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近年我国有少个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谈谈这一举措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中央企业在河南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这次不仅是签一批项目,更是感受到央企的力量。中央战略决策支持中原经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持中原,支持中部,是央企对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真正的全力支持。”卢展工说。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的河南,以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突出项目、品牌、创新、服务“四个带动”,深入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河南与中央企业渊源深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与央企的联姻直接推动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多年来我省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签约项目和金额最多的与央企对接合作活动。”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告诉本报记者,“大批央企投资河南,不仅可以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对河南的振兴也将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这次合作体现结构调整。在引进央企继续加强河南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并着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拟签约项目包括工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项目100余项。
肖新明表示,河南省2011年与中央企业合作签约项目呈现出几大特点。
“首先是突出了园区建设。”肖新明说。在签约和推介项目中,各省辖市突出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业集群项目,郑汴汽车产业集群、洛阳动力谷和石化产业基地、新乡和焦作装备产业集群,中原电气谷、鹤壁煤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安阳建材和医药生产基地等区域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此外,河南省着重促进存量优化。签约项目中,有10多项企业重组及技术合作项目,通过与央企合作,可促进困难企业解困,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如中建总整体收购河南路桥公司,可注入资金20亿元,中烟公司整合省内4家烟草复烤企业,可有效提升企业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突出了市场主体。在拟签约推介项目合作主体中,既有省市重点国有企业,也包括一批民营企业。它们通过合作投资、相互持股、并购重组等市场运作方式,积极与中央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陈雪枫表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此次与央企的合作意义重大,对河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关键作用,河南与央企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
培育造血功能
可以预见的是,河南与央企将在更广阔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一场央企与地方政府“联姻”的大戏已在全国展开。
去年先后有贵州省与央企签约近3000亿元,涉及47个大项目以及40多家央企次第进入福建省,投资总额高达4700亿元等大手笔。
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见识早、动作快、力度大,其中上海市已经争取到大飞机、造船、电子信息、高新科技等20多家央企在沪安家落户。
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接连举办了一系列与央企对接的大型活动,活动组织的很有特色,效果也很突出。
四川、甘肃、宁夏等西部省区行动迅速而且富有成效。
在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看来,央企强大的投资能力与积极扩张投资的动力,与地方政府抓投资拉动、扩内需、保增长的热情相结合,使得国有资本在全国区域经济热点上和关键投资领域疾进。
目前来看,央企与地方经济对接的突出特点是多以产权为纽带的并购重组,建立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公司和以产业升级换代为标志的新型企业,发展以技术为先导的高新产业,形成以开发区为平台的产业创新和集聚。
有专家建议,地方与央企在进行对接合作的过程中,应各自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发展需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央企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围绕主业进行投资和并购,不能盲目“铺摊子”。
同时,地方也要根据自身发展优势与央企科学对接,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不能盲目引进项目或盲目鼓励地方国企与央企重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与央企的对接合作中,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地方产业体系建设,寻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另外,央企除了拥有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广阔的市场体系外,还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地方在与央企合作中,要注重与央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培养人才等措施,促进地方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事实上,以前地方企业和央企合作,一来是参股,二来是地方企业做配套,现在合作形式已经演化成共同建立生产基地等模式,“这就证明了央企和地方合作不再是虚的了”。
未来,如何加强“造血”功能、资源性产业合作以及如何求解央企和地方对接中大规模的跨行业、跨区域的资产整合和资本管理,或许是央企和地方都要深思的问题。
“河南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省直有关厅局和中央驻豫机构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省与央企合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国资委。”肖新明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河南省为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可以预见的是,河南与央企将会在更广阔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抄的不错吧,!!!
