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人是
孔子
孔子在《论语 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在次回答了庶富教的关系,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再而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最后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理论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纪。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的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能走上富强安康之路。
B.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原理
[内容摘要]
本章探讨了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dlj
[学习目标]
在理解教育与生产力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基础上深刻理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dlj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从而教育目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dlj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二,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能把作为潜在的生产力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被劳动者掌握的现实的生产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lj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
1.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决定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结构类型和管理体制
dlj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和积极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
dlj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
dlj
第三节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教育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前提
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依靠教育
dlj
思考与实践
试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进行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dlj
C. 经济、人才、科技和教育的关系
首先,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科技进步,决定世界经济的形成
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三.科技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各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同时,经济增长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再者,科技进步能缓解经济波动
最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科技进步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科技进步从根本上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然是依靠教育!四者相互统一,相互推动各自的发展!
当前,中国三大产业所需最多的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指的是是整个教育人才培养链条中处于体能型与智能型之间的亚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只是培养出了有普通知识的体能型人才。因此,对人口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要花开两枝,连接技能型人才和智能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教育资源要调整一部分用于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为未来的人才与培养开发积累丰富的资源。
四者关系中,最关键的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越来越大,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创新与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
(三)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动力。经济发展需要劳动者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人类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合作,需要人们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需要一种科学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精神力量。
要提高人类自身的文明水准,提升人类的精神追求,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加强法治以外,最实际、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教育。由于担负着传承和发展文化、促进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高等学校虽然不完全是社会的一方净土,但总体上还是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相对于社会公共环境和多数社会机构来说,高等学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富有理性和人文色彩的文化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条件去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而促使他们感悟人生、孕育理想、涵养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或人文素养。因此,社会总是希望高等教育在防止道德滑坡、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价值导航。
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制约教育的发展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三、现代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出路
我国高等教育受我国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政府是惟一的办学单位和教育资源分配者,大学成了政府的附属品。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教育体制逐渐被打破,开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割裂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联系,盲目夸大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也不能照搬经济学的模式、经验来管理教育,用经济领域的价值标准来评估教育。
(一)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积极适应与积极批判的态度。大学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与政治、经济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应当根据市场信息设置学校和专业,根据市场趋势确立科研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教育规模、层次和质量;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现代经济所提出的要求。但是高等教育不是社会经济的“温度计”,不可能一味地适应,而对社会的每个冷热现象都予以反映;它也不是社会经济的“风向标”,不可能一味地迎合,而完全反映市场经济风向。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应当坚持独立批判的态度,批判经济领域里的消极因素,抵御这些消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坚持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 批判市场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为高等教育“坚持人文立场,发扬学术精神”创造环境。
(二)必须树立高等教育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教育终身化的观念、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人才观上,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能力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培养这些能力,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相对自由地发展。其次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要培养学生果断的精神、执着的精神和开拓精神。第三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第四要建立国际化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观念。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意识。要调整结构,创建现代教育体制。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构建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三)要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几年本科生、研究生大量扩招,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以及高考年龄的放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可喜表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应是多样化,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多样化,模式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以适应各类层次的办学需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和大学后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通过提高教学质量、采取对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积极抢占国际教育市场,提高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争取逐步达到10%~15%。
(四)必须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为它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我们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因为它给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科技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潜力,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费不足,而造成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势在必行。国家扶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注重提高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同时也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正常发挥,既重视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要重视它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D. 我国应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拜托各位了 3Q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 教育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先进强大的科学技术以回及人才是发展经济最答大动力。 经济逐年得到发展,教育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总体来说,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E. 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相来互作用规律告诉源我们: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促进和维护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至关重要。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看,保证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 http://www.e.cn/20031030/3093559_1.shtml
F.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
科技: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教育: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视。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三十年的伟大实践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2、在教育经费方面,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3、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对外教育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派出留学工作健康发展,来华留学人员逐年增加,对外学术交流广泛开展。通过教育对外交流广泛地吸取了国外的有益经验,促进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进了我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4、政府一直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成效也举世瞩目。
经济:
第一:创造经济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第二:创造贸易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
第三:创造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
第四:创造生产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
第五:创造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之最。
相互关系:
第一:教育优先;科技经济互动;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第二:加速科技进步。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三:科技需经济投入;经济依靠科技;市场引导推动科技。教育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的发展,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
G. 教育与经济关系有哪些联系
教育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视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并非总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有时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据某些学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一些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抱着“发展教育促进经济”的思想,将大部分财政支出应用于教育事业,大兴土木创建学校,引进师资举办教育,学生素质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回自己家乡的,而是留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对本地经济的建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于这种情况,一些学者也已经发现,并提出了“教育发展,经济先行”的思路,唯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人才。另外,有些贫困地区,为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如进入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给与其较好的发展空间等等,都是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
H.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一)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水版平、规模权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规格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8)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关系扩展阅读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4)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赞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I. 经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
一 、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革命带动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 这
是近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之一。
二、以教育保证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表明, 科学技术革命不会、也不能凭空产生, 这种产生和转移的基础则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知道, 高技术具有高智力、高投资、
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广渗透性等特点, 高技术产品都是知识、技术密集物化的结晶。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迅速提高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 发明和创造, 以及它在生产过程中的转化和地位变化, 必须以系统的知识教育为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中, 必须掌握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财富, 接受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的严格训练和教育, 才能获得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三、以经济发展带动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不仅表现在这些经济数字上, 更为重要的是深层的、结构性和基础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现代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并将不断为之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荃础性建设有所加强。曰年中, 科学技术在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特别是构成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在这10 年中兴起且呈良好发展势头。
四、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要使经济发展快一些,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们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采取有力措施, 推进科技进步。首先, 要大力加强科学研究, 以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保持并发展竞争优势。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必然要求为经济基础服务, 为经济建设服务。由于现代化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 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把立足点放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服务上。为此, 必须在教育方针、教育方法、办学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地配套改革。当前, 要着重解决学用脱节的矛盾, 要按照对于人才的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培养各类人才。这样,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就会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