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儒家思想对日本和韩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帮助日本经济腾飞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到90年代间,东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谓是群星璀璨,其中最为耀眼的恐怕就是从一片废墟到现代化经济大国的日本了。日本之所以能在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奇迹的背后有着很多因素,比如教育的发展,日本的大学数量几乎相当于西欧各国大学数量之和;科技进步,日本人虽不善长或无心从事理论上的突破创新,但他们在吸收和改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似乎的确有某种天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也得益于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列车;高储蓄率,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促进了资本的迅速积累等等。但在这里,我主要想从文化方面来解释。
当然支持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是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精神是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其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则是日本的民族的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是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其创新精神也源自于民族精神: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吸收各民族之长,以创新求求生存,这样的创新体现在管理上,将企业主的利益与雇佣者的利益统一起来,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支持日本企业文化的有三大民族心理。1、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基于传统的生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功者、崇拜强者、能者,而鄙视弱者和无能者,这与他们骨子里的耻感文化有关,即依附于群体的特性。2、务实心理。亦基于传统生存的危机意识,日本人特别地务实。他们不喜欢幻梦式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实证的思维方式。3、“忠”的心理。“忠”:现代的日本人已把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往往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节俭观念、重智意识、实用思想等也应运而生。然而这些并未形成理论体系,外来的儒家文化则恰好基本适应了这些思想,于是为日本人所接受并奉为真理。
⑵ 儒家文化对于韩国的影响等级制度属于儒家文化吗
中国文化对于东亚邻国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封建时期的朝鲜王朝也非常推崇中国文内化!容
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之中,特别是对中国的儒家文化是推崇备至的。
因为他们认为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符合朝鲜王朝贵族的利益。
他们认为以儒家的仁义道德来约束臣民,才能保证他们的江山永固!
... ...
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制度在韩国已发展为他们特有的等级制度。
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
呵呵...
⑶ 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韩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李敦球自古以来,朝鲜的思想、文化同儒家专学说有着极属其密切的亲缘关系。经过两千年的漫长岁月,儒学思想逐步影响到朝鲜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其传统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已成为朝鲜民族思想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虽然随着李朝的衰亡,儒学思想在朝鲜一时衰落,但它潜在的超凡智慧和博深的哲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的结晶,传统的力量不管你承认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儒学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儒学文化圈诸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并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⑷ 日本被儒家影响深吗和韩国相比,哪个被儒家文化影响更深
对日本有一定影响,主要是唐朝时代的影响,之后就是日本本土自身的改良
,如武士道精神受和儒家忠君思想有关联,近现代以来日本更加受西方思想影响,儒家影响并不深了
韩国作为属国影响更久
⑸ 儒家哪些思想对当代韩国产生积极影响!!急!!
