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国家那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好

国家那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好

发布时间:2020-12-15 16:30:35

❶ 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哪个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好

柬埔寨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而马来西亚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当然是马来西亚比柬埔寨经济发达多了。

❷ 东南亚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

新加坡
新加坡是亚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
新加坡共和国,简称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❸ 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排名前十

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十个国家如下: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巴西、加拿大,以2017年GDP计算。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超过在8000美元,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

1、美国19.6万亿美元,人口3.2亿,通用英语,是一个移民国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文化、工业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10、加拿大1.68万亿美元,位于北美洲最北端,英联邦国家之一,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使其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社会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3)国家那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好扩展阅读: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但不适合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状况,因为每个城市的生产总值上缴上级或国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个城市留下的财富就不一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80元,比上年增长6.1%。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5日发布公告,经最终核实,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743585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5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与初步核算数一致。

2017年中国GDP总量为827122亿元,首次登上80万亿元的门槛;GDP同比增长6.9%,增速较2016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这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首次加速。

参考资料:国内生产总值-网络

❹ 三国时期哪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快,为什么

三国时应该是蜀国的经济好与吴国。蜀国所拥有的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内因为修了都江堰和郑国渠,在容先秦时期,就已经被称为“天府之国”。当年秦国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大后方,才可以保障其百万大军,从而吞并六国。刘邦也是因为有了这个后方保障,才得以出兵跟项羽争天下。而吴国所拥有的江东,在当时地广人稀,绝大地区尚处于未开荒阶段。一直到五胡乱中华,西晋灭亡以后,晋宗室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南京),中国的政治中心第一次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中原百姓大量南迁,大大充实了江南人口,中国南方才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但一直到北宋,岭南地区仍然是不毛之地,人烟稀少,历来是遭贬谪的官吏和遭流放的囚犯的所到之地。北宋灭亡后,赵构在临安称帝,建立南宋,中国的政治中心再一次从北方转到南方,中原人口再次大量南迁,江南得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开发,之后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天堂指的是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

❺ 你觉得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最好

在当今的世界中,各个国家都协调的发展,没有了战争,每一个国家都在大力的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只有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来了,自己国民的经济才能发展起来,让你们才能够过上衣食无忧,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众多经济发展的国家中,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态势是最好的,虽然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成功走进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战争的洗礼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受到了重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一蹶不振,那个时候人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所以当时的经济在世界上已经是处于落后的水平。

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在政策上发生了最大的改变,对于国家的内部,开始鼓励人自主创业,对自己创业的人,国家开始采取一些优惠的政策。对于和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采取的政策是改革开放,积极地与发达的国家之间进行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把适合中国国情的优良技术吸收进来,把那些落后的,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阻碍的摒弃掉。

中国还特别的重视教育,认为培养人才是让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只有中国在各个方面的人才都够硬,才能建造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不然还需要从国外花费大量的金钱来引进,人才多了中国经济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❻ 现在哪个国家经济最好呢

世界发达国家最新名单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 、 以色列、 韩国 、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 自:Club.ChinaRen.com 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 欧洲(18国): 卢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爱尔兰 (46,335) 丹麦(45,015) 冰岛 (44,133) 瑞典 (38,451) 英国 (36,977) 奥地利 (35,861) 荷兰(35,393) 芬兰 (35,242) 比利时 (34,081) 法国 (33,126) 德国 (33,099) 意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腊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国):美国(42,076) 加拿大 (32,073) 亚洲(2国):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 新西兰(23,276) 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 塞浦路斯 (19,008) 巴哈马 (18,190) 斯洛文尼亚 (17,660) 以色列(16,987) 韩国 (14,649) 马耳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❼ 当今世界除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有什么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相关标准:

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进入LDC(Least Developed Country)名单及毕业问题,由ECOSOC下属发展政策委员会(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Policy) 负责,每三年审定一次。2000年至今,LDC的标准有三条(2000年制定):

第一、低收入标准:三年人均GDP小于900美元准入LDC,大于1035美元毕业)。

第二、人文资源的匮乏标准:主要指标为(a)营养,(b)健康,(c)教育,(d)成人扫盲率。

第三、经济脆弱性标准:包括(a)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b) 货物和服务出口的不稳定性,(c)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d)货物出口的综合评价指数,(e)经济规模。

满足以上三点标准,且人口不超过7500万方可成为LDC。

(7)国家那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好扩展阅读

截至2015年,全世界经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已经有44个。

1、亚洲9国: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老挝、柬埔寨、东帝汶、缅甸、尼泊尔、也门;

2、非洲31国:

(1)、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中非、乍得、刚果(金)、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莱索托、利比里亚、

(2)、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尔、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多哥、乌干达、坦桑尼亚、科摩罗、塞内加尔、南苏丹;

3、大洋洲3国:图瓦卢、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

4、北美洲1国:海地。

❽ 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好的是什么国家

经济危机那个国家都不怎么好,个人感觉认为:

