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隋统一后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措施是
隋朝统一后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措施:【编定 户籍,统一货币、度量衡】
『贰』 从隋朝到清朝的经济演变
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时期政治稳定和开明,开放自由之风迎来繁荣盛世,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商贸活动达到新的高度,在当时世界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自由、和平、开放、双向交流、海陆并举、范围广及整个文明世界是促进隋唐丝绸之路达到繁荣鼎盛的显著特点。
隋朝开凿大运河和唐朝漕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运交通发展,车船制造业和水陆交通业发达,交通驿站效率很高,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海上运输极其繁盛,推动人员、货物进出运输顺畅快捷。唐前期在西域、中亚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保护贸易通道,并沿途配置驿馆。陆路交通向东至朝鲜半岛,向西沿陆上丝绸之路可达天竺、波斯、大食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唐后期吐蕃占据河西走廊,路上丝绸之路受阻,对外贸易转而依靠海路。海路从扬州、登州出发可抵日本、朝鲜,从广州出发可以抵达波斯湾,唐时海外进出口贸易和海上商船运输达到相当繁盛程度。每年华商从广州等港口乘坐铜制货船载着中国产品出发驶向安南,也常去东南亚、南亚甚至远及欧洲,唐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立征收船税的市舶使。④
唐朝采取史无前例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唐长安、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各国遣唐使、留学生、商人等在中外商贸、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带来交易的商品,而且带来手工技术、建筑工艺、生产方法、医学、历算、行政管理制度、宗教等,共同推动唐朝达到鼎盛之势,成为世界性商贸、文化的中心。
唐时高丽、百济、新罗、日本、波斯、大食、天竺、师子国等派来大批留学生,唐朝成为培育外国人才和文化交流传播的中心。唐朝也派出自己的使节和留学生,著名的有玄奘法师、义净法师前往天竺取经,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知识。陆上丝绸之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海上船帆隐隐相望,鳞次栉比。
除了东西二都之外,广州、扬州、泉州、杭州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来自波斯、阿拉伯以及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外国商人数目庞大。据阿拉伯历史文献记载,庞勋作乱造成广州外国商人被杀数量达12万至20万之众;长安城内大型酒肆雇佣外国女服务员,长安富家还雇佣外国人。⑤
隋唐前后所有这些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自西亚、中亚地区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援军、流亡难民等来到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不同时期称谓有胡人、胡商、蕃客、回回、回民、回族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回族,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回族人数超过980万,为我国第四大民族。
宋元对外开放达到高潮,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对外贸易国家,巩固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北宋与辽(公元916~1125年)之间贸易时常被战火中断,处于和时通商、战时闭市的状态,双方在边界建有互市的“榷场”,辽输入宋产丝织品、茶叶、大米、图书等以及南洋产的象牙、犀角、香药等,宋输入辽产马、羊、骆驼等。宋与西夏(公元1038~1227年)之间也设置互市的“榷场”,宋输出丝织品、茶叶、瓷器、香药、生姜、肉桂等,输入骆驼、马、牛、羊、盐、蜜蜡、麝香等。南宋与金之间“榷场”交易的种类繁多,金主要输入茶叶、生姜、水果、糖、象牙、笔墨等,输出丝织品、甘草、红花、人参等,金入超规模较大,每年流出大量白银。
宋朝(公元960~1279年)采取开放、鼓励和招徕贸易政策,陆海交通四通八达,对外开放和海外贸易超过了唐朝,特别是海上贸易空前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已经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⑥,均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自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到两宋时期,西北地区战争频发,迫使陆上丝绸之路中断,贸易活动减少。宋朝以后外贸通道由过去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为主,逐步转向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宋代造船业和航海业发展比隋唐时期又进了一步,指南针在航海中应用和航海经验积累促进了远洋运输业发展,为远洋贸易打下交通基础。北宋海上通商国家范围包括南洋各国、高丽、日本、印度、师子国、大食以及今天的非洲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南宋海上对外贸易超过北宋,对外通商国度超过四五十个,对欧洲贸易中瓷器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两宋对外贸易中奢侈品比重下降,满足普通百姓生活所需的商品比重增加。
元朝时期(公元1271~1368年)与亚、欧、非洲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中外经济、文化技术双向互动达到新高度,对世界经济以及科技文化发展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特别推动了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历代以来产品技术创新、贸易技术创新⑦和金融创新增强了元代巨大的贸易优势。元代贸易势力随着军事扩张波及欧、亚、非大陆。元代统治阶层奢侈品需求量大,渴求海外奇珍异宝,贸易规模异常巨大。而且元代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丝绸之路同时开通,在泉州、杭州、宁波、温州、上海、广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外贸。元代基本上允许商人入海贸易。元代通商遍及欧亚非,派使节对外招商,对外商给予优待和人身财产保护,外商持元朝官方虎符,乘坐官方驿站的车马,免费享用官方给予的饮食,抽取关税较轻。
