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遵义红花岗经济开发区属于播州区还是红花岗区
我认为是属于红花岗区你可以再问问当地的政府
B. 西安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总体复发展制目标
西安经开区“十一五”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方针,重点发展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努力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将西安经开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城市新中心。
经开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完成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依托四个功能园区,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确保区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引进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财政收入16亿元,解决就业40万人。
C.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战略
经过反复研究、集思广益,重庆经开区科学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12345”发展战略。围绕1个目标。围绕将重庆经开区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实现投产、在建和招商项目产值2000亿元,其中实际投产项目产值1000亿元。立足2大定位。立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港口开放基地”两大定位,打造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高端产业集聚地。做强3大产业。做强高端装备制造、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4大任务。到“十二五”末,拓展区可建设范围内土地整治基本完成,基础设施配套趋于完善,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推进5区建设。1年打基础、3年上台阶、5年见成效,10年内把经开区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的先导示范之区、高端产业之区、临港生态之区、创业成才之区、安康幸福之区。
按照上述战略,确定“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为: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50亿元;GDP年均增长25%,达到550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达到1200亿元,产能达到200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外资累计分别突破400亿元、1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0%,达到7.3亿美元。
D. 开发区发展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1.后发优势原则。后发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努力把发回展的落后劣势转化答为发展的后发优势。
2.超前原则。超前原则要求在制定开发区的发展战略规划时,必须杜绝短期行为,要有宽宏的大局观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科学地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开发区的发展方向,超前构思和创新未来开发区的战略发展理念,让战略规划适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
4.以人为本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工业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文化主导原则。一个开发区是否具有持续不断的生机活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能否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核,是否具有学习创新型的文化机制、有利于人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制度安排和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
6.系统协同原则。开发区是一个“企业生态系统”,其作为企业的一种空间积聚形式,不是说简单地把若干企业集中在某一特定空间就行了。
E. 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实施创新抄驱动发展战略。袭技术创新是一个战略性的支持,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必须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心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以计划和促进创新的全球视野,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科技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转化能力,科技发展战略,抢占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技术突破的瓶颈。新技术和产品,加快新技术,以提高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开发和应用。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创新和综合集成,智慧和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起来的实力。
F.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992年-1996年为高速增长时期,在这阶段,经开区引进外资数量大幅度增加,引进项目的档次也出现了跨国公司。其次是引进项目在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上明显提升,填补了国家多领域空白,占据了国内同行业的技术制高点,促进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1996年,首批14个经开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887.86亿元,税收为101.45亿元,合同外资额达到57.8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8.04%、66.61%和48.04%。经开区也由最初的14个陆续增加到了32个,主要分布在沿海对外开放地区。 1997年-2004年为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经开区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全社会在各方面、多层次对经开区提出了新的要求。经开区在自身前进过程中叶遇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和商务部2004年对经开区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进行“二次创业”,更加使经开区面临政策扶持弱化、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升级换代、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政策环境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组织的要求,原先给予经开区的财税优惠政策等优势受到新的挑战;体制环境方面,随着经开区与母城区联动、辐射、带动作用出现,部分经开区已经恢复到行政区的传统体制之中,现行的管委会管理体制函待改革;在产业环境方面,经开区面临提高产业关联度,实现产业聚集的问题;在经济环境方面,经开区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逐步增强,外向型经济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经开区城市化趋势不可避免,这已以往得单纯工业区的定位相矛盾。未来的经开区要积极完善各项社会功能,逐步实现城市化发展。 2004年至今是开发区增容扩区时期。2004年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办20周年时机,各经开区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商务部指出未来经开区的发展要以“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为方针,以城市化和工业化相结合为发展方向。这为新时期的经开区发展指明了要求,同时也使各经开区面临着土地受限局面。
天津经开区首先在这一阶段提出扩大规划面积的要求,随后福州、青岛、兰州等经开区纷纷调整扩大规划面积范围,实施增容扩区方案。增容扩区不仅是指空间上的延伸,也包括发展质量的提升,它是未来经开区综合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经开区的数量和质量无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有目共睹。这一阶段也呈现了东部地区的经开区效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经开区,但是中西部经开区发展速度要快于东部经开区这一现象。
G.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牢牢抓住中央苏区振兴和吉泰走廊发展战略机遇,按照省、市提出的“奋战两三年,跻身全省十强”、“昂起发展龙头、决战千亿园区”目标要求,坚持加快发展、负责任发展、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开放创新,拼搏奋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抓手,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优势产业聚集区上作表率;以东区开发为主引擎,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产城融合示范区上作表率;以创新驱动为主推力,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创新发展优强区上作表率;以惠民利民为落脚点,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全面小康先行区上作表率;以生态建养为引领,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生态践行区上作表率。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功能现代、多业并兴、生态宜居的新型工业城区。
“十二五”期间,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按照吉安市委、市政府“昂起发展龙头,决战千亿园区”的要求,坚定不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总量;加强企业服务,做大企业;加速产业集聚,做大产业,继续发挥好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土地集约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一流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税收25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
H.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自1993年建区以来,西安经开区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外向型的现代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累计入区企业3600余家,外资企业100余家;29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英国BP、罗尔斯·罗伊斯,瑞士ABB,德国西门子、博世,法国阿尔斯通、瓦鲁瑞克、达能,美国可口可乐,日本日立、三菱、朝日,荷兰喜力等;15家大型中央企业——中国兵器集团、北车集团、中钢集团、中航集团、中交集团等;60余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台湾顶新、香港金威、江苏雨润、陕重汽、西部超导、金风科技、西部钛业、启源机电等。 连续5年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同类开发区,成为全国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成长潜力的区域之一。
2010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发展加速、质量提高、持续向好的健康局面,主要指标连续保持了35%以上的高速增长,比“十五”末翻了两番以上。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5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
2011年上半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16.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98.4亿元,同比增长30.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3亿元,同比增长2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76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实际引进外资2.57亿美元;引进内资108.7亿元,占全市的19.5%。
I.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1984年5月,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决策,此后相继批准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等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 全国已有122家国家级开发区以及1500多家各类开发区。
27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针,艰苦创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优化产业调整结构、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有效地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是有力地深化了改革扩大了开放。27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体制,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既为自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又为国内相关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载体、平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2008年,出口总额2051亿美元,占全国14%;进口总额1804亿美元,占全国1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95亿美元,占全国21%,连续多年比重超过20%。
二是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实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所在地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经济指标在所在城市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已经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着力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带强有力的支撑点。2008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 占全国5%,增幅高于全国同期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72%;工业总产值近4.6万亿元,占全国9%;税收收入2481亿元,占全国5%。
三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25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已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一半;通过加强国际生态领域合作,着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集聚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四是有力地推动了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25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成为我国土地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引领示范区。2008年,开发区创造了约占全国5%的GDP、5%的税收收入、16%的进出口总额,吸收了21%的外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