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土地与经济的发展

土地与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14 15:51:17

㈠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

骆东奇1,3 姜文2 罗光莲3 周心琴3 汪小勇4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2.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3.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400067 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秦皇岛,066004)

摘要:本文利用重庆市1996~2005年数据,从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讨了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表明: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只是历史上某一时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表征之一,是衡量土地利用集约和节约的水平。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耦合关系;重庆市

土地利用变化是当今经济社会中最活跃和最普遍的现象,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热点问题[1]。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其实质是人类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配各种土地利用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发展趋势[2~5]。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重要支撑,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差异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6]。土地的相对稀缺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资源在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中是“最小构成因子”,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存在“木桶效应”的辩证关系[8]。因此,合理利用土地应是经济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重庆市自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高速时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为了保护好生存环境,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保护土地与发展经济中寻找最佳结合点。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演进过程,这种结构演进过程不仅体现在社会产出(GDP)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且也体现在自然物质投入方向和利用结构的不断变化上[9~10]。本文分析重庆市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探讨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便为土地管理者、决策者在发展经济和保护土地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状况

1.1 重庆市经济结构变化情况

重庆市近年经济增幅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旺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贡献逐渐增强。据统计,2005年,重庆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 亿元,达到3069.10 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 463.42 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 1258.32 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1347.36 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直辖前的24.2∶ 41.8∶ 34.0,调整为2005年的15.1∶ 41.0∶ 43.9[11~12] (图1)。

图1 重庆市三次产业经济结构变化

从图1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总体趋势为: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稳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趋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稳中趋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2~2005年,重庆市三次产业增长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日益凸现,如,重庆工业波动幅度较大,投资增长回落,经济增长就随之放缓等。

1.2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变化

1.2.1 土地利用现状

重庆市土地总面积822.69×104 hm2,到2005年末,全市农用地为694.54×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42%,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7.50%、39.79%和11.38%,体现重庆市大农村、大农业的特点;建设用地为56.91×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92%,主要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的82.90%;未利用地为71.28×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6%,主要以未利用土地为主[13] (表1)。

表1 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情况单位:×104 hm2

1.2.2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用不同地类土地面积较 1996年面积的变幅表示,即土地利用变化=〔(Pit-Pi0)/Pi0〕×100%;其中 Pit为第 i 种地类某年的面积(hm2),Pi0为第 i 种地类1996年的面积(hm2)。

图2 1996~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从图2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由直辖前的48.0364×104 hm2 增加到2005年的56.91×104 hm2,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4.9612×104 hm2。农用地主要反映在内部结构的调整,具体表现为农用地增减相抵略有净增但变化不显著。

1.3 重庆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1996~2005年,重庆市建设用地净增8.87×104 hm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增幅相对于交通用地增加量稍大(图3)。

图3 重庆市 1996~2005年建设用地结构变化情况

从图3 可以看到,1996~2005年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 44239hm2,增幅 10.35%;交通运输用地增加 17555hm2,增幅 55.93%;水利设施用地增加27043hm2,增幅95.74%。重庆市建设用地以较均衡的速度增加,在2003年、2004年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主要是重庆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峡库区淹没和移民迁建用地的影响。重庆市建设用地增加来源主要为农用地,其次为未利用地,2005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增幅有所减小。

2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1 重庆市耕地与经济发展

耕地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GDP 和各产业产值方面。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第一产业产值之间表现出相关关系(图4)。

图4 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GDP、一产产值相关分析

图4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从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共减少了30×104 hm2,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2001~2004年间。2003~2004年,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和三峡移民建设导致耕地大面积减少,尤其是三峡库区淹没和迁建占用耕地量较大[10]。与此同时,重庆市农业产值在前期稍有减少,2000年后持续增长,特别是2003~2004年间农业产值增加了62.84 亿元,相对1996年增长31.34%。虽然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农业产值却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重庆市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内部调整,耕地的利用程度有所增加。