宋元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贸易强国,远洋贸易的范围扩展到了西亚、北非以及欧洲等远方地域,商人成为远洋贸易的主体,把指南针、印刷术、造纸、火药、航海技术进一步向西方传播到达欧洲,对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发挥的推动作用最大,塑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和新面貌。自元朝开始的300多年里,中国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可以说,宋元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科技文化交流的领导者,进一步巩固了自隋唐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明朝国力由盛而衰,对外由开放转向对民间海禁,由自由贸易转向朝贡贸易。明朝(公元1368~1644年)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贸易仍以海洋航运方式为主,对外贸易的范围更广。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互市点与周边民族开展互市贸易,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贸易,采取朝贡贸易体制。
在明朝建立之初东部沿海地区不断受到倭寇骚扰,新生的明朝出台禁止濒海居民出海的政策,目的是加强海防,抵御倭寇,防止海外与内地的反抗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在海禁的同时,明朝对外贸易体制由前朝的自由贸易转向朝贡(或堪合)贸易体制,要求外国以“朝贡”形式由各国官方组织商人与华开展贸易,统一由市舶司收购和管理,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渠道和利润。这种朝贡贸易带有相当大的商业成分,是当时形势下一种特殊的贸易形态。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建立了朝贡这种特殊的官方贸易制度,颁布海禁防止中国商民下海互市,保护官方垄断贸易的地位。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和宣德(公元1426~1435年)时期,明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远洋活动扩大朝贡贸易的范围,取得大量海外物品。郑和下西洋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⑧,由官营垄断的朝贡贸易达到鼎盛。不同于前朝采取招徕政策,明朝朝贡贸易体制采取严格管制下薄来厚往的不抽分、不收税、给予高价收购、给予丰厚赏赐和给予多种优惠的措施,激励外国商人参与朝贡贸易。
由于明朝时期指南针广泛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进步,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主动开拓海外贸易,促进了与沿途各国经济文化交流。虽然郑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并非发展对外贸易,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和航海探险。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其航海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并带动了自唐朝以来东南沿海一带人民去南洋谋生、开发和定居的热潮,对东南亚地区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中期国力衰退,海防松弛,倭患日益严重。戚继光领导戚家军在台州抗倭九战九捷,并与俞大猷配合,到了1565年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此时欧洲在地中海、北海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明朝后期已经开始面临葡萄牙、荷兰等早期西方殖民者的入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1604年和1622年荷兰人两次侵占澎湖岛,1624年占领台湾岛,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完整,推进了台湾的开发。由于海禁和朝贡贸易政策存在种种弊端以及倭患、殖民入侵猖獗,明朝一度曾时禁时放。明隆庆皇帝(公元1566~1572年)宣告开放海禁,结束了维持近200年的明代朝贡贸易体制,私商海外贸易与外国商人非贡贸易增加,但明朝开始对贸易进行抽税。
明朝中后期在倭患和殖民入侵的打击下,国力日渐衰微,停止下西洋活动,外国入贡减少,朝贡贸易只能主要依靠琉球海上中转贸易维系,中国与南洋以远地区贸易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者阻断,中国与世界贸易经济中地位渐行渐远。
无论如何,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地区之间贸易、文化以及人员交流的著名历史足迹,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途径,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华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之间交融互鉴、和谐共处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和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是古代中国进入并长期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通道。海陆丝绸之路上的对外贸易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方面,可以体现生产技术、财税状况、金融活力、消费水平以及文化交流情况。“丝绸之路”是一条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体现了中国港口、造船、航海技术、海外贸易、移民、宗教融合、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国家关系等方面丰富的历史内容,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艺术传播、思想交融的和平交融之路。历史的足迹留给人类深刻的启示。开放与封闭关乎国运兴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非封闭不开放,海陆并存的丝绸之路曾经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创造出辉煌的经济成就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和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门由封闭到被迫打开,对外贸易逐渐失去优势,日益远离世界经济中心。自明朝晚期,欧洲沿海国家已经出现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城邦之间、国家之间对外贸易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外贸易,特别是奴隶贩运为欧洲积累大规模的原始资本,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16、17世纪欧洲开始兴起资本主义,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和进行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由于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迫不得已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中国因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而成为西方列强入侵的受害者。因此,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和开放程度已经远远不及宋元时期。
