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会计的工作主要做什么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会计工作都有哪些,需要考什么证书吗?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二)具体条件
报名参加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5)取得博士学位。
『贰』 抗美援朝的背景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28日即攻占南韩的政治中心汉城。韩国军队在朝鲜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但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以后又增调了第50、第66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辑安等地,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第13兵团过江后,于10月20日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2、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扩展阅读: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叁』 公文标题:XXX县人民政府通告要开经济工作会议
某某中学关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报告
某某宏远公司关于表彰张军质拾金不昧先进事迹的通报
通过宣传教育,职工们掀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思潮
惊悉你乡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
特此通知
『肆』 急求刘明康在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式通报会上的讲话原稿
又涨了涨了,咱还是悠着点啊4298
『伍』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通报文
通报批评
吴XX,系工商系X级XX班学生,上学期,无故旷课30学时,并且三门功课在期中内考试不及格容,经学院领导研究,决定给该生警告处分一次,在全校给予通报批评。
特此通报
********
*******年***月 **日
『陆』 统计局向社会发布有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口普查等数据材料,可用的文种:A公告 B公报 C通告 D通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内
2011年4月28日
因为:公报也容称新闻公报,是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公开发布重大事件或重要决定事项的报道性公文,是党和国家经常使用的重要文种。 公报是应用写作的重要文体之一。
『柒』 如何信访
《
华
民共
信访条例》
第
章
总则
第
条
保持各级
民政府同
民群众
密切联系
保护信访
合
权益
维护信访秩序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信访
指公民、
或者其
组织采用书信、电
邮件、传真、电
、走访等形式
向各级
民政府、县级
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
提
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
依
由
关行政机关处理
采用前款规定
形式
反映情况
提
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
公民、
或者其
组织
称信访
第三条各级
民政府、县级
民政府工作部门应
做
信访工作
认真处理
信、接待
访
倾听
民群众
意见、建议
要求
接受
民群众
监督
努力
民群众服务
各级
民政府、县级
民政府工作部门应
畅通信访渠道
信访
采用本条例规定
形式反映情况
提
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
任何组织
打击报复信访
第四条信访工作应
各级
民政府领导
坚持属
管理、
级负责
谁主管、谁负责
依
、及
、
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
原则
第五条
各级
民政府、县级
民政府工作部门应
科
、民主决策
依
履行职责
源
预防导致信访事项
矛盾
纠纷
县级
民政府应
建立统
领导、部门协调
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信访工作格局
通
联席
议、建立排查调处机制、建立信访督查工作制度等
式
及
化解矛盾
纠纷
各级
民政府、县级
民政府各工作部门
负责
应
阅批重要
信、接待重要
访、听取信访工作汇报
研究解决信访工作
突
问题
第六条县级
民政府应
设立信访工作机构;县级
民政府工作部门及乡、镇
民政府应
按照
利工作、
便信访
原则
确定负责信访工作
机构(
简称信访工作机构)或者
员
具体负责信访工作
县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
本级
民政府负责信访工作
行政机构
履行
列职责:
(
)受理、交办、转送信访
提
信访事项;
(二)承办
级
本级
民政府交由处理
信访事项;
(三)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
(四)督促检查信访事项
处理;
(五)研究、
析信访情况
展调查研究
及
向本级
民政府提
完善政策
改进工作
建议;
(六)
本级
民政府其
工作部门
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
信访工作进行指导
第七条各级
民政府应
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
信访工作
失职、渎职行
严格依照
关
律、行政
规
本条例
规定
追究
关责任
员
责任
并
定范围内予
通报
各级
民政府应
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
第八条信访
反映
情况
提
建议、意见
民经济
社
发展或者
改进
家机关工作
及保护社
公共利益
贡献
由
关行政机关或者单位给予奖励
信访工作
做
优异
绩
单位或者
由
关行政机关给予奖励
第二章
信访渠道
第九条各级
民政府、县级
民政府工作部门应
向社
公布信访工作机构
通信
址、电
信箱、投诉电
、信访接待
间
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及结
式等相关事项
各级
民政府、县级
民政府工作部门应
其信访接待场所或者网站公布与信访工作
关
律、
规、规章
信访事项
处理程序
及其
信访
提供便利
相关事项
第十条设区
市级、县级
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乡、镇
民政府应
建立行政机关负责
信访接待
制度
由行政机关负责
协调处理信访事项
信访
公布
接待
接待
点向
关行政机关负责
面反映信访事项
县级
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负责
或者其指定
员
信访
反映突
问题
信访
居住
与信访
面谈沟通
第十
条
家信访工作机构充
利用现
政务信息网络资源
建立全
信访信息系统
信访
提
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提供便利
县级
民政府应
充
利用现
政务信息网络资源
建立或者确定本行政区域
信访信息系统
并与
级
民政府、政府
关部门、
级
民政府
信访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第十二条县级
