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宁波职教中心的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优秀,现有人才群体中,中高级教师比例达到 78% ; 51 名专业教师中有高级技师 5 名,宁波市“首席工人” 2 名, 45 人拥有高级工和技师证书;近 3 年有获全国教学比武一等奖教师 5 名,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教师 1 名,宁波市名教师 1 名,宁波市骨干教师 3 名,城区骨干教师 4 名,市优秀“双师型”教师 3 名,省教坛新秀一等奖 1 名,市教坛新秀一等奖 5 名,市模范班主任 1 名, 1 位老师入选宁波市第三轮“ 4321 人才工程”培养人选。
科研引领,强化技能, 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师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摘得 5 金 4 银,被授予 宁波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 学校连续两届获宁波市 中小学校德育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宁波市德育先进集体; 《职校教师“三格”培养模式研究》获浙江省第三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校被评为 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 。 今天她正致力于优质化、国际化、数字化、法制化为目标的内涵发展,向全国“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迈进。
我们的愿景:让每一位职教中心学生都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人。
我们的精神:激发潜能,成就卓越。
我们的承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门路,创业有本领,发展有基础。
我们的亮点:
优厚的人文积淀,博识怡情的摇篮。学校始创于1957年,1980年在全市率先试办职高班,1996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曾6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多次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是浙江省学分制示范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平安校园”、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市级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
㈡ 蛟川书院的规模力量
介绍
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历史传承悠久,承载镇海梓荫山千年文化积淀,于乾隆八年由罗汉堂改建,次年立碑,十一年二月(1746年)正式落成开课,后易名为鲲池书院。时光荏苒,1998年镇海大成实业公司出资兴办了股份制民办初级中学,命名为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取镇海县城别名“蛟川”之深厚文化底蕴。2001年,书院办学设施进一步完善,扩展为完全中学。2006年,投资1.6亿元的新校区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十年来,书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艺术特色项目学校、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省民办特色学校等,并于2006年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验基地。书院在宁波市乃至浙江省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规模
书院新校区地处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占地33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72000平方米,包括行政楼、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体艺馆、报告厅、食堂、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及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体育场,建筑风格体现出中西合璧,气势恢宏,品格典雅。综合楼内设有计算机房、图书阅览室、舞蹈房、室内球馆、理科实验室、教研活动室、兴趣小组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教室内综合电教、多媒体计算机、校园音响系统、校园网路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平台。09年初中部有教学班级46个,学生2083人;高中部教学班级11个,学生474人。
办学理念
书院自建成以来,秉持“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管理治校、服务兴校”的办学理念,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具有蛟川特色的办学风格。第一,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通过开展业余团校、德育课堂、社会实践、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坚持面向全体,鼓励个性发展。学校坚持“人人都有亮点”的人才观,注重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保证全体学生的成长,同时,广泛开展数学、文学、英语、科学、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余兴趣小组活动,挖掘学生潜力,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第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倡导由教师引导的师生有效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第四,精品化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学校通过规范课堂教学、精选教材和习题、严格控制作业量等措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成才。第五,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优化师资配置,加强师生课堂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小班化教学品牌。第六,保持同新加坡等国的著名中学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为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创造机会。
㈢ 宁波市东恩中学的师资力量
东恩中学创办于1957年,六十年代初由香港著名实业家王宽诚先生捐资重建。截止内到2009年12月,学校拥有54个班容级,2600余名师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学高级教师46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奥数教练、省市教坛新秀、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有近30名教师业已获得了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
㈣ 宁波市第三中学的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33个班级,学生 1400余名,教职员工130人,有省特级教师2名,市专骨干教师4名,中高级教师90人。教师结构属合理,学历层次高,涌现了一批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楷模以及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强,已经连续两届获得宁波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㈤ 宁波赫德学校的师资力量怎么样
这是肯定的啊,赫德外教来自全球各地(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且均拥有各自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中方教学团队由国际或公立学校的优秀骨干教师组成,并邀请特级教师为学术带头人。 每个班级配有一位外籍班主任和一位中方班主任。老师们秉持学生第一的理念,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将“教育塑造人格”的校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㈥ 宁波市李惠利中学的师资力量
学校抄拥有一支素质高、业袭务精、能创新的教师队伍,现有高级教师35人,中级教师34人,中高级教师占70.4%,90多人次获得过特级教师、市名教师、省“2211工程”、市“4321工程”、省市教坛新秀、市学科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及各级各类奖项,承担全国级、省市级课题12个。其中已有多篇专著公开发行。
㈦ 宁波红色力量怎么加入
这个具体也不清楚了,你可以咨询一下知道的人吧。
㈧ 宁波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浙江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法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郑孟状教授为宁波大学副书记、教育部法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青年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民法学科负责人张炳生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联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色专业(法学)负责人、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经济法学科带头人郑曙光教授为第三届浙江省中青年法学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学联合博士生导师。经济法学学术方向负责人蔡先凤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美国佛蒙特大学法学院(VermontLawSchool)访学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法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负责人俞德鹏教授,兼任宁波市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宪法教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法理学法史学研究会副会长。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带头人董茂云教授为宁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原任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法学学科带头人刘满达教授,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贸促会/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宁波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
截止2014年2月,全院共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业教师68人,行政教辅人员19人。专业教师中,法律系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公共管理系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学院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大多获得国内外名牌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多名教师曾出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名校,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此外,宁大法学院还从法学界与法律实务界聘请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教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香港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宪初教授,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孙宪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陈甦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金彭年教授等海内外知名学者。法学院客座教授如应松年、姚建宗、孙南申、常依龄、张少瑜等每年都不定期来院交流。除此之外,每年来法学院做讲座的海内外知名学者更是不计其数,这对于不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健全学生学术人格均不无裨益。
㈨ 宁波大学商学院的师资力量
商学院现有正式在编的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6人;教师中拥专有博士属学位的及在读博士生的近40人。“国际贸易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与体育学院合作建设),“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为浙江省社科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和会计学为宁波大学重点学科。
商学院拥有较好的教学基础设施。学院现有教工资料室和学生图书馆两个信息平台,拥有中外文图书20100余册、专业报刊杂志227种、过刊合订本近3480册。实验室使用面积已达到767.85平方米,能满足3000名学生的教学需求。
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商学院实行了“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按经济类和管理两大类招生,第四学期根据需求分专业;承办了“经济管理类综合基础强化班”,进行具有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开展了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全国“挑战杯”创业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学院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浙江省的2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还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担任相关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