清朝(公元1644~1912年)自入关到鸦片战争前二百年间实行间断性禁海闭关政策,体现为禁止和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停闭和限制通商口岸,禁止和限制出口商品,对外国商队、商船和商人进行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能在指定的口岸、与官方指定的商人进行贸易,不得与内地商人开展贸易,不得发生资金借贷关系等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西方贸易冲击、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但它使中国孤立于西方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外,阻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发展和科技文化交流,而且禁海闭关政策也使与南洋的一部分民间的和平贸易遭到限制,导致国力衰败。⑨⑩
1655~1684年间清朝严格禁海闭关,1717~1727年清朝对南洋禁海,1764~1784年间三次停闭恰克图中俄贸易,其余年份基本上保持对外开放。清朝废弃前朝的市舶司体制,设置海关掌管征税稽查,由下设牙行具体办理,而且对外贸易的官营与垄断性质日益浓厚。清朝严格的管制保持住对外贸易中持续顺差的地位。
自清朝初期在世界贸易中逐渐失去过去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先的优势,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中已经居于下风,出口产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手工业产品,几乎没有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不强。由于中国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错过西方掀起的工业革命机会,工业没有发展起来,而且受到西方列强大量廉价工业品倾销的打击。到清乾隆年间之后,中国就失去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由于清朝关税政策实行从量税,正税税率较轻,而且外国商人以种种不法手段进行走私逃避征税,因此导致外国商品大肆涌入境内,外商在华获取了巨大的贸易利润和贸易利益。
『叁』 隋朝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
领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改革货币
隋朝统一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隋五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
“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除此之外,杨坚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
设置粮仓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唐朝初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手工业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
隋代兽纹铸字铜镜
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
商贸
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上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重楼延
『肆』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社会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发展还是巩固隋朝统治
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这是目的。
促进南北经济发展才是作用
『伍』 隋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
1、农业
(1)人口的增加
580年,仅有360万户,589年灭陈,获得60万户,一共是410万户。到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全国有890万户,人口4600万。
(2)垦田面积的扩大
根据《通典》卷二,589年,全国垦田1900万顷;到炀帝时期,全国耕地面积5500万顷。 (3)政府仓库的充实
《文献通考》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资储遍于天下”。为了储备粮食,兴建许多规模很大的仓库。
《通典》卷七《食货典》:“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着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据唐太宗估计,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2、手工业
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有名。主要产地为今之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所产绫、绢、锦等都很精美。当时还采用波斯锦的织造技法,织出了质量很高的仿波斯锦。在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麻布的产量很大。
隋代已经出现了白瓷器,色泽晶莹,质地坚硬。青瓷技术也有所发展,其胎厚重,釉透明,硬度远胜于前代。
造船业比较发达。杨素在永安大造战船,其中的大舰名“五牙”战船,高百余尺,上有楼五层,前后左右设置六个拍竿,各高五十尺,可载战士八百人。隋炀帝即位后,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
3、商业
隋商业发展,明显表现在商业都市上,出现许多有名的城市。
四川蜀郡,“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东南商业都会有丹阳(南京)、宣城、毗陵(常州)、吴郡、京口、会稽、余杭、东阳(今浙江金华)。
“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荆州,“南控岷峨,东连吴会,五方枕-,四民昌阜”。蔡州(今河南汝南)“地接荆郢,商旅殷繁”。
长安和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长安有东、西两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东都洛阳有东、南、北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都,北市名通远。
『陆』 隋朝的经济发展
大隋帝国东征西讨与战无不胜
一、侵略林邑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脚都肿了,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涂中。炀帝知道消息后非常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
刘方将军此次对林邑的征伐是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最南方的征伐,不仅挫败雄壮的大象军阵的攻击,而且攻下了异国的首都,这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为。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这是中国的辉煌,为中国的古代史争光。《北史》、《隋书》赞曰:“刘方号令无私,治军严肃,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蛮,无思不服。”