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伦敦曾回经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美国:目答前世界的唯一霸权国家,而其强大的经济基础才是根本保障,纽约就是现在世界上的金融圣地! 不过马上要搬迁到咱上海来啦、

德国:证券市场最早就是出现在法兰克福,牛与熊的雕像依旧矗立在那里,而“牛市、熊市”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证券交易的固定名词,可见德国在金融领域的世界性影响力

❾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什么作为标准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标准。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从其规模(存量)和速度(增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测量。所谓“经济规模测量”是指对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范围里能够生产出来的财富总量,包括从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复杂的生产资料,再到各种文化和精神产品等财富的总量。

在对经济规模的 测量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综合性地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财富(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此外,对经济规模的测 量又分为对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测量。

绝对规模只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GDP总量,而不论这一规模的GDP是多少劳动力创造出来的。而相对规模指标则要关心一个国家的人口(或劳动力数量)与其GDP总量之间的关系。在相对规模指标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标。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标是“GDP年增长率”。

(9)国家那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好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水平意义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潜力的标志。包括:

1、GDP/GNP总值、人均值和变化率:

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据联合国和经济学的资料,当人均GDP/GNP值超过3000美元/年时,经济发展趋向稳定上升,即可持续发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贡献率:

是判别是否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经济或生产发展方式。凡是科技贡献率越高的,经济越可持续发展,是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指标。

