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都市经济圈的介绍
杭州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南翼,以杭州为中心联结湖州,嘉兴,绍兴版三市为节点长权三角打造的“金南翼”。1杭州都市圈正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2012年杭州都市圈发布《杭州都市圈蓝皮书》,22014年杭州都市圈正式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杭州都市圈成为全国首个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
B. 急需关于三大工业经济地区(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知识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昆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丹阳、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附近,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县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该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这样的地形特点使这里上有长江和太湖上游来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节又常遭台风暴雨袭击,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当地人民为抗御自然灾害,大力开挖河渠,排除积水,修圩建闸,逐步形成了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的稠密水网。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区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及盐城、连云港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常州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长三角是一个具有三重意义的概念。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及盐城、连云港等1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三角”正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眼光。2001年,在这块占全国2.2%陆地面积、10.4%人口的地方,创造出了占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
正在长江三角洲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资料,2003年1至 9月,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四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同期增幅均超过12%,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而这一经济增长高速和高于全国同期增幅3至5个百分点的状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连续保持了多年。
在这片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断崛起:“超级巨人”上海,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100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重量级巨人” 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5000亿元;“小巨人”绍兴、南通、常州、台州、嘉兴,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为“长三角” 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2005年11月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经济巨人的目光。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在“长三角”这个都市圈里,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独领风骚。这里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包括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大、实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名列全国前茅,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2010年世博会花落上海,从各方面给上海带来了良机,上海正努力成为“世界城市”。上海强大的辐射力及其周边“近水楼台”城市的飞速发展,已经使苏、浙两省的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其它城市无不同样在努力寻找自身的城市定位,在资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动中找到城市崛起的机遇。
接轨上海,实现共赢,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共识。苏州:近水楼台,四沿布局;无锡:融入一体化,谋求新发展;南京: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杭州:接轨上海,错位发展。“长三角”周边城市不约而同地把与上海的联动看作是重要的战略,以路桥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为契机,长三角正在打造一个“3小时经济圈”。
大融合的态势已经发端。苏浙沪三地或16城市联手的项目已涉及交通、旅游、会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标、信用、质检、环保等多个领域,并正在由浅入深地探讨产业规划、政策法规、金融服务等高层次的合作联动。而“接轨上海”也已超出了单纯招商平台的含义。
“长三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城市经济概念:就是江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长江是我国的经济开放区之一
[编辑本段]
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 20~30米。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最热的7月均温28℃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降雨集中 ,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 50 多种 。 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
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本段]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小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本段]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大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本段]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本段]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所谓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组成的“环渤海”经济圈,似乎始终没有得到山东、辽宁的认可。山东人更关心自己的胶半岛,辽宁人也怎么不买“环渤”的面子。
下面是引用的一些例子,大家认为“环渤海存在吗??”
●中国三个主要的经济带,广东(珠三角)、江苏浙江(长三角)、山东(靠近环渤海湾)之间近年……
●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
●环渤海是由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三个城镇密集地区组成,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
问题补充:环渤海经济圈名存实亡
“环渤海地区的这三个城镇密集地区各自形成了一个次区域,有自己的经济特点、产业布局,有各自不同的城市体系、国内联系腹地和对外联系方向,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和出海口。但辽中南、京津唐和山东半岛三个城市群之间的联系还远没有密切到一体化的程度。环渤海不是一个经济区而是三个二级经济区。”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周一星认为,环渤海是由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三个城镇密集地区组成,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
C. 社会与历史的题 杭州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力条件
杭州都市经济圈,杭州市加上海宁、桐乡、德清、安吉、绍兴、诸暨6个接壤县(市)的圈域总面积达24333平方公里,占全省23.9%;2005年末户籍总人口为1055万人,占全省20%以上,人口密度为434人/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
2005年,杭州都市经济圈生产总值达到 4276.84亿元,占全省32%;人均生产总值为40790元,已超过5000美元;三产比例为5.6:53.9:40.4,呈“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综合来看,杭州都市经济圈已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圈内已形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建材、生物医药和化工、食品饮料、包装塑料、家具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杭州周边的6县(市)中除安吉外,其他5县(市)均是全国百强县;2006年全国百强县排名榜中,绍兴县列第8位、诸暨市列第14位、海宁市列第21位、桐乡市列第24位、德清市列第83位。周边六县市较强的经济实力,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与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国内其他都市经济圈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