二、驯服契丹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因契丹人侵扰营州。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突厥启民可汗派二万骑兵,听命于韦云起指挥讨伐契丹。韦云起把两万突厥骑兵分为二十营,分四道一同进发。每营相距一里,不得交杂。闻鼓声而行,闻角声而止。韦云起命令没有公事派遣不得驰马,行军途中一个突厥纥干违犯了韦云起的军令,被韦云起斩杀并持其首以示众。从此突厥将帅拜见韦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视。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对突厥骑兵并没有多少猜忌防范之心。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人做交易,并严令有敢泄露营中有隋使者斩。契丹人不加防备,韦云起率领突厥军前进到距契丹营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军折了回来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离契丹营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韦云起命令部队结阵而宿。天刚刚微亮,契丹还处在梦乡之中。韦云起命令二万骑兵一起急驰突然向契丹大营发起进攻。结果可想而之,战果辉煌。“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男子皆杀之。”
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服服帖帖,朝贡不断。
韦云起把俘获的契丹女人和畜产的一半赏赐给突厥人,把其余“胜利品”都带回隋朝。隋炀帝闻讯后大喜,招集百官高兴的说:“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推)举之。”韦云起被升任为治书侍御史。
韦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两万并运用计谋击溃契丹人,堪称有勇有谋。这样的将领与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炀帝杨广只派一人,就取得俘获敌人四万人的辉煌战果。用突厥人打败契丹人,把 中国“以胡制胡”的战略方针发展到极至。
三、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岛也可能是台湾岛。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因言语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于是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
隋军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稜率大军顺利登岸。陈稜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稜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稜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稜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
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
“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陈棱把流求人带回隋朝。隋炀帝大喜,把流求俘颁赐给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
四、震服伊吾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冬季,隋炀帝授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王门道行军大将,命他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经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将,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炀帝喜爱。炀帝曾夸奖他:“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薛世雄与突厥的启民可汗约定联合集兵进攻伊吾国(今哈密地区)。薛世雄率军出玉门后,启民可汗因顾失约没有到。薛世雄将军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定孤军穿越茫茫沙漠直捣伊吾国,此时正直冬季西北地区正处在天气恶劣风沙猖狂之时。薛世雄进兵神速,势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没想到隋军能来,所以都没做防备。当听说薛世雄率军已越过沙漠,兵临城下之时。伊吾人惊恐万分,不得不请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了一座新城号“新伊吾”,裴世矩告谕西域诸国:“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筑)城耳。”薛世雄命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垦戍边。然后率军班师回朝。炀帝大悦,薛世雄因功进位为正议大夫,并赐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国设立了伊吾郡和柔远镇,薛世雄兴建的“新伊吾城”成为隋朝控制东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五、占领吐谷浑
吐谷浑比突厥人文明一些,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负责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图记》中说:“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今若羌),亚西域之门户也。总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炀帝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炀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大隋名将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炀帝命令刘权继续率军进攻占吐谷浑,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浑,击溃吐谷浑军主力。伏允率众保覆袁川。炀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吐谷浑可汗伏允仅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来归降,其中六畜有三十余万。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此时大隋在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本文章引用通告地址(TrackBack Ping URL)为:
http://post.blog.hexun.com/longyd/trackback.aspx?articleid=3513192
隋朝是因为李渊卖国把突厥人引到中国首都,洗劫长安。被叛国贼与外敌联合攻击完蛋的!!
对隋炀帝三征高丽感兴趣可关注"隋炀帝三征高丽(连载更新不定期)"http://group.hexun.com/stsj
三征高丽是以胜利结束的,小说不是历史,不要被小说戏说电视剧蒙蔽了.
