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南昌经济发展的问题

南昌经济发展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13 22:09:42

❶ 请问江西南昌好吗经济发展的怎么样

很不错,我是杭州人,我觉得南昌很繁华,上次去了南昌感觉印象很不错,楼主到红谷滩新区中央商务区cbd看看,真是没的说。

❷ 南昌未来将如何发展

那肯定是相当有前景的赣综合竞争力第15名 南昌经济结构转化全国第一 江西综合竞争力全国第15名
南昌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全国第一,同时跻身十大最佳案例城市

核心提示 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新鲜出炉。 记者15日连线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了解到,江西的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15名,而作为江西省会城市的南昌,在“优化创业机制,激励全民创业”中表现优异,被评为该报告2009年度的十大最佳案例城市第6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城市结构竞争力一项中,南昌的经济结构转化速度位列全国第一。江西综合竞争力排全国第15位15日下午,记者就此连线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一位姓解的工作人员专门给本报提供了资料。这位解姓工作人员称,江西同全国其他21个省区进行总体比较发现:江西的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参与排名的省区第15位。 据了解,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江西由于城市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北部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尤其是南昌附近的城市排名靠前,而南部的城市排名靠后。各城市在全国的排名较为靠后,综合竞争力偏弱。江西省综合竞争力指标只有南昌市排在前100名(第35位),4个城市排在100-200名之间,其余6个城市排在200名以后。 南昌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全国第一 据了解,《蓝皮书》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而南昌市在参加排名的294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35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4位(长沙第20位,武汉第23位,合肥第26位,南昌第35位,郑州第36位,太原60位),据悉,这是我省唯一进入全国排名前100名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在经济结构转化速度方面位列全国第一,排名情况分别是:南昌、海口、广州、福州、合肥、长春、石家庄、沈阳、扬州、潍坊。 南昌获得最佳案例城市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14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全球第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个城市有8个城市属于中国。 虽然南昌市在综合排名位列第35位,但南昌市因在“优化创业机制,激励全民创业”方面案例突出,被授予全国年度十佳案例城市之一。 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项目组负责人、社科院住房与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倪鹏飞研究员说,这次还推出了十个最佳年度案例城市:苏州、北京、宁波、包头、重庆、南昌、广州、杭州、南通、佛山,南昌位列第六位。 倪鹏飞认为,南昌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在优化创业机制、激励全民创业方面表现得非常好,南昌市搞的全民创业的工作,非常值得总结,尤其是总结中西部地区怎么搞全民创业,值得全国借鉴。 那么,南昌市在优化创业机制、激励全民创业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南昌市社科联副主席张恒立向记者透露了“南昌秘笈”。 张恒立说,南昌市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第一个出台了《南昌市优化投资环境条例》,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来推动当地经济良好环境的法规。张恒立说,除了立法之外,南昌市委市政府同时还要求各级各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四最品牌”,即投资成本最低、收益最高、效率最高、回报最快,这些措施都有利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记者钟金平)

