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的五条原则
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这“五个坚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切实遵循“五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将其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抓住机遇、不懈奋斗,努力将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1)行稳致远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坚持系统观念是统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运用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
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特别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
2.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的“前世”与“今生”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行稳致远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陆上丝绸之路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在中国兴盛的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也受益于和中国的商贸,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
3. 为什么在世界经济低迷下中国经济能行稳致远
导报—中国经济导报网
1.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逻辑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和“质”的提高,劳动、资本、技术是决定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是推动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要素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是具有坚实基
2.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也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各主要经济体发展实践的普遍规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从国际经验来看,二战以后,日本、德国、韩国等成功追赶型经济体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但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几乎无一例外都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自然回落,由高速增长阶段向
3.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判断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关键是要在尊重经济理论基本逻辑、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看要素潜力进一步释放拓展的发展空间,看规模优势系统集成形成的发展支撑,看制度红利产生的发展动能,看产业基本盘稳定催生的发展韧性.今后,“稳”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也是固有特质.“进”是中国经济超大规模优
中国经济导报
4.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中国经济具备坚实的基础,这些年经过大量优化和调整,泡沫已经挤出去很多。从发展的角度,这种经济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
5. 2019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论文怎么写
在这来里面找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源题写,一般是在网上找5篇左右的相关资料,按老师的字数要求(一般是1500-3000字),整理出一片论文出来。注意,形势与政策的论文没有太大的格式限制,把内容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例如:写领土问题可以包括:领土问题的历史由来,发展现状,建议或解决方案,最后写自己的感想。但是,不管你怎么摘抄,最后一段最好是写些关于自己的感想,不要通篇复制黏贴。开头引题的话也尽量用自己的话写,这样老师看了比较喜欢。
6. 论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打赢“三大攻坚战”对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应对长远的经济发展的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对经济的发展做出全面的客观评价和改进。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要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6)行稳致远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
连续6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预计到2019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会议指出,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