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偏远山村适合发展什么
农业,低成本的人工加天然的自然资源
2. 在农村发展什么产业好。
搞一些新颖的、经济效益高的、风险小的、技术难度低的养殖或种植业不错啊。如有人养小虫子专门供给养鸡饲养场,赚了几十万呢,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3. 山村地区如何发展经济
两个方面,复一个是输出,一个制是引入。
输一般指村里的特产,无论是庄稼还是农产品还是手工艺品还是矿产石头啥的,弄只要市场需求好,能弄出去就好。
另外就是引入,引入包括旅游,农家乐等方面入手,吸引外面的人进来。
4. 我市某山村为更好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山村经济,拟请专家对本村土地利用情况作重新规划。
1.自己动手,很简单的
2.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如鱼塘,可塘里养鱼,基本种桑树、甘蔗,仿照‘桑基鱼塘’的模式
5. 如何发展景区农村经济
乡村旅游不仅在国际旅游中成为热门,在宜昌也渐成时尚。近年来,宜昌加快了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休闲娱乐等要素的整合,以发展乡村旅游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宜昌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宜昌乡村旅游起源于城郊“农家乐”,并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逐渐扩展。宜昌城郊“农家乐”的兴起,从而带动了宜昌乡村旅游由城郊向县市、由点到面的快速发展。“吃农家饭、看农家景、干农家活”等休闲活动成为“农家乐”的主要内容,“农家乐”已成为宜昌旅游的亮点和特色品牌。
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宜昌乡村旅游日渐成熟,并培育出车溪民俗风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柴埠溪风景区等一批特色景区。“笔笔陡陡两座山,中间只有丈把宽,出门就是单身汉,油盐全靠鸡蛋换”。位于点军区土城乡的车溪,过去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旅游业的发展使车溪旧貌换新颜,很多城里或外乡的女子主动嫁给村里的小伙子。
目前,我市“农家乐”已达家,乡村旅游景点47处,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从业人员共计1.8万人,其中农民就业1.5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7万人次,总收入突破6422万元。
特色产业支撑乡村旅游
宜昌特色产业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支撑。春赏桃花、夏品仙桃的枝江安福寺万亩桃花园、以种植梨树为主的百里洲砂梨园、以清江奇石加工、展览、销售一条龙的长阳奇石村,长阳高家堰根雕盆景,都是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板块”。
渔峡口的椪柑节、火烧坪的高山蔬菜节、榔坪的木瓜节、都镇湾的金栀节如火如荼;枝江桃花艺术节被评为省内十大桃花旅游胜景之一;宜都青林寺谜语村开展“农家乐”特色菜评比活动;西陵区在城郊举办钓鱼锦标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将旅游与文化完美“嫁接”。
原始质朴的土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峡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宜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载体。车溪、三峡人家、柴埠溪等景区,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包装,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宜昌乡村旅游的典范。
宜昌旅游发展规划中,还确定重点发展秭归、长阳、五峰等3个乡村旅游特色县,夷陵三斗坪镇、兴山高阳镇、点军土城乡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镇及猇亭区黄龙寺村、枝江市安福寺镇秦家塝村、西陵区窑湾乡黑虎山村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
旅游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
据统计,宜昌现有23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其中有18家分布在乡村。在这些景区的带动和辐射下,已呈现出发展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的效应。
秭归县通过发展九畹溪漂流景区,将进出景区的两个集镇、10个村的38公里乡村公路全部改成了柏油路面,景区所在地的周坪乡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峡环坝旅游集团争取国债资金3600万元,修通了从三斗坪镇到黄牛岩顶的道路,使当地的老百姓告别了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的生活。
随着游客的大量进入,加强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在旅游的热潮中逐渐培养起来,过去不值钱的土特产变成旅游商品,过去熟视无睹的河滩小卵石也摆上了摊位,过去与陌生人一说话就脸红的农民也学会了讨价还价,就连原来藏在深山的民间艺人,也纷纷出山找市场。
发展旅游业,石牌村的农民盖起了新楼房,购置了现代化的家电和交通工具,村民用上了沼气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村民们无不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会碰上今天的好日子,这多亏了景区的开发,为我们铺就了一条致富路。”(记者 陈 芳 通讯员 张 琰)
6. 我家在宁夏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我家有六口人,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每天生活靠药物维持
有助学贷款。无抵押的。还有国家补助金。。在宁医上的话可以申请在院兼职。或者随便找个兼职
7. 如何分析村域经济我带领村民致富。不知道该如何科学的分析村域经济状况
案例
为了解村域经济在新形势下发展情况,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乡等8乡镇15个村,其中调查点抽样统计5个村,分别是沙河村、永红村、瓦屋村、梧桐村、大沟村。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 现状及特点
调查抽样的5个村共有人口2963人,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2岁,
劳动力1701个,耕地6977.8亩。这次调查样本分别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根据调查统计,5个村2008、2009、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如下: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表-
时 间
农业总收入
农业实际收入
人均收入
与全县农民平均收入相比
同比增幅
2008年
1509.4万元
1078.2万元
3638元
增加968元
5.5%
2009年
1878.8万元
1139.6万元
3846元
增加508元
5.1%
2010年
前10月
1878.1万元
1039.3万元
3507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211元
与上年同比增加6.4%。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村域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各村能不断拓宽思路,想方设法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发展,促使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农民增收规划得到制定。在这次调查抽样的所有乡镇中,乡镇都科学编制了石泉县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年“升级晋档”方案,各村制订了村域经济特色规划,各户有农民增收明白卡,在规划的引领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三是蚕桑、畜牧农村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调查抽样的5个村在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畜牧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具体数据见下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桑园面积
蚕种发放
桑枝食用菌产值
蚕桑总产值
同比增幅
2008年
1630亩
1378张
9万元
68.3万元
4.1%
2009年
1698亩
1386张
12万元
84.6万元
23.8%
2010年
前10月
1998亩
1496张
16万元
110.62万元
30.0%。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出栏生猪
畜牧业总产值
同比增幅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
2835头
293万元
6.5%
988.9元
2009年
3484头
359万元
22.0%
1211.6元
2010年
前10月
3139头
320万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12.2%
1079.9元
四是劳务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具体数据见统计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务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外出就业人数
劳务总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
1028人
556万元
51.5%
1876元
2009年
1039人
612万元
53.7%
2065元
2010年
前10月
1192人
615万元
55.6%