十年,又帅师度海,至卑奢城,高丽举国来战,护儿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将趣平壤,高元震惧,遣使执叛臣斛斯政,诣辽东城下,上表请降。-----《隋书》
北摧突厥、吐谷浑之强,南渡海俘杀流求,则空国大举以加高丽,亦有摧枯拉朽之势焉。-----《读通鉴论》
隋抵抗突厥入侵:刀卷枪折 手皆见骨 拼死而胜
公元五八一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帝国。然而新生的隋王朝并不稳固,危机四起,最严重的威胁首先来自北方,北朝末年,突厥强大起来,势力远达中亚,他钵可汗时,“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而隋文帝综合各方意见,坚定不移的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对策。首先,停止了对突厥的岁贡,给突厥以沉重的经济打击。其次,强化防御体系,开皇元年(五八一年)四月,开始征发民工修隋长城,东至黄河,南至勃出岭,绵恒七百里。复次,利用当时突厥内部的汗位之争,实施离间策反工作。迅速做好防御准备,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可是,对于隋帝国,威胁远不止如此。南方的陈朝趁隋朝新立,挥军北伐,从陈军的动向可知,其目的主要在于加强都城建康一带的防线,夺取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战略要地,向北收复江淮间的失地。南线告急。
可恶的是西部的吐谷浑也来趁火打劫。起兵攻打弘州,隋文帝觉得弘州地广人稀,难以坚守,便废州退让,然而,吐谷浑得寸进尺,再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西线也在告急。
局势如此严重,东北还有北齐余党高宝宁集团,他们的后台老板就是与我们中国人并列帝国二十八强豪的高丽(那时还叫高句丽)。隋王朝正处于敌人的四面围攻之中。
东北有高宝宁,漠北有突厥,西面是吐谷浑,南边有陈朝。他们都已出兵,四面进犯,所幸的是他们还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自为战,没有结盟。隋军必须利用宝贵的瞬间,打破包围的态势,战机稍纵即逝。隋文帝却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他冷静的判断形势:陈朝内部矛盾重重,且水军步战,不是隋军的对手;吐谷浑军制落后,缺乏统一指挥,难以形成强大攻势;突厥最强大,双方恶战势不可免,容不得丝毫幻想。集中优势兵力,先弱后强的战略是唯一的出路,而首先被打击的目标是南陈和吐谷浑。
五八三年三月,文帝命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总督南线军务,九月隋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凌厉攻势,水陆并进,大破陈军于寿阳,吴州,又在甑山镇击破了陈将陆纶赶来增援的水师,到年底,反击战取得了预期的战果,江北失地全线收复。隋军在长江北线一线展开,大有乘胜渡江的态势。陈军被打得胆战心惊,退缩江南,陈宣帝本想有所作为,收复淮南,结果是丧师辱国,又羞又愤,急火攻心下竟一病不起,撒手归西了,接着是我们“大名鼎鼎”的陈后主出场了,他倒识相,马上献上降书顺表,割地求和。当时,隋军的大部份将领纷纷请命南下。但隋文帝力排众议,下令班师。因为从战略上考虑,突厥大敌当前,不宜将主力深入南方。
差不多在南线对陈军作战的同时,西北方也发起了强劲的反击。八月文帝命元谐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和元浩等步骑数万反击吐谷浑。元谐受命后,率部从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发起攻击,吐谷浑也倾巢出动,从曼头(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至树敦(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南)甲骑滚滚而来,其定城王钟利房率骑兵三千,联合南部的党项兵,渡河东进,迎击隋军。元谐采取包抄战术,直插青海,断敌后路。在丰利山(今青海省青海湖东)隋军与吐谷浑两万铁骑相遇,激战后将其击退,乘胜进逼青海湖,直取其大本营。吐谷浑遣其太子可博汗率劲骑五万反扑,双方再次鏖战,杀声震天,烟尘蔽日。由各部联合的吐谷浑军挡不住统一指挥的隋军的猛烈冲击,败下阵去,一路溃逃,隋军追击三十余里,俘斩万计,打得吐谷浑举国震惊。
经过两场有限度的反击战,隋朝赶在突厥大规模进攻之前。解除了来自东南和西北方向的威胁,阻止了周边民族结成反隋同盟的可能,扭转了四面受敌的不利处境,得以专心对付突厥的大举进攻。
开皇二年(五八二年)春,突厥遭受天灾,民不聊生,沙钵略可汗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五月,他调集五可汗发兵四十万入长城,揭开了根本改变双方乃至东亚世界间关系的大搏斗的序幕。
