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青岛的巨变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从1978年那个难忘的年份开始,当改革的大幕从中国农村而后到城市迅速拉开后,青岛经济年年岁岁都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
巨变所结出的丰硕果实,不仅让世人看到了青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成就,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一个计划单列城市、一个最具活力城市和一个品牌之都的魅力,看到了她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看到了她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0年改革开放,使青岛经济实力实现了大跨越。
跨越之一:GDP从38.43亿元跃升至3786.52亿元,经济总量扩大97.5倍
GDP,是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即经济总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
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全市GDP仅为38.43亿元,而到2007年已经跃升至3786.52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97.5倍。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按可比价格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29.4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1987年,青岛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11.75亿元;1991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5.65亿元。此后,也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青岛经济开始了快速提升。1993年,青岛提前实现了“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青岛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150.07亿元。2004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63.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跃居第五位。
随着工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加快,以及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青岛经济又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GDP达到3786.52亿元。
经济总量从100亿扩大到1000亿,青岛用了12年。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5年。而从2000亿到3000亿,青岛只用了3年。
30年来,青岛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进入新世纪后的2001年至2005年,也就是“十五”时期,青岛经济年均增长15.6%。而“十一五”开始后的2006年和2007年,青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到15.7%和16%,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青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2005年,青岛首次跨入全国城市十强、副省级城市四强行列。2006年,郊区五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
跨越之二:财政总收入从12.5亿元到1070.5亿元,增长84.6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培植财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1978年,青岛的财政总收入只有12.5亿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070.5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84.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比1978增长21.5倍。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58亿元,显现出良好增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21.18亿元,是1978年的165.6倍。
如果把财政收入比作经济效益的“硬”指标,那么能源综合利用率可以看作一个“软”指标。2005年以后,一个新的统计名词频频进入青岛百姓视野,那就是“万元GDP能耗”。这个指标所显示的不仅是青岛单位GDP产出的背后消耗了多少能源,更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青岛对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更深刻更全面理解。
近两年,青岛的能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而能耗不断下降,是全省17城市中完成节能指标最好的城市。2007年,青岛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94%,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比2005年下降9.38%,累计超额完成“十一五”前两年下降8.33%的计划目标。同时,万元GDP取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实现大幅下降,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青岛市政府也因此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单位”奖。
跨越之三: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深刻地改变了青岛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大幅度提升了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也在优化升级中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根本性变化。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7:52.7:24.6,农业比重较大,几乎与服务业平分秋色。这种经济结构很难推进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978年以来,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家电电子、汽车造船、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经过30年的调整优化,青岛三次产业逐渐绘就了新的发展蓝图。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和13.8%,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如期结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硕果: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提高18.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态势。
2007年,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为比较合理的5.4:51.6:43,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格局。
跨越之四:经济发展战略书写支柱产业巨变
