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通过总结元朝在历史上的几个第一来说明。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源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元朝时期行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基础,西藏由宣政院管辖和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不仅巩同了祖国的边疆,而且证明了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分化政策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是这种政策没有隔绝各族人民的相互联系,后来成为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推翻元朝的催化剂。元朝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尽管在统治方式上比较落后,但却是古代中国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② 从宋代到元代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就是元朝逐渐强大,请打起来,最后灭掉了宋朝,大概就是这么意思,我不太表,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③ 元朝的历史简介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铁木真。它作为部落首领,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于公元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消灭金朝,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此时,成吉思汗已死,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先后继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从此,北京才逐渐成为中国此后近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台城、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在国内,为了统治汉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在这种制度下,汉人的地位极底。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故而,在元朝统治初年,曾发生过多次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义,但都未能成功。
因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为主,生产力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忽必烈以来,历代元朝统治者都以农业生产代替了畜牧生产,所以元朝的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元朝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经济的起步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元朝年间,中国南方的棉花种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出现了以黄道婆为首的一批手工业者,使当时的棉纺织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元世祖年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在它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当时元朝大都的繁荣景象。
物质的丰富使元朝的统治者生活逐渐奢华起来,同时也使蒙古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更加激化。在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后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至元顺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见当时元朝内部的斗争之激烈。元朝后期,各皇帝都过起豪华的生活,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尤其是汉族人民被压迫尤为严重。于是汉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起来反抗元朝暴虐的统治,早在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就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而后,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起义军中,出现了一批优秀将领,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所领导的部队实力最为强大。从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并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部,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他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协助下,于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他存在了九十七年,先后历十一帝(自世祖忽必烈始),是我国历史上较强大的王朝之一。但由于元朝对汉族人民的歧视,使其过早灭亡,成为将来的清朝统治者的前车之鉴。此外,元朝的统治,为我国画订了以后的大致范围,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的疆土在此基础上一直未发生太大变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后也成为了中华大家庭的一部分。
④ 元朝的历史阶段是什么元朝为什么那么快的灭亡
元朝是我国古代史中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定都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前后共计98年。
一个朝代的灭亡,逃不开经济的衰败、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导致百姓备受压迫,民不聊生,最终百姓只能揭竿而起,推翻统治这个过程。到元代中后期,这些弊病都出现了,那么内忧外患,最终元朝只在历史上存在了98年。
⑤ 元朝历史简介
元朝(1206年~1368年)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政权。公元1206年,蒙回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了答蒙古国,自此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从成吉思汗到蒙哥汗统治期间,蒙古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朝并立的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在吐蕃建立行政机构,直接进行统治。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统治期间,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将汉人压至社会的最底层,蒙古贵族残暴的统治引起了1351年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大都,推翻到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元朝统治时间虽短,但元朝时中国疆域空前辽阔,当时采取的行省制度到今天仍存有影响。
⑥ 宋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是什么趋势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版:由权分裂到局部统一、再到全国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繁荣(打破市坊分区,夜市、瓦子、纸币出现)海外贸易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
文化:三大发展划时代发展
对外关系:以海路为主
⑦ 元朝的历史尴尬
元朝的历史比较复特殊,一来立制国时间很短,一百年不到,二来对于汉族来说,那是中国首度被游牧民族所统一,元朝的建立可以看作蒙古征服战争的一部分。但同样是少数民族征服汉族,清朝除了辫子以外,很难看出少数民族统治的明显特征,而元朝却不同,汉族被官方划分为贱民,而皇帝则是一副征服者的姿态,而且元代皇帝大多没有汉化,连汉语都不知晓。因此,元朝的历史对于汉族人而言,没有亲切感,甚至更多的是耻辱感,被忽视也是情理之中。
⑧ 元朝历史的元朝中期
忽必烈去世后,元朝逐渐走上了由盛到衰、最终覆亡的道路。这一过程仅仅走了70余年。而自成宗死后到顺帝即位,在短短26年(1307—1333年)中,元王朝就相继更换了9任皇帝。尤期是自英宗被弑以后,帝位纷争、自相残杀的局面一幕接着一幕。这种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斗争极大地削弱了元王朝的统治基础和实力,对其统治秩序的恶化和崩溃起到了直接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元朝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推行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到元末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公开激化,在此基础上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敲响了元王朝的丧钟 。 政治局势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驾崩后,虽然太子真金早死,但是元世祖曾赐真金的三子铁穆尔“皇太子宝”并且让他镇守和林。随后铁穆尔在库里尔台大会中获得重臣伯颜与玉昔帖木儿等支持,打败真金的长子甘麻剌与次子答剌麻八剌等,铁穆尔即皇帝位于上都,即元成宗 。 成为蒙古入元以来第一个继位的皇帝 。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时期的成宪,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镇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乱,并且下令停止征讨日本与安南。