❸ 南昌的经济

南昌市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球发展最快的20个城市中名列第15名,是中国乃至全球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36.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全年财政总收入55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到2015年南昌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 南昌农业现代化,拥有煌上煌、国鸿、正邦、英雄、益海嘉里、双汇等一批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了产量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提升、基础巩固提高、村镇面貌一新。形成了优质大米、优质果品、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等“十大主导产品”,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全市正在形成“县有品牌、乡有产业、村有基地”的特色农业经济板。
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26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5.08万亩,比上年下降0.7%;油料种植面积131.50万亩,增长1.2%;棉花种植面积2.88万亩,下降14.7%;蔬菜种植面积61.95万亩,增长6.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7.6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2.8%。 南昌市工业发达,南昌市的汽车制造、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医药等现代化工业体系,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具有一流的水平。南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扶植大企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南昌市是国家创新型城市,拥有国家级以上工业园区8个、规模企业近1000家。益海嘉里、福特、日立、惠普、微软、沃尔玛、麦当劳、麦德龙、肯德基、ABB、家乐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邦快递、马士基、默克制药、贝塔斯曼等世界500强落户南昌。
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4.57亿元,增长17.1%;实现利税461.56亿元,增长16.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23.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金融 南昌市是中国中部重要的金融中心,正在建设南昌市红谷滩中央商务区,现有外资银行有标准渣打银行、大新银行等。同时还拥有国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九江银行、赣州银行,上饶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本地门户银行为南昌银行与南昌农商银行。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出口信保等都在南昌都设有分支机构。全国几大证券公司,如华夏、国盛、中信、招商等也在南昌开办了营业机构。 商业 南昌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主要有家乐福、人人乐、红谷滩万达广场、南昌百货大楼、恒茂梦时代广场、世贸广场、绿地百盛广场、洪城大厦、洪客隆、财富广场、百盛、大润发、沃尔玛、麦德龙、天虹百货、铜锣湾广场、国美电器、苏宁电器、丽华购物广场、新一佳、步步高、华润万家等大型商场,饮食企业国际知名的屈臣氏、哈根达斯、必胜客、星巴克,棒—约翰等在南昌拥有多家分店。万达国际影城、中影国际影城、星美影院、红地毯影院、永乐影城、百花洲影城等一大批高端影院给南昌市民带来了五星级影院享受。城外有洪城大市场、华东装潢建材大市场、喜盈门建材市场、香江家具、欧亚达家具、红星美凯龙、京东鹿鼎国际家具、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市场。
华东及华南沿海城市陆地所有物流交通通往内陆都必定经过南昌,和台湾密切交流的必经道路之一,是除福建外和台湾距离最近的内陆城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毗邻的主要城市。 旅游经济发展 南昌市被誉为“现代花园英雄城”。每年来南昌市以其独特的“红色,绿色,古色”景点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的国内外客商。
2013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282.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接待入境游客20.18万人次,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99亿元,增长36.9%;旅游创汇6389.73万美元,增长20.6%。截至2013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58家;拥有旅行社229家,其中出境组团社28家。