青岛是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前工业技术设备简陋,经济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先后实施了技术引进战略、名牌战略、大集团战略以及工业园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从打造名牌产品,到发展品牌经济;从发展工业园区,再到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日趋牢固。
1978年,青岛工业总产值仅有56.5亿元。18年后的1996年,青岛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而到2007年,青岛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430.6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78年的131.4倍。
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让青岛工业担当起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任,也有力推动了青岛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随着青岛几次较大的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势头好的产品大幅度增长,成为青岛产品新形象的代言者。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也促使青岛轻、重工业产值构成由1978年的59.6:40.4,调整为2007年的45:55。根据国际上的有关定理和标准,青岛已进入工业化中高级阶段。
跨越之五:品牌、大企业、企业家共同成长
如果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比作青岛的城市特色,那么,品牌经济就是这座城市的经济特色。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金花”产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直至发展品牌经济,青岛抓住经济转轨的历史机遇,牵引品牌战略不断升级。青岛的企业家则充分利用市场开放机遇,精心运作打造品牌,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最先让人们感到品牌力量的是海尔和青岛啤酒。1991年,他们在我国首次评出的1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占据两席。从此,青岛品牌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又先后涌现出海信、澳柯玛、双星、喜盈门、即发、白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截至2007年末,青岛已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9件、中国名牌产品69个、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5个,知名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7年,全市品牌经济总量达到29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0%以上。
30年的精心耕耘,使青岛在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名牌产业—名牌产业集群—品牌经济—品牌城市。期间,品牌、大企业、企业家共同成长,成为青岛经济的中坚。
人们普遍认为,“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青岛拥有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具魅力城市”等众多光环;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今,品牌已经成为青岛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忽忽 这个啦
O(∩_∩)O~
② 青岛的经济概况
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迈上4000亿元台阶,达到4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专预算收入属342.4亿元,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9元,分别增长14.6%和13.8%。
2009年青岛市全年累计完成国内税收378亿元,同比增长29% ;青岛各商业银行实现利润 109亿元,同比增长8.35% ,完成地方营业税及附加 14.68亿元;市内各区在 2009年年初确定的区办实事也已基本完成 。
③ 如何评价青岛这座城市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青岛的现状就是已经自我满足了,未来的前景估计也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西面是黄岛区和胶南市,北面是即墨市城阳区。在先前的激烈辩论中,是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被正式批准后,是开发高新区(城阳洪岛岛)还是西海岸(黄岛胶南段),其方向逐渐明确,因为资源有限。都明白。此后,青岛开始大胆布局,已经搁置多年的地铁项目也开始投资建设。青岛市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投资3400亿美元建设6条地铁。在东海岸,华润集团和招商局集团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建设了青岛游轮的母港。华润和世茂均已投资。在西海岸,万达集团已向东方影城投资500亿美元,中铁地产已向中铁博览城投资500亿美元。随着投资的引进,青岛市逐步提出了新区规划。如今,青岛已重现了1990年代的景象,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并落后于许多同级城市。青岛人陷入了自我欣赏,自我满足,坐在井里看着天空的综合症。
④ 青岛的经济水平怎么样具体点
青岛的经济还行把
如果你光看市区
他比上海也不差
但他底下的县市区
发展的并不好
所以版他申请做经济特区时一直权没给批其实青岛的经济结构并不好
他的经济大部分靠的是外来的企业你看看胶南 胶北到处是韩国 台湾的企业
他的前景不错
因为他的地理位置
位于北京 河北的外边
所以内陆的城市
贸易就得靠他总之中国的经济还是有潜力的中国加油
⑤ 青岛需要发展哪些方面
青岛城市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青岛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快节奏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容量增加,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90年12月,青岛市所辖的五县全部改为县级市,形成中国第一个城市群,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青岛市加快了发展步伐。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于岛的城市规模有了新的扩张,城市容量有了进一步拓展,城市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94年,青岛市成为拥有7区5市的特大城市,城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至1999年底,青岛市全市人口达到7029707人,非农人口为2228811人,城市化水平为31.37%。 第一,城市化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促进了城乡经济实力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促进了青岛市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1999年青岛五个县级市的工业总产值为7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五个县级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4.9 %。90年代以来,胶州、平度、即墨等市先后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青岛市城市综合力大为增强,城市地位不断提高。 第二,县域经济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格局,呈现多元化多领域共同发展的局面。县域经济积极接受城区经济的辐射和拉动,城区经济争取县域经济的支援。这种城乡联合,城乡互动,大大加快了新形势下农村城市化和全市现代化的步伐。 第三,小城镇建设异军突起,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最突出的成就。