(二)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在产业发展上,杭州与周边6县(市)已初步呈现有所分工、特色鲜明、一定程度功能互补的格局。作为都市经济圈核心的杭州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金融、商贸、物流、研发、设计创意、软件、会展、休闲旅游、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不但服务于杭州市的产业发展和居民游客需要,而且服务全省尤其是杭州周边地区。萧山、余杭、下沙是杭州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杭州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空间,也是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我省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核心区。其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较高,通过产业分工协作,直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如汽车零部件业、电子通信业、生物医药等。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对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的需求,对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周边县(市)还有一些企业的总部搬到杭州,促进了杭州“总部经济”的发展,如诸暨中义集团、盾安集团等民营企业总部的迁入。
(三)城际交通设施骨架较为完备
杭州都市经济圈已形成以杭州市区为核心枢纽,杭宁、杭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及104、320国道为主要交通走廊的圈域交通骨架;加上宣杭、沪杭、浙赣、萧甬等铁路和京杭运河、杭湖申线、杭甬运河、钱塘江等水路,交织成稠密的都市经济圈交通网络。随着杭州地铁总体规划的批复和一期工程动工,都市经济圈远景将形成更快捷的城际轨道交通网。萧山国际机场是圈内城市共享的、联结国内外主要城市的最快捷通道。公路、轨道、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共享,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共建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我市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奠定了基础条件。
到去年底,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3亿元,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位,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8.4亿元,人均GDP达到27500元,约合3300美元,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这一大门槛,这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整体推进,国际化市场化全面提升的新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
二是迅猛崛起的三大产业群,为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以临港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三大产业群发展迅速,并基本形成了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和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基地,为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集疏运网络的形成和完善,为我市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支撑条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正在形成。2002年,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3亿吨,列全国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5.8万标箱,列全国第六位。
四是发达国家正面临着广泛的产业转移,为我市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
长三角地区鉴于其产业基础、体制优势、技术装备、人文条件和文化底蕴,未来几年将率先成为全球的加工基地。产业结构在布局上的这一重大变化,将使我市这样一个以临港大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可能。
五是工业园区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加快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整合的基础和依托。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市里已布局了“10+3”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目前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为下一步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提供了整合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工业园区化的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按照构筑大都市的框架,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市化框架体系,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为规划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强大的城市依托。
D. 请谁介绍一下杭州市下沙经济区的地形
下沙分三大块,一块是高教区,二块是商业活动区,三块是经济开发区(外贸加工),东区主要是各大高校,商业活动去在物美那一块,男边就是技术开发区,有空买张地图看看就知道了!!!
E. 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国家战略
2014年,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 杭州专都市经济属圈范围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试点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资源要素市朝配置改革为突破口,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化发展潜力为关键,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杭州都市经济圈率先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F. 杭州委托萧山区成立环航坞山经济区,那是不是意味着萧山区将被分割,昔日的萧山将不复存在
很有可来能。萧山由于勇于创源先,勤劳实干,其发展能力已超过杭州市内的各个区,杭州市在推高房价,加大建设发展成本时,杭州市各区的发展明显会迟后,因此,杭州市的精英领导就会将目光放在萧山。现在的问题是,分割了萧山,对萧山的经济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对萧山的居民生活会进一步提高吗?现在滨江是一个例子,滨江这几年没有发展起一家有实业依托较好的民营企业,当地居民的就业等问题都有影响。与此同时,萧山出现了一批有实业依托较好的民型企业,原因何在?主要是由于杭州人进入的滨江,少了一种萧山有哪种实干精神。现在萧山的大江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新成立的江东电力局,独立于萧山,大批的杭州人进入萧山临江开发区。是否分割萧山,权力不在萧山,作为萧山人,最好是保持萧山的完整,同时领导要本地化,来萧山的领导要能为萧山实实在在作出贡献。
G. 杭州空港经济区会并入钱塘新区吗
杭州空港经济区会并入钱塘新区吗。这个定有可能的并入钱塘新区的经济发展。
H. 把成都、重庆放到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排名第几是排在南京、杭州之前还是之后
我觉得他们放到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话,也要排在南京和杭州的后面。
I. 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经济发展
杭州都市圈是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湖州、嘉兴、绍兴市区为副中心,杭州市域五县(市)及与杭州相邻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柯桥、诸暨为紧密层,联动湖州、嘉兴、绍兴市域的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区域规划总面积26585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面积的25%。 2007年以来,杭州都市圈各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紧密合作、抱团取暖、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1年末,杭州都市圈总人口达到1610.2万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1097.1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35.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88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799元。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伴随经济总量的扩大,杭州都市圈人均GDP持续提高。2011年,杭州都市圈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10685美元,首次跨越万美元大关,高于浙江省1575美元,比2006年增加5953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经济水平。 杭州都市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高转变。区域三次产业比例由5.6:55.0:39.4演变为4.6:51.9:43.5,相比2006年,一、二产比重分别下降1.0、3.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4.1个百分点。
2014年全年,杭州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75.75亿元。
J. 杭州空港经济区怎么样
杭州空港经济区位于杭州萧山区,空港经济区是比较大的,不知道你说的具体位置在哪,不过总体哪里比较偏了点,离市中心比较远,到市中心西湖边估计要一个小时的车程。至于房价要看你买在哪了,如果在萧山市区是比较贵的15000左右,偏一点就便宜了,7000多的都有。杭州物价是比较高的,但是如果自己生活品质要求不是特别高,一个月的生活费1500也能搞定的。杭州市区是很拥堵的,物价房价都比较高,工作还可以的话,在城边也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