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级化发展对我国是有利的。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⑵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哪三个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
1973年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高通货膨胀率所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其次,能源危机的爆发
再次,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放在12章中介绍)
战后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从个别国家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占世界第一位的进出口国家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50年代起,德国、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变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
⑶ 梳理世界近、现代史形成文字(依据:五种革命比学赶超 和平发展)急求啊,求高人 文字两千吧。。
【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年)
世界近代史部分
概念: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发展,社会主义运动逐步壮大,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
时间范围:1500年前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主要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四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国家或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阶段特征:手工工场时代
资本主义首先在意大利萌芽,然后在西欧国家出现
特征: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限:1640年—19世纪初
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电气时代:时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资本主
①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主 ②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在曲折中发展。
要 ③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互相对抗,互相竞争。
特 ④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与发展,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点 ⑤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①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特征: ①一战后的调整阶段(1918—1929):战后各国实力发生变化,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各国进入和平稳定发展时期。
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17—1945):是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到实践时期,世界革命运动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反对法西斯侵略。
③“二战”从酝酿到爆发阶段(1929—1939):30年代大危机引发西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由此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绥靖主义两股潮流,再加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二战爆发,最后以法西斯同盟的失败而结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民族解放运动以反法西斯侵略为主。
第二时期:时限:1945年二战结束至2008年
特征: ①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冷战共处并导致苏联解体。
②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并呈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道路的趋势。
③雅尔塔体系从形成到瓦解。世界格局酝酿着新的组合和调整。
④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兴起。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⑥9·11事件后,反恐怖斗争成为各国认定的共同目标。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
(1917—1939年)
【阶段特征】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局势由缓和到动荡并导致世界大战。
具体表现:
国际关系方面:①国际局势:战后初期形成英法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世界局势剧烈动荡,逐步走向大战。②主要矛盾:英法德在欧洲、美日在亚太、美英在全球的矛盾、30年代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③国际局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动摇、和瓦解。④两种制度由国家竞争对立到发展共处。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日法西斯扩张、鼎盛和覆灭。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①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结合;③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
民族解放运动方面:①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道路;②30年代与反法西斯斗争相结合;③部分国家革命斗争取得胜利,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①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定型,自由资本主义逐步被国家干预政策代替;②美日崛起、英法削弱,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问题突破】
1、十月革命的特点
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功能胜利。
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只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2、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②背景都是大规模战争,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③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①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②巴黎公社没有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俄国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的广大农民。③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敌人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机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政权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力量毫不手。④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苏联(苏俄)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扼杀革命;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使俄国经济几乎崩溃。②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和强制劳动。③评价: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它迫于当时恶劣环境而实行的暂时措施,而并非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更不带有普遍意义,在实践中弊端很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路线。
新经济政策:①背景:无产阶级专政巩固,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列宁等领导人试图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探索失败;人民日益不满,甚至引发了政治危机。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商品贸易;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③实质;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④评价:它的实施使俄国很快恢复到战前的发展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探索;它是过渡政策,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策略。
斯大林模式:①背景: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苏联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②特点:经济体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体制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乏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③评价:积极性:它的产生和苏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也符合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比较有利于宏观调控经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起过积极作用。消极性;它不可能具体调整各个经济部门复杂多变的关系,缺乏竞争;也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其弊端日益显露,并成为苏联社会前进的障碍。同时,苏联模式 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在该体制下改革举步维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的不同
不同: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势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原因:①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二月革命胜利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割据严重,农村成为反动势力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但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的同盟军;中共以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受到挫折,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走什么样的道路则需要根据国情决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
5、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②背景都是大规模的战争;③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①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②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的广大农民。③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④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6、十月革命后30年代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
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⑵1918年夏至1921年初,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要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型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用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⑶1921年3月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其要点包括: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⑷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经过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⑸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⑹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则者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事实证明,前者不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实行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肯定料商品和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8、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确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因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影响,这一体制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言用,成为社会主义的传统体制。
形成原因: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的产物,也是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结果。
苏联是一个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外部又有着国际帝国主义的包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国家权力,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政治与经济的集中在所难免。但是,这种集中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规律,自身存在着一些弊端。
基本认识:第一,苏联模式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且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二战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依托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苏联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而且成为冷战时期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第二,苏联模式是苏联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因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造成了苏联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肃反扩大化等经济政治失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越到后来其消极作用表现得越明显越严重。这就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9、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及其原因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
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⑵苏联的工业化是采取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集起的。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⑴社会制度不同。
⑵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第一次实验。
⑶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通过战后两次重要国际会议签定的一系列条约建立。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主要调整了国际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形成了英法主导下的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总体性特点:它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英法仍不失欧洲大陆地位,在世界通过操纵国际联盟发挥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的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