2075元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动力人口变化情况统计表
时 间
总
人
口
劳
动
力
非劳动力
人 口
外出就业人 口
从事农业生产人数
外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
比例
从事农业生
产人数占总
人数的比例
非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8年
2903
1701
1202
1028
673
35.4%
23.2%
41.4%
2009年
2903
1701
1202
1039
662
35.8%
22.8%
41.4%
2010年
前10月
2903
1701
1202
1192
509
41.1%
17.5%
41.4%
五是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随着农村主导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蚕桑大户、畜牧专业户及农家乐、个体运输户应运而生。这些产业大户带头引进运用新科技,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其中蚕桑和畜牧的人均纯收入近两年增长超过150元。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多方面的原因,我县村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抽样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是主要内因。一是在五个村占农业主导地位的蚕桑和畜牧两个产业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 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和畜牧业占在总收入的比重都低于50%,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还远低于劳务经济的效益,村域经济总量依赖于劳务经济的增长。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五个村有的还未成立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不强,分散的农户经营所占比重大,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游离在产业化经营之外。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还不够强,致使农业生产呈现粗放经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表现为:通村路缺乏项目和资金向组、户延伸,村级水利设施缺乏管理维护、已经损毁的部分缺乏资金恢复,农业机械偏少,除蚕桑外农业很少引进农业新科技。加上调查抽样村中有的由于不是新农村示范村和高效农业示范村,因此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没有新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加上农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增收措施的落实不够。虽然这次调查抽样村的五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目标,如沙河村确定为蚕桑村、永红村确定为旅游村、瓦屋村确定为畜牧村、梧桐村确定为蚕桑村,而且各村的“升级晋档”方案和农民增收规划已经制定,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在由抓示范点向抓示范片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项目少,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专业技术引进、规模化组织生产等方面都缺乏项目资金和人力进行进一步的落实,产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农民增收无明显提高。
4、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新型农技技术的普及不够,农民掌握生产新技术不广泛。二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或筹集资金比较难。部分农户想创办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的计划受到资金的制约难以实现。三是市场服务不到位,“产供销”各个产业链条之间缺乏科学的调控,工业企业没有真正的“反哺”农业。
5、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被调查的这5个村中,在家务农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目前在家专职务农人口中,多数是老人和妇女,缺乏青壮劳力,由于受教育的限制,加上年龄的关系,对科技、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差,创业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也不足。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还不够高,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资金,整合中、省、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对边远山村,在项目等方面适当倾斜,在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时要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帮助边远山村农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为边远山村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县财政部门对村级经费进行“统筹”,即:对村级干部经费直拨,并适当配套小数额的产业发展基金。
2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效益,使产业既增产又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建议产业发展要在“抓点”的同时加大“扩面”的力度,将产业发展“由点向面”扩展,逐步走向由示范点引入园区化,由园区化引入区域化发展的轨迹。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合理调控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之间利益分配,形成城乡一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农业服务体系。要强化组织服务功能,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公司、搭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建议目前要为我县农村蚕桑产业合作社争取收烘经营权,与收烘企业竞争,增加蚕农收入,真正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加大对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加强技能培训,开辟输出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组织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转移就业和提升创业能力。建议要加大在村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农林、蚕桑、畜牧部门在财政预算经费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培训经费,抽调专人,落实专责,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各部门每年到村进行专业培训达到3次以上,对产业大户的入户技术指导不低于大户总数的90%。
2011年3月3日
8.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根据自身优势和潜力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
一是调整城镇及郊区农村经济结构,要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城镇及郊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信息、人才资源丰富,兴办二、三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要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服务实体等多种途径,实现以场地生财、以区位聚财、以服务引财的目的,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
二是调整边远贫困山村经济结构,要突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就当前来说,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好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或者通过招标承包等形式,达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改造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针对农村经济"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可采取返租倒包、合股经营等形式,对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户个人资源重新规划、整理和开发,实施规模和品牌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
9. 小山村的特色产业
小山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渔业,烤烟交售于烟站,渔业交售于冷库。
2010年种植业专、种植业全属村总收入515.61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8.34%。
小山村目前正在发展种植业、渔业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烟后蔬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