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粉丝经济发展过程

粉丝经济发展过程

发布时间:2020-12-21 22:40:59

㈠ 泛娱乐的发展历程

2011年7月8日,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出以IP打造为核心的“泛娱乐”构思。这也是整个行业内首次提出“泛娱乐”的概念。
2012年3月21日的“UP2012腾讯游戏年度发布会”上,程武正式宣布推出泛娱乐战略,当时定义为以IP授权为轴心、以游戏运营和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跨领域、多平台的商业拓展模式。
“泛娱乐大师顾问团”也在此次发布会上成立:谭盾任首席音乐顾问,蔡志忠任首席动漫顾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任首席传播学术顾问,陆川任首席影视顾问,Micheal Lau任首席玩偶设计顾问,韩国玄幻作家全民熙任首席文学策划顾问。该次发布会上也宣布成立腾讯动漫发行平台。
同年,陈可辛、袁和平、奚仲文在腾讯游戏嘉年华上宣布加盟电影网游《天涯明月刀》大师顾问团,分任首席创作顾问、首席动作顾问、首席美术顾问。
在2013年腾讯游戏年度发布会上,泛娱乐大师顾问团升级,围棋九段古力加盟,腾讯游戏还宣布与中国棋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舞蹈家协会等权威艺术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也是在此次发布会上,腾讯动漫发行平台宣布升级为腾讯动漫,成为腾讯互娱旗下继腾讯游戏之后的第二个泛娱乐实体业务平台。
同年,互娱旗下第三个实体业务平台腾讯文学对外推出,同时成立“腾讯文学大师顾问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著名作家刘震云、苏童、阿来加盟。
2014年4月,腾讯互娱正式走向台前。在当年腾讯互娱年度发布会上,程武对泛娱乐战略作出了全新阐述,刷新定义为“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
同月,文化部发布《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提到了“泛娱乐”概念。这是中央部委报告首次提及泛娱乐概念。
2014年4月11日,奥飞动漫监事会主席罗育民表示,2013年花了10多亿元收购其他公司,整合其业务,为的是向“泛娱乐产业”方向迈进。董事长兼总经理蔡东青表示,将打造以IP内容版权为核心的动漫影视、媒体、玩具、游戏业务。
2014年7月30日,在中国游戏产业年度盛会——ChinaJoy高峰论坛上,阿里、网络、小米、华谊、艺动、趣游、通耀等公司高管的讲话,均提及公司“泛娱乐”布局思路与趋势。
2014年9月,小米互娱副总经理程骏在第三届全球移动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发表了《泛娱乐趋势下的跨界精品IP如何在手游中获益》的主题演讲。程骏表示手游第一大的IP群体是文学类的,第二大的IP群体是经典游戏类,第三大类的是动漫,第四是影视类,他认为只有IP的生长速度比较快,所以小米希望和更多的影视IP游戏合作。
同年9月,腾讯互娱宣布正式进军影视,成立第四个业务平台“腾讯电影+”,并宣布首批明星IP改编计划,包括了《斗战神》、《QQ飞车》、《天天酷跑》、《洛克王国》、《尸兄》、《QQ炫舞》等互娱游戏、动漫、文学业务部门的明星IP。
王中磊、于冬、叶宁、黄群飞、李力、丁亚平等多位电影界重量级大咖也纷纷现身当天发布会,并在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上与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一起纵论互动娱乐时代IP的价值以及如何为电影注入互联网基因。
程武坦言,电影是当下非常热的一个产业,也是一门非常能够展现想象力的艺术,越来越多公司都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其中不乏大型的互联网企业。“腾讯电影+”还只是一个新兵,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成长的空间,他希望“腾讯电影+”能通过电影实现IP价值的放大,打造人人喜爱和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给行业真正带来一些不同的视角与新的活力。
程武提到,对于腾讯互娱而言,主要是希望能够基于自身优势,够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这种探索,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电影本身的探索。传统电影工业一直都希望更好地拥抱互联网,而互联网企业也希望像改变其他行业一样,带给电影工业新的变革。可事实上,可以看到,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中国,互联网对电影的改变更多的还是在营销上,对电影创作本身应该还没有根本性的革新。相信未来互联网肯定会对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是对于一门艺术而言,未必是纯粹因为类似大数据这样的纯理性手段,而是通过互联网的连接能力,让各种有奇思妙想的人、有技术专长的人汇聚到一起,让像VR这样的新技术,让观影大众和前沿的思潮都能够为电影创作所用,在题材上,创作手法上,以及观影方式上产生新的形态。第二个层面,是在整个泛娱乐布局层面,互娱会探索一条路子,让电影更好地融入到整个泛娱乐生态中,更高效地与文学、动漫、游戏等业务协同,让一个IP快速实现增值。