突厥的这次进攻,声势浩大,来势凶猛。五月十六日,东北的高宝宁集团也配合突厥,向平州(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发起进攻,在整个战线,隋军的防线被多处突破,屯守乙弗泊(今青海省乐都县西)的行军总管冯昱遭到突厥数万骑兵围攻,力战数日,寡不敌众,壮烈殉国。东部战线,突厥与高宝宁的联军突破隋军防线,进攻幽州,李崇出战,不利。十月,西北长城沿线重要州县一个个的陷落,突厥攻破木峡,石门两关,分兵南下,越过六盘山,挺进谓水,径水之滨,严重威胁长安,十二月十五日,文帝再派内史监虞庆则为元帅,驰往弘化(今甘肃省庆阳县)拒敌。虞庆则命行军总管达溪长儒率骑兵二千出击,才出弘化没多久,就遭遇突厥大军,陷入重围,隋军大惧,达溪长儒神色慨然,激励将士死战求存。他把全军凝结成阵,且战且退,经受了突厥骑兵排山倒海般的冲击,昼夜凡十四战,军兵散而复聚,整整坚持了三天三夜,打得刀卷枪折,没武器可用,士兵便挥拳相博,手皆见骨,达溪长儒身先士卒,五处受伤,前后贯穿两处,可这条硬汉犹如铁塔般挺立不倒,山河为之变色,全军以死相拚,杀敌万余,退回郡城,仅存百人。突厥军兵本来为了掳掠财物而南侵,完全没料到遭到如此猛烈的抵抗。大军失了锐气,他们焚烧了同伴的尸体,解围而去。退出塞外。
突厥被打退了,人们扬眉吐气,热泪奔涌。在这举国欢庆之际,文帝显得格外冷静,他心里明白,突厥并没有被重创,他们马上会卷土重来的。
不出文帝所料,开皇三年(五八三年)开春不久,突厥又蠢蠢欲动,二月,北部发生局部战斗,四月,突厥又大军压境。经过去年的大战,隋军经受住了考验,培育起了战胜突厥的信心,而突厥的内部矛盾表面化,只要再挫其气焰,就会造成其内部分裂,文帝下定决心,决定主动出击,给沙钵略以决定性打击,实现敌我战略攻守之势的转变。
四月,文帝下诏,历数突厥的罪行,宣布大举讨伐突厥。隋军分别由卫王爽,河间王弘,上国柱窦荣定,左仆射高颖和内史监虞庆则任行军元帅,以卫王爽居中节度诸军,分八道出塞,向突厥发起猛烈攻击。
中路军首先与突厥爆发激战,四月十一日,卫王爽率总管李充等四将出朔州道行军途中,与沙钵略所率的突厥大军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无数骑兵在大草原上冲杀驰骋,想像一下:数以万计的中国重装骑兵和土耳其马弓杀个天昏地暗,这是何等的壮观啊!李充率精锐铁骑五千从侧面突击突厥,突厥措手不及,大乱。隋军趁此良机,全军奋力向前,突厥不能抵档,一败涂地。沙钵略身受重伤,丢盔卸甲潜入草地,好不容易捡回性命。这一战,隋军还夺了大量的牛羊马匹,造成突厥乏粮,全军只能磨兽骨充饥,好不凄惨。
西北方向的战果,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
河间王弘率军数万出灵州道,与突厥相遇,大破之,斩首数千。
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在高越原与突厥阿波可汗相遇,两军对峙于戈壁滩上,隋军带的水很快喝光了,士兵只好刺马饮血,死者相继,窦荣定眼看拖下去将不战自毙,仰天长叹。不料天上竟下起及时雨来,全军士气大振,大将史万岁出阵与突厥的勇士单挑,转眼就取了对方的首级,突厥大惊,全军大乱,隋军趁势掩杀,突厥大败。这时,隋朝派长孙晏进行离间和策反工作,利用阿波和沙钵略的不和,使阿波向隋请和,在六月,阿波可汗率军北还。在白道吃了大败仗的沙钵略可汗逃回塞北,满心悲愤,又听说阿波可汗暗通隋朝,不禁怒从中来,带领沿途收聚的败兵奔袭阿波的牙帐,杀了阿波可汗的母亲,烧了他的营盘。从此,阿波与沙钵略反目成仇,突厥也分裂为东,西两大对立集团,兵连祸结。
以开皇三年七月为分水岭,隋朝取得了战胜突厥的辉煌胜利,完全扭转了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格局。从建国至今,才经过两年多,隋朝就打败了头号强敌突厥。这在中国史上也近乎奇迹。这一胜利的取得,首先是隋朝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和坚定务实的政策。第二是利用四面敌人不统一的机会,集中兵力予以各个击破,表现出高超冷静的军事指挥艺术。第三利用敌人的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第四是隋军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而最基本的一条,是上下同心,三军用命,显示出隋王朝的蓬勃朝气。乘着这股气势,文帝胸中正在勾画一幅世界性帝国的蓝图。 隋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粮食充足,有名的洛阳仓粮食一直到唐朝20年后的贞观年间才用完. 隋朝军力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之一,击败突厥到伊朗,土耳其一带,杨广于是写下了:可叹汉天子,空上单于台的名句.自此较彻底安定了边疆,具网上有些资料说,隋朝其疆域超过汉唐,南到越南,东到琉求,北到汉城.
