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一战对沙俄经济造成的影响

一战对沙俄经济造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18 15:50:49

㈠ 一战前沙俄的领土范围

1欧洲部分:芬兰 波罗的海三国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波兰 罗马尼亚的部

分领土专

2亚洲部分:波斯 巴尔喀什湖到属今天的中国边疆 外蒙古 黑龙江北岸乌苏里江东

岸的中国领土

3本体部分:今天的俄罗斯

阿拉斯加在19世纪时卖给了美国

㈡ 一战的时候沙俄那么垃圾被的过吊打 为什么20多年后的苏联那么强

苏联的强大来源于权力集中于个人,资源集中在国家所形成的军事实力。在加上漠视生专命的人海战术和钢铁洪属流战术。后来因为过分发展重工业忽略经济发展,官员腐败,搞大清洗,杀害对国家有意见的知识分子,在加上在德国抢来的技术老本吃完了,没钱没技术搞内耗就肯定衰落了

㈢ 在一战中,为何沙俄如此不堪一击

在一战中,沙俄如此不堪一击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沙俄国力并不雄厚,经济实力、交通能力都很差,而且当时沙俄军队的装备以及士兵的素质也是相当的差,当时的沙俄,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大多都贪图享乐,已经逐渐失去了沙俄人最初的那股血性。除此之外,沙俄的军队数量虽然比较庞大,不过它的后勤总是跟不上前线部队的需要,这也是当时的沙俄不堪一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交通往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也是在战争时期的前线士兵的命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和法国人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己的铁路向前线派遣大型作战军团,而沙俄因为没有交通优势,所以导致它的军队错失了许多良机。

㈣ 一战沙俄经济,当时的卢布购买力如何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来历与含义 瑞典学派(The Swedish School)又称北欧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斯德哥尔摩大学为主要阵地,故又称为斯哥尔摩学派。这个学派形成于本世纪20-30年代,战后又有很大发展。其中在西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有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等等。[注1] 卡塞尔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由于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与该国通货膨胀率和物价的变动有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汇率将随通货膨胀率与物价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论,实际是关于如何决定浮动汇率的理论,而非固定汇率的决定理论。[注2] 我们认为,购买力平价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首先,它是换算各国有关经济指标的一个较好的工具,即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汇率来换算各国有关同一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可以避免按现行国际市场的实际汇率来换算对实际经济水平的歪曲。因为一国经济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是以该国所拥有的实物产量的多少来决定的。当以货币购买力平价为基础所换算出来的某一经济总量指标,自然就能较好地反映一国所拥有的经济实物量的多少。而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由于要受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撒谎能够供求关系和外贸商品、劳务的价格波动与偏离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与以购买力平价来决定的汇率往往有忽高忽低的差异,以致会扭曲各国的实际经济水平。所以在比较各国经济水平时,用购买力平价的汇率来换算比用实际汇率来换算更为科学、可靠。[注3] 其次,它可以作为国家衡量和调节一国货币的现行实际汇率的重要尺度和依据。因为购买力平价的汇率既然反映了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水平,实际便确定了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乃是以此均衡汇率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以购买力平价汇率为尺度去与现行实际汇率进行比较,便可发现后者偏离正常均衡汇率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注4]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缺陷 但是,购买力平价论却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它在现实操作上较为困难,实用性有限。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可以有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形式。就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而言,由于它是以两国货币在同一时期各自在国内购买力水平之比来决定的,因而要受两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然而这所谓物价水平,究竟是以什么物价为依据,是以批发价为依据呢,还是以零售价为依据?等等,就是难以确定的问题;就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而言,由于它是以某一基期的汇率为依据而计算出来的报告期的汇率,应选择哪一个时点为基期来计算基期汇率就难以确定。如果基期选择不当,则会对当前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的确定发生系统的偏差。[注5]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还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 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购买力平价理论缺少事实依据来证明其有效性。90年代之后, 此理论似乎只适用于长周期(3-5年)。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价格最终向平价靠拢。[注6] 三、浅谈理解“人民币购买力”的普遍误区 应当注意,“人民币购买力”所对比的“购买力”的商品,是投入国际市场交换的一篮子商品,或者称做“可贸易商品”。 “人民币购买力”项下,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化,国际资本唤醒内地沉睡的乡村牧歌,中国投入国际交换的商品前赴后继源源不绝,这是后起农业国工业化进程的铁的力量。有庞大的后继新鲜血液廉价“购买力”商品补充到“人民币购买力”篮子里边去,“人民币购买力”受压,暂时没有升值的条件。 当内地资源的商品化程度比较充分,当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已混为一体,此时“人民币购买力”已充分反映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比较优势,到那时,“人民币购买力”不再有后继资源支撑,人民币购买力与国际接轨——此时,汇率从指导生产的商品交换率指标转为指导资本流动的利率指标。 中国股市供应量有两个口径,流通量(流通股)与总量(流通股+法人股+国家股)。当期股市价格由流通股供求关系生成,法人股、国家股在后面压盘。请问:讨论股市长期价格,是看流通量还是总量? 中国商品国际现有流通量生成现有汇率价格,源源不断投入国际大循环的内地资源(廉价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请问:人民币购买力怎么涨? 国家股没消化完,股市没有涨的道理,同理,内地资源尚未充分投入国际大循环,人民币购买力岂有涨的道理。 四、我国转向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购买力平价的长期走向 在一国转向外向型经济和实行面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如果采用市场规律在决定汇率,则本币相对于外币的价值就很可能偏离购买力平价(PPP)的尺度。一般来说是本国货币先要贬值,比购买力平价显得低一些,这个现象往往是与国内生产结构及国际市场结构相联系。均衡汇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是“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比价关系。由于经济转轨初期有相当多的国内产品因不符合国际规格和质量要求而不能参加贸易,所以就有可能暂时使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偏离得更远些。随着“可贸易商品”的比重增加和单位产品创汇率的提高,比价关系也随之变动,均横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就会再度接近。[注7] 上述经验在国际上有不少例子。道奇计划后日本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早期出口纺织品比较多,后来出口低档的家用电器,高档市场还被欧洲和美国占据。随后日本变成了高档家用电器和耐用品的赢家,这时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这一过程说明了汇率和出口产品的市场价格有关。[注8] 我国台湾省在经济起飞时汇率改革也相当重要。。。。。。随着“可贸易商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国民经济中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变成“可贸易”的商品。这对本币的相对币值产生了明显的作用。[注9]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阶段:在今后若干年内将出现明显的产品档次升高,在国际市场上会有很多低档产品上升到中档产品。中国非常大,沿海地区产品档次提高后,不一定把低档产品的市场让给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相当一部分生产会转到内地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就是说我们有可能同时出口不同档次的产品,低档产品市场也并没有轻易转让出去。总之,可贸易商品的比重加大,档次提高,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的比价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可能带来本币的升值。我们不能因为转变初期实际均衡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脱节(低汇率),就认为是不符合价值规律了。