❿ 目前哪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最好

正确处理宏观调控总量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国家,宏观调控面临的经济背景较为复杂,这就决定了政府在进行总量调控的同时,必须兼顾其他目标。但由于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复杂,有些是短期变量,有些是长期变量,这就迫使宏观调控部门必须在看清楚这些经济变量关系的基础上,在多重目标中进行有取舍的选择,否则会造成主要目标的模糊不清甚至目标之间的相互冲突,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本轮调控在抑制过剩产能、缩减贸易顺差和控制流动性过剩等方面同时下手,但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机制是一个由制度所决定的长期变量,不是短期内可以调整好的。如果把保增长作为短期经济运行的首要目标,顺差扩大与货币过剩以及资产价格上涨就是保增长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也是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前提条件。再比如,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初衷是稳定出口,但出口退税针对不同产品有降有升,被多个政府部门当做政府实现多重目标的工具:显性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稳定汇率;隐性目标则是调整货币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多重目标之间可能相互掣肘、自相矛盾,大大降低了政策的效果。从未来趋势看,宏观调控四大总量目标应该兼顾,但在宏观经济调整尚未见底、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新形势下,“保增长”和“保就业”应该置于更为优先的目标,而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则作为兼顾目标。在“保增长”和“保就业”两大目标中,应把“保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应重点向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部门倾斜,通过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宏观管理的关系在本轮经济景气周期中,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反复“偏热”,针对土地使用和生态环境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土和环保部门加入了宏观调控部门的行列。例如,前环保总局组织开展“环评风暴”、国土资源部开展土地督察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提高投资项目质量的效果。但在经济下滑期,这些部门是不是需要配合调控主要目标而放松经济管理职能、放宽市场准入?显然,周期性的加强或放松土地、环保和行业准入政策是不适当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宏观调控”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的关系,把常规性经济管理职能与反周期的调控职能分开,把确需强化的部门经济管理职能通过法定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范围、方式与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新增政府投资项目比较多、比较集中的情况下,要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坚决杜绝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两高一资”项目死灰复燃。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行之有效的一些经验做法,使之及时制度化、法制化。不能把市场准入等经济管理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混为一谈,防止在采取宽松调控政策的同时降低环保、能耗等市场准入门槛,使“十一五”前3年来之不易的节能减排成果毁于一旦。要把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创新,在不断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正确处理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之间的关系我国宏观调控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由于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调节工具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地方财政体制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必要的行政手段客观上发挥了对宏观调控的协助和配合作用。本轮在控制投资过度扩张、土地滥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运用行政手段调控甚至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行政手段往往见效快,反弹也快,甚至还会对现行体制造成路径依赖(尤其是土地、环境保护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过多使用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应更好地处理好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之间的矛盾,要通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重点发挥经济手段调控的作用。为了尽量减少宏观调控中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今后在解决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应尽快完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并且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这些标准的实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有序竞争。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宏观经济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但一些长期制约经济增长的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仍未解决,尤其是能源、土地、资金等一些重要资源要素价格长期偏低,由此导致“三过”(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资过多、外贸顺差过大)问题突出,内外经济不平衡矛盾加剧。总结本轮调控所采取的措施,大体可归纳为“五管齐下”,即管住信贷、管住土地、管住项目、管住环保、管住能耗。其中除信贷和项目分属于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其他三项实际上都是通过宏观调控,解决由于要素和资源性产品定价过低而导致的要素和资源被滥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深化改革的范畴,试图用宏观调控手段解决本应该由改革解决的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宏观调控只能缓解一时的矛盾,但是不能从建立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上来解决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保增长、扩内需必须要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继续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式增长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因此,要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调整的有利时机,继续深化财政、金融、外汇管理、收入分配体制以及能源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来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结构的改善,建立一个完善的体制和机制。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其教训值得引起我们认真的吸取和反思。一是长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埋下资产泡沫的隐患。二是稳定物价既要盯住CPI,又要关注资产价格。虽然房价和股价属于资产价格不计入消费价格指数,但房价、股价交互上涨必然会传导到消费物价,不利于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尤其严重的是,当房价和社会最终购买力严重脱节、股价和公司的基本面严重脱节时,资产泡沫就会破灭,最终会拖累实体经济,进而引发金融和经济动荡。三是应该对我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和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反思。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最大的冲击就是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由此导致经济急速下滑、沿海大量外向型企业停产、倒闭,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新全球化格局下,中国以巨大的贸易优势,使出口持续数年保持高增长,由此引来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和国际热钱所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最终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诱发了股市和房地产的泡沫。美国次贷危机教训表明,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机构过度涉及该行业将造成巨大风险。目前中国银行体系直接涉及房屋贷款的程度远高于美国金融机构,且风险高度集中。而且中国把房地产作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严重影响了其他行业的正常发展,超额利润使过多的“非地产”行业纷纷涉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削弱了中国产业长期发展的后劲。出口和房地产是拉动新一轮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两大动力,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必须尽快转变过分依赖外需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向积极扩大内需、通过内需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和科技创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如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那么前30年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热情和智慧,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下艰辛探索的30年;后30年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锐意改革进取,获得伟大成功的30年。这两个30年的继承与融合,使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适合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并使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所面对的是—个经历了帝国主义残酷野蛮掠夺和10多年战争烽火摧残的中国,神州大地百孔千疮、民不聊生、一穷二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政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我们党及时果断地实施迅速恢复经济的方针,在农村尽快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的企业;集中我们自己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党政机关、部队、团体经营的企业;接收了苏联无偿移交的在华企业;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征用了它们在华的部分资产和企业,将所有这些通过民主改革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同时,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加强市场控制,平抑物价;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和保护;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经营管理制度。通过这些举措,人民政府基本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全局,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3年时间,基本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从1953年至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9.6%,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8%,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改善。与此同时,在经济体制上,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系。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在经济体制方面,强调了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调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毛泽东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和人民的需要,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在政策放宽以后,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促进了生产,扩大了就业,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1957年,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当形势好转以后,很多领导干部开始头脑发热,“大跃进”运动开始,“共产风”盛行。此后,为纠正“共产风”的作法,中央提出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到1965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增长。这3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0多年的探索,是极不平凡的。由于国际形势的各种压力,由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也有过不少失误,经历了不少曲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5年与1955年相比,工业固定资产增长3倍,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得以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增长6倍,农村用电增长70倍,高校毕业生增长4.9倍。科学技术成果突出。正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特别是我们学习国外经验,但不照抄照搬,这一点非常宝贵。同时,我们在每次失误以后,都认真总结反思,总是注意针对具体实际,寻求解决法。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针对经济体制提出的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按劳分配,重视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强调市场的作用和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等重要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当时对纠正错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我们在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对今后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指导意义。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热潮即在全国掀起。到1979年,安徽等省市的广大地区推行了“包产到组”或“包产到户”;四川德阳“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由6个扩大到100个,并进一步扩大了自主的范围。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为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场调节逐步被广泛使用,经济特区成功建立,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此间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第一步目标;“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改革目标由“计划经济”推向“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提出市场经济只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从思想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强调我们必须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从理论到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伟大创举。根据这个改革目标,我国全面推进了生产、流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住房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此后,党的很多重要会议对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将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改革目标、原则系统化、具体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要在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着重研究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二是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就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全面开放的新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不仅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加系统和完整,而且回答了在经济运行实践中的协调性和有效性的问题。三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作了科学总结,同时冷静分析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所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指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城乡差距、社会利益格局变化等方面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求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解决。近两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证明了党的十七大的正确判断。面对国内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要研究处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创新。一是健全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影响力、带动力和凝聚力上。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经济体制完善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经济体制,就是要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出发,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要建立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和谐发展机制,要把优化结构作为改革发展的基础。三是完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也要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以把握经济规律为前提的发展的自觉性,来克服和疏导市场机制中的自发性,将市场机制的效率和功能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四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利用“两种资源”、应对“两个市场”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行全面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是必要的、正确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机遇、规避风险,就能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的进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只是这个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殃及全世界罢了。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应对机制,要关注民生,启动内需,转变出口拉动的增长方式;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一个以摆脱美国金融霸权为目标,内部体制健全、机制灵活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府有充分的救助和管理空间,能有效防范和严惩金融犯罪。总之,不断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正确运用两个30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正确判断和把握当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阅读全文

与国家那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