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阜阳市和六安市谁好,比如市区谁大,经济谁好,教育谁好等
从目前来说,阜阳决对比六安要好。阜阳市区截止2010年7月,建成区面内积己有100平方公里,人口快容达到100万,新闻报道阜阳已跻身大城市。而六安的建成区面积才50多平方公里,人口差不多有60万,六安规划到2030年人口可能达到120万人。论交通六安决对不如阜阳,论GDP阜阳在安徽好像排第五。论教育,我认为皖北的教育总体落后,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到现在皖北二千多万人口尽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不过听说阜阳即将建大学了。
Ⅱ 六安经济圈的发展弱势
区位弱势
由于六安市的区位现状,产业发展战略东进与承接东产西移有两道资源拦截屏障。
1)第一道屏障为“苏江障”。
由于《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与“长江沿岸城市市长论坛”形成的苏江沿岸开发与联合两岸开发,加上南京本身就是一座“吸纳型”城市,与沿江的6市15县形成了对六安市的第一道资源拦截屏障,减缓了长三角进入安徽的速度,阻止了优质资源向六安市的转移,经过南京等沿江城市吸纳过滤后的东产西移资源骤减,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苏江障”。
2)第二道屏障为“皖江障”。
按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实际情况看,六安市无论在区位还是产业与长三角西移资源对接都要比其他城市差,六安市仅有一区一县介入其中,而且在整个皖江城市带的最西面,合肥凭借省会的优势,以自身为中心,以巢湖与六安为两翼,以芜湖为前哨,寻求更多的资源承接与吸纳的机会,事实上,合肥市的“吸纳”特征与自身对资源的需求相比南京更甚,所以,以合肥为核心的皖江城市对六安市形成了第二道战略东进与东产西移的资源拦截屏障,笔者称之为“皖江障”。
产业基础与生态环境的弱势
由于六安市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随着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改制退出,六安市目前缺乏对价招商的工具,未能营造成熟的产业生态环境,对大型产业项目的引进与产业基地的建造缺乏经验,产业服务型人才缺乏。目前,六安市的市场对话机制与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人才市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人才高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发展机制。
交通成本的弱势
虽然六安市近几年来在公路与铁路有较快的发展,但物流成本低廉的航运是六安市的短板,六安市距离最近的芜湖港口有200多公里,这对于吸引西移重物流成本的产业有很大的影响。
Ⅲ 六安经济圈的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网络,境内有3条国道、4条高速、3条铁路,至建设中的新桥国际机场仅半小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具有东融长三角、西连大京九的独特之利;距南京不足2小时车程,距离上海也仅4小时左右,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资源优势
1)丰富的土地资源。
有很大的土地储备,能够符合产业集团的产能持续扩张的条件。
2)充足的人力资源。
目前,六安市是安徽省最大劳务输出市之一,相对目前制造业严重缺工的沿海发达城市,人力资源比较充足,可以满足产业发展用工需要。
3)丰富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农业资源,素有白鹅王国、茶药宝库、丝绸之府的美誉;
红色旅游资源:拥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7处,大别山以独特的地质地貌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12个重要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重要的旅游景点有天堂寨、万佛湖,寿县古城,八公山和楚文化博物馆等;
丰富的水电资源:境内佛子岭等五大水库犹如五颗明珠镶嵌其中,全市水能总蕴藏量52万千瓦,占全省近三分之一。
丰富的矿藏资源:盛产金、银、铁、铅、锌、花岗岩等40多种矿物资源,已探明的霍山单龙寺宽度达200米的高品位金矿带,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5亿吨,远景储量20亿吨,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
成本优势
1)人力资源用工成本优势。
人力资源用工成本成为目前企业综合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具有不断攀升的趋势特征,近年来,长三角用工成本快速上升,给微利与阶段性亏损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危机。而六安市由于产业少、人力资源充足、综合生活成本较低等特征,在整体用工成本上,只有上海的1/3,江浙的1/2至。
2)土地成本优势。
六安市目前土地储备充足,整体工业用地的成本要比皖江带其他城市都要低,特别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六安市的产业规划区主要位于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由于土质大多属于岩土与无营养土质,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用地成本极低。
3)物流成本优势。
由于六安市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全国产业集团最理想的区域性储备中心、流转中心、产业基地与销售中心的最佳选择,六安市城市人口未来规划在100万以上,本身就是一个消费性城市,加上区位优势,销售半径在100-300公里的区域战略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政策优势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六安市的金安区与舒城县位列其中。另据六安市经贸委上市办刘主任介绍,目前,六安市承接东产西移与整体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相关议题,已经是六安市政府办公会议的日常议题,市委领导高度一致与重视,已列入目前市委、市政府最核心工作之一,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得到批准后,六安市根据《关于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对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加快推进六安市皖江示范区建设工作进程。目前,六安市正集中资源制定合六工业走廊六安市产业承接集中区总体规划。主动融入以合肥为轴心的一轴两翼产业发展战略,立足持续发展的需要,分别制定出短、中、长期发展远景与目标。