道家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公元2世纪至10世纪,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所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对普通人来说,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他们的处世方法;对文人来说,年轻得志时学习孔孟,遇到乱世或未得到重视时就隐居起来研究老庄,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历代统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来治国安邦。但到了近代,这种影响力却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与此相反,由于韩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崇儒贬道,所以道家的影响乏善可陈,但到了20世纪,道家对韩国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韩国学者层出不穷,而且道家思想开始对韩国社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长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金溶沃,2001年在韩国教育电视台连续做了56次的长篇演讲,以老庄思想阐释韩国当代社会问题,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称为“金容沃之风”。韩国外交家官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联合国秘书长时,也曾引用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来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
比起越南和韩国,道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长期传播和沈淀,已经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著名学者福永光司甚至认为:“国学(指日本本国文化,非儒学)和老庄哲学具有共通性。”有资料表明,早在6世纪中叶,老庄思想就和汉译的佛教经典一起传入日本。7世纪中叶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的“17条宪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户时代道家思想开始在日本普及,不但产生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注释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通俗读物。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如本居宣长、安藤昌益等人,已经将道家思想溶于自已理论体系之中,并以道家为理论依据,展开了对儒家及其传统社会的批判。同时,随着町人经济的崛起,海保青陵和石田梅岩等人充分吸收道家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这为兰学和其他西方思想的引进打下了基础,维新变法以后,日本学者又大量借用道家术语翻译西方著作,同时道家思想还成为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 、夏目漱石、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学者思想灵感的来源之一,1935年,日本学者冈田茂吉还借鉴道家思想,提出了风靡全球的自然农法。如今的日本,对道家思想的热情不减,许多日本学者对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业家也把《道德经》作为必备读物,并充分借鉴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创立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学说,而号称日本当代“老子”的加岛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亲切的语言,叙说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亲身感受,首发两个月,各大书店纷纷脱销,竟然成为同类专著的佼佼者。
⑹ 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
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日前,记者到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进行采访。“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在两次“文化对决”中,儒教使韩国受益
在韩国历史上,儒教曾与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现代的“欧美文化”进行过两次“对决”。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35年的殖民统治中,日本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要求当地人全体学日语、“改姓更名”、崇拜日本天皇,这反复冲击着当地人的精神家园。为反抗“殖民文化”,有识之士举起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旗,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马上席卷了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正是在这一儒家思想的鼓舞下,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人民掀起了全国性的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独立运动”,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5年以后,随着美军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儒教在韩国迎来了与“欧美文化”的尖锐对立。在这次“对决”中,韩国借鉴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观,在大力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尽量摒弃西方文化中个人至上、金钱万能、人情淡薄等弊病,倡导儒教的敬业乐群精神,创造了家庭和谐稳定、道德风气良好的社会。韩国把孔子尊为“万师之表”,并每年举行纪念孔子的“释典大祭”,正是缘于儒学对韩国作出的贡献。
从小进行儒教道德教育和熏陶
不可否认,在现代韩国社会,昔日儒教的统治地位正在受到严峻挑战。韩国为继承传统,传承儒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教育入手已成为其成功的根本。1960年以来,韩国为传承儒教,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
韩国小学道德伦理教育的科目名为《正经的生活之道》。在这一科目中,设有“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三大部分。“个人生活”中,主要进行“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的教育。“社会生活”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以及公正”教育。在“国家生活”中,向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即爱国家———忠诚、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爱人类。
中学道德伦理教育科目中,分初中“道德”科目和高中“国民伦理”科目。初中道德科目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它以家庭内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起点,提倡学生之间相敬互爱和协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敬老孝亲思想。在高中的“国民伦理”科目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诚”与“敬”的修养以及“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教育。
大学里设“国民伦理”科目,过去是必修课,现改为选修课。科目中设有“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儒学部分)”、“实学思想”、“近代化与开化思想”等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吸收近代科学技术与自立自主意识结合起来,奠定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基础。
韩国著名儒教学者宋荣陪认为,当代多元价值社会面临价值混乱的危机,使个人在做人处事上难以找到标准的生活规范,在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传统的儒家伦理仍然具有现代意义。韩国把儒家伦理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儒家的性本善论,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道德意义。提醒人们不要为追求物质文明而忘掉人性的尊严。韩国最近有不少高官因涉嫌腐败而跳江自杀,自杀后社会还为其举行隆重葬礼。不少人觉得纳闷,问其原因,原来是犯罪嫌疑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人性,没有脸面再活在世上,自杀是对人性尊严的反思。二、儒家的“君子”与“推己及人”思想,明确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利己主义丛生的现代社会里,两者均不可偏废。三、儒家的家庭伦理,如夫妻之间的相敬互爱,父子之间的仁慈孝顺,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尽管现代家庭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同居共处,但和睦温暖的家庭仍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极为重要。
“文化立国”与“孝子产业”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认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过后,开始显露出一系列弊端,为探索和创建新文化,不仅要挖掘儒教等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997年韩国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随后陆续对《演出法》、《唱片录像及游戏制品法》进行修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韩国仅在2002年就向文化产业提供了5000亿韩元的资金(约4.5亿美元)。
韩国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新路。韩国电视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见长,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剧中的情节之所以让人感动、产生共鸣,其灵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不久前,记者与一位韩国朋友聊天谈起电视剧。他说,有一次到中国出差,看了一部关于爱情的电视剧,使他迷惑不解的是,剧中出现的第三者,不仅没有破坏他人家庭的羞耻感,反而感到自豪。在书店里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一些描写“一夜情”的书竟然排在前几位。他说,在韩国也有反映第三者的作品,但这种人受到社会的鄙视,根本不敢嚣张,“你们可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颓废文化的入侵啊!”
