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大亚湾新区的总体规划。
环大亚湾新区的总体规划:
惠州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总体规划》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战略意义:
一、规划建设惠州环大亚湾新区,是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惠州跻身珠三角发展"第二梯队",促进深莞惠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粤东和粤北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惠州市和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二、惠州市是环大亚湾新区开发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要依据《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实施《总体规划》的强大合力。要依据《总体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低碳生态等专项规划,并按规定和程序报批。要根据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抓紧推进起步区的建设和相关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新区行政体制创新。要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及时反映情况,提供信息,推动新区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省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进一步加强对新区开发建设的支持和指导,在政策实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加强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惠州市解决《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推动新区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跟踪分析和评估实施情况并及时上报省政府。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请径向我委反映。
发展目标:
根据总体规划,新区发展有三个阶段性目标:力争到2017年,起步区见雏形,实现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惠州。到2020年,现代化生态湾区框架基本形成,成为新兴增长极。到2030年,核心区建设成熟完善,港城融合的现代化生态湾区基本建成。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称,环大亚湾新区是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重大战略平台之一,惠州市委、市政府将大力支持环大亚湾新区发展,希望环大亚湾新区努力开好局、起好步。
2.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怎么样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更多信息和资讯。
3. 中国3大海洋经济区包括那些城市!详细一点 并且介绍他们的特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本区西起烟台市虎头崖,南至鲁苏交界的绣针河口,为基岩海岸,岸线长3000公里,滩涂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优势海洋资源是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港口资源。海洋开发基础好,海洋经济比较发达。主要发展方向为:发展海水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搞好水产品精加工;强化青岛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提高烟台、日照等港口综合发展水平;以海洋综合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开发和海洋精细化工制品;开发建设以青岛、烟台、威海为重点的滨海及海岛特色旅游带;积极发展青岛等缺水城市的海水利用。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全部海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设区市的市区及7个市下辖的沿海县(市)的陆域(含舟山群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等岛群),示范区陆地面积共3.5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2000平方公里的海岛,占浙江全部国土面积约1/3,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还未批
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4.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我国沿海地区立足区位、海洋资源和科技优势,相继制定了符合各地区特点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纷纷提出了大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及发展目标。如辽宁省、山东省分别要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浙江省和广东省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等。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据初步核算,“十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302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0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3.6%,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4.2个百分点,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8%。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再创新高,达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1/1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8.2%。同时,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拉动了沿海地区就业的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278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约67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总体来说,我国海洋经济逐渐显现出增长快速、贡献突出、辐射力强、新增就业潜力大等特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海洋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二是海洋总体开发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矛盾突出,近岸海域开发过度、资源环境损害严重,而大片管辖海域开发还远远不足;三是传统海洋产业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等。
5. 湛江海洋经济这么多年来是怎样发展的
据统计,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6570亿元,比2012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容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海洋经济开发基础。
前瞻网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前瞻》当前,我国已经意识到进行海洋经济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规划》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领域。国务院相继批准了山东、浙江、广东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浙江省舟山新区成为海洋经济新区,以及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随着国内整体的海洋发展规划基本到位,海洋经济开发的大潮也即将到来。
6.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的发展规划
海洋经济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广东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吹响了回加快海洋经答济发展的号角,万山区将紧紧围绕珠海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部署,按照“建港兴业,美岛活海,富民强镇,共筑和谐”的海洋海岛发展思路,抓住粤港澳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港珠澳大桥建设启动的有利时机,落实市委提出的“人要上岛、以岛生财、渔业是基、科技提升、生态为本、旅游兴区、港口开发、从长计议”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综合开发,远近结合、突破当前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突出发展海岛旅游业、海洋渔业、仓储物流业、海洋科技产业,努力开创万山海洋海岛开发发展新局面,在全市要实现从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中,发挥生力军作用,走在全省全国海洋开发和发展的前列,为珠海市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7. 前海的相关报道
前海列入广东海洋功能区划