耕地的大量流失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表明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14]。1996~2005年重庆市GDP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5 (0.9745>r9,0.01=0.735),其变化模型为 y=-52.69x+14823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耕地面积),表明在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必然会占用一部分耕地,如果按现有发展模式,经济持续发展,耕地必将进一步减少;这种耦合关系也从另一方面表明,耕地面积的减少一方面是现有发展模式下的经济驱动所致。1996~2005年重庆市一产产值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6 (0.9356>r9,0.01=0.735),其变化模型为y=-5.2055x+1608.1 (y为一产产值,x为耕地面积),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产产值增加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很小,更多的受其他产业发展推动,受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拉动。

2.2 重庆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

建设用地的增加往往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加速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全面进入期,城市扩张、基础建设用地将成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可忽略的动力[15]。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而工业发展、城镇的扩大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支撑,重庆市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很大。

图5 1996~2005年重庆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 GDP、非农增加值相关分析

从图5 可以看出,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及非农增加值的变化趋势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呈高度正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占用土地的规模迅速扩大。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0.9881,达极显著水平(0.9881>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211.11 x-9082.1 (y 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极强的耦合关系,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1×104 hm2,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11.11 亿元,即相当于渝中区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从另一方面看,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 亿元,需要建设用地面积达 50hm2。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0.9886,达极显著水平(0.9886 >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179.3x-7777.8 (y为非农增加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有极显著的关系,非农增加值的增长,需要建设用地为保障,同时建设用地增长,也必将推动非农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

2.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的关系

重庆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拉动重庆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直辖后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2.76%的速度稳步增长,2005年已达到2006.32 亿元,比2004年投资额增长396.39 亿元,增长24.6%。社会固定投资的拉动力度逐年增强,在土地利用方面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增加(图6)。

图6 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相关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图6 显示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关系,两者相关系数为 0.9864,达极显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0.0051 x+47.286 (y 为建设用地面积,x 为固定资产投资),从两者关系模型看,每增加亿元固定资源投资,需要增加建设用地51hm2,按这种需求模式,重庆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 亿元,则需要建设用地10×104 hm2;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增加,必然是建设项目的落实,必然带来更大的投资。同时,也表明土地利用必须符合节约和集约利用要求,才能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单一的靠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来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区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依赖于重庆市项目建设条件的落实,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的保证对投资的增长发挥了推动作用;同时,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也受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差异的影响。

2.4 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结构演进

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用跨部门的相关分析方法来验证1996~2005年间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横坐标的经济结构演进以第一产业比重为1,进行二、三产业计算,再三次产业加和为经济结构;纵坐标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则以农业生产用地规模为1,进行二、三产业计算后,总体合成[9]

结果表明,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关系模型为y=0.0041 x+1.0516 (y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x为经济结构演进),相关系数为0.8953,达极显著水平(0.8953>r9,0.05=0.735);若去除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突变数据,则1996~2003年间,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变化为相关系数高达0.9757 的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两者在0.01 水平上显著,存在较高依存关系,工业化、城市化、非农业生产的迅速扩张等经济作用推动着土地利用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决定区域土地利用转换的关键所在。作为关键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得以实现。但图7 所显示的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趋势波动加大。

图7 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相关分析

3 重庆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分析

3.1 经济增长是形成重庆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重庆市耕地面积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5、-0.9356),且地区生产总值与耕地面积表现为y=-52.69 x+14823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耕地面积)耦合关系模型。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占用耕地,也即形成重庆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象。

3.2 建设用地与重庆市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

1996~2005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881、0.9886,耦合关系模型分别为y=211.11 x-9082.1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和y=179.3 x-7777.8 (y为非农增加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现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重要因素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驱动力度逐年增强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864,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

3.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存在耦合关系

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耦合关系模型表现为y=0.0051 x+47.286 (y为建设用地面积,x为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受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差异的影响。

3.4 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表现耦合关系

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关系耦合模型为y=0.0041 x+1.0516 (y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x为经济结构演进),1996~2003年间,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变化为相关系数高达0.9757 的极显著正相关,表现较高依存关系。重庆市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变化高度相关,土地的投入在重庆市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驱动作用。

4 对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思考

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大都是利用区域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分析,而这些数据均为历史数据。因此,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时,基本获得的是历史上某一阶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它表征历史上这一阶段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反映是一定历史阶段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益以及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增长对土地资源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增量可能要比以往低得多。因此,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及区域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柳长顺,齐实.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的探讨——以西吉县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为例.水土保持学报.2002,16 (5):60~66