㈤ 为什么沙俄一战时期不堪一击,苏联却在二战所向披靡

沙俄在一战时,被称为世界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其工业生产水平低,社会组织动员效率也不高。法国和俄国结盟,规定两国一旦收到攻击,另一方需要即时发起攻势,并对投入军队数量作了规定,法国是130万,俄国是70万到80万。
俄国的主要战场方向在欧洲,且人口达到1.7亿,但是考虑到俄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实力,也没有太指望指望俄国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国的想法是,俄国在东线尽力拖住德军就好,等待英法联军在西线的胜利。

俄国最大的优势是国土纵深,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在遇到俄国的广袤土地时,其在欧洲进行的战场规则就会完全失效。欧洲社会发展水平高,路网发达,而俄国境内都是乡下土路,一到下雨,连机动兵力都无法派出,进攻速度被迟滞,紧接而来的就是脆弱补给辎重线。
俄国最大的劣势是国内政局不稳,革命党收到了德国的资金支持,蠢蠢欲动,而且国内民族众多,沙俄还没有时间去把新占领的土地都给消化掉。一旦大军倾巢而出,社会控制力度减弱,极容易造成内乱。

一战时俄国面临的德国是其综合军事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德国隐忍发奋图强20年,称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陆军和海军实力都很可观。在西线,英法联军拼尽全力,仍不能占到一点便宜。自1917年后,法国已经差点亡国,组织不起任何一场大型的攻势了,完全是靠着英国在撑。在东线,德国仅用百分之十的兵力,就将俄军逐出了东普鲁士,后期德军腾出空来,更是把俄军赶出了乌克兰。到1918年德国投降前半年,英法都已筋疲力尽,认为德军也将如此时,德军又发起了春季攻势,这给了英法美联军极大的震撼。
所以,俄国在一战,是用俄国最弱时对抗德国最强时,表现就是不堪一击。