❹ 南昌主要是靠什么专业经济发展的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的30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宏观经济指标强劲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托全国经济腾飞的东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经济在总量突破的同时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了全面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南昌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南昌人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2007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389.89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9.5倍,年均递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时间就可以创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达到3046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9.6倍,年均递增11.0%。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越过了4000美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在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南昌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格局,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9.3:49.2:21.5“二一三”,转变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3.4%,比重上升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9%,比重上升18.0个百分点。同时,南昌第一产业正走上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之路,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3.4亿元,比1978年增长4.1倍。
产业内部结构日益合理。工业结构由“轻轻重重”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79—2007年,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6%,重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0%。轻重工业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各占一半转变为2007年的54.3%和45.7%。农业结构由“以粮为纲”转变为农经并举、各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纯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为39.9%,牧渔业比重则由11.8%和1.4%上升为33.7%和23.2%。
所有制结构稳步调整。改革开放使南昌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得到彻底改变,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形成了国有经济继续壮大、个私经济迅速崛起、外资经济日益增多的形势。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经济比重达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经济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经济对南昌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县域经济特色鲜明。南昌县、新建县和青山湖区已逐步建设成为以工业化为基础,内需及外向经济两轮共同驱动的综合强县。东湖区和西湖区作为老城区,消费品市场占有量达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进一步强化南昌市“商贸中心”地位。青云谱区楼宇经济、旅游经济和物流集群快速发展,将成为南昌市商业副中心。进贤县、安义县和湾里区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已成为南昌市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南昌市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空调、造纸、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持产业。红谷滩新区利用山水优势,已初步建成以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融文化、商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基地雏形初现。英雄经济开发区正向休闲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发展。
(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储蓄连年上升,生活由温饱跨入小康,正迈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长37.6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长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财产持续增加。200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44.5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额从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万元。
居民家庭各项消费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长26.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长26.5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5台,电冰箱102台,空调115.33台,电脑51.33台,电话87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45台,空调25台,摩托车40辆,电话72台。
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980年南昌市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分别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别下降了19.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财政金融日益壮大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南昌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南昌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90.61亿元,比1978年增长76.2倍,年均递增1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7.22亿元,比1978年增长33.2倍,年均递增13.0%。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6个。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存贷款余额迅速攀升。2007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63.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42.33亿元,而1978年银行存贷余额仅为2.75亿元和9.92亿元。
(五)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工业从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封闭体系,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汽车、空调、医药等十大产品制造业基地,光电子、新材料、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方兴未艾。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3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占达到2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3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71.80亿元,比1978年增长68.5倍,年均增长1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钢材增长40.2倍,年均增长13.7%;汽车增长70.4倍,年均增长15.9%;发电量增长4.6倍,年均增长6.1%;卷烟增长3.1倍,年均增长5.0%;水泥增长50.7倍,年均增长14.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万元产值GDP能耗为0.955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28,实现利润53.23亿元,实现税金74.46亿元。
(六)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重点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生产性项目投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原材料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投资规模空前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9.89亿元,比1978年增长670.5倍,年均增长25.2%,其中非国有投资完成531.5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个百分点;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4.12亿元,其中非国有投资达到495.44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64.0%;在非国有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15.59亿元,个体投资11.20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已调整为0.1:39.6:60.3。
(七)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3.36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97倍。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招商引资为南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南昌成为了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热地。30年里,南昌市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886个,合同外资79.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1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南昌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推动南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完成264.38亿元,占全市的20.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14.9%。南昌对外旅游事业也迅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游者8.91万人次,比1983年增长14.8倍;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555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172倍。
(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市围绕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这“两篇文章”,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市政和环境工程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公路已经形成了以南昌为中心,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的“5小时经济圈”。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实现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断优化。老城区、新城区、拓展区、生态区规划建设齐头并进,拉开了南昌“一江两岸,双城拥江”的城市框架;建设了南昌大桥、新八一大桥、生米大桥、环城高速、“八湖两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一个集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为一体的新南昌已经显现。仅十五期间,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78.4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06.4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3.0%;道路总长度从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总面积从1980年的208万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万平方米;城市桥梁从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环十一射的城市立体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灯从1980年的5357盏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盏;邮电通讯快速发展,2007年,南昌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1万门,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达413万门,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469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万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141万立方米,管道煤气日供应量达到20.6万立方米,公共汽车由1980年的246辆增加到2007年的2448辆。
2007年,南昌市公园面积已达736公顷,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71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8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国建国以来的50多年划分为大致相同长度的两个时段,两个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差异巨大,差异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注释,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践表明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态势正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为南昌带来了勃勃生机,通过对中央体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实,经济社会运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机制得到有效的融合;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各种要素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从无到有;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建立极具地方特色,洋溢着赣鄱文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支撑体系。
(二)惠及百姓为经济发展提供无尽动力
人是生产力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决定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当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当百姓能更多地获得实惠,人们就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之中,从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无尽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南昌市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了巨大现实利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今后我们仍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多考虑惠及百姓,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伟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为经济腾飞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南昌各项经济技术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产生了大产出,经济腾飞动力基础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观地讲,目前我市仍属投资拉动型经济,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1978年以来,南昌的投资增长不断加速,投资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1978年南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2亿元;1995年突破50亿元;2000年不到8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2007年完成819.89亿元。
巨大的投资为改变南昌的面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居民生活环境、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主要设施水平跃起上新的台阶,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城市投资环境,为国内外投资者来南昌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中得到较大的改善。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以大江大河、门塘水库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工业投资一直是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业投资300多亿元。通过加大投入,南昌工业经济不断转型调优,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一批工业园区脱颖而出,成为南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南昌加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南昌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支柱产业偏少,工业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工业是南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一直把壮大工业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全面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2007年南昌工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显突出,2007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38.3%,居各行业之首。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进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是实现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径。
(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南昌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1978-2007年南昌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4.9%,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为549亿元。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传统行业的比重逐步降低,新兴产业占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且在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整体经济增添无限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经济为南昌发展增添无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为61.37万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等其他经济单位就业人员达15.42万人,非公经济成为南昌就业的主体;2007年南昌规模以上工业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经济的私营企业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当数量的为非公有制企业,非公工业已成南昌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市场批发、零售方面,除石油制品等少量商品的销售以公有经济为主承担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在投资领域,民间投资比重2007年占49.2%;在服务业领域,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南昌服务业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单位426家,占服务业单位总数的22.8%,私营、港澳台、外商企业家,占比达77.2%,另有9.26万户服务业个体经营户。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是整体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公经济紧贴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公经济竞相发展就是一个明证。南昌应抓住契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会生产要素,加速经济发展。
(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外开放,扩大进出口业务,加大引进内外资力度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的外经外贸事业几乎是从无到有,稳步发展,2007年南昌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3.36亿美元,进口总额8.59亿美元。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2.3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内资323亿元。
通过对外开放,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极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❺ 南昌地铁建设是否符合南昌经济发展