[2]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 (3):324~328

[3]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 (6):645~652

[4]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 (1):81~87

[5]周铁军,赵廷宁,孙保平等.宁夏盐池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135~138

[6]王业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 (3):81~84

[7]薛家骥.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8]张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 (6):93~97

[9]张雷,陈文言.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转换——以长江干流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 (1):3~8

[10]Perloff H.S,Lowdon W.Jr.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InSpenglerJ.J.ed.).Natura Resource and Economic Growth,Resource sfor the Future,inc.[C].Washington,1961

[1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1997~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2]信息管理协调小组.2005 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EB/OL].http://www.cqtj.gov.cn/images/fmt3.asp?c1=tjfx_c&c2=tjkx&c3=cqtjkx&c4=&f=cbf_4182.htm,2006-4-12

[13]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2005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EB/OL].http://www.cqgtfw.gov.cn/download/2005td.doc

[14]杨桂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近 50年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启示[J].地理学报,2004,10:41~46

[15]甘红,刘彦随,王静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驱动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4,18 (4):113~116

㈡ 土地经济学研究意义

土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
2005年05月24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内系黄贤金
土地经济容学首先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T.Ely在其1922年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大纲》中提出的。此后,社会经济运行所带来土地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以及 经济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土地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㈢ 论述土地价格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供给与国民经济运行关系具有相互性。土地供给的数量、制度选择及方式影响着专国民经属济的运行效率,同时国民经济运行从整体上影响着土地供给的数量与结构。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土地供给面临着四大问题:耕地供给不足、各类开发园区供地超出经济需求、城市供地结构不合理及经济运行“热点”给土地调控带来挑战。土地供给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容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可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在全国宜根据不同的区域、行业采取不同的调控方式,切忌全国一个模式。当前土地调控的目标应是继续扩大国民经济有效需求、适度降温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点、保障下一年度经济适度运行。

㈣ 土地和山林适合发展什么集体经济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正确把握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保护生态环境,不搞竭泽而渔、一锤子买卖,绝不搞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和眼前的利益。一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要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新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主的转变;由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封闭发展,向外引内联谋发展转变;由农业为主,向农业与非农产业并重转变;由传统企业管理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整体质量;二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式经营。要尊重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搞行政命令,不搞拉郎配;三是要遵循法律法规。村级集体经济,顾名思义,收入是集体的,不是个人的。所以,要依法依规强化对村级集体资产、资金的监管,严防流失。要充分运用“党群直议制”,加强村务财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推动规范化管理;四是要维护群众利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目的,就是推进小康进程,实现强村富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能把群众搁在一边,要充分考虑和维护群众利益,要坚持农民增收与集体增利相统一。
第二,坚持政策支持,优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外部环境。各级党委都出台了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把县委在财政、土地、项目、激励等方面给予的支持落到实处,相关部门要放权让利,支持开发和经营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特别是金融部门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各乡镇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千万不能跟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套用一个模式,而要实事求是,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发展途径。一是从产业形态来看,应该走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之路。有条件的村,可以搞工业、办企业;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可以参与兴办创业园,积极招商引资,建设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发展第三产业。但对于大多数村来讲,要立足“农”字做文章,充分开发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创办集体经济实体。鼓励村集体结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围绕服务做文章,鼓励村集体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创办各种服务组织,增加集体收入;二是从发展途径来看,应该大力发展服务创收、资产运营、土地经营、产业带动、入股分红等集体经济。从近期来看,就是要通过组建公司、异地置业等措施,建立一批“短平快”的项目,着力挖好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从长期来看,要围绕主导产业,全面实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模式,实现村强民富。农村电商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给农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贸易平台,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网货下乡”和“凤货出山”、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意义。三是从实现形式来看,可以一村一策、一村多策,也可以多村一策,在起步阶段,不要贪大求全,可从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做起,逐步积累资金和经验。有一定基础的村,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金积累,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实行资本运营;也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到开发区、商贸城投资,发展二、三产业,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四是从经营方式来看,应该走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并举之路。兴办企业的,村集体可用土地、闲置资产等作价入股,但要严格进行资产评估,防止集体资产变相流失;以现金入股的,要慎重选择,投放到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去,降低投资风险,减少集体损失。总之,要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是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集体增收的一切办法和措施,都可以大胆地探索实践。一是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新。要按照村民自治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职能相分离、村企分开的原则,以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重点,创新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把发展农村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采取“支部+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二是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集体资产问题的关键,要用好用活我县产权制度改革中“三资转换”和土地确权经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真正使集体资产“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保值增值;三是要推进“三资”管理创新。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管理,逐村建立“三资”台账,坚决制止和查处侵占集体资产行为。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出租,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标和“长包短定”的方式,实现收益最大化。