到了二战时,已经变身为苏联的俄国,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亿人口,世界第二的工业产值,500多万常备军,独裁体制,实力早已与一战时不可同日而语。苏联在西方没有闲着,北上打芬兰,南边打罗马尼亚,中间打波兰,几年时间,将国土纵深往西方推进了200公里。
德国已经不是一战时的德国了,在凡尔赛被肢解后的德国只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和人口,军队是在二战前几年武装起来的,军事工业依然强大,但是海军已经没落,不能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所以,一方实力上涨,一方实力下降,是德国和俄国二战前的整体态势。但德国胜在军事理论先进,一波流的闪电战打的苏联内出血,差点死在手术台,靠着美国的输血勉强缓过来。德国在攻入到苏联境内时,发现苏联的土地道路情况太差劲,跟之前的调查报告不相符,火车和汽车机动都很困难,雨季麻烦,冬季更难熬。

㈥ 一战的俄国和奥匈帝国是打酱油的吗

一战欧陆除了没参战的都不是在打酱油
沙俄:主要战区在西线(对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第二战区在高加索(对奥斯曼)。一战俄国很玩命的,而且实际上俄国打的不想一般人想的打的很惨,除了坦能堡战役和克伦斯基攻势是大败,勃鲁西洛夫攻势是大胜外,一战东线一般就是你给我一拳我还你一巴掌。沙俄一战的问题是工业不行,本身就是个农业国,家底不支持他参加世界大战,后勤跟不上,比如勃鲁西洛夫攻势,第一天就打光了三天的炮弹,而俄军又一直采取攻势,军官们冷眼旁观同僚单独作战,导致俄军战绩不佳。最后列宁看出来了,老百姓实在不想打了,十月革命爆发了。列宁顶着卖国的骂名退出一战。
奥匈帝国:主战区在东线(对俄国),第二战区在亚平宁(对意大利)。奥匈帝国在一战表现确实不好,但说拖了德军的后腿……当时几乎半个欧洲在和同盟国干仗,德国的主要殖民地非洲几乎打翻天了,亚洲日本也跟他撕逼本身就是大逆风局势。黑奥匈的表现我只能问他你了解黑黄攻势 加利西亚战役 波兰战役 卡波雷托战役 伊松佐河战役等等一系列奥匈参加的战役吗?奥匈帝国的炮兵部队在当时的欧洲都是排的上号的,黑奥匈有意思?奥匈真正的问题还是那个老话,多民族国家渴望获得真正的独立,比如帝国的二元组成者匈牙利,帝国主工业区捷克,引发这场大战的帝国控制下的南斯拉夫各族,都想独立。有个关于奥匈帝国的笑话,奥地利将军下令冲锋,匈牙利兵问旁边的捷克兵将军说的啥?捷克兵又问了问克罗地亚兵,克罗地亚兵想了想说将军说撤退。这当然夸张了,但也表现出奥匈军队当时的问题,所以奥匈边防部队打的一直比奥匈国防军好,至少大家说什么听得懂。最后奥皇也看出来了,帝国打不动了,想和协约国单独停战,事情败露,德国为了保住东线进军奥匈,绑了当时负责停战的奥匈官员并架空了奥匈,奥匈就这样被德国绑架,直到最后迎来了早该来的自爆。
最后您一直问得意大利和土耳其
意大利主战场东线对奥匈,第二战区地中海―北非对阵奥斯曼,怎么说呢,意大利就是个次强,包括二战,你让他和当时的列强(奥匈帝国军队当时属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那肯定比不过啊,但伊松佐河战线和北非战线牵制住了奥匈帝国的部分精力,说白话意大利一战就是辅助,你们大杀特杀,我团战控制做视野保主力(法国)。一战结束,英法黑吃黑吃掉了意大利大部分战利品(之前说好割给意大利的领土),使意大利大失所望,国内不满情绪上升,最后经济危机时墨索里尼上台提出意大利自己拿回自己的战利品。
奥斯曼:主战区在高加索对俄国,没有副战区(摊子铺的太大导致四处打仗)。奥斯曼一战是真的没法黑,对比同是病夫的中国,奥斯曼打的相当不错,比如加利波里战役阻挡英军,比如卡塔之围(国外有人认为这是协约国最大的失败),由于地理问题又始终阻断着英法对俄国的援助。不过奥斯曼的情况更严重,他相当于沙俄和奥匈问题合到一起,本身就是被种族主义者亲德分子和英国裹挟进战争的,国内阿拉伯起义不断(然后亚美尼亚人躺枪),打成这样不错了。最后国内外矛盾使奥斯曼承认战败,签了割地赔款的条约。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为了建立一个大希腊王国,在协约国的支持下进军土耳其,最后被凯末尔打败重新签条约,国土变成现在这样了