以儒教文化为背景的韩国文化产业近几年喜获丰收。韩国电影异军突起,《共同警备区》、《我的野蛮女友》、《实尾岛》等作品,在韩国的上座率远远超过了欧美大片,甚至给亚洲电影市场也带来了巨大冲击。有人预计,韩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出口创汇很快将超过汽车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在世界的占有率节节上升,其“天堂”、“传奇”、“千年”等游戏也处处可以看到儒教伦理的影子。有趣的是,韩国把这些出口创汇的文化产业均称为“孝子产业”。儒教的“孝”在韩国已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目前,韩国已计划到2007年,把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5%,使韩国进入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的行列。
1.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认为人类社会靠的是有社会组织的群体力量,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整体高于个人,个人应倡导“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2]的整体主义原则。在韩国企业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是一个道德原则,在强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同时,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儒家文化从人的群体性出发,主张和为贵,“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3]它要求人们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外平成”[4]的“五典”维持企业成员之间的和谐,以“礼”和“仁”来协调公共人际关系,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因此韩国企业文化不强调个人主义,注重群体和谐、关心人、敬业乐群、勤奋和谐、互相合作、上下同心等等。
另外,韩国曾是以种植稻米为主的农业国,“稻耕文化”孕育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共同体意识。企业作为传统家庭的变形与扩大,构成了新的共同体,这一点也对形成和衷共济的团队文化起到了一定影响。
2.家长权威的从属关系
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将其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三纲五常”的核心是“君为臣纲”,即“忠君”,是封建传统阶级意识的“至理”,强调下级对上级绝对的忠诚和服从。因此,韩国企业中对经营业主的尊敬和对上司的服从被评价为美德,同时经营业主和上司以权威和慈爱带动着员工和下属。这些反映了儒教社会的两面性存续要素即权威与和睦。同时,在君师父一体的传统理念中,通过对君师父的人伦性礼仪和义务的忠实履行来达到三者间的均衡,但实际上人们在忠孝间更倾向于后者,将孝评价为优先价值,这在近代以后对韩国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另外,在韩国家庭里,父亲作为家庭的长辈,要成为夫人和子女效仿的典范,并以其权威来治家。而韩国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企业创始人非常重视家庭的血缘关系,认为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能够帮助自己巩固企业,所以在韩国企业主多为家长,企业管理者多为亲属。于是,家庭中家长式的权威管理被传递到企业中去,形成了下属必须服从上级的垂直式从属关系和服从意识。
3.务实勤勉的劳动意识
儒家教育思想推崇“名必有实,事必有功”[6]的务实作风和“克勤于邦,克俭于家”[7]的勤勉态度,主张要“谨于言而慎于行”。[8]在儒学基础上形成的实学更是保留了这种思想,实学主张面向现实,不尚空谈,在儒学和性理学的基础上寻求更加切合现实的实际性,提出务实踏实和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和生活观。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诞生了“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是改善农民生活和在农民中提倡新的劳动道德的全国性运动的一部分,其指导方针概括为‘勤奋、自立和合作’这样一个口号。”[9]不管是传统思想还是现实运动都折射出韩国国民务实勤勉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
另外,韩国的企业多为私人创办,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历过白手起家、历经磨难、顽强拼搏、创造巨额财富的实践活动,而且由于韩国民族在历史上一直背受欺压,所以韩国人又有着振兴本民族的民族志向。吃苦耐劳、勤勉敬业的传统美德,与振兴经济、效忠祖国之志相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创业者的奋斗史深深地激励着企业的后来人。于是,在韩国就形成了务实勤勉的劳动意识和工作风格。
