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一五和二五期间重工业高度发展.但过度地发展重工业,使得轻,重工发展失衡版;农业,权工业发展失衡。使国民经济发展畸形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许多问题埋下了隐患。
由于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违反了列宁曾许诺的自愿原则,出现了冒进和极端现象.发生了强行集体化农民住房,家禽,牲畜等私有财产,关闭农贸市场,禁止农副产品上市等现象.还出现了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将在后文讲述).直到1930年3月1日,《农业劳动组织合作示范章程》颁布才开始缓颊.
㈡ 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这是简洁版了.你看可以吗??有意见再提.
A,“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版工商业的权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都有所提高.
C,主要围绕重工业进行建设,建立鞍山钢铁公司有一个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这是在在全国范围还有宝成、鹰厦铁路的建成,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原因有: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㈢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个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特定的结构和水平,从而也就规定了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既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在压力.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关键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从目前来看,本人认为,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三个方面.一是小与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产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场的大.小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我们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是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为主导;另一方面,在工业领域,我们在生产规模上仍是总体偏小,也有个作大作强的问题.大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我们国土面积大,国内市场广阔;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日益广阔的全球大市场.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强主要是指政治的强,弱主要是指经济的弱.强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政治对经济仍然存在着干预过多问题;另一方面,政治对经济存在着利益上的严重侵蚀,如农民负担问题,本质上是强势政治对弱势经济的一种利益侵蚀.弱的主表现是:一方面,经济主体在权力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权利保护也是处于弱势.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实主要是指物质的实,虚主要是指精神的虚.一方面,国人在物质层面上,是在实实在在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国人的精神层面却越来越虚.实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质生产领域的高增长率;二是物质消费领域内的极端物欲化,如各种非理性消费等.虚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主导价值的困惑使富人阶层陷入虚无主义;另一方面,现实的无奈又使贫困者阶层走向绝望主义.目前,中国社会的诚信缺乏,与虚无主义和绝望主义是紧密相关的.虚无主义导致了冷漠,绝望主义导致了极端.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响是广泛的,涉及到各个领域,但又有所侧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领域.其中,小与大的矛盾是基础矛盾,弱与强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实与虚的矛盾是主导矛盾.也就是说,三大矛盾在整个国家的各种矛盾构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个是基础作用,一个是核心作用,一个是主导作用.同时,三大矛盾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将其完全割裂.
政府是解决好上述三大主要矛盾的关键主体.首先,政府的关键作用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效前提;其次,政府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有着巨大的规模优势和乘数效应;第三,政府的关键作用有望实现社会改革成本的最小化.
政府要发挥好关键作用,自身改革是关键的关键.从目前来看,本人认为主要是:一要大力推进党内民主;二要大力推进干部用人制度改革,核心是要引进公平竞争机制.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党内民主是真正的突破口.没有党内民主,基层民主只能是有形式而无实质,或者只会加剧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另外,大力推进干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竞争,核心是应体现透明性、群众性、法治性.透明性应要求信息应尽可能公开化,以利于决定的有效性;群众性应要求真正让群众能充分表达意见和权力;法治性要求用人应以法用人,以规则用人,而不是以人用人,应尽可能减少用人规则的随意性.党内民主主要着眼于内部权力配置的均衡;干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竞争主要着眼于外部权力配置的均衡.而权力体系运作的均衡是整个社会走向均衡的关键,也是解决好上述三大矛盾的关键.党内民主和干部用人制度改革相比,党内民主是最主要的方面.只有实现党内民主,才能为干部用人制度的合理化提供前提和保证.要实现党内民主,一把手是主导方面.所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民众的积极推动是一个重要方面,但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社会成本;而更重要也是最理想的方式应是权力的拥有者能主动让渡权力.所以,中国的改革,既需要民众的推动,更需要拥有权力同时又能敢于放权并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改革家和领袖人物的全力推动.