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于冬认为,中国电影产业或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拐点。在电影行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电影行业自身也并未做好时,互联网时代和金融资本时代的到来,对于电影产业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革命性的。作为内容制作的平台公司,应该做好准备在风口浪尖迎接这一时代的到来。王中磊认为“腾讯电影+”给影视行业带来了两部分的启发和改变,一个是IP的丰富性,以IP为核心即“内容为王”,IP是影视行业最核心的部分,互联网时代可以让IP从一个死板的创意变成影视公司与观众之间的多元的情感连接,比如游戏转为电影、粉丝互动等;另一方面,以前传统影视行业是以创意者为中心导向观众,互联网时代则是观众导向创意者。
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也认为IP是文化创意行业的原点,十分宝贵,但更重要的是IP背后的观众,这才是根本。互联网时代“逼”着电影从业者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放下自我,观察观众。参考好莱坞娱乐帝国经验,IP的价值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电影一块本身,而在于渗透到其他不同平台。只要手握IP,就有可能去做线下主题公园或者创造其他新的用户体验方式,了解用户吸引用户,让用户愿意买单。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认为,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已在风口,最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六大传媒帝国。原因在于,好莱坞电影经历上百年已经做得足够强大成熟,美国互联网的出现也难以撼动。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沿,并且在传统影视行业发展还不够强大成熟时,互联网公司已经加盟介入。
2014年10月,在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上,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对腾讯关于泛娱乐战略的思路和做法给予肯定。
2014年11月,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题为《连接时代的探索》演讲。在演讲中,马化腾表示腾讯正回归到最本质,基于通讯和社交优势做连接器,并重点谈及腾讯对于内容的重视,表示过去11年已在游戏为主的内容领域扎根下去,接下来希望以开放的心态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影视、音乐、动漫、文学、游戏等互动娱乐业务构建一个开放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新生态。
马化腾表示,基于连接和开放两个原则,腾讯如果只是提供最简单的连接,那就只是纯管道,这种连接无法提供足够的增值服务。过去11年来,腾讯在内容领域,尤其是网络游戏,已经扎根下去。中国互联网发展了18年,从完全无序的不重视知识产权到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虽然还没完全解决问题,但经很明显在改善,只有这样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才能成型,才能从影视、文学、游戏、动漫、音乐等领域延伸构成一个交织的、分层次的新生态。
2014年12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的《201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明确指出:腾讯等公司的“泛娱乐”战略盘活游戏与其他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3月,人大代表马化腾在两会媒体会上表示,“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是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我非常看好中国的文化产业,目前看起来还很小,但在影视、音乐方面,中国都将有长足的发展。内容产业最核心的就是版权,我们在很多领域呼吁保护知识产权。音乐、文学、动漫都会越来越正规化,我觉得这是大有可为的。”
2016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五个建议,其中包括《关于以创新为驱动,促进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建议》,在建议中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带动了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数字内容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这将是我国文化产业振兴的重大机遇。以优质IP为轴心、多种互动娱乐内容形态协同发展,将是“泛娱乐”发展的趋势。提倡深度挖掘 IP的价值,系统性地综合开发这些IP产业。实现IP的多角度开发,使IP的价值得到真正的重视和体现。

