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只有不断的提高生产率,不断的扩大消费市场,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才能更好促进经济持久健康发展。
②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推动社来会发展的根本自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
(2)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展阅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③ 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高中政治
国务院指出,经济发展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通过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旧提法是: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现在也提,新提法与旧提法并不矛盾)
④ 新常态下什么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李佐军谈中国大势·发展动力(24)
李佐军
中国经济正在寻求向新常态过渡的新动力。只要新动力找到,向新常态平稳过渡就基本无忧。长期以来,很多人根据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原理,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复在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上做文章。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只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边短期动力,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大发动机”是近年来笔者根据自己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或“五人理论”,即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对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概括。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与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的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简言之,改革、转型、创新)是基本吻合的。
制度变革即制度改革,这里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则、政府等组织、市场机制、宏观政策等有形制度、文化制度等无形制度,以及各种制度的实施机制。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区域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升级)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信息化等。要素升级与要素投入有区别,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升级则是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质的提升。
为什么“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制度变革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经济发展依赖于企业、创业者、劳动力、地方政府等各个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各个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好的制度设计,好的制度表现为权责清晰、责权利对称、实施机制明确、各方共识度高。长期看,制度是各方反复博弈的结果,好的制度不会自动形成,需要通过社会主导群体良性博弈形成,特别是通过发挥执政者的长期理性和民众的首创精神形成。现实中的制度常常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或者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科学发展的,因此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以使其变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制度变革或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三个方面释放红利或促进经济发展:一是通过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红利;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释放红利;三是通过改善或提升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释放红利。
其次,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性动力。所谓“过程性动力”相当于经济发展的“随行加油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赋予发展动力。结构优化的实质是分工深化,分工深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源泉。对此,亚当·斯密已有充分论证,简单说就是发展取决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分工的深化,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好的制度安排。在斯密看来,好的制度安排就是“看不见的手”,在我们现在看来,好的制度是“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政府)两只手的有效配合,即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结构优化是如何带来经济发展的呢?我们来看看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结构优化的表现。从分工角度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就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从较低效率农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从较低效率工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其结果是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城镇化就是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从较低效率农村向较高效率城镇转移、从较低效率城镇向较高效率城镇转移的过程,其结果也是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区域内不同地区分工协作的深化,进而共同提高效率、实现共同发展。
再次,要素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从两个层面起作用:一个层面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经济发展,如大规模增加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带来经济发展,另一个层面是要素升级(或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或档次)带来经济发展。要素升级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前面已提到的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信息化等。技术进步、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只要想想互联网技术是如何极大地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如何显著地增加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就可以感受到技术进步和信息化的威力。人力资本既包括一般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也包括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提升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和企业家综合能力的提高上,能力的提高无疑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上面分别对“三大发动机”为何是经济发展根本动力进行了简要分析,这还不够,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从最简化的生产函数关系式Q=f(L、K)中,我们也能看到“三大发动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函数关系式左边是产量Q或GDP,相当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右边是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表面看,在这个关系式中找不到“三驾马车”的影子,但细一想就会发现,产量中不能被劳动和资本投入解释的部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隐含在f中,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就是“三大发动机”。而且,要素投入也受“三大发动机”制约,如资本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作为结果必受制度变革、技术进步等的影响。
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三大发动机”并非是完全并行的,其中制度变革是根源性发动机,因为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两大发动机都要受其制约和影响。在好的制度下,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都能得到顺利地推进,反之在不好的制度下,则不能得到顺利地推进。因此,发动“三大发动机”的关键是抓住制度变革这个“牛鼻子”,纲举则目张。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时期,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如何找准新动力又是寻找新动力的关键。找准新动力不能想当然拍脑袋,或仅根据经验进行判断,还要将找新动力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囿于既有的部分理论,将视野局限在需求边短期动力——“三驾马车”上,外需不行了,就扩大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扩大消费,结果是过度依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等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带来了短期立竿见影的增长,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以至于现在不得不花较长的时间对前期刺激政策进行消化,不得不全力应对高房价、高负债、高产能过剩等经济风险。鉴此,当前和今后我们要优先推进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转型,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转向主要依靠“三大发动机”,特别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部署,紧紧抓住全面改革这个“牛鼻子”,推进经济全面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努力使中国经济较快地进入到一个好的新常态中。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社 作者:李佐军 编辑:曹阳
⑤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也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动力作用,就是表现在通过改革开放,破除或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以社会为主体,社会产出价值的能力就是社会生产力。先有了自然存在,再才有了本物种的存在,社会性动物来到世界的那一刻,世界性质里就分化出了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唯一区别就是自然里有了社会性动物。
在本物种的主导下社会产出的一切劳动成果,都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本物种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导者,本物种是社会里的自然,社会的一切都由本物种来掌控,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最终也是由本物种来决定。
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发展来的,自然生产本身可以不因本物种存在而进行,而社会生产却不能不在自然生产的基础上在本物种的作用里进行。
⑥ 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为了生活
⑦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有: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展阅读:
本原性动因:
1、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本原性动因,只是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可能性,但尚未表现为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因为单纯的需要既不能引起对象世界的改变,也不能引起人本身的变化。需要追求实现和满足,但需要不能自我满足。
2、人的需要的对象归根到底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的需要必须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而得到满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化,使自然人化,不断创造着属人的现实世界。
3、也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将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化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内化为主体素质,从而改变着自身的自然,不断实现主体的改造和重塑。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对属人世界的建构、变革和对自身的改造和重塑。
4、表明人类从盲目的自然力量、异己的社会力量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这正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本质表现。物质生产是人的需要与自在自然的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形成、展现和提升的基本途径,是人自身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⑧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容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标准)。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他社会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改革和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力杠杆)
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环节。(历史的火车头)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⑨ 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