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的时间、背景、性质、结果、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答)
看楼主的问题,感觉就是没有价值的问题。
只要网络一下,就可以了,详细的分内析,介绍。网上的容信息自己归纳何概括一下就可以了!何必要悬赏提问那!
最起码网络讲的很详细,如果看完之后还有什么疑问,再“提问”,也不迟的!
诚挚地建议楼主先看网络的介绍,还有什么疑问,不妨线下发消息,再交流、探讨。
『贰』 如何理解战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战争的发展是随复着生产力制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增强了战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军事技术的进步又引起了军事编制、作战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战争也发生了变化。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是阶级矛盾的最高表现形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阶级冲突本质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政治的目的服从服务于经济目的,战争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同样也服从服务于经济目的。
『叁』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五花八门,如经济政治战争,,,,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五花八门,如经济政治战争.
说的不错。
『肆』 近代战争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从文明史观说,近代战争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具回有建设性作答用。中国在外来侵略中,探求救亡图存之道,走上近代化道路。
从全球史观说,近代殖民侵略战争将亚非拉美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并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但战争的破坏性不容忽视,近代战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方式,对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并打断了其原有的文明进程,具有灾难性
『伍』 中日甲午战争在经济政治上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此战争名“甲午中日战争”,内容中日本要求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这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经济上);此外,还要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政治上)。
『陆』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 政治 经济 文化 的 影响 分条!!!!!
两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获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结束。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略做分析.
1、政治方面
(1)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战后,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量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逐渐对它丧失了希望;为支付大量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
(2)中国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自明朝中后期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方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落后。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虽不是清政府的意愿,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经济方面
(1)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两次鸦片战争后,都被迫开放了大批通商口岸,列强通过“合法”手段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分离,加之外商在华企业和洋务派民用工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的民族工业诞生了。
(2)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深感西方科技的先进,要“剿发捻,勤远略”,就要学习西方。于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工业,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
3、思想文化方面
(1)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注目世界,学习西方。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迫于时代的局限,二人的主张未能实施,但迈开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深感“中国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变革”,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将林、魏二人的“师夷长技”主张付诸实践。
(2)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虽迫于客观环境和阶级局限性未能实施,但它是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洋务派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更认识到要有“制器之器”需要“制器之人”,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培养军事、翻译、科技等人才;为进一步了解西方,避免洋人“挟技居奇”,洋务派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
4、军事方面
促进了中国国防建设的现代化。为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列强侵略,洋务派先后创建了一批军工企业,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开启了国防建设现代化的历程。
总之,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客观上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正象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统治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殖民主义)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柒』 战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战争与经济是一门科学
战争与经济是值得研究的一门科学,它可以使人们从中得到启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战争作为政治手段对经济的反作用是什么?如何消灭战争,在和平环境中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民。当然,战争不仅与经济相连,它除了包括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商业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经济领域外,还与政治、文化、宗教等有密切关系。
战争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并制约着经济的走向
战争不仅是军事领域的事情,它与经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代战争的说法。现代战争亦然。现代战争武器种类繁多、庞大,包括海、陆、空各类武器以及兵种和燃料的运输任务更大。美国在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为准备发动侵略伊拉克的战争,后勤运输进行了将近一年。
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战争的决定因素。而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在特定条件的经济活动,驱动着经济活动的走向。战争需要巨额投资,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工业技术投入到军事工业生产。这就要由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争时期的经济。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战争经济与和平经济"。
战争的消耗需要更多的钱,把尽可能多的钱用于战争的需要。这就是拿破仑所说的战争就是"钱,钱,钱。"2004年,全球用于军费开支高达9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了一半)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是战争与经济关系方面的一个核心内容,也就是把本来可以用到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钱,都被战争消耗掉了。
战争的残酷性及其对经济的破坏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员的死伤外,战争几乎总是与通货膨胀相伴而生。战争意味着军工企业增长,民用企业下降,货物匮乏,物价上涨,民不聊生。战争的规模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杀伤力越大,死亡人数越多,对经济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现代战争不仅对交战双方会造成重大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世界各国也会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失。
如目前仍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据西班牙《起义报》2004年9月7日发表的文章分析,仅石油价格上涨一项,给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多达7800亿美元。战争的时间越长,破坏的程度也就越严重。
所以在每次战争结束以后,都有一个医治战争创伤的问题,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由于现代化战争远比过去对基础设施、生产力破坏程度大得多,有的几乎是毁灭性的,所以不是什么恢复,而是重新建设的问题。阿富汗、伊拉克的"重建"问题,就是根据破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新概念。
军事学家都知道,一个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人民和民族,最终都能战胜侵略。对侵略者来说,他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看不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战争的基本原则是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但在对军事力量,包括战斗部队、战机、坦克、导弹和大炮等装备是相当容易计算出来的,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有些无形的因素是很难用数字计算出来的。只考虑到军事实力方面的优势是不全面的,甚至会陷入惟武器论的泥淖。
毋庸讳言,军事实力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在军事实力背后的制约和激励因素,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与估计不到的。为什么小国能够战胜大国,弱国能够战胜强国?这就是战争的性质在起着决定的作用。历史上凡是侵略别国的非正义战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
战争是政治性质的行动,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孙子兵法》就论及战争和政治的关系。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所著《战争论》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至理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也曾论及政治和战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继承和发展了一切先进思想,也继承和发展了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考察战争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决定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巨大的影响。