依靠乡镇企业的推动作用,青岛市一批乡镇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乡镇企业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民肿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乡镇和乡镇企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第四,农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一些先进地区农民的富裕程度日益接近城市水平,缩小了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至1999年,青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15元,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12平方米,已实现了温饱,正迈向小康,农村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均发生了重要变化。 第五,全市城市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形成中心城区为主、县乡市城区为副、乡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90年代初,青岛形成中国第一个城市群,老城区、新城区(黄岛、城阳、崂山)、小城镇(县级市驻地、建制镇)趋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展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反映青岛特点的城市化道路。 青岛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应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青岛市提出了在2010年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市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是青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选择。对照奋斗目标和先进地区的发展现状,青岛的城市化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争取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更高水平发展和率先发展。 首先,青岛市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地位并不相称。1998年青岛市城市化水平为31.12%,同年,上海市城市化水平为73%,大连市为48.89%,苏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青岛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明显。与现代社会极不适应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没有实质性变化,城市化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这成为青岛现代化建设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和率先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 其次,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城市化的青象是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实际上,城市化的基础是相应的经济实力的支撑。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靠发展经济来实现,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克服一些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城市病”开创新型的城市化模式。 再次,城市化的规划既要注意其科学性、稳定性、超前性,又要注意其指导性、实效性、节俭性。目前,对城市化这一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仍缺乏缜密的理性思考和科学完备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一些相关规划有失严谨难免在工作中产生有悖城市化规律的现象发生。 还应看到,推进城市化同样有个成本问题,由于研究和预测不够,前期青岛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浪费现象,土地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尤为严重。青岛农村实有耕地本来就少,近来数量连年减少,1980年为53.13万公顷,1990年为49.84万公顷,至1999年减至48.1万公顷,下降幅度较大。同期有的城市的耕地反倒有增加之势,如特大工业城市沈阳的耕地1998年为1997年的100.01%。 推进青岛市城市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新世纪将是城市化呈现新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青岛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城市化应有一个更快更稳健的发展。目前应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高认识,搞好规划。目前全国城区非农人口超200万的超大城市有12个,山东省没有一个。据省委领导同志最近关于山东省城市化的设想,青岛市、济南市在2010年非农人口达到300万人,膨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容量,迈入超大城市行列,在华东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担当更大的重任,尽快填补山东省缺乏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的空白。青岛市应敢闯善为,加速城市化发展进度,尽快改变城市化水平偏低的现状,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和率先发展,努力将青岛市建成山东省的首位城市,走在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前列。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不足,工作措施不够得力。应结合制定“十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设想,尽快制订青岛市老城区、新城区、小城镇科学可行的城市化规划,并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对领导决策层和可行社会进行一次城市人的宣传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襄这一现代化伟业。 第二,依法行事,勇于创新。城市化人类社会科学化发展的过程,应依靠法律规章予以保障和规范。同时又要积极进行必要的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有所作为。城市化紧密关乎土地联产承包30年不变、农村宅基地严格管理等政策问题,需谨慎对待。但是,在改革年代,也不能一味坐等,应积极探索符合“发展是硬道路”要求的改革难题。最近中央决定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目前除应尽快落实中央决定外,建议在老城区、新城区户籍管理方面积极开展改革试点。 第三,调整结构,发展经济。应调整传统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培植城市化的必要基础。青岛经济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趋缓、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下岗职工增多等问题。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转化,必须有相应的劳动岗位。应对这种局面,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是必要的选择。应关注大企业集团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注重增强城乡经济的互补性和亲合力,调整生产力布局,加速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构筑城乡一体、内外贯通的市场体系,强化各类生产品税素在城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家电电子工业等。