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0-12-15 07:24:06

A.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什么是时代潮流

1、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开放经济。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逻辑。贸易战不可取,因为不会有赢家。经济霸权主义更要不得,因为这将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最终也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坚持创新引领,把握发展机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除旧布新必然导致产业变革,这个过程是艰难痛苦的。

3、坚持包容普惠,造福各国人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南北差距仍很明显。另一方面,在各国内部,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发展差距。

4、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扩展阅读

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

1、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参与国际创新和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南南合作。

2、继续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同国际规则对接,增加透明度,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鼓励企业间正常技术交流合作,保护所有企业合法知识产权。

4、继续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实2030年议程开辟新空间。

参考资料来源: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 实现共同发展

B. 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

随着日欧经济的衰退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由美日欧三足鼎力演变为一超专六强属. 一超是美国,其经济实力是紧随其后的四大经济强国之和.占有世界财富的28.7%. 六强是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六国GDP所占世界份额依次为10.7%,6.2%,5.9%,5.0%,4.8%和3.9%. 七国经济总量差不多占居整个世界的70%. 七雄经济实力大比拼 意大利:相当于两个非洲. 法国:相当于一个大洋洲. . 英国:是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强国--印度--的3倍. 中国:相当于整个南美洲. 德国:是世界第8,9,10三大经济强国经济实力之和. 日本:相当于亚洲经济的一半. 美国;相当于整个亚洲和一个意大利.

C. 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美国自二战后一直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冷战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轨加速了这一全球体系的发展进程。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了美苏两极的战略均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确立了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优势,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开始形成。地处远东的东亚大国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被美国视为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和在东亚地缘战略利益的挑战,美国从外交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出发,对尚未纳入其主导下的远东国际秩序的新兴强国必然要加以遏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侵扰和战略包围步步升级,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与“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崛起,当其向海外市场扩张以解决工业品过剩和原料不足时,面对的是已被瓜分殆尽的世界殖民地,美国认识到,与其建立代价高昂的殖民地统治,不如通过促进自由贸易和间接控制关键性的市场来谋求殖民利益。与此同时,海权学说的兴起为美国向全世界扩张地缘政治利益提供了依据和动力。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通过发动美西战争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跻身于列强的行列。二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欧洲的势力均衡,一贯依靠保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而维持独尊地位的英国,在德国的猛烈打击下几乎难以支持,美国于是走出孤立主义,积极谋求反法西斯同盟的领导权和解决战后重大问题的主导权,并乘机挖英国的墙脚,排挤英国在世界范围的殖民利益,变“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为“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二战树立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及苏联在欧亚大陆的支配性力量优势,由于欧亚大陆历来是世界地缘政治斗争的焦点,欧洲权力的失衡以及苏联在近东的势力扩张,促使美国对苏联采取全面“遏制”的战略,冷战从此开始。在二战后长达四十余年的冷战中形成的美苏战略均势,确立了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新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和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而这一体系必须通过建立新的国际权力结构来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是在对苏联进行全面遏制的同时,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D. 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什么特点

政治上多极化、经济上全球化、货币大宽松、资产价格波动加大、不平等加剧等。

1、政治上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经济上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中国入世后,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是资源共享,世界格局的是以美国和欧盟为中心的西方强权,发展趋势是金砖四国的强大而日渐趋向与一种抗衡的局面从而达到一种和平。

3、货币大宽松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货币“大宽松”,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都采用了大规模救市方案,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上,相比以往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宽松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

4、资产价格波动加大

货币“大宽松”造成了一个直接的结果介绍全球范围的流动性过剩,一方面表现在资金过剩,另一方面表现在优质资产不足,大量的资金追逐着有限的资产。于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另一个特点即资产价格波动加大。2018年以来,全球通胀回暖、利率上行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资产价格波动加大。

5、不平等加剧

不平等加剧,既包括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也包括国家内部的经济不平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也被称为是“全球不平衡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6年、2007年就已讨论得十分热烈,表象是指经常账户的不平衡。

其根源在于全球分工和储蓄投资结构。国家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主体的收入不平等、财富不平等问题更为严重。

E.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有哪些

世界经济格局已经从多年形成的“三个中心”(美国、日本、西欧)逐步转化成七国集团(G7)+金砖四国(BRICs)。也就是从“中心”与依附的关系逐步转化为相对的平起平坐的关系。
在危机中诞生的G20实际上已取代G7、G8,成为国际社会讨论世界经济问题的主要论坛和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有可能发展为未来世界多极化结构的主要载体。其一,它是由世界19个主要经济体和欧盟组成的,经济总量占全球90%以上,其成员国囊括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有承载多极化格局的足够能力和代表性。其二,它在处理危机中形成的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合作共赢的原则和不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操纵,而是由所有成员国平等参与、共同协商决策的精神,体现了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愿望与利益诉求,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代表了多极化格局下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其三,它已超出了G7、C8那样的纯论坛性质,具有一定的决策功能。如在其峰会上先后就IMF和世界银行份额与投票权的调整与改革达成决定性共识,再交由该两机构具体落实。这表明它可以成为全球治理的合适机制。其四,它是发展和开放的。现在它主要讨论和应对世界经济问题,但随着国际形势演变、全球性挑战问题增多和加剧,它有必要和可能扩大为讨论与应对包括世界经济、政治、安全、气候变化等一应重大问题的机制,全面承担全球治理使命。