应该符合的啊
要不然怎么会建设啊
南昌交通高峰时段是很堵的啊

❻ 关于江西南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个人认为,南昌的优势有:1区位优势:南昌是一座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开放城市,地处长江中下游,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盛誉,现为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京九、浙赣、皖赣铁路线在此交汇;南昌作为开放型内陆城市,目前正在形成一个通过高速公路6小时可以通达8个省会城市、涵盖4.6亿人的“6小时经济圈”。 2\生态优势:传统产业向循环经济转变,是实现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南昌市的主要做法是,把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与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同时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从而推进经济形态由传统产业向循环经济转变。 3\其他优势:适宜居住,水土好,物价低,交通方便,啥也不缺。南昌市以水清、城绿、花美为英雄城增光添色.
劣势在于:市民素质有待提高:每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有赖于市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目前,南昌市正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期,同时,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南昌市的街头也时常冒出一些不和谐之音。有一位外商欲在南昌市投资,当他在城区转悠了大半天之后,却丧失了投资信心,原因是,横穿街道、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触目惊心。他对市领导说,市民素质的高低,是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后劲的内在动力。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这种不文明现象已经引起了南昌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一股革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的热潮正在洪城兴起。 古人在分析形势时喜欢用"天时地利人和"来说明,天时,前些年,我们南昌 在这点上没有赶到,浪费了.虽然这里面也有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我们那时胆子不够大,战略定位出现偏差,没有抓住改革开放的第一轮发展的机会;现在我国正进入城市化的浪潮,所以南昌这些年提出对接长珠闽的战略,我个人觉得是正当其时.地利,虽然我们没有临海,但是现在发展已经呈现出沿海想内地推进的势头,南昌作为中部,正可以发挥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地理优势;人和,以前南昌由于发展的思路不是很正确,人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经过这几年对思想解放的提倡,南昌逐渐放开了思想,统一了思路,呈现一心谋发展,全心搞建设的好形势.
所以我觉得在天时地利人和上,我们南昌正逐渐发挥出自己后发的优势.

❼ 南昌地区近年来的经济状况

2005年南昌市抄GDP 1007.7亿元,比上年袭增长16.8%,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增长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44.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达70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7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472元。
2006年GDP 11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工业
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业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都在这里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的工业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医药等现代化工业体系,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一定的水平,现在正围绕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已形成了六大支柱、十大产业,拥有工业园区11个,上市公司16家,规模企业近千家。

❽ 从经济发展上来讲,南昌和温州哪个更发达一点

自然是温州了,温州从很早就开始大力发展私有经济了,差不多有30年时间了,因为温州是个思想很开放的城市,温州人本称作中国的犹太人,很具经商头脑,温州的炒房团更是全国有名。

