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形成的原因,从必要性与可能性来回答
处友啊!!可约
B. 概括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1、二战后,欧洲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为谋求尽快发展,欧洲各国开始逐步走向一体化,共同发展。
2、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控制欧洲市场和经济,给予欧洲大量物资援助,欧洲经济迅速发展,一体化加强。
3、为对抗美国,欧洲各国自然而然走到一起,成立欧盟,共同发展。
4、1951年,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德、法国和义大利共同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该组织可视为是欧盟的前身。 5、1958年,6个煤钢共同体成员国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即后来的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
直到今天,欧盟一体化程度还在日益加强,实力还在日益膨胀,与中国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C. 欧洲经济区的一体化程度存在哪些局限性
一、欧洲一体化历程的经验总结
对于欧洲一体化历程的经验总结绝非易事,也不是简回单的几点就可答以明了的。同时欧洲一体化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任何阶段性的总结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相对于酝酿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而言,欧洲一体化所走过的道路要漫长得多,所以前车之鉴不妨多多益善。相对于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的一体化程度最高,它所具有的超国家特征也是无可比拟的,综观欧洲一体化历程,我们尝试着作出如下的几点总结。
1.合作理念的确立
任何一种政治取向的形成都包含深刻的国际背景、历史传统和文化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一种理念的选择。从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之初,相互合作的理念就成为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石。让·莫内在回忆录中写到:西欧各国应该把各自的努力化为全欧洲的共同努力,只有成立西欧联邦,才可能把共同努力变为现实。1951年4月18日由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正式建立了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在运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将重要的战略资源统筹
D. 说说欧盟在本地区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
欧盟的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当时只有六个成员国。1958年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统合在欧洲共同体之下,1993年又统合在欧洲联盟之下,欧盟已经渐渐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时,欧共体和后来的欧盟在1971年至2007年期间进行了六次扩大,成员国从6个增至27
个。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欧盟共由三大支柱组成:
欧洲共同体,其中包括关税同盟、单一市场、共同农业政策、共同渔业政策、单一货币、申根条约等诸多部分;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刑事事件之警政与司法合作
此外,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也在欧洲共同体的管辖范围之内,但在法律上是独立于欧盟的国际组织。
欧盟的主要机构有欧洲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等。欧元是欧盟的官方货币,目前已经由27个成员国中的16个采纳为流通货币;申根条约取消了部分成员国之间的边境管制,目前已有22个欧盟成员国和3个非成员国实施。
目前有关欧盟的主要议题是欧盟的扩大、制定欧盟宪法、及非欧元区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事宜。
起初推动欧盟建立的动机,是二战后损失惨重的欧洲对重建的渴望,以及欧洲是否会再度陷入战争泥潭的担忧
E.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欧洲,美洲,亚洲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它们分别发展到拉什么层次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联系愈发紧密的标志,是经济全球化的准备阶段。
在欧洲,首先成立了版区域经济一体权化集团,叫比荷卢经济联盟,即现在的欧盟。
美洲,美国为了建立与欧盟相抗衡的经济体系,与加拿大、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开始运转。
亚洲则有东盟10国加上中国的10+1体系正在酝酿,当然,东盟早已经成立。
亚太经合组织是由太平洋周边国家组成的,松散的经济联盟,中国也是一员(APEC)。
就是这些了啊
F. 回顾一下日本的海岸特征对比分析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点对本区的经济发展有何影
回顾一下日本的海岸特征,对比分析,欧洲的轮廓这个不明白。
G. 欧洲经济区的历史
1994年1月1日,由欧洲共同体12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中的奥地利、 芬兰、冰岛、 挪威和瑞典5国组成的当今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区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区的诞生不仅改变了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关系,同时也对西欧联合及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关于建立欧洲经济区的设想始于1984年,但直到1990年6月双方才开始正式谈判。在共同决策捕鱼区、货车过境和共同发展基金等问题上,双方曾一度分歧甚大,谈判几次出现僵局。但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双方最终还是达成妥协,并于1992年5月2日在葡萄牙的波尔图正式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区的协定。该协定本应在1993年1月1日生效,但在批准过程中又出现波折。
1992年12月6日,瑞士就条约的批准举行公民投票,结果由于50.3%的居民反对而否决了瑞士加入欧洲经济区。鉴于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在司法和行政上的特殊关系,瑞士的否决使列支敦士登也无法加入欧洲经济区,导致欧洲经济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9国缩小到17国。瑞士的否决不仅使得欧洲经济区协定推迟生效,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具体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填补因瑞士退出而造成的共同发展基金的短缺。原协议规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应向欧洲经济区内南方欠发达国家提供20亿欧洲货币单位的发展基金,其中瑞士应承担总金额的27%。经过几个月的协商,欧共体和欧贸联双方于1993年3月17日再次签署《欧洲经济区补充协定》,对原条约进行了补充和部分修改,通过采取减少基金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为欧洲经济区的建立扫清了障碍。由于这些细节问题,欧洲经济区的成立被推迟了整整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