㈣ 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在五十年复代中后期全面推广实施的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是一种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的新的社会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在五十年代末期在一些农村进入到一个极左的方式当中,但是从全国总体上来说,还是有别于苏联等国家的那种集体农庄方式的。这种新的社会方式,是一个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社会管理方式。在管理结构上,是生产队、生产大队和公社的三级构筑。分配方式是多劳多得以队为最基本的分配的最基本单位。国家在管理过程中,基层政权的行政措施,往往是时刻都牵涉到具体的经济过程来实施的。从相当意义上来说,国家在具体的农村政权的管理过程,其所投入的部分与所获得的部分,是不对应的。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建设国家的重点,在经济过程中是要尽快奠定一个工业化基础。从整个社会总体过程来说,国家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将最大的积累,投入到新型国家的工业基础建设当中去。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简单用个人的好坏来评价,而只能是站在整个中华民族未来存亡的内外现实处境去思考这样的一个发展战略过程。
㈤ 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简要回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我也不会……
㈥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体制结构仍然不合理,长期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2、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东海岸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扩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3、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改变。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4、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
农业生产资料、部分农副产品和部分工业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5、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
解决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6)12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扩展阅读: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济量的增长。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㈦ 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工业调整的特点,并指出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
首先是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注意,这不是搞集权,而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计划,这使得苏联的各种人才激增,1928年,苏联全国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专家仅9万名,而到1937年,全国知识分子干部就达960万人,其中技术干部达400万人以上,这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5年苏联掀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这是模范的力量,在这一革新运动的推动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计划的63%。由于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二五”计划也以四年零三个月完成。其间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大胆引进先进技术,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也是苏德战争中苏联得以扭转败局的重要因素。但是斯大林在这期间没有停止排除异己的行动,到1936年基本消灭了党内外的政治对手,消灭了敌对阶级,形成了工农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苏联政治上仍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经济上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斯大林的政令畅通无阻,各级干部层层任命,党的干部具有高度的权力和权威,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当时这个模式是最佳的选择,他体现了很高的效率、稳定的政治和统一的思想。苏联当时所处的时代,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稳定、速度、效率是压倒一切的。但是从历史长河看,忽视民主法制、强调斗争、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肯定是越来越有严重的弊端。
㈧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项指标。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支柱地位得到强化2010 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1286 家,比2005 年增长73.2%,年均增长11.6%;实现工业总产值6.1 万亿元,增长201.5%,年均增长24.7%,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5.3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659.6 亿元,增长214.0%,年均增长25.7%;从业人员696 万人,比2005 年增长53.9%,年均增长9.0%。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8.1%提高到2010 年的8.8%,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 年的0.52:1 提高到2010 年的0.88: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更加丰富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保证了13 亿人口的食品供应(见专栏1)。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新产品不断涌现,基本满足了国民对食品营养、健康、方便的需求。市场供应品种丰富多彩,规格档次齐全,形成了4 大类、22 个中类、57 个小类共计数万种食品,满足了不同人群多层次的消费要求。
3、产品质量总体稳定,食品安全水平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9 年6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以来,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产品质量稳步改善,产品总体合格率不断提高。至2013年,23 大类3800 多种加工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由2005 年的80.1%提高到2010 年的94.6%,提高了14.5 个百分点,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0 年,食品投诉案件34789 件,较2006 年下降17.4%。截止2010 年底,已完善了1800 余项国家标准、2500 余项行业标准和7000 余项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 项,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4、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我国食品工业加大投入,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对推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行业装备水平进步显著,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肉类及肉制品、水产品、啤酒、葡萄酒、饮料、方便面、速冻食品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此期间,我国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在食品物性修饰、非热加工、高效分离、风味控制、大罐群无菌贮藏、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装备水平与国际差距有所缩小,研制开发了200m2冷冻干燥、200 吨/天油菜籽冷榨、800MPa 高压杀菌、60000 瓶/小时高速贴标和中小型螺杆挤压膨化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关键装备。苹果浓缩汁、马铃薯淀粉和全粉、生猪自动化屠宰、中小型乳制品生产以及饮料热灌装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
5、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中程度提高
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深入推进,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涌现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2010 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有27 家,比2005年增加了15 家,其中超过千亿元的企业2 家,1 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 强。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乳制品行业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3.5%,制糖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64.3%,啤酒行业年产100 万千升以上的15 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89.6%;饮料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53.9%。
6、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产业布局渐趋合理
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食品工业布局渐趋合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食品产业优势,东中西部食品工业产值的比值由2005 年的58.3:23.1:18.6,转变为2010 年的51.6:29.3:19.1。食品企业持续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区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集中,形成了黄淮海平原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大米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玉米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东部沿海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带,冀鲁豫、川湘粤猪肉加工产业带,东北、西北、中原牛羊肉加工产业带,环渤海、西北黄土高原苹果加工产业带等。 1、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2、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
3、食品产业链建设尚需加强。…………。
4、产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
5、企业组织结构亟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