❾ 南昌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5年南昌市GDP达10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3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32.13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402.19亿元,增长13.4%。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2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3亿元,增长38.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一万元,达10301元,比上年增长17.8%;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064元,增长20.5%。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879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2元,增长13.6%。

2006年南昌市实现生产总值118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4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644.46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463.66亿元,增长12.6%。
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11亿元,同口径增长25.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4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3元,比上年增长9.1%;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548元,增长6.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392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2元,增长13.2%。

2007年南昌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1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749.80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556.89亿元,增长15.5%。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
全市50万元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额8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6元,增长16.3%。人均消费性支出10064元,增长33.3%。农民人均纯收入5034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72元,增长10.0%。

❿ 江西,的南昌 和 进贤县 这连个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 差的多吗。 总体来说,那个比较适合发展和居住!

进贤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阳湖南岸,浙赣铁路与316、320国道交汇处,属南昌市代管。总面积1971平方千米。总人口90万人。全县辖9个镇、12个乡、1个场:民和镇、李渡镇、温圳镇、文港镇、梅庄镇、张公镇、罗溪镇、架桥镇、前坊镇、三里乡、二塘乡、钟陵乡、池溪乡、南台乡、三阳集乡、七里乡、下埠集乡、衙前乡、白圩乡、长山晏乡、泉岭乡、五里垦殖场。共有28个居委会、270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民和镇中山大道,距江西省会南昌市60千米。全县通行赣语。在历史长河中,进贤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在五代南唐时期有著名画家董源,被誉为“文人画”鼻祖。北宋时期有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被公认为词坛“婉约派”创始人之一。当代有军事著作深受国内外关注的原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陶汉章。有活跃于国内外乐坛的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具有1700多年的建县历史,历来被誉为“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

进贤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浙赣铁路复线,316、320国道并行穿境而过;沪瑞、昌厦和正在兴建的京福、昌峡高速公路在境内总交汇,人称江西的“金山角”。县乡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水上运输经抚河、鄱阳湖直通长江。

进贤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湖港水面、低丘山林、水田旱地各点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湖山秀美,土畴相连,素称“鱼米之乡”。其中小麦、大豆、芝麻产量居全省之首。全国最大县域内湖32万亩的军山湖,青山环绕、碧波浩渺,不仅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而且以盛产味道鲜美独特的“军山湖”牌大闸蟹而名扬海内外。

跨入21世纪,进贤县人民万众一心,意气风发,向着工业强县、经济大县、文明富县的奋斗目标奋进。从时代特征与进贤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明确把做大特色制造业作为推进工业强县建设的主战略和着力点。突出做好扬优成势文章,实现特色制造业快速崛起。经过一届又一届的艰苦努力,进贤县初步形成了“四个一”的特色制造业发展格局。分别是:“一根针”,就是以一次性输液器为主的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占据了国内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支笔”,就是以文化用笔为主的文化用品产业,产品占据了国内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盆花”,就是以高空礼花弹为主的烟花鞭炮产业,产品95%以上供出口;“一瓶酒”,就是以李渡酒业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李渡酒是我国白酒酿造最早的白酒。“四个一”的特色制造业,正在成为进贤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片。

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原则,该县突出做好平台支撑文章,全力打造特色带动型、民营主导型、生态科技型3大类工业园区。做大特色制造业、培植经济增长极。同时牢牢抓住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招商引资,引进人才、保护企业家成长的最优措施和奖励政策,为客商构筑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的县工业开发区,为大举招商引资、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提供载体,并使之尽快成为“退沿进中”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和配套加工型制造业基地。

进贤县是一块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民风淳朴,守信开明。环境优良,政策优惠,区位优越,服务优质。开放的进贤县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观光视察,我们愿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创未来。

县人民政府驻民和镇。邮编:331700。行政区划代码:360124。区号:0791。拼音:Jinxian Xian。 赞同3| 评论(1)

阅读全文

与南昌经济发展的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