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

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

发布时间:2020-12-21 03:20:46

⑴ 简析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为中心并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即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发展)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时间内,我党在这两个大问题上连续发生严重失误,主要表现为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更严重的是两方面的失误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了歧途和曲折,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

①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②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宣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党力图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在“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大部分地区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严重失误。

④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初衷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不足,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

8.二十年(1956—1976年)成就取得的原因和失误的原因及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1956年至]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积极听取党内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是封建专制存在时间很长的国家,皇权思想、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我们党的机体,民主法制观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迫切需要领导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况,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具有主人翁般的很强的参与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大多数人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而忽略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作用。③毛泽东在“左”倾错误发展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拥有崇高的威望和绝对权力,他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政策的执行。1957年以后,处于晚年的毛泽东在关于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方面的很多错误思想,都具有代表性。由于毛泽东成了“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左”倾错误的发展更无法遏制。④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

经验教训:在经济建设上:①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②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在阶级斗争上: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合符实际的分析,不能扩大化;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作法;④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9.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验:

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

①必须对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文化大革命”长时期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缓慢发展,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这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0.1956—197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从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答:(1)成功之处:

①政治上,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

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现实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②经济上,提出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主要任务,并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失误之处:在经济上,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经验教训:

①搞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高速度,同时经济比例也要协调发展。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⑤调整生产关系的同时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 新中国60年来都有哪些让世界为之震撼的成就

1,-1957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这一阶段中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底为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2,1958-1962年为十年探索时期(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前半段,中共从“八大”的正确决策到1957年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出台,经济领域内“左”倾错误不断(如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随后中国出现了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但中共从1960年-1962年采取系列措施纠“左”(如农业工作中的《农业六十条》,“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出台,“七千人大会”的召开等),到1962年国民经济恢复生气。3,1963-1965年为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时期,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均有发展。1964年原子弹研制成功。1966年氢弹研制成功。4,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这一时期阶级斗争严重,党内的左倾错误泛滥,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国民经济也有所发展。5,1976-2000年这一阶段中1976-1978年为国民经济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

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

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

很详细了O(∩_∩)O谢谢

⑶ 如何看待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的位次大幅上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名列前茅;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国际影响显著增强。 一、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1949年以前,我国战乱不止,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经济恢复和建设,国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9-2008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00亿美元。1960年,达到614亿美元。之后,每年的GDP总量呈稳步小幅上升态势。1972年突破1000亿美元,之后用了10年的时间达到2021亿美元(1982年)。从此以后,我国GDP总量逐年稳步大幅增加,2008年达到38600亿美元。从1960年到2008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大幅上升。1960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4.6%,1987年曾一度跌至1.6%,此后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7%提高到2008年的6.4%。
1978年,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11位。2000年,我国GDP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是美国的12.3%,日本的25.7%,德国的63.1%,英国的83.1%,法国的90.2%。2005年,我国GDP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是美国的18.1%,比2000年提高5.8个百分点;是日本的49.3%,接近一半,比2000年提高了近一倍;是德国的80.5%,比2000年提高17.4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GDP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但已是位于世界第2位的日本的78.6%,比2005年提高29.3个百分点。6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增长了38.6倍。建国6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62年,我国人均GNI只有70美元,到1978年也只达到190美元。但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又迈上新的台阶,达到2770美元,比1962年增长了38.6倍。人均GNI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1978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2008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比1978年提高了22.2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209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居世界的位次由1997年的145位提升到2008年的130位。

⑷ 新中国60年经济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8年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

粮食产量增长3.7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7倍,达到52871万吨;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8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0092万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对外贸易增长2266倍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

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45.7%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6.67%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至6.67%;当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GDP1.52%,比1991年提高0.87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为0.15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⑸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最大的国外经验就是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不能过于相信西方经济学
课本。西方的经济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他们自己都搞错了,提示我们要思考如何学习西方。

⑹ 简析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坚持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不因个人的主观意愿来随意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不断摸索和鉴戒西方的好的经验!

⑺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发展发展历程在这60年的风雨兼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过坎坷和试着更有过乘

可以从以下方面做答,一句理论,一句联系材料,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回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答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准备走曲折的路 4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5发展的原因是内因与外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望采纳,谢谢!

⑻ 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的目录

林岗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国有制结合的内在依据及其他
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
关于理顺国有制经济内部的产权关系
林凌
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几个问题
中心城市改革及其在新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林毅夫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一个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
林兆木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言
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启示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刘鹤
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
前十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矛盾
为高速增长潜力转为现实创造条件
刘诗白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企业产权
论产权构建
论产权自主转让
刘世锦
结构转换缺口: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选择
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具有一定普通性的重要经验
刘树成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性初探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我国五次宏观调控比较分析
刘伟
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理论
所有权的经济性质、形式及权能结构
刘遵义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吕政
结构调整的任务
对中国与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分析
国防工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
骆耕漠
论按劳分配原则的两重性
补论按劳分配原则的两重性
关于如何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关系的论述
马洪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商品经济的再探索
关于改善我国经济结构的意见
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大变革

⑼ 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的介绍

林岗、林凌、林毅夫、林兆木、刘鹤、刘诗白、刘世锦、刘树成、刘伟内……他们都是影响新中容国六十年来经济建设的我国重量级经济学家。本书收录了他们在我国经济学研究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很多作品,虽然时光已经流逝,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启迪。它们是我国经济学文献库中的宝贵财富,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文献资料。

阅读全文

与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