在内政方面专力整顿国内政治,减免江南部分赋税。然而,由于元成宗过度赏赐,入不敷出,使国库资财匮乏。到了其晚年,由于蒙古政权格局的痼疾,政治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由于太子德寿早逝,左丞相阿忽台拥护皇后卜鲁罕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监国,并有意让阿难答称帝。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大都政变。他们斩杀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势,拥护率军南下的海山称帝,即元武宗。 皇后与阿难答被元武宗斩杀,其回回部下退入西域吐鲁番地区 。铁穆尔在位13年(1294—1307年),先后改用元贞(1295—1297年)、大德(1297—1307年)两个年号。铁穆尔执政期间基本是属恪守成宪 。 平定西北与宗主地位 西北地区方面,早在元世祖时期,由于他的大汗之位不受四大汗国的承认,使得当时窝阔台汗海都有意夺回蒙古汗位。海都统辖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且与钦察汗国友好。元世祖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时被海都背刺,遂扶持八剌获得察合台汗位以牵制海都。然而在中统九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忙哥帖木儿以元世祖过度汉化、违背祖宗成法为由,在塔拉斯河招开库里尔台大会结盟反元。他们以海都为盟主,共同瓜分中亚行省,联合对抗元朝与伊儿汗国,史称海都之乱。元世祖派伯颜北上平乱,海都与新任察合台汗笃哇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回避决战。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联军伙同镇守辽东的东道诸王乃颜与哈丹袭击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元世祖亲率大军击败之,派伯颜、玉昔帖木儿与李庭平定东北乃颜,主持西北军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海都再犯和林,最后其势力被驱出阿尔泰山以西。而哈丹于辽东高丽一带游击,至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败亡 。
元成宗即位后,任命其侄海山(后继位为元武宗)总领漠北诸军。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联军被海山和晋王甘麻剌击溃,史称铁坚古山之役。海都于战后去世,其子察八儿继位,窝阔台汗国被笃哇掌控。大德七年(1303年)由于笃哇被钦察汗脱脱蒙哥击溃,就与察八儿共同派使者向元廷请和,脱脱蒙哥也向元廷请和,而伊儿汗本来就支持元廷,至此四大汗国皆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双方广设驿路,解除封禁。不久之后,窝阔台汗国被察合台汗笃哇与元朝元武宗先后攻灭而亡,察八儿投降元朝 。到了其晚年,由于蒙古政权格局的痼疾,政治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成宗铁穆耳死于玉德殿,年仅42岁 。铁穆尔兄答剌麻八剌的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与母亲答已于2月到达京师,并与中书省右丞相哈剌哈孙取得联系。为抢在3月3日卜鲁罕皇后称制前举事,他们于3月2日率兵入宫,发动政变。斩支持立世祖之孙阿难答为帝的左丞相阿忽台,擒阿难答,爱育黎拔力八达称监国。此时,其兄海山正挥军南下,爱育黎拔力八达与母答已北迎海山,会于上都,决议拥海山为帝,并诛杀阿难答,废卜鲁罕皇后。21日,海山在大安阁即位,是为武宗 。
元武宗因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功,册封他为皇太弟(即未来的元仁宗),相约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称帝,即武仁之约。元武宗时期,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并给予孔子的家族与弟子一些称号。为了解决元成宗时期的财政危机,元武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下令印制至大银钞,然而反而使银钞严重贬值。此外他将中书省宣敕与用人权划归给尚书省。
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乐、酗酒过度,年仅31岁死于玉德殿,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 ,是为元仁宗,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继承帝位。 元仁宗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他曾令王约将《大学衍义》译为蒙文,赐臣下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并将《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等书摘译为蒙文,令蒙古人与色目人诵习。
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将其儒师王约特拜集贤大学士并将王约“兴科举”的建议“著为令甲”,至此恢复科举制度。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史称延祐复科,最后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56人为进士 。
他还倚重汉人文臣,处死蒙丞相托克托等,排除朝中异己。财政方面,元仁宗取消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且于延祐元年(1314年)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查清地方田产,史称延祐经理。任用床兀儿统军,击败察合台汗王也先不花以平定西北地区。然而元仁宗未能制止太后答己干预朝政,也无力制裁备受太后重用的重臣铁木迭儿贪赃枉法。在继承问题方面,元仁宗以王约辅助皇太子硕德八剌,并且听从铁木迭儿的建议,废除武仁之约。他将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外放镇守云南、次子图帖睦尔放逐海南岛。 仁宗即位之第五年,即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立嫡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 。同年冬天,元武宗旧臣皆感愤怒而拥护和世琜叛变,最后败走漠北,依附察合台汗国。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驾崩后,皇太子硕德八剌即位为元英宗 。 南坡之变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36岁的仁宗病死于大都光天宫。硕德八剌于三月登上皇帝宝座,是为英宗 。
元英宗续实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政策,并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拔除权臣铁木迭儿在朝廷的势力。然而支持铁木迭儿的蒙古与色目保守派厌恶元英宗的新政,有意发动政变。
至治三年(1323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趁元英宗去上都避暑之际,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杀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夺得皇位 。 天历之变 泰定帝召回被放逐到海南岛的武宗系图帖睦尔为怀王。泰定帝于泰定五年(1328年)七月崩于上都,丞相倒剌沙拥立七岁的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而镇守大都的燕帖木儿与伯颜拥立周王和世琜于漠北、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同年图帖睦尔先至大都继位,是为元文宗。 之后,两都之争由此展开。十月,上都陷落,天顺帝被俘 。隔年和世琜于漠北和林称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弃帝位,派燕帖木儿迎元明宗继位,并且被立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儿毒死元明宗,复位元文宗,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顺帝时期 元文宗时期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年)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于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朝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然而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朝政更加腐败。
元统元年(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为洗刷毒死元明宗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顺帝 。
⑨ 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②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④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⑤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9)元朝的历史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建立元朝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的南北对峙、五六个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蒙古灭南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员之争。由于蒙古需要大量财宝赏赐予各封王,加上开支繁重,所以财政日渐紧张。
以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反之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在朝中没有停止。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员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形成一派,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而真金也于其后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后任用汉人卢世荣、西藏人桑哥等理财派官员以之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