❷ 长江经济带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布局上的特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地区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地区城市间的竞争。
第三,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今后10年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
第四,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将通过资产重组和市场扩张,推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
第五,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沿海地区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由于制约中西部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中西部地区难以很快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六,随着“十五”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的相继完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将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
第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阻碍产品和要素区域间流动的障碍将不断被突破,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第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❸ 如何理解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对经济地理格局塑造的影响
如何理解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对经济地理格局造塑造的影响?对于这个经济格局的我组长是有影响的,经济在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❹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四大板块是什么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❺ 现阶段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战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 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而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同一省区的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缩小差距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陆续制定的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新思路。这种新思路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对我国缩小地区差距战略的重大创新与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向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而是体现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和统筹互动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土开发格局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所讲的协调,不仅仅指要形成区域差距缩小和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因此,根据各地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国土开发格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不力、区域开发秩序混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这一区域开发战略思路是对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重大调整。区域一体化战略 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范畴。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指开展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经济联合以及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等。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区相对均衡和自成体系的发展,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区际产业联系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正在不断深化。但不容讳言的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区域分工仍处于不合理、不经济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等特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一直给予特殊照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许多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资源枯竭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异常困难,也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大对各类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镇体系建设总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十一五”规划调整了我国以往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上述城镇化战略思想,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种城镇化战略思想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个合理、有效的战略体系不仅需要有明确、科学的战略目标,而且必须有一系列的实施手段,即政策支撑体系。在当前各级地方政府财力差别巨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要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前提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为了长远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态严重脆弱区、生态价值较高地区、具有特殊生态与人文价值地区等的开发活动;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并且综合承载力较高的地区,要尽快发展成为吸纳人口迁移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带;开发密度高且综合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则应该在适度控制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走优化发展道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所付出的牺牲必须得到必要的补偿。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定为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也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总之,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它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着区域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凸显了以人为本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紧紧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思路。
❻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了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东中西呈现出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
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出现减缓,而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多项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7年开始,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年以来,西部、中部、东北地区连续五年超过东部地区,这是我国区域发展进程中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2013年,位于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省份贵州经济总量达到8000亿元,增长12.7%,居全国第一。西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增长都保持在高位,如西藏经济增长12.5%,重庆经济增长12.3%,云南、甘肃经济增长12.1%,新疆经济增长11.1%,青海、陕西经济增长11%,广西经济增长10.3%,宁夏经济增长10%,都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增长水平。中部地区也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安徽经济增长10.5%,湖北、湖南、江西经济增长10.1%,山西、河南经济增长9%。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快于东部,2013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7.9%,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8.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2.2%,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2.8%。中西部地区工业呈加快发展之势。2013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59%,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16.5%,提高0.1个百分点。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中西部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这一趋势有望继续保持下去,我国区域发展开始呈现出地区发展差距相对缩小的良好态势。
二、区域发展正在形成一些新的经济增长极,呈现出区域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产业转移由东部到中西部不断推进。如在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北部湾地区发展提速。世界500强企业中许多企业先后到重庆、成都投资创业,加快形成了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东北地区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区域实力明显增强。中部中原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提出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带,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正在培育发展中国经济“第四极”。各地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局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你追我赶的新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相当可观。如果我们把一个省份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那么我国许多省区市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不少国家。2013年,我国广东省经济总量达到6.23万亿元,率先超过1万亿美元,接近韩国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二的江苏省经济总量达到5.9万亿元,排名第三的山东经济总量达到5.5万亿元,排名第四的浙江经济总量达到3.75万亿元,排名第五的河南经济总量达到3.15万亿元。全国有12个省份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有24个省份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805元,相当于6800美元。天津、北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以上,上海人均接近1.5万美元,江苏、内蒙古、浙江、辽宁人均都超过1万美元,广东人均接近1万美元,福建、山东人均超过9000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苏州、无锡提出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区域的快速发展,正在引领和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发展。
四、区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国内区域合作方面,泛珠三角地区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包括云南、贵州都加入这一区域合作范围。安徽提出融入长三角,江西提出借力珠三角和长三角。东中西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以及其他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和国际区域合作方面,国家除了继续推进沿海开放外,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内陆开放步伐大大加快。近年来,国家先后设立了新疆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以及内蒙满州里、云南瑞丽、广西东兴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持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启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工作。西南地区抓住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扩大与东盟国家合作;新疆向西开放,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东北地区开展东北亚经济合作。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国区域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总体上看,区域差距扩大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如2013年,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的133.9%,中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的75.8%,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的74%。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2.8%,而中部地区只有48.5%,西部地区只有46%。中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来投资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等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各地区之间由于在自然禀赋、地理区位、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将长期存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❼ 明清时期的经济格局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展背景各不相同.
1.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江南的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江南经济的特色之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又一特色;市场发育起步较早,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的市镇密布;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其都市化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列。
2.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大体始于宋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清代中叶已跃居全国先进之列。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经商人口急剧增长,一个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3.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的冀鲁豫三省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这一地区屡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经济地位逆转。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等项政策使华北平原经济重新崛起,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
4.长江中上游地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江西开发最早,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两湖地区的开发正是随着江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开始的,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并进一步推进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长江中上游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区的确立,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5.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王朝建立之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大力开发和治理。其中,经济效益较著者当属东北平原和台湾。经过近二百年的移民开发,到清代中叶东北和台湾的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新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商业等也有了初步发展,从而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商品流通的发展。
1.流通范围的扩大。明代长时期禁海,长江航运也不甚发达,南北贸易以运河为主干,东西贸易主要局限于长江中下游。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与台湾等新区的开发,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
2.流通规模的扩大。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品种和数量都较明代有大幅度的增长。税收额的增长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流通规模的扩大。关税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也是越来越大,清代前期全国各主要税关的税则未见重大变更,税率也未见有大幅度的提高,故税收额的增加主要是商品流通量增长的结果。
3.流通布局的变化。在钞关设置和税收方面均有所反映。像 明代的禁海。清代的闭关锁国!