2013年2月1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介绍国务院批复的《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有关情况。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文斌介绍,《区划》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国家级重大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和中山翠亨新区、茂名滨海新区等重点开发区域的用海作出了科学安排,为我省一系列交通基础、临海工业、电力能源等诸多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落户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是即将由省政府印发实施的《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业实施方案》等五个方案,提出的22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1.1万亿元),作出了用海安排,为加快项目“下海”提供了支撑,必将有力地推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建设海洋强省注入强大动力。
文斌表示,《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因为很多项目都需要通过这个区划来进行合理的布局,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作出我们的努力和服务。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作为《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共同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海洋资源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以及编制各类涉海规划的法定依据。
商务部:落户前海外资可叠加享受深圳优惠政策
深圳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在“第七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表示,深圳正在加紧研究推出外资股权相关政策。特别是要结合前海的开发,实现新的超越和突破,在投资、结汇的便利化、国民待遇方面要实现一些新的突破。
据了解,这些政策有几个特点:一是突出先行先试,按照择优的原则,对业界比较优良、管理比较规范的外商股权投资进行多项创新试点;二是突出深港合作,主要想借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深港之间便利的资金融资渠道,重点吸引香港的股权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并购基金机构,短期内把前海打造成外资私募股权公司跨境管理的基地;三是推出一站式服务,申请服务的时候可以一次性申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四是可以实施有关政策的叠加,落户前海的,既可以享受全市的政策,也可以享受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机构有关的金融、财税、人才等各项政策,鼓励市、区联动。
前海确定试点专项资金扶持标准
深圳市财政委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日前印发《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该专项资金的扶持对象、扶持标准等内容。该办法指出,专项资金是用于支持前海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资金和深圳市地方配套资金两部分组成。
该办法又明确专项资金采用股权投资、财政资助、以奖代补等三种方式作为扶持标准,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给予扶持;对于公益性强的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给予扶持。采用股权投资方式的,单项投资额原则上不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采用财政资助方式的,单项资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2000万元;采用以奖代补方式的,单项奖励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采用贷款贴息方式的,对项目建设期内的实际贷款给予3个百分点的贴息,贴息时间最长两年,贴息总额原则上累计不超过2000万元;采用落户引导奖励方式的,单项奖励资金原则上不超过300万元。
筑巢引凤:前海境外高端人才享15%个税
前海管理局网站公布《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补贴暂行办法》和相关的人才认定暂行办法,2013年1月起实行。在前海工作的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经前海管理局认定,将可享受工资薪金个税15%的优惠政策,认定名额原则上不设上限。
深圳前海迎来首批外资银行进驻
路透北京2013年5月24日 - “前海”在获得两家内地银行的进驻之后,迎来了外资银行的青睐。深圳商报援引深圳银监局的批示称,批准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于深圳筹建深圳前海支行。这也意味着,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获得了首批外资银行的入住。
东亚银行发布的新闻稿,东亚中国深圳前海支行(筹)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将主要为前海注册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积极探索跨境结算等创新业务。
《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2013年1月底,15家在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与15家前海企业签订26个跨境人民币贷款项目,签约总金额约20亿元人民币,所贷资金均将用于前海地区的开发建设。
前海首次土地出让非定向
前海管理局对此次出让3宗地设置了高门槛,对T201-0077、T201-0075宗地竞买人资格包括了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均不低于1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等条件,对T201-0078宗地竞买申请人主体资格要求更严苛,包括了竞买人须为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企业,市值不低于400亿元港币等条件。由此被指指向性明显,有定向出让的嫌疑。
这3宗地块总占地面积为16.84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27万平方米。前海管理局方面昨日表示,前海土地将探索“成片开发,定制开发”的模式,实现“整体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按照计划,前海年内要启动建筑工程面积400万平方米,计划供应80万平方米的土地。此次出让的仅是首批土地,年内将会分批次进行更多土地的出让。
前海管理局方面表示,土地出让的原则和目标主要有4个:市场化的导向、扶持产业发展、落实前海《综合规划》和深化港深合作。前海合作区将构建“三区两带”的城市规划结构,“三区”指桂湾片区、荔湾片区和妈湾片区,产业发展各有侧重。
香江金融中心将亮相前海
被誉为“珠三角曼哈顿”的深圳前海片区,与香港隔海湾相望。未来的前海,将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外汇交易中心等优势以及服务竞争优势,和深圳产业服务等优势,通过深港合作推进总量扩张、资源整合与功能再造,形成约80万人口的新城区。香江金融中心位于占据前海中心五分之一面积的“前海湾保税港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航运服务、供应链管理、创新金融等产业。
8. 王兵的研究成果
[1] 王兵,:《外贸对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第2期。
[2] 王兵,2004,《包含制度因素的广东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暨南学报》第3期。
[3] 颜鹏飞、王兵,2004:《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12期。
[4] 王兵,2005:《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广东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暨南学报》第2期。
[5] 王兵,2006:《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及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6] 王兵、陈雪梅,2006:《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第4期。
[7] 王兵、颜鹏飞,2006:《中国的生产率与效率:1952-2000——基于时间序列的DEA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8] 王兵、颜鹏飞,2007:《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9] 王兵,2007:《出口与生产率增长关系最新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第6期。
[10]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2008:《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2010:《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第5期发表。
[12] 王兵、卢金勇、陈茹:《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火电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13] 王兵、王丽:《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0年第11期。
[14] 王兵、王昆:《环境管制下广东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2010年第11期第6期。
[15] 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
[16] 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32-45。
[17] 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31-43。
[18] 王兵、杨华、朱宁:《中国各省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南方经济》,2011年第10期,12-26。
[19] 王兵、肖海林:《环境约束下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生产率研究》,《产经评论》,2011年第5期,100-114。