列宁指出:"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该国某个阶级在战时所推行的政治,必然是而且一定是它战前长时期在国内所推行的政治的继续,只不过在行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引自《列宁选集》第3卷第71-72页)。
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利益对立的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政治的基本内容,它表现在处理阶级内部、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以及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所采取的政策。
当今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外所采取的政策,是它在国内所推行的政治政策在国外的继续。政治是有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的政治,维护本阶级的狭隘利益,实质上也就是要坚持和强化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对外实行扩张侵略,是资产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的政治,是要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公有制,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外坚持国家平等,争取和平,反对战争,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
由此可见,政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从长远的历史来看,政治不是目的,它主要是实现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目的的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各个历史时期其它社会目的的手段。社会主义的政治,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文化目的的手段。
『捌』 如何理解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认为,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诸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总是通过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诸因素的分析,揭示每场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的功能性,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战争与政治。首先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这一论述造成我们,无论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的产物,都是为政治服务的,都是在政治的领导下进行的。政治贯穿于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之中,政治贯穿于每场战争的全过程。纵观人类战争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战争,无不是从事这场战争的阶级、民族、国家、集团的政治的继续。每一场战争的爆发进行和结局,一刻也离不开政治。革命战争是革命政治的继续;殖民战争是殖民政治的继续,帝国主义战争是“世界霸权”政治的继续,因此,从本质上讲,战争就是政治。
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因而,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其次,战争从属于政治,由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必然使政治对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就决定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是服从关系。战争必须服从政治、战略必须服从政治。
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治决定着战争的爆发与结束。第二,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结局,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政治目的的进步或反动,决定着战争的正义性或非正义性,而战争的性质决定着人心的向背,从而对战争的前途和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正象毛泽东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时指出的:“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也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毛泽东选集》第1246页)第三,政治规定着战争的指导路线,政治对战争的领导作用,是通过战争指导路线实现的,而战争指导路线又是由领导战争的阶级的政治路线规定的。第四,政治统率一切斗争形式,为战争创造条件,在战争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军事斗争形式是大量的和主要的,同时还需要有其它斗争形式作直接或间接的配合,例如,经济、文化、外交等斗争形式,而这一切斗争形式都由政治统率着。充分发挥政治的这种统率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斗争手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为战争的胜利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此外,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还突出地表现为人的精神因素对战争作用上。精神因素是战争胜多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加强战争中精神因素的培养与建设,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再次,战争反作用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毛泽东在论述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充分肯定战争对政治的反作用,首先,战争一旦发生,它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政治必须充分注意战争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使自己的活动有助于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如果政治的活动忽视或违背战争的客观规律,就有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其次,历史经验证明,战争的结局直接影响双方战后的政治发生方向和政策。影响的程度因战争性质和情况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方的失败,往往要改变战前的政治方向,国内政局和政策,因为“军事上破产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列宁军事文集》第13页)有时,也可能不改变政治方向,只调整某些政策。毛泽东说:“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14页)在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阶级不经过战争而夺取国家政权的。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正义战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取得阶级解放的正确途径。革命的阶级和民族只有胜利地进行革命战争,才能取得阶级和民族的解放,实现革命的政治目的。反之,如果不进行革命战争,或战争失败,则无法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任何非正义的战争,在民心正义面前都是纸老虎;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未来任何一个“强国”都不可能凭借强硬的武力去占领一个国家。任何侵略战争也许能够赢得一次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最后的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国民。现今各国都注意发展各自的军事力量。而且一些大国正在发动第三轮军备竞赛,各国有的出自本国的安全考虑,有的是政治野心的膨胀和领导无能的战略转移……。
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持续走低,私欲的占有已经超过经济的平衡趋度;世界经济如负重超载的拖车在喘息前进,甚至停止不前。当今各国政府无人也无力改变这种整体世界经济形势。因此一些国家(如美、英、日、意等发达国家)为摆脱如今经济问题,而采取了战争方式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二来想通过战争消费来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今地区局部小规模的战火不断,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历史证明从海湾战争以来,到近期的伊拉克战争,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只能反映出他们国内经济矛盾进一步激化……;矛盾的加深趋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声称政治、经济大家的人们,只能望而兴叹,而无能为力,顺其自然、且得苟安。因此,他们即崇尚战争又害怕战争,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经济问题的发展似毕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也未必竟然。如何扭转这种畸形经济发展形势,它需要政治家们有过人的胆量和才能,转变经济模式,达到惊世的更高创举。我也不知道建立什么样的模式,但是,我知道要想做到这个转变很难,其中的关键就是打破人们的私有观念,改变经济的货币标志形式,为了更好地消费,要力求真实客观的平均,不至于出现主观形式上的平均,以至于经济的严重失衡;因此,要严控经济的平衡趋度,并保障人们的稳定的基本生活水平;不要让私欲侵吞了未来的发展,为自己和别人打造战争的坟墓;减少你的一点私欲,得到一份平安、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玖』 近代战争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鸦片战争,开中国之门。百年屈辱,激发民族之志。抗日战争,差点让人打残。三年内战,只为土地问题。朝鲜战争,一雪百年国耻。军事,越来越强。政治,走向独立。经济彻底崩溃。文化革新近低
『拾』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来讲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外国军舰可以到中国沿海港口航行,损害了中国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损害了中国司法主权;协定关税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这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的国家。
第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战后,英国输华棉纺织品猛增,外国廉价的棉布、棉纱,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东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手工棉纺织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手工业,小农业与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造成耕与织开始分离,这是几千年来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标志。战后,中国茶、丝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国内茶、丝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化。中国茶、丝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操纵,使中国茶、丝生产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革命任务也必然发生变化。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