第三,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明代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流通枢纽城市也多集中在运河沿线;清代,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重庆、汉口、九江等等,这些城市大多成为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批通商口岸。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❽ 为什么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西南的巴蜀之地必须成为一极
山川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一句,最早见于明末欧阳直公的《蜀警录》。原句本是针对明末农民军领袖,荼毒四川甚剧的张献忠而言,但却为后世统治者奉为治国密宝。
首先,关于这一句中的“蜀”地范围,小川需要在这里普及一下。对于现在很多人而言,一提起这个字,大家都能够想到四川。但是在古代蜀地的范围显然不仅仅是当下四川省所辖范围,还要加上现在的直辖市重庆和属于陕西治下的汉中。
那么“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否有历史根据呢?小川举例说明:
天下未乱蜀先乱:东汉末年,刘焉为避世乱而自请益州牧,后以米贼作乱阻断交通为由中断与中央联系,呈半独立状态,甚至私做舆车千余欲称帝,成为三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割据势力。西晋末年虽有“八王之乱”在先,但在晋朝疆域内率先割据称帝的却是在蜀地自立的成汉政权。
天下已治蜀后治:光武平定中原而得陇望蜀,最终消灭公孙述政权实现统一,同样,明太祖在南方歼灭陈友谅与张士诚后命徐达北伐,攻克元都,夺取中原,而后平定四川大夏政权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甚至新中国建立后也是平定大西南才使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彻底失去威胁。
而蜀地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就要数后汉三国年间,在蜀地建立的刘备蜀汉政权。刘备未成事前,曾三顾孔明于茅庐,最终得隆中对,知三分天下之策――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来的事情,我想多数看过《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的朋友,都是了解的,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所以最后的蜀汉,仅守住了益州(蜀地)。但饶是如此,魏蜀吴三国中,势力最小,实力最弱的蜀汉能够与另外两国周旋数十年。最大的依靠,就在于蜀地的地利优势。
远的不说,我们就说距离我们最近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土地,几乎尽数陷于敌手。而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川渝之地,自然就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作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兴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抗战时期,加上出川抗战的川军,总计约350万四川人走上了抗战的战场。也就是说,当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仅有四川等少数几个省份未遭受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但四川却向全国提供了20%的兵源,和50%的钱粮。
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中国已经数十年不曾经历过大的战争。中国的经济与民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这其中,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由分散的区县经济,逐步发展成为以大中型城市和城市群为主驱动力的发展模式。
我们纵观目前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十座城市,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是环渤海的北京、天津;第二是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第三是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第四是中部地区的武汉;第五是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
如果我们再整理一番就会发现,前三种全部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尤其是中国的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一例外位于沿海。沿海地利之便,非常适合发展经济。但同样,由于面朝大海,无险可守,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而言,如果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并不是中国和平稳定了数十年,就表明中国可以高枕无忧,未来永远不会有战事威胁。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问题、印度问题、新疆西藏问题,统统都是中国未来国家安全的隐患。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的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因素,导致战争的发生。
而如果一旦发生战争,毫无疑问,中国东部沿海经济重镇,必然会成为敌人首要攻击的目标。而参考抗日战争时的经验,中国的广大中部、西部腹地,尤其是四面环山的西南腹地,将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国家壁垒。
从这个角度说,国家无论如何都应该重点扶持中国的西南区域,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成渝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因为只有中国的大后方安定、繁荣,这样一来,在遭遇危机与困难时,才可以有备无患,随时切换国家临时政治中心,应对局势与变化。
更为难得是是,川渝之地,人口数量庞大,总数超过一亿人,具备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未来,人口数量将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都有四川盆地之优势,重庆有长江货运之便利,对于承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非常适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件事。从另一层面说,就是易守难攻的代名词。
❾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促进新的世界经济关系格局的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欧洲、北美、亚太三个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使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块式”结构和“网络”状态的新格局。所谓“块式”是指这个大区域一体化形成三个经济圈;这三个区域集团又与非洲、中南美、中欧、北欧、东南亚等其他大、小区域一体化组织组成一个相对峙、抗争而又联系合作的世界经济网络。这种新的格局必然使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点发生转移,即国与国的经济关系和对外贸易格局被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区域国际贸易所代替,各国必须更多地以自己所处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谋求发展。同时这种格局也必然促使各国更加注重自身发展,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基本战略
(2)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各国经济日益增强的相互依存性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和态势。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各个角落发展起来,并呈滚雪球似的发展势头,各大集团都在吸收更多的成员,对外经济贸易交往并没有停止,同时在加强彼此的沟通和联系。这种情势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各区域集团融合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一个包容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内的单一的世界经济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从长期来看,从总体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推动经济国际化加速发展,提高世界科技开发水平。自由市场的建立必然会推动和加强集团外国际垄断资本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如“跨国直接投资”的兴起。目前西欧、北美、东亚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世界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不仅推动了国际资本的互相渗透和交融,使集团内部优化配置资源,也使国际化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世界科技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