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辨析题: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答:错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内着种种矛盾。在这些矛盾中,容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它各种社会矛盾,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由社会生产落后造成的。
B. 如何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城乡互助
C. 我国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也许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2倍,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197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09年达到12022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D. 我国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1.贫困群体巨大.
(1)农村贫困人口.截至2004年,中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他们处于绝对贫困线与相对贫困线水平.同时,失地农民已达几千万人.
(2)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其农村户口阻碍着其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和工业劳动者群体,并被面向拥有城镇居民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等)所排斥,而且因缺乏相应的保障更易遭遇各种意外风险以及陷入生活困境等.
(3)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随着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大批城镇职工因企业的关、停、并转而失业、下岗,城镇的贫困发生率有了较大的上升据统计,全国城镇贫困人口估计约有三千万人,贫困面为8%左右.
(4)残疾人群体.中国有6000万残疾人口,其中1700万处于绝对贫困中,1200万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2.失业问题比较严重.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300多万人.2300多万人需要就业安置.加上每年需要安置一大批退伍军人、几百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几年登记失业率一直接近5%,实际失业率可能更高一些.我国现在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随着城市化加快,失地农民的增多,意味着1亿多农村劳动力还需要转移.2003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70%,专科生仅为40%.
3.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一是以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2004年为0.458.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0%;最富裕的20%人口与最贫困的20%人口之比为10.7.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了各种福利和补贴,如加上社会保障中的福利和补贴,实际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在6倍上下.
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3倍.
四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4年同期则达到4.25倍.
五是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1年发展到1.77∶1.
六是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将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会维持在1%上下,80%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有财产总额的一半.
市场经济肯定要有差别并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广大群众对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和依法经营而富裕并没有意见,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关注:一是诟病那些通过旁门左道而暴富者;二是一些暴富者为富不仁、富不思进,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感不强;三是一些轻松暴富的群体富不思源,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禀赋,缺乏对社会的感恩心理.四是现在的一些贫富差距是由机会不均等、起点不公平、体制不合理造成的,一些垄断行业和“油水”部门的畸形高收入.
4.有的地方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和保护.
劳动者的工资偏低,且常常被随意地克扣和拖欠.目前中国9400万进城务工农民,被拖欠工资竟高达1000亿元. 劳动时间延长.劳动条件恶劣,职业安全保障不足.劳保福利欠缺.劳动合同制度亟待完善.工人的合法权利乃至人身权利受到侵害.
E.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原因: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始终保持高速或中高速增长,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
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不平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确实付出了过高的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成本。过去一些地方一度存在着重视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卓有成效,但与一些国家相比,在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能源资源保护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东中西各个区域的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增长率都稳步推进与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又出现了增速明显下滑的问题。
四、城乡之间在收入、医疗、教育、就业、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较明显差距。“不充分”发展问题,主要指一些地方、领域等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下功夫认识并加以解决。
(5)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扩展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此可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瓶颈,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
F. 怎样充分认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可以分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的不平衡两个方面。
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说,农村经济的附加值依然不高,组织化程度不够高,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样不高。比如昨天早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三农最前线”栏目播出的今年棉花收购价格下滑严重,就直接导致了农民丰产难以丰收,很多包地种棉的农户反而亏损严重。再如,很多种农用生产资料是以城市工人的工资、设备折旧等计价标准进行定价投放到农村市场,但是农产品最低保护收购价过低,这块成本就严重侵蚀了农民的种粮纯收入。农民生产的绝大部分农产品最终以初级原材料方式纳入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定价权掌握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组织手中,农民基本上缺乏定价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这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造成农业生产越是增产,供过于求,越可能导致不增收。从城乡生产、服务业的工作特点看,城市的生产和服务业基本上没有季节性,这样全年都可以开展,劳动者全年都获得收入。农村各种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农时特点比较显著。即使在农忙季节打工、农闲季节到附近的城镇打零工,农民的收入依然远远比不上城市。
从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来说,就更显著了。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保障程度很高,但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农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收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就低得多。城市的教育、医疗资源也远比农村优质和丰富(很多原本在农村基层的教育、医疗人才纷纷涌入城市),所以农民到城市的大医院看病、农民的子女到城市受教育,就会把卖农产品或为城市提供劳务获得的大量收入回流到城市,形成农村金融状况的更加紧缩。农村的生产生活用电随时面临拉闸限电的风险。城市的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力度比较大,而农村的水土保持、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就小得多,很多工业污染废水、废气正严重侵蚀着农村,大量优质农田被用作工业、建筑用地,但宜农荒地的开发、遏制和治理土壤沙化的进程却极其缓慢,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的柏油路、自来水、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通讯系统、电等的“村村通”进程与质量,比起城市来,差距还相当显著。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民可支配收入严重不足,优质价高的物资在农村没有消费市场,极易造成质次价低的商品甚至假冒伪劣、质量没有可靠保障的商品流向农村市场,如劣质奶粉、返修的电器电子产品等,威胁到农民群众的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
G.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1、东西部城乡差抄距大: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东中西各个区域的城乡居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收入增长都在稳步推进与提升。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市场机制作用以及某些政策效应的影响,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仍然偏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2、基础设施差异大:
城乡之间在收入、医疗、教育、就业、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较明显差距,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缩小。
(7)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扩展阅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可以看到,作为社会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瓶颈,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我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