当前,仍应强调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将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和其它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工业企业更加接近原料产地,建立城乡联合、工农联合、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网络。在传统农业社区,应坚持“人口向居民点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战略。经济要素合理配置了,社会要素相对集中了,城市设施投资增加了,有效需求扩大了,城市化也就能顺理成章。 第四,政策导向,广筹资金。城市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口、土地、资金,资金的问题最为严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安置非农人口,都需要大量资金。在市场经北京时间条件下,不能依赖政府大量投资,必须靠政策导向,广开门路,多方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儿各方面力量投注于城市化。青岛市财政方面并不乐观,有的县级市发放工资、补贴都时常拖欠。为此,应不断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从以往单纯由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集体、企业、个人等多元融资的的新局面。民间资金是城市化发展资金的生力军,应通过市场手段广泛筹集,尤应运用好以土地生财的办法,切实做到“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倡导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第五,城乡一体,建设社区。在城市化总是上,应继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定势,树立城乡一体的一元结构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城乡一盘棋意识,以城市化新思维指导工作、规范工作,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目前青岛市计划重点抓好16个小城镇的建设,应注意稳定为好,注意规划的稳定性、持续性,切忌随意性。放手发展各类城镇,加快小城镇社会结构的稳步转型升级,使小城镇发展走向集中和规模化。在全市城市化通盘考虑中,应赋予新城区更多的任务仅仅理解为小城镇建设。值得结调的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新市区、小城镇出现了新的社会共同体,与现行社会管理模式显然不相适应。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大胆探索新型社区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县级市办事处,建制镇这类新型社区的发展需求。 第六,规划红岛,开发红岛。随着跨海大桥的兴建,环胶州湾地带的发展将进入加速期,扼胶州湾北端中部的红岛一带的发展前景日益看好,这将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将是于岛市城市化新的增长区。应进一步规划这一区域,急取以红岛营海特等组建新的行政区或开发区,以利这一区域的整体开发和全市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方面都会有一些改革变化。应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实现青岛新的必要的城市布局调整和城市规模膨胀。建议尽着手从城市化这个角度开展加速红岛发展的研讨和论证。 第七,提高素质,倡导文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青岛市在注重增加非农人口和发展城市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在新兴城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的文明素质,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尽快“离乡入城”。在城市化过程中还应注意保证新型社区的社地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注意保护耕地,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社区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自然风貌,塑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形象,建设功能互补的相互促进的城市群,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新城区、小城镇应制订包括环保、治安、卫生、服务、文体等在内的新型社区发展指标体系,分类指导,开展竞赛。 跨入21世纪,改革开放大业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青岛市的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和率先发展,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加快城市化进程,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求采纳
⑥ 青岛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山东省的经济非常的强大,这些是我国三大经济强省之一,全省拥有两座户籍城市就是济南和青岛,此外还有三座国际大机场。然而青岛这些作为山东省内最大的城市,北方第三大城市并害怕大城市,所以目前的经济实力是不容小觑的,但是谈到未来,有很多人对青岛都并不是特别看好。主要就是由于青岛不在第一梯队当中,下半场的比赛会比较困难,完全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趋势。
所以总的来说听到的未来发展趋势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有很多人不看好,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往远方眺望。所以现在有能力有才的,有远大志向的人们,可以放下包袱到山东青岛来发展,肯定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让山东青岛迎来高质量的生活。
⑦ 迫切需要青岛个县级市经济概况
即墨市
中国针织名城—即墨,位于中国胶东半岛西南部,南依崂山,近临青岛;东濒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陆地面积178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108.2万人。现辖1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即墨历史文化悠久,迄今已有1400余年建城史。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750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中西部良田沃野,是全国粮油生产基地之一;东部海岸线长183公里,分布着7个较大港湾和24个大小岛屿,有水深—14米的女岛港可以直通国际航线,盛产对虾、海参、鲍鱼等30多种海产品;沿海丘陵山区,宜林宜草,有崂山矿泉水、青岛麦饭石、重晶石、玄武岩等矿产资源。
2005年,即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大青岛“重要一极”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4.77 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5 亿元,比上年增长 31.9 %;外商直接投资 5.18亿美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利用内资24.08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 %和36.8 %;出口创汇 15.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7 %;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 元,比上年增长14.42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百强县第28位;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跃升21个位次,名列全国最发达百强县第43位。