Ⅳ 安庆和六安哪个经济发展好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底蕴。安徽共有16个地级市,其中安庆市和六安市一直以来都是安徽“巨无霸”一样的存在。六安市总面积14990平方公里,安庆市总面积13590平方公里。
这两座城市都很大,面积相差不多,且都是皖南城市,所以经常有网友将这两座城市进行比较。
1、六安
六安是安徽最大的地级市,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121年的汉武帝时期。六安是大别山地区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区群成员,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还是国家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六安是安徽占地面积最大的市,主要产于大米茶叶,工业经济方面远不如沿江一带城市,六安的地理环境,六安是安徽边缘城市,西是大别山。
六安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如安庆,经济发展程度也相对落后。但是近些年六安变化很大,经济实力与日俱增。2017年城市GDP总量达到1218亿元,人均GDP突破2.5万元,同比增长9%。
未来的发展,工业旅游业交通都不如安庆市!
2、安庆
安庆是长江下游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安徽段的第一个城市,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庆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安庆曾经做了近200年的安徽省会,还是长江五虎之一。即使在近现代的安庆还是安徽最发达的城市,没有之一。但是随着后来省会地位的丢失,加上引以为傲的长江航运渐渐没落,近些年的安庆发展较为缓慢。
可是即便如此,安庆在全省的排名还是相当靠前的。在去年的安徽各市GDP数据排行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全市一年GDP总量达1708亿元,人均GDP近4万(37243元)
Ⅳ 你对六安这座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怎么看
我觉得六安这座城市的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交通便利,旅游业发达。
Ⅵ 六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年中的一心一带是什么意思
六安市 的十三五规划 提出的【一心一廊、一谷一带】概念 :是六安市着力打造的绿色发展四大平台。“一心”指六安中心城市,“一廊”指合六叶工业走廊,“一谷”指六安大别山茶谷,“一带”指淠河生态经济带。
Ⅶ 六安市裕安区乡镇,有独山、丁集、徐集、顺河、固镇。这几个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哪个好
这几个地方都不错,独山现在在发展红色旅游,属于山区,茶叶有名,其它几个地方当地都引进了工业,都还不错,要是开发房地产必须都去看看做个调研
Ⅷ 六安发展经济的不利的地理条件
六安市是革命老区,抄依山傍水,是资源富市、农业大市、旅游新市,是一方后发优势很大的希望之地。“十五”期末,基本形成建成区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0 万人、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备的中等城市,全市实现小康目标。
唯一不利的工业化相对落后,和资金不够。。。。
Ⅸ 六安是个什么样的城市经济发达吗
六安处于江淮分水岭和大别山地区,境内多是贫困山区,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安徽省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以下是比较详细的说明:
六安历史上经济开发较早,曾享有“金六安”的美誉。近代以来,战事频仍,自然灾害较多,一度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培育起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建立了地方国民经济体系,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农业经济
六安是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优。2006年,粮食总产383.9万吨,油料22.68万吨,棉花总产8588吨,肉类总产量45.12万吨,水产品产量21.82万吨,蚕茧7626吨,茶叶10681吨,蔬菜105.76万吨,水果25532吨。优质粮油、板栗、蚕桑、茶叶、高山蔬菜、白鹅、生猪、中药材、奶业、草竹柳编已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在首届中国(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茶王”称号。彭塔牌小磨麻油、蓼沣牌沣虾等16个产品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餐乐牌高级烹调油、板桥牌席草睡席、三特牌糖水板栗、大化坪牌霍山黄芽、恒大牌乳猪料和551及551H强化猪饲料、雪珂牌真丝针织服装、正达牌分割鸡等8个产品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市农产品优质率逐年上升,优质稻面积429.8万亩,占水稻面积72%;双低油菜面积190万亩,占油菜面积85%;优质专用小麦面积65万亩;名优水产品8.19万吨,占总产量42%;生猪、家禽良种率达90%和8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57家,年收入近50亿元;全市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98个,上规模的101个,拥有会员3.3万人。安徽庆发集团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舒城天龙工艺品有限公司、六安瓜片名茶开发公司、寿县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板桥草席集团、天裕米业公司等为省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大多以合同或订单等形式与基地、农户联系,初步形成了风险共但、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现已建成3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分别获得了欧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认证。绿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归然牌野生葛粉、鹤莲牌莲籽汁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工业经济