各级
民政府
信访工作机构或者
关工作部门应
及
信访
投诉请求输入信访信息系统
信访
持行政机关
具
投诉请求受理凭证
民政府
信访工作机构或者
关工作部门
接待场所查询其所提
投诉请求
办理情况
具体实施办
步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民政府规定
第十三条
设区
市、县两级
民政府
根据信访工作
实际需要
建立政府主导、社
参与、
利于迅速解决纠纷
工作机制
信访工作机构应
组织相关社
团体、
律援助机构、相关专业
员、社
志愿者等共同参与
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
依
、及
、合理处理信访
投诉请求
第三章
信访事项
提
第十四条信访
列组织、
员
职务行
反映情况
提
建议、意见
或者
服
列组织、
员
职务行
向
关行政机关提
信访事项:
(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
员;
(二)
律、
规授权
具
管理公共事务职能
组织及其工作
员;
(三)提供公共服务
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
员;
(四)社
团体或者其
企业、事业单位
由
家行政机关任命、派
员;
(五)村民委员
、居民委员
及其
员
依
应
通
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
定途径解决
投诉请求
信访
应
依照
关
律、行政
规规定
程序向
关机关提
第十五条信访
各级
民代表
及县级
各级
民代表
务委员
、
民
院、
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
信访事项
应
别向
关
民代表
及其
务委员
、
民
院、
民检察院提
并遵守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
规定
第十六条信访
采用走访形式提
信访事项
应
向依
权处理
本级或者
级机关提
;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
办理
信访
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
级机关再提
同
信访事项
该
级机关
予受理
第十七条信访
提
信访事项
般应
采用书信、电
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信访
提
投诉请求
应
载明信访
姓名(名称)、住址
请求、事实、理由
关机关
采用口
形式提
投诉请求
应
记录信访
姓名(名称)、住址
请求、事实、理由
第十八条
信访
采用走访形式提
信访事项
应
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
接待场所提
采用走访形式提
共同
信访事项
应
推选代表
代表
数
超
5
第十九条
信访
提
信访事项
应
客观真实
其所提供材料内容
真实性负责
捏造、歪曲事实
诬告、陷害
第二十条信访
信访
程
应
遵守
律、
规
损害
家、社
、集体
利益
其
公民
合
权利
自觉维护社
公共秩序
信访秩序
列行
:
(
)
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
聚集
围堵、冲击
家机关
拦截公务车辆
或者堵塞、阻断交通
;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
;
(三)侮辱、殴打、威胁
家机关工作
员
或者非
限制
身自由
;
(四)
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
或者
能自理
弃留
信访接待场所
;
(五)煽
、串联、胁迫、
财物诱使、幕
操纵
信访或者
信访
名借机敛财
;
(六)扰乱公共秩序、妨害
家
公共安全
其
行
第四章
信访事项
受理
第二十
条
县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
信访事项
应
予
登记
并区
情况
15
内
别按
列
式处理:
(
)
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
信访事项
应
告知信访
别向
关
民代表
及其
务委员
、
民
院、
民检察院提
已经或者依
应
通
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
定途径解决
予受理
应
告知信访
依照
关
律、行政
规规定程序向
关机关提
(二)
依照
定职责属于本级
民政府或者其工作部门处理决定
信访事项
应
转送
权处理
行政机关;情况重
、紧急
应
及
提
建议
报请本级
民政府决定
(三)信访事项涉及
级行政机关或者其工作
员
按照
属
管理、
级负责
谁主管、谁负责
原则
直接转送
权处理
行政机关
并抄送
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
县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要定期向
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通报转送情况
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要定期向
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报告转送信访事项
办理情况
(四)
转送信访事项
重要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
直接交由
权处理
行政机关办理
要求其
指定办理期限内反馈结
提交办结报告
按照前款第(二)项至第(四)项规定
关行政机关应
自收
转送、交办
信访事项
起15
内决定
否受理并书面告知信访
并按要求通报信访工作机构
第二十二条信访
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
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
外
行政机关提
信访事项
关行政机关应
予
登记;
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
款规定并属于本机关
定职权范围
信访事项
应
受理
推诿、敷衍、拖延;
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
信访事项
应
告知信访
向
权
机关提
关行政机关收
信访事项
能够
场答复
否受理
应
场书面答复;
能
场答复
应
自收
信访事项
起15
内书面告知信访
信访
姓名(名称)、住址
清
除外
关行政机关应
相互通报信访事项
受理情况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
员
信访
检举、揭发材料及
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
检举、揭发
员或者单位
第二十四条涉及两
或者两
行政机关
信访事项
由所涉及
行政机关协商受理;受理
争议
由其共同
级行政机关决定受理机关
第二十五条应
信访事项作
处理
行政机关
立、合并、撤销
由继续行使其职权
行政机关受理;职责
清
由本级
民政府或者其指定
机关受理
第二十六条公民、
或者其
组织发现
能造
社
影响
重
、紧急信访事项
信访信息
近向
关行政机关报告
各级
民政府接
报告
应
立即报告
级
民政府;必要
通报
关主管部门
县级
民政府
关部门接
报告
应
立即报告本级
民政府
级主管部门;必要
通报
关主管部门
务院
关部门接
报告
应
立即报告
务院;必要
通报
关主管部门
行政机关
重
、紧急信访事项
信访信息
隐瞒、谎报、缓报
或者授意
隐瞒、谎报、缓报
第二十七条
于
能造
社
影响
重
、紧急信访事项
信访信息
关行政机关应
职责范围内依
及
采取措施
防止
良影响
产
、扩
第五章
信访事项
办理
督办
第二十八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
员办
『捌』 通报及经济处罚可以在一起行文吗
我也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