㈡ 粉丝经济为什么会产生

对于粉丝经济的定义,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相对恰当的一种是:在粉丝文化影响下,粉丝和被关注者之间关系形成一种比较紧密的联系,通过口碑营销形式收获经济利益,从而达到经营创收的目的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主要有两种特性,第一是依靠粉丝对于自己的偶像的忠诚度而提高自身的消费行为,第二是精神情感消费对于粉丝经济的发展起到突出的作用。这两种特性主要体现在粉丝为了自己的偶像的知名度和销量,会购买专辑、演唱会门票,以及明星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等,商家抓住粉丝的心理后卫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粉丝的种种行为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不断强化粉丝经济的发展。

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

(1)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的经纪公司的包装

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偶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出道,例如参加综艺节目、拍摄网剧、发行数字专辑等,不再像以前的艺人要想成为偶像的途径十分有限,只能依靠传统的模式,新的出道的方式增加,为粉丝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如今经纪公司在推出新的偶像之前,会给每个艺人设定一种人物形象并依此进行包装,满足大众对于偶像的设想,因而会得到一大批拥护的粉丝。

(2)互联网技术的促进

“粉丝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重大推动,互联网技术不但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为大众提供了解偶像、亲近偶像的平台。通过这些虚拟平台,粉丝可以及时获得艺人的最新消息,偶像们也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和直播等与粉丝进行交流。这些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得粉丝加强了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和认可,进一步促进了情感消费和物质消费。



(3)移动支付的普遍运用和电商行业的发展

在移动支付时代,因为淘宝和天猫等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为粉丝们追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和方式。粉丝们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轻松地为自己的偶像打赏,购买偶像的专辑,偶像的演唱会门票,偶像代言的产品和各种周边产品。网民们已养成了良好的付费习惯,愿意为自己的审美、为自己内心的追捧付费,为心仪的偶像买单,向自己的情绪代言人打赏。

(4)越来越专业化经营的粉丝组织。

随着偶像明星的增多,粉丝群体也是不断地壮大,区别于90年代的粉丝,现在的粉丝组织具有更强的专业分工和组织性,他们会定期在主流媒体平台上发布偶像消息来保持偶像的曝光度,同时为其他粉丝提供信息交流、和明星八卦的平台。此外,一种新型的职业粉丝开始出现,这类粉丝主要是为经纪公司或艺人所雇用,根据艺人的需要在不同场合配合宣传等工作,使得更好地引领粉丝群体的话题和舆论走向。这一群体的扩大使得粉丝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序灵活。

㈢ 近几年网络发展的快,好多新概念都搞不清楚了,粉丝经济是什么意思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㈣ 如何发展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就是从粉丝那里获得经济收入,在网络中关于粉丝经济的讲解有很多,有时候我们也不需要参考很多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粉丝经济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想如何通过粉丝来获取收益,这里的收入也是需要为粉丝提供一定的服务或者是商品,或者优惠之类的活动,让粉丝愿意去做,愿意把钱花在你身上,这种复合情理的交易算是一个有效的粉丝经济,粉丝经济不是欺骗,而是平等互惠的交易。

要做粉丝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平台本身和粉丝之间的互动才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粉丝转化,而这种粉丝互动,都需要大家针对自己的领域去寻找合适的方式去跟粉丝互动,因为媒体的领域不一样所以做互动的方式也略有不同,最常见的互动就是定时为粉丝提供粉丝想了解的内容,毕竟粉丝关注你就是想从你这里学到知识,了解他想知道的内容,经常更新也是为了在粉丝那里刷一下存在感,这样可以增加粉丝对我们平台本身的粘度,为后期的粉丝转化做好铺垫。

基于粉丝经济上社群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要调集粉丝。运用微博获取新用户;运用论坛维护用户活跃度;运用微信做客服。

二是要增强粉丝参与感。让粉丝参与其间,提出建议和需求,由工程师改进。增强用户的主人翁感。

三是要增加自我认同感。通过爆论坛、粉丝节、同城会等活动,让用户固化“我是主角”的感受。

四是要建立全民客服。从领导到员工都是客服,都与粉丝持续对话,让其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㈤ 互联网时代,如何让“粉丝经济”朝正确方向发展

动之以情~~要真正理解“粉丝”的心里需求,真正理解他们,并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谋划。
晓之以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像他们传递正确的三观
戒之以律~~指定更为合理的粉丝经济运行规则,并辅导全社会遵守。
诱之以利~~让大家认识到其中的好处,自然就会运行。

㈥ 运用经济知识谈谈粉丝经济发展的意义

运用的是口碑营销

㈦ 如今电影粉丝经济的大环境对国产电影的发展有什么利弊

针对粉丝经济的电影不一定都是烂片。看怎么说吧,如果说有大牌参专与就是针对粉丝属效应的话,那么你的这句话就变成了,有大牌参与的都是烂片,显然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大牌之所以金贵,除了拥有大批的粉丝能带来粉丝效应外,他们的演技也是被人们所认同的。

㈧ 目前自媒体非常火爆,很多人都通过自媒体发家致富,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你怎么看

自媒体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换言之,我们传统的主流媒体,已经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声音”来告知大众对或错了,新媒体时代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的推动者,大众更乐于从独立的资讯中获得信息,做出判断。其实,自媒体的趋势也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上个世纪,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信息”的理论,所以,自媒体的暴热,也可谓有史有据!