六安工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粮油工业,年综合加工能力183万吨,产值、利税总额连续多年居全省同行业首位,华康、安丰、金田花三大油脂公司以及恒大集团进入国家大中型企业行列,金田花牌色拉油、百食得牌高级烹调油、寿春牌大米、幸福牌香米为省、市名牌产品。纺织工业,以棉、麻、丝纺织以及服装、羽绒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白厂丝、丝绸、各类服装,骨干企业有金裕纺织有限公司、华隆羽绒公司、七星羽绒公司、金寨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手扶拖拉机、汽车齿轮箱、轴承、铸件、电机,骨干企业有长江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客车总厂、六安轴承厂、江淮电机公司和安徽应流铸造公司等。轻工业,主要产品有白酒、啤酒、日用陶瓷、电光源、印刷、家具、文教用品等,骨干企业有迎驾酒业集团、龙津(豪顿)集团、中华玉泉酒业公司、世林集团、六安造纸厂、舒城瓷厂等。建材工业,主要产品有水泥、砖瓦、油毡、彩色釉面砖、大理石、花岗石、塑钢窗、拼木地板、隔热镇水粉等,骨干企业有寿春水泥公司、皖西中天集团、兆峰陶瓷公司、昌龙水泥公司等。医药化工业,主要产品有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断血流片、尿素、碳酸氢铵、复合肥、香精香料等,主要企业有华源朝阳药业有限公司、金丰化工公司、金田生物制品公司、六安香料厂。
建筑业
2006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4亿元,资质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8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2.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85.3万平方米。现有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18家,三级企业74家;有施工专业承包二级企业13家,三级企业21家;有劳务分包一级企业14家,二级企业33家。建筑企业拥有四级以上项目经理1257人。骨干企业有天成公司、华力建筑公司、华瑞建设集团公司、宏达市政公司、六安市第一建筑公司、舒城县建筑公司。近年来,六安建筑企业不断向外拓展市场,京、津、沪及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都有六安市的建筑队伍和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建造了一批代表性建筑工程。
房地产业
200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3.1亿元,施工房屋面积297.0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53.5 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 152.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7.5亿元。市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步伐加快。相继建成了东苑小区、锦绣花园、明都花园、金鼎花园、兴美花园等住宅新区,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住宅小区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物管企业达54家,从业人员4300余人,管理小区37个,管理面积178.9万平方米,物管覆盖率80%以上。
商贸流通
经过多年的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的商贸流通体系已经形成,物流配送、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正在兴起。全市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场30多个,六安商之都、六安百货大楼等处于龙头地位。拥有各类市场350个,营业面积120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55亿元,主要有六安南门商贸中心、霍邱蓼都市场、叶集皖西市场和大别山木竹市场、寿县板桥草席市场、舒城孔集竹器市场、霍山黄芽市场、金寨船冲板栗市场、裕安固镇羽绒市场等。
个私经济
全市现有注册个体工商户11.8万户,从业人员30余万人,注册资金7.35亿元;私营企业4236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00户,500万元以上的69户,1000万元以上的34户。 2006年,个私经济实现产值18亿元,销售收入36.5亿元,工商税收2.43亿元,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开放型经济
2006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01亿美元,其中出口1.95亿美元。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77家,世林集团、应流公司、安华羽绒公司、华隆羽绒公司、华安达公司的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出口产品以羽绒及其制品、轻纺产品、机电五金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主,销往美国、日本、东盟以及东欧、西亚和非洲市场。在鼓励出口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广泛招商引资,对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56家,投资总额3.4亿美元,外商来自美、欧盟、澳大利亚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保险
金融机构857家,其中,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二级分支机构6家,城乡信用社461家,保险分支机构2家,证券分支机构2家,以及地方投资组建的六安市城市信用社。金融保险服务网点遍布城乡,金融保险机构从业人员达6600多人。 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0.4亿元,贷款余额228.4亿元。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1.04亿元。
Ⅹ 安庆市六安市那个经济发展好些
六安这几年发展不错,不象安庆从建国后就一直发展缓慢,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