F. 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呈现的最主要趋势分别是什么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战后初期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大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9月成立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对抗,这样欧洲便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并形成冷战局面。所谓“冷战”,是指除了公开的战争手段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诸如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颠覆活动,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讹诈和军事威胁等等。它是战后国际关系中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抗的突出表现是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交锋”,突出表现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虽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但还不是主要的抗争因素。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开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说,美苏争霸态势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还是美攻苏守,那么到70年代就变为苏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和“重振国威”的口号,美国又扭转了不利局面,加上苏联国力的下降,苏联的扩张势头得到了遏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就一系列国际问题达成协议,使困扰世界的紧张局势出现了缓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这主要是因为:
(1)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现在的联合国已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有利场所和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从1955年的万隆会议,经过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大大冲击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2)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冲突和解体
由于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苏南冲突中暴露出来,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矛盾冲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现。1968年,苏联侵捷事件是苏联大国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的突出表现。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社会主义阵营矛盾激化和解体最重要的表现。
(3)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寻求经济政治的联合自主。1958年戴高乐再次出任法国总统,提出“戴高乐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变了一直依附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内阁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谋求“国际国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原因是:①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②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制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2。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旧的力量的对比。
3。新旧格局转换的特点。
(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它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新旧格局转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G.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

H.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特点各是什么

当今世界的政抄治格局、袭经济特点是政治上多极化(一超多强),经济上全球化。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软实力有三个主要源泉:“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包括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科技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

I.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

经济格局:先富欺负后富,后富欺负贫穷!
欧美发达地区由于发展较快,金融系统发展较其他地方超出很多,他们就利用不发达地区发展中存在的漏洞,钻空子,操纵汇率,操纵货币的进出项,掠去他国财富.97年金融风暴,索罗斯控制的金融集团,通过大量美元进入东南亚货币体系,首先大量的购买地产、钢铁,造成东南亚资源升值,加剧东南亚经济泡沫,如果他们继续投资,东南亚将继续创造发展奇迹.东南亚印刷东南亚币后市场流通,然后大量美元在汇出东南亚货币体系,造成东南亚货币数量超过国家资源总量,构成货币贬值,东南亚信任系统在收到低评价时,财物将低于市价出售来缓解他们的财政危机!通过高价时出售,低价时进入,在来回的反复!东南亚的真正货币(资源、地产等)都在减少,总国力减弱!
这只是说富国如何欺负穷国的!
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一切以利益至上为准则!
二、政治格局
欧美在北约上达成一致,争取制高点!切入中东,映射中亚、东亚.因为这段时期,中亚、东亚发展速度极快,随着不发达国家迈入发达国家只是时间问题时,必然触动原世界的格局,必然要求获得应有的利益!所以随着发展,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欧美组合北约!欧洲组合欧洲共同体!俄罗斯想要自己主导一个联盟,就拉拢小国再组苏联,并且在北约与上海合作组织徘徊,争取最大利益!中国的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的东盟!就像战国时代般,群雄割据,合纵连横,只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已!
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一切以利益至上为准则!

J. 世界经济格局的三,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外贸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以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额/GDP;衡量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出口依存度= 出口贸易额/GDP ;衡量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进口依存度=进口贸易额/GDP ;衡量进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
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有所提高.一般情况下,外向型,小国依存度大;自主型,大国依存度小.由于新加坡的加工贸易比较发达,其出口依存度1991年达到185%,即它的出口额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其产出是根据增值来计算的;而出口额则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计算,它包括了进口零部件的价值.
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问题
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60%,2002年为51%,高于美国(18.2%),日本(18.8%),英国(39.5%)等发达国家,更高于印度(约20%)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经济风险会因外贸依存度,尤其是中国的原材料,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而加大.2003年,中国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继续加大.原油,铁矿石,氧化铝对外依存度分别达35%,36%,47%,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高达55%以上.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东盟 全世界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单一或三种以下初级产品的出口,尤其农业产品,这些产品的出口占其出口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造成这些国家贸易长期逆差,债务加重,贫困加剧.
而大多数贸易大国,对出口产品实行补贴,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造成障碍,从而导致双边贸易不平衡,这样就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贸易领域的马太效应.
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 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依靠高科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仍受资源的限制,发展粗放型经济,科技实力相对较弱.两种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使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0世界80年代加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其特点之一是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工业产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
国际贸易有三分之一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三分之一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 境外消费
跨境交付
商业存在
自然人流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70年世界服务业出口总值为800多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4026亿美元,1990年又翻了一翻,为8962亿美元,2000年则进一步达到16136亿美元.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80年代的17%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22%左右.
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B2B模式
B2C模式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通过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

阅读全文

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