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经开区给合肥经济带来了大发展
因为开发区的出现吸引了大量投资商的到来,有了投资项目就会需要大量劳动力回,这样就答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会带动开发区附近的消费数量和消费水平!还有就是开发区是政府支持的,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注。。。
② 合肥代管的一座实力县级市,境内2条高铁交汇,为什么未来会有大发展呢
众所周知,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在古代时被称作“庐州”。合肥市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之城,也是我国大型综合性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合肥市占地面积为11408.48平方千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合肥与其它各大城市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合肥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快速增长,这是最近几年来我们有目共睹的。
巢湖的最大的最大的亮点是,境内设有巢湖西站高铁站,承接合杭高铁和合福高铁2条高铁线,因此巢湖与两条高铁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更加方便了。这是巢湖近年来经济能够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另外,巢湖站承接淮南铁路。巢湖有自己的水运,芜合高速穿境而过,加上近20条国道和省道线,巢湖经济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巢湖一定能够迎来大发展。
③ 合肥未来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
现在合肥随着141城市格局发展,不再抑制北部发展,把长丰县南部地区纳入合肥市区共回享同建,把北城区建成现代化生答态城区.
可以看出合肥不再一味向南发展了.我个人认为这是由于南京都市圈所带来的影响.南京都市圈将皖南地区甚至与合肥相连的巢湖市也纳入进去了,势必将影响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因此在最近最新规划的省会经济圈中将合肥三县,巢湖市区,庐江,舒城,六安市区,寿县和淮南市区纳入进来.南边只有巢湖市区和庐江,也就是说合肥的经济发展辐射应该往西和北延伸了.所以现在解除了抑制北部发展政策,加快长丰县的经济发展,远期j将辐射淮南市区和寿县.而在合肥北门建设最大的商业中心无疑成为辐射经济圈北部的第一次尝试.
我相信,未来合肥的北部和长丰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时光.
④ 合肥经济圈的具体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6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8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100万人。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6% ~69% ,2030年达到76%~79%。 1.合肥市(龙头城市)安徽省省会,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
2.淮南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北翼城市,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3.六安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
4.桐城市(副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 未来十年,合肥经济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构筑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即为“五轴”;而“三带”则形成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多组团”则成为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以及交通枢纽性组团和旅游组团建设等,成为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⑤ 合肥和南京在经济上能并存吗合肥的经济能继续这样大力发展吗
说真的不太可能,全面超越合肥15年。
投资环境配套地方政府办事效率都比合肥好!
说着玩的O(∩_∩)O~
南京明朝前还属于凤阳府。
把南京纳入合肥地区版图就好办了。
⑥ 最近几年来合肥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翻了近30倍,城市建设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比较大的变化应该就是合肥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而且马路也越来越宽了。
⑦ 合肥经济圈的发展目标
合肥经济圈将成为全国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从而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将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合肥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25500亿,其中,合肥7000亿、淮南2000亿、六安2000亿、桐城500亿。 按照规划,合肥经济圈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层实施“公交化”发展策略。同时,合肥经济圈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推进五市间社保制度协调配合和社保关系无缝转移、接续。
未来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区通达运输通道的平均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全力打造合肥经济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
合肥经济圈设想电话区号统一
为促进合肥、淮南、六安及桐城等四市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制定了“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相关方面也提出了“合肥经济圈电话区号统一”的设想。
据安徽省通信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巢湖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市共有固定电话300多万户,现四市固定电话分属4个不同的长途编号区,各市在用的固定电话号码存有大量重号,在7位编号的情况下统一区号,将带来大量的用户改号,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合肥市固定电话升8位是四市统一区号的前提条件,也将有利于日后合肥经济圈电话区号统一工作。
⑧ 合肥现在整体经济发展如何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大小是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9.7亿元,比上年增加104.7亿元,增长16.2%;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84亿元,比上年增长41.7%;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4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44.93亿元,增长25.3%;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3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出口21.89亿美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
合肥市2004年度GDP总值589.7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0.44%;占安徽省GDP总量的14.85%.
合肥市2004年度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列第71位.在安徽省列第一位.
⑨ 合肥现在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让合肥成为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合肥目前正在全力加快建设与发展进程,力争使合肥成为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这些年来,合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抓住国内外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机遇,强力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合肥,仅浙商就有12万人之多。合肥机场客流近些年迅猛增长,城市新增人口每年都在20万左右。我们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前两年我们的建设是往城市组团推进,往滨湖新区推进,而今年我们的建设进入老城区了,要把老城区“十”字形的道路交通格局变为“井”字形的道路交通格局,同时把旧城改造,危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作为一个主要内容。目前,各项工作平稳推进,进展顺利。合肥老百姓现在对城市建设的支持程度、自豪与自信,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长江路改造拆迁工程等,进展非常快,一般人认为是不可想象的。原因,我想最主要还是民心,全体老百姓都希望这个城市更美好;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大的好的民心氛围,是拆不动的。老百姓的全力支持,是市委、市政府心中最大的温暖和底气。现在,连受修路影响最大的出租车司机都帮我们做工作,告诉外地客人:别着急,路修完了就好了。
⑩ 合肥发展的基本情况
合肥现在分为版块式地图发展趋势,东边已无发展潜力,现在主要是西边和经开区发展。最具有发展的是经开区及包河区,政务区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投资方面(不用具体说明),而包河区待飞机厂迁移后,将会开拓与巢湖连接的巢湖大道,所以包河区也较有发展。而现在大学城已明珠广场为中心,周边环绕发展的趋势,不出2年必定繁荣。合肥的发展潜力将在5年内全面展现。
前景目标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141”城市发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
“十一五”发展前景:
“ 十一五”时期,合肥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强化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1900亿元,年均增长15.5%,力争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 1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市区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经过不懈奋斗,把合肥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合肥科教优势突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科教人才比例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础雄厚,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拥有“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科研设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3个。
合肥创新能力较强,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合肥。
合肥工业基础较好,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家用电器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3位,汽车整车产量全国第9位。合肥拥有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联合利华、ABB、家乐福、麦德龙等19家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美国微软在合肥设立了技术中心。江淮汽车、美菱电器、荣事达电器、国风塑业、合力叉车、佳通轮胎、日立挖掘机等名企名品声名远播。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