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四大板块是什么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❷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同时中国经济地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依据提供的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黔或贵;豫 (2)面积占全国的近一半(49.8%)(或面积广);人口只有全内国的4.0%(或人口少)容,人口密度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地广人稀);2003年,该地带生产总量占全国的3.4%,经济较落后;人均生产总值仅为9168元,远低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但略高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区(或人均生产总值较低) (3)如下表 ![]() ❸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我在香港看到一本书,讲的就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包括最近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等,里面涉及一些政府政治的意识。遗憾的是没有购买。如果楼主需要,我哪天去买了。 ❹ 分析中国当前区域经济特点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9大特点或趋势:第一,地区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第二,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地区城市间的竞争。第三,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今后10年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第四,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将通过资产重组和市场扩张,推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第五,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沿海地区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由于制约中西部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中西部地区难以很快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第六,随着“十五”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的相继完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将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第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阻碍产品和要素区域间流动的障碍将不断被突破,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第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❺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介绍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是指中国的经济布局情况,由于社会的发展根据新的发展内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容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❻ 23: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说法不正确的是( )。 单项选择题 求解 答案D 解析 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祝您成公上岸 ❼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经验 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有哪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区域经济呈现六大态势: ❾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取得了先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国家开始重视区域发展的合理布局,并着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隐性的区域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中部省份经济地位日益边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西部地区的严重落后等[4]。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一五”以来,国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增长战略版图日臻完美。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图5-1)。 图5-1 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示意图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要求,确定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而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发展重点、区域政策等,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地区之间良性互动、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5]。为此,2006年国务院启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1)国家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发挥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 (2)国家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增强产业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逐步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3)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农业主产区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4)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态系统、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生态安全的国家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1300多处国家禁止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二)区域发展前景 1.西部地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国家政治安定、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也符合西部发展的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2008年,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9%,人口占全国的27.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6.4%,原煤产量占全国的44.0%。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确定,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会议明确了西部地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1)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3)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强西部大开发活力。 (4)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2.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促进中部发展的重要举措。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山西6个省。2008年,中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全国的27.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7%,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1.0%,原煤产量占全国的39.0%。 2009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规划提出了2015年总体发展目标和2020年展望目标。规划确定到2015年中部崛起要实现4项目标: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 (1)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后备资源储量。 (3)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4)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构建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5)以“两纵两横”经济带和六大城市群为核心,加快重点地区发展。加快构建沿长江、沿陇海、沿京广和沿京九“两纵两横”经济带,形成支撑中部崛起、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培育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6)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自然保护区、调水工程水源地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7)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3.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南北方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市)。2008年,东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5%,人口占全国的36.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3.9%,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5.7%,原煤产量占全国的9.7%。 东部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在“率先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战略,东部地区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充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角色,发挥领跑作用。2008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勾画出东部地区的未来发展蓝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等。 (1)珠江三角洲地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长江三角洲地区: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3)黄河三角洲地区: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4)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副产品生产基地。东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份。2008年,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8.2%,人口占全国的8.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4.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9%,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2%。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提出了东北地区的发展重点: (1)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 (2)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能源结构。 (5)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 (6)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❿ 为什么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西南的巴蜀之地必须成为一极 山川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一句,最早见于明末欧阳直公的《蜀警录》。原句本是针对明末农民军领袖,荼毒四川甚剧的张献忠而言,但却为后世统治者奉为治国密宝。 首先,关于这一句中的“蜀”地范围,小川需要在这里普及一下。对于现在很多人而言,一提起这个字,大家都能够想到四川。但是在古代蜀地的范围显然不仅仅是当下四川省所辖范围,还要加上现在的直辖市重庆和属于陕西治下的汉中。 那么“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否有历史根据呢?小川举例说明: 天下未乱蜀先乱:东汉末年,刘焉为避世乱而自请益州牧,后以米贼作乱阻断交通为由中断与中央联系,呈半独立状态,甚至私做舆车千余欲称帝,成为三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割据势力。西晋末年虽有“八王之乱”在先,但在晋朝疆域内率先割据称帝的却是在蜀地自立的成汉政权。 天下已治蜀后治:光武平定中原而得陇望蜀,最终消灭公孙述政权实现统一,同样,明太祖在南方歼灭陈友谅与张士诚后命徐达北伐,攻克元都,夺取中原,而后平定四川大夏政权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甚至新中国建立后也是平定大西南才使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彻底失去威胁。 而蜀地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就要数后汉三国年间,在蜀地建立的刘备蜀汉政权。刘备未成事前,曾三顾孔明于茅庐,最终得隆中对,知三分天下之策――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来的事情,我想多数看过《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的朋友,都是了解的,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所以最后的蜀汉,仅守住了益州(蜀地)。但饶是如此,魏蜀吴三国中,势力最小,实力最弱的蜀汉能够与另外两国周旋数十年。最大的依靠,就在于蜀地的地利优势。 远的不说,我们就说距离我们最近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土地,几乎尽数陷于敌手。而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川渝之地,自然就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作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兴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抗战时期,加上出川抗战的川军,总计约350万四川人走上了抗战的战场。也就是说,当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仅有四川等少数几个省份未遭受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但四川却向全国提供了20%的兵源,和50%的钱粮。 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中国已经数十年不曾经历过大的战争。中国的经济与民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这其中,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由分散的区县经济,逐步发展成为以大中型城市和城市群为主驱动力的发展模式。 我们纵观目前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十座城市,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是环渤海的北京、天津;第二是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第三是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第四是中部地区的武汉;第五是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 如果我们再整理一番就会发现,前三种全部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尤其是中国的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一例外位于沿海。沿海地利之便,非常适合发展经济。但同样,由于面朝大海,无险可守,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而言,如果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并不是中国和平稳定了数十年,就表明中国可以高枕无忧,未来永远不会有战事威胁。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问题、印度问题、新疆西藏问题,统统都是中国未来国家安全的隐患。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的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因素,导致战争的发生。 而如果一旦发生战争,毫无疑问,中国东部沿海经济重镇,必然会成为敌人首要攻击的目标。而参考抗日战争时的经验,中国的广大中部、西部腹地,尤其是四面环山的西南腹地,将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国家壁垒。 从这个角度说,国家无论如何都应该重点扶持中国的西南区域,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成渝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因为只有中国的大后方安定、繁荣,这样一来,在遭遇危机与困难时,才可以有备无患,随时切换国家临时政治中心,应对局势与变化。 更为难得是是,川渝之地,人口数量庞大,总数超过一亿人,具备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未来,人口数量将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都有四川盆地之优势,重庆有长江货运之便利,对于承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非常适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件事。从另一层面说,就是易守难攻的代名词。 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