当然,自媒体也有其自身不成熟的地方。沃玛国际传播机构总结:影响力无法被量化。我影响了有影响力的人,他又影响了别人,这个无法被量化。自媒体的价值绝对不是CPM、CPT、CPS这样粗陋的数字,而是按影响力来计算。其次,很难找到养活自媒体人合适的方法,付费阅读,对用户来说貌似并不乐观。第三,自媒体背后终究是个人,是人就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到时候,自媒体是否又会转换为传统媒体的机构以求生存?第四,自媒体因其自由,必然是鱼龙混杂之地,如何筛选?如此种种,都将是摆在自媒体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自媒体才真正可以从一个疯丫头蜕变为妙龄女郎。

但是,不管怎么说,褒也好,贬也罢,自媒体的兴起无疑是这个春天一抹靓丽的色彩,多少年被传统媒体把控的信息格局被打破。自媒体必然会将接地气、说人话、有个性这三大特点,进行到底

㈨ 粉丝经济中粉丝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是发展粉丝经济的核心基础,先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粉丝才能发展粉丝经济

㈩ 大陆自媒体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872年传统媒体在上海诞生,网络媒体的诞生要从1995年《中国贸易新闻网》上线开始算起,2005年新浪博客上线代表者Web2.0媒体成功的进入到中国,同年我乐网也成功引进视频分享模式打开另一扇窗,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成为引爆自媒体人的一个助燃剂,2011年微信的上线一直到2013年的火热兴起,成功的把自媒体转移到手机自媒体上。
从媒体的发展可以看出过去的媒体时代,因为信息的垄断,造成垄断的话语权;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包括微信,微博这样的工具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发言人。
2003年,美国人提出了“wemedia”这个术语,中文翻译过来是:自媒体。

2005年,Blog进入中国并开始在社会公众层面上得到认知。Blog是早期互联网个人网站之后的自媒体典型应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国有1亿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试水微博,并借助它强大的媒体属性,将微博推向彼时中国头号互联网应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巅峰状态。即便在今日已经不复昔日之辉煌,依然号称每日有6000万活跃用户之众。它是博客之后的又一个典型的自媒体应用。
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一开始作为一个用于人际传播的个人通讯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公众账号),随即引发大量机构和个人入驻,开设自己的账号。某种意义上讲,被微博击败的博客,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得以重生。时至今日,微信公众账号有800万个,相当于每160个中国人就拥有一个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有着大量的个人自媒体,并在这些自媒体基础上,形成了自媒体联盟。

如果把05年的博客视为自媒体的起点的话,中国自媒体已经走了十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个人网站,那就是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不过早期个人网站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百万这个量级的)。但自媒体之风起云涌,并隐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商业套路,的确是微信公众账号催动的。

虽然微信公众平台是2012年推出的,但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的玩家,也大多属于试水性质。到了2013年的时候,很多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强的媒体工具。拜两个原因所赐。

其一,移动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深入到普通中国人之中。与微博不同,微信公众账号允许长文本--140个字有时候实在说不清楚什么,而与博客不同的则是,微信公众账号的阅读,在手机上便能完成。

其二,更重要,微信公众账号依附于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朋友圈。这是为什么诸个新闻客户端也引入了类似公众账号的自媒体功能,但依然无法和微信抗衡的原因:它们缺少一个社交网络。根据腾讯官方数据,80%的用户通过朋友圈进行阅读。

更何况,微信还有强大的人际传播场景(点对点通讯),群体传播场景(群),这都会助长公众账号文章的阅读量达成。

2014年,自媒体开始收割。

一些个体通过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获得了商业上的变现。这里包括为商业公司鼓吹,包括投放商业公司硬广,也包括成名后作为一个KOL出入各种会议讲座,成为公司顾问。

还有些自媒体账号,影响力巨大,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粉丝经济,组织“**会”、售卖“**牌”货品,做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

阅读全文

与粉丝经济发展过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