即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商贸繁荣。近年来,始终坚持一手抓对内对外开放不放松,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不动摇。对内对外开放连年实现新突破,2005年全市一批规模大、质量好的产业集群龙头项目和产业链项目相继签约、开工和投产,累计新审批计划投资1000万美元和5000万元以上的内外资项目115 个,实际利用外资2.43 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 15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20.8 %、 18.3 %;已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3 家、国内500强企业 15家。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质量不断提升,全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 5635家,个体工商户达到7.2 万户。大力实施“商贸兴市”战略,使市场商贸业蓬勃发展,专业市场总数达到24处。目前,全市涌现出即发、英派斯、亨达、琴岛、红领、雪达、好事中等青岛市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达到57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针织服装服饰、电子及电子配件、造船及造船配件、食品饮料、市场商贸和旅游六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
即墨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山、海、岛、泉景色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六区十二景”。特别是东部沿海区域以秀丽的山海风光、独特的地热温泉(水温最高达93℃)而闻名,日益成为大青岛旅游开发的黄金海岸。历史名岛田横岛、青岛温泉旅游度假区、鹤山风景区等旅游名胜已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著名的度假旅游胜地。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35.6 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6.9 亿元。
2005年,即墨市按照青岛市“以温泉周边区域为启动点,拉动城市东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把东部旅游开发定位为青岛大旅游的补充、延伸和升华,集中力量实施了以“突破温泉”为重点的东部开发建设。总投资6.3亿元的20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成,天逸海湾国际度假城、颐中鳌山湾滨海公园、天泰山海泉综合开发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旅游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初步拉开了青岛新东部开发建设的大框架。
胶州市
黄海明珠——金胶州,全国经济综合势力百强(县)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近郊,有一座朝气蓬勃的卫星城市-胶州。
胶州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4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这里刀耕火种,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三里河文化。有300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自古以来,胶州商业贸易相当发达。唐宋时期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是长江以北唯一通商口岸,素有“金胶州”之美誉。
胶州依托海港、空港、铁路、高速公路,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式交通网络,胶济、胶新、胶黄3条铁路和同三、济青、环胶州湾3条高速公路纵穿境内,距青岛国际机场不足30分钟车程,是山东半岛连接内陆各省及进出省内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胶州市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GDP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出口创汇额连续十余年居山东省各县市首位,利用外资额名列全省前茅,已吸引美国爱默生、法国拉法基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落户,成为山东半岛地区吸纳外资最多的(县)市。拥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处产业功能齐备、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水准项目承接平台,形成了机械、汽车及配件、化工、食品、轻纺服装、木器家具、家电电子等七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和城市化三大带动战略,加快建成胶州湾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2004年在全国百强市排名中跃升至33位,提升了25个位次。
2005年,胶州市生产总值达到287.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86亿元,实现税收总额15.7亿元,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7亿元,全市外商直接投资 4.9亿美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利用内资22.85亿元。
当前,胶州抢抓青岛协办奥运、挺进西海岸带来的发展机遇,制定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新目标:力争在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发展速度继续保持半岛地区领先地位。
胶南市
胶南市地处青岛市西海岸,是一座新兴滨海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1846平方公里,总人口80.6万,海岸线长130公里。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最发达百强县市第34位。
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胶南占青岛西海岸总面积的88%,系大青岛“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4国道、“同三”高速、南济青高速、疏港高速纵横境内,贯通青(岛)黄(岛)的海湾大桥已经启动,海底隧道即将动工。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胶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史有“东国名地”美称。千古名胜琅琊台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北方第一高岛灵山岛享有“海上画屏”之美誉,为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
工业经济基础雄厚。拥有汽车、电子、轻工、纺织、石化、橡胶、食品等十大支柱产业,培植成了机械制造、食品与药物、家电电子、橡胶化工、船舶汽车、钢铁及有色金属等六大产业集群,成为青岛工业最发达的县级市。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泊里重工业基地、王台纺机石化物流基地、灵山卫能源基地等“四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成为项目承接的重要载体。中铝、青钢、鲁能、海尔、中国建材等国家级大项目相继入驻开发建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划区面积由284平方公里扩展到38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49.2平方公里。经贸大厦等30座高层、小高层建筑陆续开工建设,水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成为青岛西海岸开发建设的新亮点。