[20] 王兵、熊美红、朱宁:《中国证券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93-107页。
[21] 王兵、朱宁:《“双赢”发展前景驱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南方经济》,2012年第6期,100-102。
[22] 王兵、梁淑珍:《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制造业行业的效率和生产率的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3期,124-133。
[23] 王兵、杜敏哲:《节能减排约束下广东地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1-2020》,《产经评论》,2013年第4期。
[24] 王兵、於露瑾、杨雨石:《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解》,《金融研究》,2013年第10期。
[25] Wenjie Wu, Dong Guanpeng, Wang Bing. 2014. “Does planning matter? Effects on land market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48(2),2015, Volume 50, Issue 2 ,242-269. (通讯作者)
[26] 朱宁、王兵、于之倩:《基于风险偏好的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子价格研究》,《金融研究》,2014年第6期。(通讯作者)
[27] 王兵、黄人杰:《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000-2010》, 《产经评论》,2014年第1期。
[28] 王兵、唐文狮、吴延瑞、张宁:《城镇化提高中国绿色发展效率了吗?》,《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
[29] Minzhe Du,Bing Wang, and Yanrui Wu , 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BML Index with Green Growth Accounting,Sustainability 2014, 6(9), 5983-6004.(通讯作者)
[30] 王兵、罗佑军:《中国区域工业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与综合效率实证研究——基于RAM网络DEA模型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15 (1): 99-120。
[31] 王兵、杜敏哲:《低碳技术下边际减排成本与工业经济的双赢》,《南方经济》,2015年第2期,17-36页。 [1]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经济绩效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08JC790047),2009.1—2011.12。
[2] 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环境管制、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NCET-110856),2012.1-2014.12。
[3] 主持广东省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节能减排约束下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2012JDXM_0009),2012.1-2014.6,8万。
[4]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节能减排、倒逼机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暨南远航计划:12JNYH002),2012.4-2015.4;50万。
[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价格波动分配效应区域差异的微观机制与宏观管理研究”(70873051),2009.1—2011.12。(第四)
[6]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技术-能力匹配、企业分布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08CJL018),2009.1—2010.12。(第三)
[7]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的本土供应商生产率提升研究(71203077)”,2013.1-2015.12.21万(第二)。
[8] 主持国家开发银行项目“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系统性融资规划” 2012年1月——12月,20万。
[9] 主持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节能减排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研究:基于绿色生产率的视角”。
[10]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71473105),2015.1-2018.12,62万。 所授课程: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
社会职务:
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广东理财研究会理事;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南方经济》和《经济评论》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9.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解读规划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这是我国第一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经济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浙江向海洋经济世纪迈进的大门已经洞开。浙江是资源和陆域小省,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然而,奇迹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浙江经济发展与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约束,浙江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跳出陆地,发展海洋,成为浙江的必然选择。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陆域面积;海岸线6696公里,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均为全国第一;舟山渔场是全球四大渔场之一,可捕捞量全国第一;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等可开发的海洋能居全国首位;东海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浙江海域,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
近年来,浙江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201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6.2亿吨,跃居全球海港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14万标箱,跻身全球第六大集装箱港;石化、钢铁、船舶修造等临港产业和海洋旅游、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10,并在港航物流服务业、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 事实上,浙江已是一个海洋经济大省。而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又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框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把浙江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纳入国家战略意义重大:有利于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完善沿海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实现海陆统筹;有利于保障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规划》的战略定位是:把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在国务院批准的《规划》中,我国唯一的群岛型设区市舟山被列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设区市的国家级海洋经济试验区。因此,全力打造国际物流岛,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探索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创新海岛开发模式具有特殊意义。《规划》对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空间新布局是: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在这一空间布局中,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市47个县(市、区)被纳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同时要求浙江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探索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规划》设定的期限为2011-2015年,展望到2020年。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6万亿元,占全省的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万元;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同时将实现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浙江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海洋经济发展时期,正雄心勃勃地向海洋世纪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