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是减少碳排放重要还是给予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重要
哥本哈根会议落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减排量以及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义务上,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一般都需要经历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的三个“倒u”形曲线。不同的国家碳排放高峰所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确定性。
从那些跨越了碳排放高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来看,碳排放强度高峰和人均碳排放量高峰之间所经历的时间,有人估计在24~91年之间,平均为55年左右。这说明即使有了减排措施,如果没有外部支持条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碳排放的拐点,而发展中国家包含人口大国如印度和中国,全球碳排放的拐点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说明,根据kaya恒等式,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
从人口因素看,全球范围内,根据当前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婴儿死亡率,总和的生育率都远远高于任何时期的历史水平。人口因素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从能源结构因素看,虽然各国都在积极通过各项政策,包含全球化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大量开发可再生能源。但是,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决定了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作用有限。从人均收入因素看,全球贫困线以下人口基数仍然庞大,减少贫困和发展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任务。
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的最大挑战是减排所涉及的范围和规模。现代社会中,人类所有活动基本上都涉及碳排放。碳减排从宏观上涉及整体经济能源政策的转变,微观上则涉及人们日常使用的灯泡、空调和汽车等革新以及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因此,从理论上看,人类发展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是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巨大障碍。
目前,国际上的低碳政策主要都是针对,只不过方式不太相同。一方面通过气候变化税费向施加压力,但另一方面也考虑到的不同特点和能源密集型可能面临的困难,制定了针对特定技术以及特定部门的税收减免政策,同时为留出足够的空间执行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来说,压力可能小些,空间大一点。
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外部压力与自身需求将会成为提高能源效率和主动减排的内在动力。同时,气候变化协议将成为减排动力不稳定的补充措施。通过与间的约定,将双方权利和义务化,从而加固减排动力。这样,根据自身情况,降低履约成本,可以参与排放贸易机制,也可以争取节能补贴等不同方式。此时,必然对节能减排技术、产品、服务以及排放交易市场等有高度关注和强烈需求,提供的制度性安排以及机会都会受到的欢迎。
低碳经济推进中,将在全球经济领域产生新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从角度看,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给出了强烈信号,气候变化还成为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国际社会的激烈讨论增加了问题的分量,市场逐渐会对低碳性的估值有一个转变,这是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经营战略问题。必须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营战略的一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既有压力和风险,又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例如,排放贸易市场,完成目标的可以出售剩余排放权获得收入;创新型节能设备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今后的日子里,生存与发展,都可能与低碳相关。
B. 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目前中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发展依旧是当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想要减少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发展理念,树立综合发展、科学发展、环保发展的理念,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具体定义,笔者认为是国家或者某个地域,在生产要素中投入比或者是效率提升,进而经济规模数量扩大,商品产出量增大,进而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增加。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与不断完善,中国经济年增长率逐步提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也致使中国碳排放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随着碳排放增加,国家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的分析与调查,可以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发展形式与结构,选择合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方式。中国进入工业化时间并不长,更多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外界投资,外界投资的注入,也增加了中国重工业发展步伐,随之而来的能源、交通需求也逐步增加,这些需求的增长,直接带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其次由于经济的增加,国民人均GDP增长,人们的生活质提升,对于日常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的需求增加,对碳排放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为工业发展,城市占地的拓展,一些地区缺乏科学发展意识,造成大片的森林被破坏,环境的破坏,也从侧面提升了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长到一定的阶段,便会引起技术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逐步减少与优化碳排放量。从大量的研究与调查显示来看,国家经济发展经历过一定的阶段,会转向多元化结构,碳排量也会有初期的逐步增长到后期转变为逐步减缓,并且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会促使国家工业化发展由高燃材料转变为低碳。
C.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服从倒U型曲线关系吗
在社抄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两者并不呈现正的线性关系,动机强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而研究表明,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样的倒U型曲线告诉人们,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在引起人们的态度转变中如果信息能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但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也并不成正线性关系,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导致接受者的心理防御以至否定就会使态度转变比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比较好的说服效果。
沟通信息的重复效率与说服效果也是呈现这样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如果过低或者过高,均达不到预期效果。
在影响人际吸引因素中交往频率和喜欢程度也遵循着这样的原理,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的喜欢程度提高,而只有在中等交往的程度时,彼此的喜欢程度较高
由倒U型曲线联想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看来事情最终成败与否并不以最初的本意是否强烈为基础的,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多一分或减一分都会阻拦最好的效果,不偏不倚境界的精髓,过犹不及,适度就好。
D.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 怎么选工具变量
解释变量内生性检验 首先检验解释变量内生性(解释变量内生性的Hausman 检验:使用工具变量法的前提是存在内生解释变量。
E. 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哪几个碳排放高峰
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一般需要依次跨越三大高峰,即能源消费强度或碳排放强度的倒U型曲线高峰、人均能源消费或者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高峰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或者碳排放总量的倒U型曲线高峰。
在技术不断进步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的前提下,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能够抵消经济增长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时,根据IPAT方程,此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实现零增长,并向持续下降方向转变。也就是跨越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高峰。
当技术进步速度能够进一步抵消人口和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零增长,并向稳定下降方向转变即跨越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倒U型曲线。
由于技术的进步是一个随时间的演变过程,这就决定了上述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通常先后出现的基本特征。在一般情形下,人口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当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和零增长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峰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高峰将会接近或重合。
————《发展低碳经济需跨越能源消费或碳排放的三大高峰》(陈劭锋,刘扬,苏利阳)
如果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分离或者最终跨越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必须依次跨越三大高峰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倒U型曲线高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高峰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倒U型曲线高峰。
因此,以往的碳排放实证研究中选取的不同指标实质上对应着不同发展阶段的倒U型曲线,而低碳经济努力的方向是需要跨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倒U型曲线高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判断是基于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或者技术不断进步的严格假定。在正常状况下,能源消费或碳排放强度总体发展变化趋势至少如此。
由于受到经济波动、经济结构调整、管理水平、技术和经济效率极限等因素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率可能在个别年份或者短期内发生波动,并非一定保持持续下降态势。但是只要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能源消耗强度在总体趋势上呈现比较明显的连续下降趋势也是符合上述假定的。
F. 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随之上升吗
这是错误的,现在很多国家都在重视C排放,最近我们国家对重点企业都在摸底核查,以后会逐渐控制C的排放量的。
G.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服从倒U型曲线关系吗
您好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选用1995-201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半参数广义可加模型,研究分析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关系以及其形成机制和区域差异。
结果显示:
(1)在全国层面上,伴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轨迹表现为单调递增形态,而非传统的EKC假说所描述的“倒U型”;
(2)规模效应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技术效应显著地促进了碳减排,组合效应不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由于规模效应主导了碳排放变动,因此形成了中国单调上升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不同区域的碳排放轨迹存在差异,与其他地区相比,煤炭资源丰裕地区的CKC曲线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单调上升形态。本文政策含义是中国低碳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层次性,制定统筹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碳减排策略。
H. 碳排放交易体系,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会造成哪些影响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库兹尼茨增长”模式,逐步转向以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和微观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为特征的“熊彼特增长”模式,这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收入分配结构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关键。这是因为,促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矛盾,如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都可以从收入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分好这块“蛋糕”就变得越来越关键——不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继续做大“蛋糕”的必要条件。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尝讥佰客脂九拌循饱末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引导产业跨区域有序转移,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I. 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怎样
经济发展初期,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所以,只要经济发展模式未成熟,经济越发展,工业碳排放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