第五,坚持群众参与,激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转变农村基层干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宗旨,通过建立集体与村民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纽带,促使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新上集体经济项目,要经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查和科学评估。不能一讲发展集体经济,就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上马。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回乡创业,牵头领办集体经济项目。

㈤ 依据中国土地状况和经济发展特点,应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土管的大佬们放弃吧

㈥ 中国土地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土地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个方面,也是农业生产关系,建国后,从私有到集体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可以说和个间断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国情都是相符的,故促进了经济发展。

㈦ 土地和经济的关系怎么诠释

以下仅是个人的理解:
首先从现象来看,我们发现土地价格的提高会带来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也就是影响政府的收入,必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线城市的土地价格往往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又高于三线城市。
从现象来看,两者好像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在网上找了篇实证的论文,论文中给出了土地出让金与地方gdp的数据拟合函数:gdp=-7847.043+7445.624×In(土地价格)。从函数看,两者是正相关的
那么直接分析呢,可能不完善:土地价格的提高会带来地方财政的gdp增长,使地方的经济得到发展,从而会吸引更多的投资,更多的投资必然会吸引大量人口的流入,人口的流入会带来对居住用地需求的增长,在供应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增长会使土地的的价格进一步提高,从而进入一个循环状态,直到当企业发现,土地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一般情况下企业投资时候土地成本占投资总成本的百分比的时候,企业会减少当地的投资,从而使政府的gdp的增长率下降,逐渐使土地的价格提升对gdp的增长带来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最终gdp不再增长。
所以总结来看,个人认为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去考虑思考另外一个所处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以上就是回答,都是个人的思考,不知道您认为怎么样,如果认为有商榷的地方,欢迎留言。