作为大青岛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极,胶南市正抢抓青岛挺进西海岸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构建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经济新区、科教新区、和谐新区,加快实施“东接、北扩、南展”城市发展战略,突出重大项目、高新技术和产业集群“三大亮点”,不断膨胀“四大产业基地”规模,一个青岛国际大城市框架下的社会主义新胶南正在迅速崛起。
平度市
平度地处山东半岛制造业中心地带,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总面积3166平方公里,人口135万,辖2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788个行政村。全市综合实力进入全省30强县(市),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居全国34位,山东省第11位,2005年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
平度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通发达。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布局的咽喉,是青岛大城市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岛市“1小时经济圈”,能够便利联接青(岛)、烟(台)、潍(坊)三城市,具备承接经济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境内有济青、潍莱、威乌高速公路和德龙烟铁路、804省道等多条交通要道通过,纵贯中国南北的黑龙江省同江县至海南省三亚市的东部沿海交通大动脉——同三高速,横穿平度28.8公里,青银高速公路平度至青岛段正在建设之中,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0多公里,居全国县级市之首。
平度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农业基础雄厚,农产品质优量大,是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中唯一设在县级的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粮棉油果均跨入百强的县(市)。享有“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肉牛之乡”和“中国大姜之乡”等美誉,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闻名全国。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优势矿种主要有石墨、黄金、透辉岩、花岗岩等,资源保有量潜在价值达1000多亿元。是世界著名优质石墨重点产区和全国黄金生产十强市。广袤的土地、充裕的电力和淡水资源,能够满足各类项目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平度工业基础稳固,产业特色鲜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集约经济的要求,构筑了经济开发区、华侨科技园、农业试验区工业团地,培植起电子家电、化工橡胶、机械铸造、汽车配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六大产业集群。海尔、海信、青啤、中农发、中地、台湾统一,日本三井、住友,韩国LG、三莹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平度,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利用内资220亿元。其中三莹电子年产铝基电容器60亿只,是世界最大的铝基电容器生产基地;宏泰铜业集团紫铜管产量居全国第四位,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在山东省同行业中位居第一;海信空调是国内最大的变频空调基地;海尔冰箱将在平度建成世界最大的专用小冰箱生产基地,特别是汽车用小冰箱;以欧美包装印刷、半岛都市报包装印刷、宏泰包装等项目为基础,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凹版印刷基地;裕龙食品将建成江北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同和汽车配件、明村橡胶正在向全省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斜交轮胎生产基地加快迈进。
平度科教事业发达,人力资源丰富。平度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平度作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与国内外80余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办学、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等稳固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职成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在全国率先引进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每年为社会输送8000多名专业技术实用人才。
平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代,即为齐国古都所在地,是当时胶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墨故城历经千余年,先后有八王、六侯、一公、一相治于此,其后形成的康王古墓群,是知名的考古旅游区。境内的大泽山风景区闻名遐迩,是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青岛市确定重点进行开发的休闲、探险旅游胜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郑文公碑被誉为“中国书法源流之瑰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莱西市
莱西,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作为青岛市卫星城市,是国务院首批确认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百强县(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山东省首批文明城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共37个)。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193.58 亿元,增长 21.1 %;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 亿元,增长59.4 %;农民人均纯收入 5542 元,增长 14.27 %;全市共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69项,总投资 7.2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47.1 %;市行政审批中心被评为青岛五市中唯一的“青岛市公共服务示范窗口”;12月份,中宣部把莱西市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的做法作为重大典型在全国推广,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30多家主要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再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实现六连冠,居全省第三名。
莱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气候宜人。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处于青岛、潍坊、烟台、威海四个城市之间,是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青岛市1小时经济圈内。距青岛海港码头80公里。境内有一级路1条、高速公路2条,另有2条国家级公路、5条省级公路纵横交错,蓝(村)烟(台)铁路横穿东西,交通运输条件得天独厚。莱西属北温带半湿润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莱西地域广阔,物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石墨、黄金、铁、大理石、珍珠岩、沸石、钾长石等数十种矿藏,具有良好的开采前景。尤其是石墨储量大,质量好,是中国主要的石墨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畜牧、花生、果品、蔬菜四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其中花生总产量在全国县(市)级列第二位,人均产量列第一位;是山东省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