崩溃:①从1935年开始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国军队开进“莱因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②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③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于1936年将其吞并,冲击了凡尔赛体系。④1938年,德国占领奥地利;1938年慕尼黑会议,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1939年德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首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护了近二十年的世界和平,为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其次,建立了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安全为目的的国际组织,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再次,巴黎和会将民族自决原则应用于欧洲,以及华盛顿会议中国山东主权问题的收回,顺应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最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毕竟建立在大国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带有强权色彩,如未能将民族自决权原则广泛应用到欧洲以外的地区,任意宰割战败国家等,为新的世界动荡埋下了隐患。
11、联合国和国联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②都声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③成立之初都曾被大国控制。
不同点:①国联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②国联是英法操纵下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成立之初为美国所操纵。③国联是维护凡尔塞体系的工具,其维护和平始终是一句空话;联合国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二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不同。④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没有参加;联合国包括了所有大国在内。
1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新的统治秩序。
这个体系没有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但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给予这一传统格局以严重冲击。
这一体系中,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既有为重新瓜分世界进行的激烈争斗,又有为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勾结。
这一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在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一体系是在激烈的争夺之后暂时妥协的产物,它必不可能根本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惩罚性的掠夺也必然会加深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必然会导致各种矛盾激化,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引发新的冲突。
1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点
相同点: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会议签定了带有大国色彩的一系列条约;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觉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的新的世界体系,新的世界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干涉苏俄是会议的一个主题。
华盛顿会议是在帝国主义在太平洋地区矛盾激化、世界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召开的,它遏制了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14、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从根本上分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固有矛盾的结果;具体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发展,而生产关系没有发生相应的根本性的变革,加剧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问题。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自由放任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主流,资产阶级也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并且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市场自动调节,不需政府干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与这种理论不适应。
国际上分析,进入20世纪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现代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体世界最终形成,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互相依存的世界,而经济危机时各国为自己的利益各自为政,以邻为壑,企图将危机转嫁他人,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这次危机对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压制的国家德国和日本打击严重,而两国法西斯势力利用人民对国际秩序的不满,建立起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15、罗斯福新政
背景:①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为国家实行改良的办法,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条件。②胡佛总统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无力扭转经济危机。人民不满政府的情绪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特点和实质:新政是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加强全面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危机的措施。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一定限度内的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实质是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通过对以往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
影响: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为克服危机而对传统政策作出的调整。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第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第二,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第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美国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于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6、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
含义:绥靖政策是二战前30年代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
实质:避战自保、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纵容侵略,祸水东引。
主要形式: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及国联名不副实的制裁等。
主要表现: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未制裁日本,主张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未对意禁运石油等重要物资。英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向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③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意援助叛军,公开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不抵抗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的武器过境,但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继续实行“中立法”。④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定《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绥靖政策达到顶点。⑤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主要原因:英法美极力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敌视社会主义苏联。①英法尽管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了巨大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不敢同德意的侵略扩张针锋相对,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来维护自己的既德利益。②大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使一部分人谈战色变,极力鼓吹不惜任何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论调。③30年代的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不便抽身。④英法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存在固有的鄙视,对社会主义苏联报定本能的仇视。而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种惟有共产主义,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对于美国,中立政策是为了倾销军火,发战争之财。总之,牺牲弱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是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它竭力想避免战争,却恰恰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危害: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使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受挫,暴露了西方大国的软弱,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⑷ 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
(复制粘贴型回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撰著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一书,已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李晓西主持的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委托的重点研究课题的成果。作者沿用世界银行发布研究报告时数据前移两年的惯例,对截至2001年底的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测度,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该书的突出特色表现在:
第一,客观确定市场经济的标准,并对中国市场经济现状进行了评估。市场经济有其内在规定性,但它又是以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各国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的形式甚至部分内容也必然不尽相同。我们既不能因差异而否定市场经济标准的客观存在,也不能把市场经济标准绝对化、简单化。该书从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借鉴美国、欧盟、加拿大反倾销对市场经济标准的法律规定,得出了5条带有共性的市场经济标准。第一,政府行为规范化,即资源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使用和定价由市场决定,政府尊重和保护经济主体在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对企业公平对待。第二,经济主体自由化,即企业产销活动的行为是市场化的。第三,生产要素市场化,即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第四,贸易环境公平化,即市场交易活动是自由的,市场基础设施、市场立法和司法健全。第五,金融参数合理化,即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形成,企业换汇及存汇方式有自主权等。
对照这五条标准,该书认为,从政府作用上看,中国的政府职能已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从企业权利与行为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非国有经济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从投入要素看,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商品、生产要素和服务品的价格绝大多数由市场形成。从贸易环境看,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自由交易的机制正在形成,中介组织的发展明显加快,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不断改善与加强。从金融参数看,我国正在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利率正在市场化,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有效地发挥着作用。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第二,全面评估中国市场经济的量化程度。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产品倾销幅度时的一个重要概念,因此,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做出明确的量化认定已成为当务之急。该书借鉴国际测度思路和方法,测算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到2001年底已达到69%,认为中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不是一些国家所说的“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⑸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3.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4.全球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全球化和区域化在相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产业的重组,并购企业跨越国界、洲界和产业界限,各种虚拟的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虚拟经济使机械化大工业变得如此渺小。世界经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结构。为追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现了各种区域化与全球化方式,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贸易与投资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完善,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将表现得更为充分。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为满足和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经济的不均衡性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和超额利润,由于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产国际化,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回旋余地极为有限。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则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将更加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
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往往以城市群的形式出现,在区域经济联合中起重要作用。城市群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相邻地域范围内,由相当数量规模等级不同、各具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城市,构成的网络体系。现有的城市群都是各国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在本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枢纽作用。由于它集聚的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日益成为主宰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它们之间通过生产上的协作与联系,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经济,从而形成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优势,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