斯面向新世纪社会经济改革计划和富国强民战略。以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立良好的经营和投资环境,推进积极的新工业政策,以高科技带动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建立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㈨ 日本美国俄罗斯中国60年来的经济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根据中国前六十年的两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及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演变,认为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会呈现如下六个主要特征:一是中国将形成内需导向型开放局面,恰好是第一个三十年单纯内需封闭与第二个三十年出口导向的结合。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内需市场嘛。二是中国民营化道路将越走越宽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进程中,民营经济居功至伟,但国有经济在一些重要行业中的垄断,却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向民营经济开放部分垄断行业,就是让中国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进军号。三是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性举措。四是中国将成为抑制气候变暖的急先锋,由于中国自身的利益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中国要谋求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这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五是中国将成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发展制造业的任务将是长期的战略选择,但重点是要实现几项重大的战略性转移,即使我们全国(尤其是那些曾经是落后、边远的地区)都成为相应产业的制造业基地。六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中国而言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然,现在这个进程就已经开始了。
从上述六个层面上说,中国在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尽管这样的路径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实现目标的信心我们当然是充足的。石先生的预测仅仅局限在了经济的层面,其实我们完全能够想到,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变革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所预期的六大目标都能逐一得以实现,那么,我们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也必定是令人期待的啊。
俄罗斯:是前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当前世界也是经济大国。从工农业总产值来看,它占原苏联工农业总产值的70%。与原苏联平均水平之比(%),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4%,人均消费为108%,人均国民财富为117%,工业劳动生产率110%,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08%。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原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58.7%。
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有较为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美国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矿物有铜、铅、钼、铀、铝矾土、金、汞、镍、碳酸钾、银、钨、锌、铝、铋等。战略矿物资源钛、锰、钴、铬等主要靠进口。已探明煤储量35966亿吨。已探明原油储量270亿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5603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约44亿亩,覆盖率达33%。工农业生产门类齐全,集约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国民经济总值占世界首位。汽车工业和建筑业在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近年来,在信息、生物等领域科技进步推动下,美国产业转型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被淘汰或转移到国外。与此同时,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进取。主要的工业产品有汽车、航空设备、计算机、电子和通讯设备、钢铁、石油产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闻纸、机械等。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均占世界领先地位。粮食总产量占世界的1/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国。美前五大出口市场为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英国和中国。美前五大进口市场为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日本和德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9952亿美元(按2004年当年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610美元((按2004年当年价格计算)。
㈩ 俄罗斯经济为什么衰落了
1.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不平衡
俄罗斯是典型的中高纬度国家,较高的纬度使得气候内变得寒冷,容人口生育率远远低于其他中低纬度国家。加上俄罗斯欲罢不能的酗酒传统,人口增长率始终不高,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长远发展。
而且寒冷的气候也使得俄罗斯纵然海岸线漫长,却缺乏优良的港口。再加上国际环境的恶化,俄罗斯事实上正在变得越来越封闭。
而封闭的环境也影响了领导人的战略眼光。今天的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是其重心仍然是只占俄罗斯1/4的欧洲部分。在面积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俄罗斯领导人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人民生活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