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苏联经济发展的阶段

苏联经济发展的阶段

发布时间:2020-12-17 22:37:34

Ⅰ 苏联冷战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一,冷战的事实出发时间应为朝鲜战争后第二年年底第三年年初,也就是说版,苏联已经完成了第四权个五年计划。
第二,苏联的工业成长率是以损失农业为前提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并不具备绝对代表性;
第三,美国当时尚在重整太平洋战区军备的泥潭,虽然未伤筋动骨,但是却极大的挫伤了美军士气,国内反战力量和新兴的监控力量在博弈,所以美国的工业成长率也不具备完整的绝对代表性。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美苏两国当时都持保密或者不透明的政策,所以不具备完整的可对比度。

Ⅱ 苏联二战后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概演变过程【会加悬赏分】

斯大林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一切都是国家计划,也就是高度的计划经济,不允专许存在私有,完全抛属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美和欧洲状态肯定是敌视,因为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已经失败,面对资本主义国家,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价值观等问题上都存在不通。
赫鲁晓夫对经济是没有改变原有的体制,对原有体制进行小修小补,例如发展农业等等,对美和欧洲的态度同上没有发生改变。
勃列日涅夫是发展农业、工业,使苏联社会经济极大的进步,但是在后期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时致使苏联的国家经济滑步,态度同上。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进行政治改革,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开放自由市场,政治实行多党制,对美和欧洲态度发生转变,转向合作,最后在819事件后苏联解体

希望采纳,手打着累啊

Ⅲ 苏联的经济体制是怎样发展的

主要分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列宁时期并没有实行彻底的计划经济,苏联的民内营经济得到了一容定的发展经济还算比较健康的,列宁认为要想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必须得到充分发展,而苏联远远落后于欧洲,所以生产力 还不足以支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缓慢的和渐进的,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以及西方列强的挑战和绞杀,无疑是没有太长的时间可以和平发展的,于是斯大林上台以后就推行了计划经济,也叫战时经济整个国家机器全面介入经济运行,一切为军事服务,以抵御反抗军事威胁为核心。所以重工业就成了苏联的核心基础,后来就如楼上所言

Ⅳ 苏联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些变化与发展

苏联的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而且与领导人密切相关。
1,列宁时期。国内战争期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顾名思义了。后来由于不适应生产力,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和小型私有企业存在,还鼓励外国资本投资。
2,斯大林时期。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并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后的经济改革。这部分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为主。赫鲁晓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所放松,但没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早期积极经济改革,但后来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拖垮了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太大,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苏联解体。

Ⅳ 十月革命后至解体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

1,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唯埃俄国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1924至1941年二战前,以斯大林为为首.实行两个5年经济计化政策,在全国各地建设5000多个重工企业为目标,两个5年计化的实现,经济为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41至1945年苏联经过漫长4年终于打败德国法西斯.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复国家的巨大战争创伤,修建校设.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成,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53年后有赫晓鲁夫挡任苏联最高统帅.为对抗美国,实饰同美国军备.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月球. 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在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1956年获得丰收,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苏联人对设备完善的住宅的需求将基本上得到满足;繁重的体力劳动将消灭,苏联将成为工作日最短的国家。

Ⅵ 苏联的经济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 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由于占农业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的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 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 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 31.3%。能源生产由 50 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 60 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 43.4%,天然气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 年全国煤炭产量 7.12 亿吨,其中硬煤占 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7.7% 和 20.5%。
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产量的 74.2% 和消费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北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 个地区。1984 年全国原油产量 6.13 亿吨,天然气产量 5874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 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 48 亿吨(1980年),天然气 17.1 万亿立方米(1976年),分别占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 46% 和 68%。
苏联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化学化的方针以来,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机械工业。1984 年化肥产量为 3080.8 万吨(按有效成分计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纯碱、合成橡胶产量仅次于美国。但有机合成工业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均落后于美国、日本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
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 60% 以上,1984 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苏联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 年,粮食产量为 2.114 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 10.9%,仅次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 8331 万吨,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 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 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类产量为 1920 万吨,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 10595 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 465.6 万吨,次于中国和美国,也居世界之三。
苏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 0.86 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场为 1.41 公顷,比世界人均数多 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 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
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晶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 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苏联的国庆节就是“十月革命节”11 月 7 日 ,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的阅兵式最具历史性。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24 周年。
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

Ⅶ 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工业消费资料生产指的是轻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资料生产指的是重工业,轻工业尤其是农业发展极为缓慢,重工业发展迅速,出现农轻重比例失调和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有直接关系。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盲目种植玉米,是这种不顾客观实际的做法导致“玉米运动”的失败。

Ⅷ 从多方面分析前苏联与新中国在 经济 发展中的异同

一 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 时期.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与中国封建统治者“ 羁糜” 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与苏联相比, 由于民族关系所形成的制约, 中国远没有苏联那样敏感.苏联改革的最终失败, 是民族分立主义的发展并以国家解体为标志的.民族问题在苏联改革中 所具育的尖说性和复杂性,是所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所仅见的.
二 中苏改革不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还具备了很多共同性, 显现了许多共同的规律.这是因为它们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同一模式, 许多弊病也是相同的.就综合国力和工业化发展程度而言, 两国有高下之别, 但就改革的总体目标而言,诸如建立有活力的面向市场的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基本间题上, 两国处于同一起点.“后发展型国家”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所面临的根本间题, 不仅适用于中国, 也适用于苏联.

Ⅸ 俄罗斯历史发展阶段

俄罗斯在公元十三世纪被金帐汗国占领。

俄罗斯夜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至16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罗地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 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罗曼诺夫王朝

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罗斯帝国

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

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由克伦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人控制,组成了俄罗斯临时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和支持列宁、里昂?托洛茨基的共产党的两面攻击,政府对两种反对势力均采取严厉镇压政策。该政府统治期间行政腐败,经济崩溃,仍参加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不得人心,最后在1917年俄历十月被布尔什维克革命推翻,克伦斯基出逃国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出逃。俄国内战之后,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说明人民政权才是民主的与自由的政权。

苏联时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之后的半年,一方面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另一方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与德国妥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俄罗斯联邦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然保持了大国的地位,但始终面临经济困境,俄罗斯实现大国梦仍任重道远。

Ⅹ 十月革命后至解体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唯埃俄国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

1924至1941年二战前,以斯大林为为首.实行两个5年经济计化政策,在全国各地建设5000多个重工企业为目标,两个5年计化的实现,经济为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至1945年苏联经过漫长4年终于打败德国法西斯。

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复国家的巨大战争创伤,修建校设。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成。

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53年后有赫晓鲁夫挡任苏联最高统帅.为对抗美国,实饰同美国军备。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月球.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

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

1956年获得丰收。

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

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1961—1970年,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

阅读全文

与苏联经济发展的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