实行输籍定祥,撤州并县,开凿大运河(中华文明中有开拓性文明的代表),实行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的推荐制度,东移政治中心,修建东都洛阳,为以后统一的中国政治格局未变贡献很大的.
至于灭亡原因,一是新的科举制度遭到士大夫的反对,先后造反的李密,窦建德,杨玄感,李渊都是士族.(瓦冈军在东征高丽已被剿灭,评书上说的日期有误.),二,对高丽三年连年用兵,加上新罗国派人到中原活动,策动李密,窦建德,杨玄感,李渊等隋臣先后内反,李渊密串胡兵,攻下长安,出让长安的财物和美女,引发了东边将士为急于救家眷和财物而谋杀杨广是直接原因,事实证明杨广的判断是正确的,应该先稳住再西征,后来西进的宇文化及很快就被李密所灭.
而荒淫就更不是事实,杨广一生一个老婆一个妃子(受独孤后的影响)四个孩子,而李渊,李世民都是四十多个孩子,李世民诸杀其兄其弟全家120余口人的玄武门事件才是事实,杨广对其兄杨勇一家并没加以杀害,至于杀父,更是唐朝后的民间传说而已.
史书上贞观之治不到隋大业的三分之一,后来历史学家竟然视而不见,后来的历史书都贬低秦始皇,杨广,是因为后来没有谁能超过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功劳.
『柒』 隋朝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什么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捌』 隋朝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隋朝建国时,由于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以及士族豪强地主大量隐占人口,政府掌握的户口只有450万左右。经过开皇初年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实施,以及政府对户口清查和管理工作的加强,使大批逃户、隐户又成为国家的编户。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长江以北隋政府统治区的在籍户口已增至600多万户。灭陈后,又得江南50万户,总户数达到700万户左右①。至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增加到890万户,4600万口①。17年间增加了29%,平均年增长率为14‰。户口的迅速增加,除了隋政府继续括户,括出许多逃亡人口,以及从地方豪强隐占下夺得许多荫庇人口外,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殖。这是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日趋繁荣的结果。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这样高的人口增长率是很突出的。
人口的增长与农业的发展分不开。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促使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据《通典·田制》载: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垦田面积为1900余万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已增至5500余万顷。20年间增加了3600多万顷,增长率为190%左右。显然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不够准确,但当时耕地垦田面积的激增,当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从中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隋朝府库中才积储了数量庞大的粟帛。
『玖』 隋朝儒学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隋朝儒学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儒学为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内源和精神动力容
儒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只要经过深入发掘和适当转化,儒家文化也只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促进和完善经济发展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转换与发展。大家说,儒学是“内圣外王”之学,它一方面强调“内圣”,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又注重事功,主张开物成务,强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经世济民、平治天下等“外王”功业。在隋朝的社会,儒学对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的内圣之学可以为塑造经济活动中的道德人格和市场伦理提供精神资源,二是儒家的外王之学可以经过阐释和转换,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儒学文化重视仁爱的价值观可以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结合起来,儒学中的务实精神可以增进人们的市场参与意识,特别是儒学重义轻利的观念可以对过度膨胀的功利追求发挥制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