莱西工业生产发展势头旺盛,现已形成了面向国内外市场、以名优产品为支柱、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外向型企业为窗口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⑧ 青岛的发展历史
青岛的发展历史:
1、1891年,清朝在胶澳设防,这也是青岛建设的起始。后来德国派兵占领青岛,并在此建造了德国建筑群,以殖民地为目的为青岛制定了镇区规划布置,依照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社会运行秩序,出资修造交通运输通道,为以后城市建立奠定了基础。
2、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迅速占领青岛,并且利用青岛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开辟对外贸易港口,加快建设工业企业,此时青岛的经济发展达到空前繁荣,人口、基础设施及物质需求承载达到饱和,城区规划建设进一步扩张。
3、抗战时期结束后,青岛回归中国,降格为地级市,归属山东省,地域大幅减少。青岛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了技术产业的开发区,运用这里众多特色的旅游地理位置,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旅游濒海城市,籍此开始大发展之路,城市规模再一次扩大。
4、青岛在城市规划史上融入了西方管理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对其他都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近代时青岛的社会形态参考西方国家经验也进一步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充满人文特征的地方,城市个性独特。
5、大面积的城市建筑群与汪洋大海相连,隽永美观,经济产值逐渐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之一,社会结构逐步趋于完善,滨海楼屋栉次鳞比,高大壮观,城市与自然形态和谐统一。近代的青岛城市从无到有,慢慢变成如今繁荣兴盛的模样,把青岛建设成文明美丽的海滨之城。
(8)青岛经济发展现状扩展阅读:
青岛人口发展状况:
青岛建置前夕,仅有数处渔村350馀户人家;建置后人口逐渐增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达1万馀人。德国侵占后,全市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面积扩大,人口增加。宣统二年(1910年),青岛市全市人口增至16万1140人。其中,市区3万4180人,李村10万1939人,薛家岛、阴岛、黄岛等地2万5021人。
此后,青岛的人口发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区划扩大,1935年有夏庄、崂东、崂西三个地区划入青岛市,人口增加12万馀人;1946年,浮山、黄岛、薛家岛等地划入青岛,人口增加8万馀人。二是外地人口迁入,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人口仅3万4180人,1925年增至16万3010人,增长3.8倍,每年净增8600馀人。
至1935年市区人口又增至30万1192人,比1925年增长84.77%,每年净增13800人。1945年市区人口增至51万4956人,比1935年增长71.0%,每年净增51496人。
1948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青岛市人口为75万9057人,至1948年底,青岛城市人口突破100万大关。
⑨ 青岛未来几年的发展
未来的青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使青岛变得“大”而“洋”,大青岛将从我们的规划蓝图中走出变为看得见的现实。水利、交通、能源等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加强,将使青岛强精健骨,增添新的发展动力。未来青岛的新、旧、城市将融为一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地铁、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项目将是青岛走向未来的现代化通道,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使这座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未来的青岛不再有南北差异,不再有交通梗阻,老青岛的城市风貌历久弥新,新青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未来青岛的市民拥有的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我们的城市已经能够有效的控制污染,广场、公园、雕塑、绿地和现代化的居住小区相得益彰,我们的城市将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 不为过,怎样想都不为过。你心中最美好最美的那幅图画,就是未来青岛形象。 跨海大桥把青岛东西连为一体 现代化高速立交桥将成为萦绕城市上空的一曲旋律,未来青岛将建成方便快捷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海底隧道会让青岛变得更大,也会让他变得更小 未来青岛的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这是黄岛唐岛湾中心区规划图 未来青岛,方便人们生活的现代化大型超市将比比皆是 优美的现代化住宅小区将成为未来城市的独特风景 青岛的城市交通将延伸到地下,青岛人的地铁梦将成为现实。 青岛未来(二) 新世纪的青岛人将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财富都是生产力。市民素质是城市形象之魂,新世纪的青岛市民将具备更加文明的素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将并肩而行,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将直接推动青岛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图书馆、科学技术馆、海洋公园、现代化电影院等一大批集高科技与现代化于一体的建筑的加盟,将是青岛具备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市民们崇尚科学与文化,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现代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完善,岛城将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人尽其才,各显神通,人才高地随之崛起。现代化的居住小区和医疗保健网络、体育配套设施的完善等都将为市民安居乐业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居民生活将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所有的这些,都使岛城现代化国际城市形象日臻完善,美好生活你我都可尽情把握。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时间 优美的生态小区,让未来的青岛人对生活质量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批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成为提升青岛市民文民素质的摇篮 未来的电影院将把人们从电视机旁拉开,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好享受 高度发达的医疗技术使疾病变得不再可怕
⑩ 青岛主要以什么经济为主 经济发展如何
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4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山东聊城是一个悠久地历史名城,其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制造(中通股份)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