㈦ 沙俄参加一战的原因是什么

战争抄刚爆发时,除了布尔什维克以外,俄国国内舆论都支持参战,认为这是“保卫祖国”的战斗。直到后来俄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国内矛盾才激化。俄国自摆脱蒙古人统治以来,一直企图消灭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以证明自己确实是罗马帝国和东正教的正统继承者,同时将黑海变做自己的内湖,控制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获得南方不受限制的出海口。而在一战中,土耳其恰好属于同盟国一方,与沙俄所属的协约国为敌,这就给沙皇政府提供了一个在盟友帮助下“合法”征服土耳其的绝好借口,同时还有机会“收复”易北河以东古代斯拉夫人的土地,因此,它必然会选择参战。只不过强大的德国牵制了俄军主力,使其无法全力南下进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㈧ 一战前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吗

是。
一战发生于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其间俄国发生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后成立了社会主义性版质的苏维埃权俄国。而在这以前(准确的说是二月革命以前)的俄国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1721年至1917年)。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改革后的沙俄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当然,沙俄的帝国主义有其特殊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这一是指反动统治力量脆弱,国内各种矛盾尖锐;二是说这个国家革命力量强大。政治体制上的沙皇专制制度使沙俄的资本主义有着较大的封建色彩,但本质上确实是资本主义性质。

㈨ 一战沙俄为什么被帝德打的这么惨

俄国当时现代化程度不够,其综合国力也不强,军队组织形式落后,将领总体上素质一般,回不足以支撑一场现答代化的国际大战。反观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时贵为世界第二强国,统一战争时打三次大仗赢三仗,其所创立的总参谋部制度是最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制度,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军官团,国力雄厚,军力强大,综合作战能力首屈一指。就军事素质而言,德军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无敌于天下,当时的俄国与德国相差不止一个档次

㈩ 俄国在一战中做了什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俄国加入英法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大战后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俄国长达长达三百多年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并且大肆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状态。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917年11月7日晚9时45分,随着停泊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附近的军舰“阿芙乐尔”号的几声炮响,起义军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发起了总攻。最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10)一战对沙俄经济造成的影响扩展阅读:

俄国在一战中的重要战役

当一战进行到1916年时,作为协约国东线主力的俄国已经筋疲力尽,在同盟国的轮番打击下,俄国损失大量兵力和大片国土,只是仗着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勉力维持。鉴于无法在短期内击败俄国,同盟国盟主德国决定把兵力集中到西线,企图先打败法国,再来收拾孤零零的俄国。于是在同年2月,德军发动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令法军损失惨重。

命悬一线的法国请求俄国在东线发动进攻,迫使德国分兵。由于法国是俄国最大的资金和军火提供者,沙皇尼古拉二世同意了对方的请求,但俄国将军们却极力反对,因为俄军战斗力低下,主动进攻总是“损失很大,收获很小”,俄德两军的伤亡比基本处在5:1的水平。

为了镇住持反对意见的将领,尼古拉二世把总参谋长布鲁西洛夫派到前线,兼任实力最强的俄国西南方面军的司令。经过一番分析,布鲁西洛夫决定不向德军进攻,而是集中兵力打击德国盟友奥匈帝国。

布鲁西洛夫改变老套的“侧翼迂回,一个主攻方向进攻”的打法,推出“多点进攻,一点主打”战术,即在宽广战线上用一个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再让其他几批部队在各自选好的地段同时进攻,从而迷惑敌军,分散其兵力,达成进攻目的。

当时,俄国西南方面军下辖第8、11、7、9集团军,布鲁西洛夫将主要突击任务交给第8集团军,同时命令其他集团军自行选定多个突破地段,立即着手在这些地段上展开土工作业。这样,整个方面军同时在20至30处开始进攻准备,使奥军无法判断出其主要突击方向。

当时,布鲁西洛夫的四个集团军拥有40个步兵师和15个骑兵师,共有步兵57万人,骑兵6万人,火炮1938门;对面的奥军则拥有39个步兵师及10个骑兵师,共有步兵45万人,骑兵3万人,火炮1846门。虽然俄军兵力占优,但优势并不大,按照当时的主流观点,俄军根本无力突破奥匈军队的大纵深防线。

阅读全文

与一战对沙俄经济造成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