㈧ 中国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来会发展的源重要基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掌握的主要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保障,“践行科学发展,建设优美城市”更离不开土地的开发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建设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更加明显。在土地资源供需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㈨ 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务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知识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后备资源) 。其特点:数量固定、质量差异大、位置不能移动。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丰富程度,一要看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量;二要看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区位。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特点:疆域辽阔,资源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质量差、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进一步说,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对土地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活动。主要有:生态利用、空间利用和景观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即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遵循四个原则:坚持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坚持以科技发展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坚持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的原则。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战略问题。尤其对一个土地资源很少、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正是强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重要体现。 土地利用规划: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制定的调控措施。土地利用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标和任务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种发展不能是眼前的、局部的,而是长期的、全局的,即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和地区间要优化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要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问题,又要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对土地利用的安排。必须遵循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这个基本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按现行实践分三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和时期内,根据土地资源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的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特点:强制性(以各级政府组织编制,自上而下控制,具有法定效力)、长期性(属长期规划,我国现规划期限为15年)、战略性(国家、省、地(市),县、乡(镇))、控制性(下级受上一级,地区受宏观控制)、权威性(政府编制,国家权力保证,法定地位)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作的安排,如基本农田护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特点:针对性(可由政组织编制,也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范围相对小)、专一性(内容相对单一,是对总体规划中某一个利用问题的补充、深 化或细化)、从属性(服从于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为了实施某个具体的土地利用问题,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 或建设项目,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对项目用地内容所作的详细安排和对配套设施的布置与设计。特点:从属性、微观性、地方性。范围更小,直接 报务于具 体项目,编制单位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必须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编制。(资料规划历史回顾: 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7—2000年)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建国以来历史上第一部对城乡土地利用活动统一规范管理的《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25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1987年,我国第一轮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展开,到1992年前后在全国普遍推开,规划的目标年为2000年。 这一轮规划我们县级没有开展。 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对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设想。在1997年全国宏观经济调控和严格保护耕地的环境和政策背景下,结合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和修订《土地管理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即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这轮规划通过两次修改,到2000年正式获得省、市批准实施,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等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调控土地利用的国家措施、是具有法定效力的管理手段、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依法编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统筹安排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注重实施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土地土地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基本依据,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具体有四方面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从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综合配置各类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障和科学整治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控制土地供给总量,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进行,提高土地资产效益;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的机制和法制,促进、维护和监督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按规划进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法规、行政、运作):法规体系: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运作体系提供法定依据,一般分为国家和地方法规。行政体系:指土地利用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在土地利用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实行的是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运作体系:指各级、各类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和用地控制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全国、省、市(地)级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规划,起宏观调控作用,是制定下一级总体规划的依据,在实施中发挥着“直接”作用,其规划目标和主要用地指标、重点用地项目安排是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预审和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等的依据。市(地)级中的中心城区、县、乡级总体规划属于管理性、实践性或操作性规划,是预审建设用地、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和征地、审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村镇规划是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地域,它是对包括城市、村镇在内的全部土地作出统筹安排。所以,在土地利用上,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服从整体。为此,<<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中,要依法搞好两规的协调和衔接。土地利用规划重点要城市或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上进行协调,确定城市或村镇建设用地地区的界线(布局、用地指标等)在规划执行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在建设用地规模上就应当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根据地级规划所规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重点基础设施的布局,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县内的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并把指标分解到乡;(2)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编制各分区用途管制规则;(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县级规划的要求和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确定本乡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和各类用地指标,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2)进行土地用途分区,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和限制条件;(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规划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整体利益,组织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并依据规划对城乡各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国家土地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活动的主体是国家土地行政管理机关,客体是土地利用规划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贯穿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全过程。规划是管理的前提和依据,管理是规划依法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的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法组织制定(包括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规划;二是按照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和引导城乡各项土地利用,即依法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三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目的:1、是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法律、法规、政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3、是保护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他基础性、公益性用地,维护公共利益;4、是保证城乡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纳入土地利用规划的轨道,全面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任务:1、土地利用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2、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管理规划审查管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审核、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4、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保障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法无授权不得行,法有授友必须行,行政行为程序化,违法行为必追究”。2、民主管理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实行参与式管理,即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3、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土地利用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实行集中统一规划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的制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都必须按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报原批准规划的人民政府批准,不得下放规划审批权。(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三大审批权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审批权、农用地转用审批权和集体土地征收审批权集中在省人民政府。)4、政务公开的原则:包括编制规划的公开(公众参与)、规划成果的公开(规划公告)和规划实施管理中有关办事的程序、规则、标准和结果的公开。5、经济效率的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方法:方法很多,可以分为行政的方法、法治的方法、经济的方法、社会的方法、科技的方法。为了提高规划管理交通和管理水平,往往需要综合采用多种管理方法。土地用途管制: 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按用途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土地登记注明土地用途、对用途变更实行审批许可制、实行土地法利用监督管理,对违法土地利用规划的行为严格查处等。其特点:强制性、严肃性、权利性、直接性。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按用途管制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土地的用途并控制其使用;土地规划的内容是确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开发的目标和规模,划定各类用途区,并制定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手段。用途管制重点是对农用地的管制,特别是农用地转移管制,农用地中重点是对耕地的特别保护,体现在耕地占补平衡等目标。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㈩ 土地是自然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生存的

(1)一般说来,耕地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地势平坦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及盆地,内北方地区多容旱田,南方地区多水田,主要种植农作物。林地多分布于降水较多的山区,盛产木材、水果等。草地多分布于西北内陆地区,畜牧业发达,畜产品丰富。城市多为建设用地,难利用土地多分布于戈壁、沙漠、高山、石山等地。(根据具体情况作答) (2)由于不合理利用和人口的增加,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问题。(根据具体情况作答) (3)一般说来,东部季风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小;东北、西北等边远地区,未开发土地相对较多,但土壤贫瘠,气候条件差。(根据具体情况作答) (4)本着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既充分利用,又保护生态平衡。(根据具体情况作答)

阅读全文

与土地与经济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