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如何影响金融活动
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一般有两种方式:货币融资和债务融资。货币融资是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通过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增加通货膨胀的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实质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财政征收铸币税或通货膨胀税。财政向银行的透支超过银行承受能力时,超出的部分将导致中央银行的非经济性货币的发行,而这部分“财政发行”是没有物质保证的,这势必造成国民收入的超分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债务融资是财政通过举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发行公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国债进入债券市场,对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发债的情况下,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和信托进行建设项目资金融资,而一旦政府无力偿还产生的金融风险可想而知。
在我国为了解决分权化改革后的中央财政集中率下降而使中央财政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控制,使金融代行了部分财政的功能,金融业扮演了“第二财政”的角色。由于财政收支压力较大,而且财政的显性风险较高,所以一些本应该由财政承担的支出转由金融部门支出,从而形成了金融部门的准财政政策。但由于金融部门的准财政行为不同于真正的财政活动,也不同于真正的金融活动,所以棋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执行原则,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部分支出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型很难保证,最终会形成金融部门的不良资产。例如:国家财政能力下降,使得中央政府无力继续大规模对国有经济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财政投资,而是以“拨改贷”等方式,将财政投资改为银行贷款,但由财政对银行贷款进行担保。由于国有银行在这种贷款过程中,难以严格检查、审慎经营,贷款存在很大风险。我国的股票市场也具有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为上市的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成为上市公司的“钱袋子”。国家为了国有企业能够上市融资而推动了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增长,造成了很大的泡沫。还有这种上市前的审核以及审批的不规范很难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股票市场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这种金融的“第二财政”的效应,在减小财政支出压力的同时,也将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② 1.日委员担心的“为财政赤字融资”有何负面影响
日伪原耽心的为财政赤字融资有何负面影响?他担心他,他们日本要玩
③ 赤字融资法案什么意思
首先,“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种论点只是简单定式的来说明财政赤字与现金发行的关系,是过去比较流行的论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基本是不适用的。“赤字融资”一般是指一国的央行通过增发货币借给各商业银行,来扩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能力,是银行体系的投资和借贷年增长率超过储蓄性存款(不包括货币性存款)年增长率,已达到动员社会资源的目的。这种方式在过去的世界和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副作用挺大,现在基本上已不再采用。和央行向财政部直接购买国债相比,它显得更加直接,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更明显。另外,1995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向财政提供借款和透支,亦不得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当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国债,间接地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可以存在的。
其次,“赤字融资”实质也是一种“强制储蓄”,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是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例如,二战后的日本,民穷财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其央行便印发钞票给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再贷给企业,支援重建。这里的“赤字融资”并没有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
最后,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这些部门暂时不用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种赤字融资方式没有货币政策效应,比如,在市场利率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的上升;另外,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当政府的国债的规模过大,而政府的信誉又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那么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或向央行借款,结果就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
④ 各国在不同时期都采用过赤字财政政策,分析赤字财政的筹资方式及对经济的影响
1)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专财政赤字,即政府属收入小于支出。(3分)
(2)赤字财政用货币筹资与债务筹资来筹资。(6分)
货币筹资就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必还本付息,从而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但缺点是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通货膨胀。
债务筹资就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这种筹资方法相当于向公众借钱,不会增加货币量,也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但政府必须还本付息,这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3)赤字财政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尤其是可以较快使经济走出衰退。(3分)
(4)赤字财政会加重财政负担,并引起通货膨胀,减少储蓄。
⑤ 用债务融资与货币融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债务融资:
总供给: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如果使社会总投资增加,则社会总供给回也会增加。
总需求:答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债务融资方式对经济有较强的紧缩效应,可以减少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总需求减少,降低通胀率。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债务融资不仅扩大货币供给待东宫物价上涨,缓解通货紧缩,刺激总需求,增加总共给,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融资:
发行货币弥补赤字一般会导致政府公共投资增加,公共品供给增加,社会总供给增加,也会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减轻财政负担。
⑥ a. Z国政府官员如何为中央政府财政赤字融资而又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供给
发国债等融资.外汇换人民币等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行为
⑦ Z国政府官员如何为中央政府财政赤字融资而又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供给
a. 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产生的可能原因:购买增加,税收减少。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不版直接改变中央银权行货币供给。一方面这意味着货币流通增加,可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可适当减少,以平衡货币流通量。
b. 增发国债。
⑧ 关于财政赤字融资方式
我在这里说一下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首先,“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种论点只是简单定式的来说明财政赤字与现金发行的关系,是过去比较流行的论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基本是不适用的。“赤字融资”一般是指一国的央行通过增发货币借给各商业银行,来扩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能力,是银行体系的投资和借贷年增长率超过储蓄性存款(不包括货币性存款)年增长率,已达到动员社会资源的目的。这种方式在过去的世界和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副作用挺大,现在基本上已不再采用。和央行向财政部直接购买国债相比,它显得更加直接,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更明显。另外,1995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向财政提供借款和透支,亦不得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当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国债,间接地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可以存在的。
其次,“赤字融资”实质也是一种“强制储蓄”,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是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例如,二战后的日本,民穷财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其央行便印发钞票给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再贷给企业,支援重建。这里的“赤字融资”并没有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
最后,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这些部门暂时不用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种赤字融资方式没有货币政策效应,比如,在市场利率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的上升;另外,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当政府的国债的规模过大,而政府的信誉又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那么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或向央行借款,结果就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
⑨ 弥补财政赤字有四种手段,其中两种是货币融资和发国债,货币融资中包括货币发行,发国债重也会发新币
货币融资,其实就是复以货币作为抵押制物,向民众融集资金。
而发国债,其实就是明白地以国家信用作担保,向民众(包括企业)举债。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属于交换,存在信息不对称;后者属于借贷,存在债务关系。
当然是货币融资中发行的货币多,发国债不需要发行货币(现阶段连国债凭证都无纸化了)。
财政赤字似乎与货币量关系不大,反倒是举债可能导致赤字增加吧!
⑩ 用债务融资与货币融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货币融资的来方式会以更快速源也更直接的方式来反映市场状况。债务融资一般是要通过相对较长的时间才会出现影响。那对需求和供给么,要看融资量的多少了,要是融资量高于年GDP 10%以上,影响会很恶劣,反之,影响一般。因为,这两周都是正常的市场宏观调控的手段,对总需求和供给的影响相对有限。。。
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