4.重教尚贤的人才观念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韩国民众也具有重视教育和人才的传统。中古以前的孔子在韩国更多地是作为教育圣人的形象,古代韩国人接受了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0]“学而优则仕”[11]等思想,主要在人性伦理上重视对人的教育,他们视受教育高低与否来论人的高下。儒家重视教育,更重视学习,把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直接联系起来。在学习化时代的今天来理解儒家的这种思想,就是将学习放在首位,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付诸实践。
新儒教伦理强调人的学习、修养和教育,强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赋予了极高的价值。接受过良好教育是通向较高社会地位的途径,全社会都形成了尊师重教、崇尚人才的风气,在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录用新职员时,非常注重学历,高学历意味着良好的资质,能获得较高职位。并且十分推崇终生学习的思想,十分重视员工的在职培训,使企业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才第一”的思想渗透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凝练成一种向上的企业精神,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才使员工有了一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思想,已成为韩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⑺ 韩国为什么受儒家学说影响
首先韩复国离中国比较近。中制国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是处于绝对领先地。而韩国当时的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当中国的儒家文化进入韩国的时候,对韩国产生了绝对的影响力。中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传到了韩国。所以说韩国受儒家学说影响。
⑻ 中国儒家文化为什么只影响了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小国呢
首先看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分布,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一种文化是一种文明,文明像射线一样向四周辐射。
中国的东边是海,能传播的只有韩国和日本,在封建时代,还没有能力把文明传到美洲去。
向北,有蒙古和沙俄,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依赖于安居定业的农耕文明,而对于蒙古这样的游牧文明他们想学习可是没办法用,所以有了历史上北魏、辽、元、清等游牧民族的统治,其实那也是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文化的过程。
在现在的俄罗斯国土的北亚部分,曾经有150多玩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中国,另外的是天寒地冻无法生存的无人区。所以不存在影响。
向南,曾经东南亚地区很多国家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只是到了近代,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和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征就少了中国文化的色彩,更多的被临近的印度文明笼罩。
向西,看中国的地图,雄鸡的尾巴很大很漂亮吧,这些都是儒家文化渗透的结果啊,你是说哈萨克斯坦那一边的中东地区么?我有提及儒家文化不能缺失的基础是农耕文明,在中东地区,由于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文明是迁徙的游牧文明,所以对他们不适用。
中国儒家文化最最强盛的时期其实不是现在,汉、唐、宋、元,你可以看看元朝中国的疆土,占亚欧大陆的3/5吧,近代由于清朝闭关锁国,中国没能更上时代的脚步,西方先进文化的殖民性后来居上,所以儒家文化之影响了韩国、日本这样的小国。
⑼ 对韩国人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
应该是儒家思想~来~
中国的自“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到各意识形态领域,而且还影响到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国家.韩国的“身土不二”观念,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展开.“身土不二”是韩国医学家许浚在1610年完成的医学名著《东医宝鉴》提出的.它的意思是:人身和土是不能分离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长出的东西,如果适应环境,就会身体健康.“身土不二”说明了人和环境互相依托的辩证关系,当环境遭受破坏以后,人类自身也会受到影响.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民间组织“韩国农协”把它作为口号,号召国民消费本国的农产品,意为“韩国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最适合韩国人的体质”,韩国人应该吃韩国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当然,他们推而广之,在对待其他商品上也要求做到“身土不二”,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而韩国人“身土不二”的观念中更为重视的是保护有限的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