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诗经》是反映我国上古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部百科书全书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
㈡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实际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不论是史学上的还是文学上的。
史记的书中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虽然司马迁是儒家,但是他的父亲是道家的信仰者。司马迁将诸子百家的精髓全部都整理在这本书里面,让我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以回到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㈢ 《诗经》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它有什么积极作用
反映的来是我国奴隶社源会时期的分封制。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㈣ 诗经中的讽刺诗
先秦·佚名《诗经》中的讽刺诗有:
1、《国风·鄘风·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译文: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
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
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谴责、讽刺卫国国君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女子责怪男人的诗。
2、《国风·唐风·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译文:穿着镶豹皮的袖子,对我们却一脸骄气。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情义。
豹皮袖口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腔调。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旧交。
此诗讽刺了那些穿着羔羊皮袄豹袖、抛弃故旧的人,突出了官员的傲慢态度和虚伪的高贵下,浅薄的德行。
3、《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此诗讽刺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4、《国风·召南·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译文: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此诗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员。
5、《国风·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译文:为何去株邑之郊?只为把夏南寻找。不是到株邑之郊?只想把夏南寻找。
驾大车赶起四马,停车在株邑之野。驾轻车赶起四驹,抵株邑早餐息歇。
此诗讽刺了陈灵公君臣与夏姬淫乱的丑恶行径。
㈤ 《诗经》中,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他们各自有哪些内容
……从西周后期到春秋,战争不断,徭役繁兴,因而战争诗和徭役诗也层出不穷,更多数作品还是流露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采薇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采薇
【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尔,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骙(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迟迟,迟缓。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㈥ 为什么说诗经是上古时期反映经济政治
《诗经》来是我国最早的诗自歌总集,其内容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生产、生活和政治经济等情况。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㈦ 《诗经》篇章不属于政治诗的是A. 伐檀,硕鼠B. 常武,六月C. 板,荡 D. 《载驱》《君子于役》
选B吧 可能是我学艺不精吧 我觉得都和政治有点关系
对生活愤懑忧伤,发抒内感慨,对政治或赞美容或讥讽抨击,这类诗称为社会政治诗。
A 是对剥削者的不满 明显的政治诗
B两首诗都是说要战争大捷的 可以说是战争诗篇
C 是讽刺暴君的 政治诗
D载驱是讽刺君主淫乱 君子于役是说徭役之重 令人分离 政治诗
综上 b还靠点谱
㈧ <诗经>应该怎么评价
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包括以后的“兼爱”、“非攻”都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互利的外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题中之意。“南南合作”、“南北互利”也是《诗经》中很多外交辞令在现代的引申之意。但是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那些打着历史和文化幌子却时刻准备吃历史豆腐的的不法分子。前不久闹的沸沸扬扬的台湾当局篡改历史教科书的事例不得不让我们对历史和文化一个全新的认识——只有尊重历史和文化才能创造新的文明,篡改历史和文化的人到头来只会摔的很惨。强暴历史缺乏足够的权力,演绎历史没有天才的想象力,强奸文化缺乏足够的底蕴,等而下之,只有怯生生贼眉鼠眼的吃历史和文化的“豆腐”。这不仅是历史的不幸,也是文化的悲哀。我们应该把根植于《诗经》这片最深厚而又肥沃的土壤中,从中不断的汲取文化、滋养内涵,让自己充实、高大起来。然后再去思考如何去对外,已经怎样去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要知道传统底蕴是一笔无逾越的文化鸿沟。
总之,《诗经》的博大之处就在于它的时代性和延展性。它不仅适用于纵横捭阖、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也适用于盛极一时的贞观、康乾。同样也适用于当前努力构建和谐的中国。让《诗经》博大精深的底蕴为我们构建和谐,共创文明铺平前进的道路。
㈨ 诗经的演变历程,诗经对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自古以来,没有其他文字像“诗经”那样享有存在 - 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它是“人心与人心的经典”。这是中国第一部诗歌选集。据说孔子自己已经编译了3000首“三百首歌” - 除去重复内容,只选择与仪式原则相匹配的内容。到西汉末年(公元前202年 - 公元9世纪),皇家书院的宋代至少有四所学校,为每首歌曲提供一系列不同的解释。
正如荷马史诗在西方所掌握的一样,“诗经”在远远超越文学的领域发挥了作用,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收藏对教育,政治和社区生活产生了影响:在古代,歌曲被引用并作为外交交流中的密码传播朗读;援引为证明来限制哲学论证;作为评论阅读 - 往往不是讽刺 - 根据历史情况;并为道德教化的目的而教授。从那以后,它通过歌曲的说法和形式继续影响中国社会。
许多法院赞美诗都是盛大的,广泛的叙述来庆祝周;他们担任王朝的政治和文化记忆的核心文本收到的选集出现在四个早期学校之一的“毛传统”中,分为四个部分:160首(国歌),74首小调赞美诗(小雅),31首主要法院赞美诗(Daya)和40首颂歌(歌曲)。在颂歌中,周恩来的31部颂文被认为是这部文集中最古老的部分,据称可以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046-771)王朝的早期。
这些赞美诗都是相当短的,这些赞美诗是为了祭出祖先的祖先而做的:多媒体表演,包含肉类,谷物和酒精的芳香祭品;仪式上的鼓和钟声,风和弦乐;舞蹈重新制定了以前商代的军事征服;以及周王赞扬其祖先的庄严赞美诗,并要求他们的祝福。总之,中国诗歌始于宗教仪式。
反过来,伴随仪式,颂词帮助调节社会秩序。尊重'天意'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化这一信息,“诗经”可以支撑周朝的统治。与颂词不同,许多法院赞美诗都是盛大的,广泛的叙述来庆祝周;他们担任王朝的政治和文化记忆的核心文本。就像古代的颂歌一样,赞美诗是直截了当的;关于他们要讲述的故事没有任何争论。
更具挑战性的是美国空军,分布在中国北部大致沿黄河的15个不同地区。这些歌曲中没有一首歌载有历史叙事。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一首欲望之歌,黎明时恋人的离别歌曲,一位农民对腐败官员的抗议,一位士兵对渴望回家的竞选活动的哀叹,或者他的妻子徒劳地等待着他。正是在这里,思想和情感的人类状况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 并且解释的所有问题开始。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从知识精英走向民粹主义(Credit:Alamy)1919年的五四运动(由学生引发的反帝国主义文化和政治抗议活动)试图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文学遗产,这个帝国在两千年后终于崩溃了。现在,Airs变得新鲜起来:民歌的迷人简单和重复的文字似乎直接从普通人的心中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其他文字一样,这些歌曲因两种平行的传统而受到珍视,因而幸存下来
㈩ 主观题 10分1.为什么说《诗经》是反映我国上古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部“
《诗经》来是我国第一部自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内容涵盖了上古时期各个阶层。且《诗经》大多采用写实的写作手法,既有劳动人民的生活劳作,也有上层社会的诗词歌赋,所以说《诗经》是反映我国上古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部“网络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